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

| 四年级 |

【www.guakaob.com--四年级】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一:四年级科学第八课《植物的身体》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二:植物的身体

植物的身体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2.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体的各部分。

3. 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4.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绿色开花植物是由六部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发现植物体的构造特点。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小铁锨、铲子、皮尺、剪刀、放大镜。

教师准备:植物图片: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仙人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谈话:同学们,植物是我们的朋友,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你知道哪些植物的名字呢?你喜欢它们吗?(孩子们各抒己见)

2. 你愿意画一画它们吗?(学生画画)

3. 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4. 教师也准备了一些植物的图片,同学们欣赏一下。

5. 看了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体会呢?是啊,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6. 出示资料:

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30多万种。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0000种左右)。同学们上面所列举的大多是绿色开花植物。其实像青苔、树挂、地衣„„它们也是植物。世

界上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植物。

二、探究研讨,汇报发现

1. 以人体与动物为例,引出植物的“身体”。

⑴出示人体图: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头、颈、躯干、四肢)

(2)出示小蚂蚁的图片:这只蚂蚁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的“身体”。(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找出答案。

2. 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1)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2)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但交流的重点不要放在获得正确而又完整的答案上。通过交流,学生对“植物的身体分哪些部分?”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我们怎样研究它们?”,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进一步引导,得出结论。

(1)我这有一些向日葵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2)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向日葵,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出示课本上凤仙花、辣椒、苹果等植物的图片)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这些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出示:苔藓和地衣 的图片。学生观察总结出:它们是不开花的植物。

出示:夹竹桃、白玉兰.、桂花、梅和杜鹃的图片。

讲解:这些植物只开花,不结果。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夹竹桃、白玉兰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这样的植物他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就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三、户外观察、交流收获

1. 如果我们要到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观察时注意保护好植物,懂得珍爱生命。

(每个观察小组做好分工)

2. 户外观察

(1)学生来到学校的花园、操场,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观察,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会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能自觉保护植物。

交流收获。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可以用表演的形式、画画的形式、演讲的形式、对话的形式等。(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你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与研究,愿意把植物当作自己的朋友吗?

引导学生与植物交朋友,养成坚持观察的好习惯。

2、讨论: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 :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氧

气、能量和各种工业原料,所以 我们和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小结:认识到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感悟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发现植物体的构造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既熟悉又陌生,对周围的植物有初步了解但没有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本节课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认识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图认识植物的组成。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得感受植物的六大器官,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对比、分析,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不足之处:

1. 讲课过程中,只重视了备教法,只考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体现新课程理念。却忽略了学生这以环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要自己明确了的,理解了的,学生也一定会明确,一定能做到。所以教学中应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能理解知识,学会技能。

2. 个人知识也有点匮乏,有些不完整的植物我也不知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很汗颜 。

使用建议:

1. 学生课前没认真预习,仅仅让学生简单看书是不行的,应该多查阅资料。

2. 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到位,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设计思路。

3. 老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在科学课上去亲近老师、亲近科学。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三: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1、《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

开学了,学校变得好漂亮哦!孩子们一个个激动不已,躺下来,摸摸塑胶跑道,软软柔柔的,真不想起来。哇!好多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呀!看着孩子们在惊喜的眼光,一个念头一闪:第一课《植物的身体》不是有一个内容:观察身边的植物吗?正好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新校园呀!

我决定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操场开始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当我把安排一公布,孩子们欢呼雀跃,177班的贺忻激动得抱着我大喊:“赵老师万岁!”我宣布观察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按照从茎到叶,从上到下的顺序,认真观察每一个部分的特征,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到P69。

来到操场,孩子们围着我,认真听着我的讲解,还时不时记录着什么,尤其讲到紫薇——“怕痒树”的时候,他们都轻轻的摸摸它的茎,看到紫薇树枝颤抖都咯咯地笑起来。

本以为70来个学生,来到诺大的操场,这盘散沙就会收不拢了,才发现我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

1、《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

《植物的身体》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植物的方法。上第一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刚返校,可能纪律上会较散漫,所以上课时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虽然教学目标也达到了,但感觉学生失去了亲近自然、实地观察自然的机会,很多植物神奇的地方不能亲自领略。鉴于以上原因,我在上第二堂课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带领学生们实地观察。本以为学生中肯定会有不少调皮捣蛋的,可没想到学生们在分组观察时,真的被植物给吸引住了,多数同学对植物园中的蔬菜、玉米等较感兴趣,想要了解它们是怎么传粉的?为什么有些植物的茎和叶形态相差很大......

由此我反思:为什么在教室上课时学生中会有不少同学提不起精神、听不进去。是否是教学设计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关注学生了吗?你讲的内容能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责怪学生精神涣散、回答问题不积极等等,但是如果是有一半的学生在上课时都这个样子,我觉得这时候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问问自己你的这样的课堂能吸引住孩子吗?

教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老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在科学课上去亲近老师、亲近科学。

2、《植物的根》教学反思

推荐“怎样上好科学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教材‟模式,采用„用教材教‟的方法,使教材变成帮助学生„搞科学‟的材料,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研究活生生的自然,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对科学课教师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到了: “做活动”而不是“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实验活动,并通过活动,层层深入递进,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出教室,把科学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3、《植物的叶》教后反思

我执教了科学课《植物的叶》。课堂上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三年级学生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探究活动,所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上。此外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前让学生去收集树叶,并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就会到自然中有目的的观察和采集,同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再通过课上的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牢牢记住抓住问题开展探究,具体事物来自生活身边,容易让学生接受,具体明确,指向性强,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课始,

让学生对带来的材料分类,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感性的。后两个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梳理清楚,让学生明白分类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习得和掌握方法。这几个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像剥笋,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分类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通过比较分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没有抓准核心的内容,课题是《植物的叶》,教学应让学生认识到叶子的多样性,上完课后让学生有一种“自然界叶的种类真多呀!”的感叹。 2、出示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叶过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筛选海量信息,找最有效的信息。(可这样操作:不同的小组分发代表性的叶子,有的组是形状方面的,有的小组是叶缘方面……) 3、在最后部分的拓展,将搜集到的叶做成粘贴画或标本。因时间关系指导不到位。

6、《秋季星空》教学反思

本课与“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冬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研究星空的系列内容。从本课开始,将指导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观察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发现星空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年级上册教材中,只安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这节课时观察星空的起始课,所以这节课对星空的教学尤为重要,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自己先根据教材、网上的资料,甚至拜其他教师为师,对于星座的数量、名字、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关于星座的传说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真正的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了。

因为本课是学生进行四季星空探究的起始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就为开展中长期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边玩、边做、边实践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将三维目标有机的溶合于活动当中,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制作了观察工具,又为中长期探究活动做好了技能与工具准备。后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指导,增强学生活动中的科学意识,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搜集有关于星空的图片或者多媒体课件,虽然这节课我用了多媒体教学,像观察星座的方法、星座的图片还是较少,学生有点意犹未尽,希望今后更丰富些。

8、《木材》教学反思

《木材》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发现木头的特点,并在探究中萌发珍惜木材、节约木头的思想感情。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上网浏览、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学生要首先选择题目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把在研究中的点滴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学生的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为小组间的表达与交流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又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加强指导的力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并用学生喜爱的小标志来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

《木材》教学反思

本节课活动过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着“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力主使探究活动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设计。在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让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引导作用并有利于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针对学生

的实际情况,教师有意加强了对探究方案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做到有“放”有“扶”和“扶”“放”结合。为了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想法来研究,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足够多的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和相应的网站信息,便于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后,让学生尽情汇报自己的研究所得,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条理的叙述和总结,以获得必要的知识。结合木材的应用,适时向学生进行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情感教育。在课临结束时,引导学生将本课的研究向深处进一步拓展,以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活动中去。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在这节课引入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学生要首先制定探究方案,这是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旨在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在探究中,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把在研究中的点滴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学生的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为小组间的表达与交流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又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加强指导的力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评价不是孤立的。因此,我注意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时时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并用学生喜爱的小标志来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通过在教学中实施恰当的评价,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9、《纸》的教学反思

这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本课是让孩子对纸认识的更深。它是从一些纸制的日常用品开始的。让孩子说说对自己身边一些纸制品的认识,然后让孩子去探索各种纸制品的材质有何区别。孩子通过摸、撕、揉来对纸进行观察,通过用放大镜来观察纸(蜡纸、报纸、白纸、面巾纸)的毛边。接着我用滴管在各种纸上滴一滴水,学生观察时立刻想起了毛细现象。本堂课是通过做一些小实验让孩子更加了解了在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纸的性质。

但本堂课不足的地方很多,如当孩子撕掉报纸后观察毛边没多久,老师让孩子看各种纸它的毛细现象,看完毛细现象又再把其他被水滴过的纸撕掉,再让学生观察边,这样本堂课就有点乱的感觉。另外,在让学生观察中没让孩子马上记录下来。如果,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观察报告,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由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报告评分。培养学生在观察后及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就比较完整了。

10、《陶瓷》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有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设计了“china与中国”的谈话内容(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使他们更放松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绎脚本,而是师生互动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决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需求,让探究不留痕迹,返璞归真。本课有关猜测的环节,我做了精心安排,把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剔除出来,不再重复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使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具亲和力。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框架式,在确定了诸多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 ,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之中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教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细节

成功在于细节。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方案更加完善了,而学生建议实际上都是琐碎的细节。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一处提到细节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对此的重视,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情,只有细节问题掌握好了,才能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本课在执教中,力求完善每一处细节问题的同时通过学生提建议,教师“典型暗示”等方法有成功的避免了细节问题的琐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12《玻璃与塑料》课后反思:

本课学生通过猜想、活动,在对比试验中了解玻璃与塑料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怎样找出它们的优缺点,怎样去设计一些新型产品的方法。

以人为本,自主探究,是本课设计和教学中努力体现的方向和目标。“找出玻璃与塑料的优点与缺点”这是不太难但是又不大好回答的问题,我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课前交流的教室对比,让学生有了一个对比的概念,为下一步对比实验做下铺垫,在实验中,通过小组合作,亲自探究,亲身感受研究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的方法不同,经历的过程不同。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找出了许多玻璃与塑料的特点,并能找出优缺点,而且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设计一些新型产品。正是这些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成功经验,有了不同程度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自行探求知识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13、《金属》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此课我分四部分,其中认识常见金属的共同特征是教学的重点,认识常见金属的延展性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部分:常见金属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这部分内容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教学时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常见金属制品的广泛性,深刻体会到常见金属与人们和生产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的兴趣。

第二部分:常见我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能力,学生在学习导体及热的传播等内容时已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铜、铁、铝等常见金属,在本课教学时,可作些观察。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讲明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是与常见的非金属作比较而获得的。

第三部分:常见金属的延展性。课文通过捶打钢丝、铁丝、铝丝的实验,让学生感知常见金属具有延展的特征,所以能直接用捶打、轧压的办法加工制造各种金属制品。通过对金属捶打实验,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难点――金属的延展性特点。

第四部分:常见金属的光泽。光泽有金属和非金属光泽之分。教学时我采用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作光泽的比较,概括出金属光泽特别明亮,反光极强,但不透明。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掌握常见金属的一些基本特性。

14、《沸腾》教学反思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烧开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多少温度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小事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问题,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这样,“烧开水”这一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思维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学生会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做出准确的预测,而是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预测还有利于学生找准探究的方向。

本节课,我注重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你们认为水烧开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然后将学生的预测写在黑板上,既便于掌握学生的预测情况,又尊重事实证据,更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预测的好习惯,使预测发挥更大的意义。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对每一个点滴发现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科学素养。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近20分时间都投入“给水加热,观察现象”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水温上升的趋势是由快及慢;发现水的沸点;发现水到达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继续上升;同时也发现了水中冒出的气泡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大小、多少也是不一样的;还发现在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在烧杯口外冒出了“白气”;等等。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学生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记录是探究学习的信息“超市”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很有兴趣,会有大量的发现。但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善于看,而不善于记录。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如果养成记录现象的习惯,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使记录成为一个信息包、一个资源库、一个信息超市,就会为学生提供第一手书面资料,提供事实依据。

为此,我提供了两种记录表:一种涉及时间、温度及观察到的现象;另一种是用曲线图专门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四:植物的生殖教学反思

《植物的生殖》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有两个明确的想法:一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方法自己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方法,认识规律;二是在认识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后对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上,将“自我评价”化整为零,使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衔接,成为认知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在于缩短认知与评价的间隔,巩固知识结构,使评价成为知识拓展与升华的手段。 这节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节课,本节课首先旧知识导入,回忆开花、传粉、受精以及受精后子房各部分的发育,明确有性生殖的基础上,再学习无性生殖,知道无性生殖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教师要多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农业生产中怎样种植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从生活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总结植物生殖方式。针对这一节课我总结自己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

1、课堂中主要是教师传授,学生参与活动较少,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中多处设问都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讨论回答,锻炼他们积极思考及回答问题的能力。还有在解释植物进行种子繁殖的过程时,让学生自已阅读或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归纳出答案,教师稍加补充就行了,这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2、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紧促,使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不符合有效课堂要求。有效课堂就要求教师精讲精练,多参透学法指导。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个内容学生较陌生,难度又大,可以多列举生活中生物实例,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法较单一,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先探究,课堂收集探究结果,师生相互讨论哪种方法有效?重点培养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悟、去创新。或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影片介绍植物生殖方式,再小组展开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优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引导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认知规律。 由教师的单方面的教,变成了学生探索的学。在介绍植物有性生殖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利用电脑屏幕,讲解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在获得感性认识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看法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通过点评、引导,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无性生殖的应用、无性生殖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上应注意直观性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教师在交流中注意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概念和拓宽知

识面,引导学生概括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通过课后向学生征询意见,认为这节课方式灵活,组织严谨,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的兴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教师可多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展示马铃块茎,还有姜、蒜、番薯等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列表对比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嫁接和扦插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都得到了培养,不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还要更多设置学生动手性的实验或实践内容。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五:植物的根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2、植物的根

一、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① 图片资料:移栽植物幼苗的场景;植物扎根土壤的图片;小朋友用力拔草的图片;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洋葱、藕的图片。

② 实物材料: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2、学生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新鲜的带根的凤仙花两棵、上窄下宽的透明玻璃瓶两个、中间有孔并且一分为二(为了便于固定放在瓶子里的凤仙花)的瓶盖两个、橡皮泥等。

二、教学目标:

1、 能利用简单的器具做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2、 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 知道根的特点,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决生活问题导入。

1、教师提出生活问题:有一座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需要从乡村移植大量的植物幼苗栽入(出示移栽植物幼苗的场景图片),为了让这些移植的树苗更容易存活,你觉得怎样简单的处理这些植物幼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生:使植物的根部带有较多的泥土,这样植物就不会枯死,容易存活。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移栽植物时,要使根部带有较多的泥土? 生:为了使树从根部获得营养。

师:看来植物的根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的根”(板书课题)

(二)引发猜想,设计实验研究根的作用

1、 引发学生猜想:根的作用是什么。

同学们都养过花吧?我们在养花的时候需要细心呵护,例如定时给花浇水、施肥、松土等。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给花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

生:到植物的身体里面去了。

师:那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把这些水分、养分吸收到植物身体里面去的呢? 生:我认为是根能吸收水分、养分。因为我们浇花时总是把水浇在土壤里,土壤里有的就是“植物的根了”。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根的作用。

师:对科学的探究不能只凭脑筋猜测,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现在我们就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根是不是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课前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材料:有带根的凤仙花、上窄下宽的透明酒瓶、盖子、橡皮泥。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设计两种实验方法:

①在瓶子里放上一些水,把带根的凤仙花放进去,用两半盖子卡住凤仙花的茎,在水面处做一个记号,一段时间后看看瓶子里的水有没有下降,如果下降了,就说明根能吸收水分。注意:用橡皮泥把玻璃瓶盖有孔的地方用橡皮泥封好。

②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放上凤仙花,另一个瓶子里不放,让这两个瓶子里的水面相平,然后看一看一段时间后会不会还相平。

3、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4、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材料并进行实验验证。

5、指导学生把组装的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结果。在等待现象的时间内进行下一个环节。

(三)引导学生观察根的特点。

老师为学生准备各种植物: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工具:放大镜、直尺、镊子等。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对这些植物的根进行观察。

1、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从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观察。)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师总结:植物的根形态各异,小根的数量较多,那么这样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师出示图片:

①一棵植物的根深深扎在土壤中,狂风吹来,树干依然很值。

②一个小朋友在用力拔草,身体向后仰了,但依然没有拔出来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让学生观察根有吸收水分作用的实验现象。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植物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让我们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再来探讨吧。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玻璃瓶的水位会下降。

②有凤仙花的玻璃瓶和没有凤仙花的玻璃瓶水位不一样。

师总结植物的根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五)、自由活动。

师出示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洋葱、藕,让学生辨别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

(六)、应用拓展。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老师要考考大家:成语“根深蒂固”、“根深叶茂”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

生:“根深蒂固”说明了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生:“根深叶茂”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扎得越深,吸收的水分、养分越多,所以“根深”而“叶茂”了。

师:那么,根吸收的水分和养分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能先找到答案。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六:我喜爱的植物教学反思

《写我喜爱的植物》教学反思

改完学生的作文,我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告诉我,开学这一个月我进行的两次习作指导是成功的。

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喜爱的植物。全班学生虽然都能按简妙作文的方法把作文分成三大段,能在作文中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对比方法来写,但还是有几名学生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不会观察。他们不会从植物的枝、干、茎、叶、花、果等方面观察,更不会在观察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就感受不到这些植物色彩缤纷、姿态变化的美,表达起来,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言不由衷,泛泛而谈。 其次,不会表达。受阅读和积累的制约,因此,在描绘某种植物时,学生常常言之无序,辞不达意,枯燥无味。

由此,在今后习作指导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多采的画面刺激学生感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生活和文字素材,丰富学生表象,增强学生积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姜旭

2013年9月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七:hyyzixin-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多种多样的植物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 知道植物是各种各样的。

 植物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3、对多种植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而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又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一个类别又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看到“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个标题和这幅背景图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法?你觉的植物怎么样?

2、 PPT展示校园里常见的绿色植物

3、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他们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4、将你知道的植物写在记录单上,至少5种。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

2、PPT展示书中11种植物并介绍

展示的基本内容:

 名称

 生长在哪里?

 是否开花?

 类别(草本 木本 一年生 多年生)

3、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提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类成很多中,只要你确定的标准是合理的你就能依据他进行分类。(发散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书本)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交流汇报,可把植物分为:

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 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 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

 ······

3、进一步细分,科学家是如何分类的

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4、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三、观察不开花的植物:

1、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2、蕨类植物

 蕨类植物的特征是什么?

 有什么代表植物?

蕨类植物绝大多数植株低矮,生长在树林,田野,河流,湖泊边

的阴湿环境中,它们没有种子,也没有果实,但是有根、茎、叶,到了夏天,叶子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3、常见蕨类植物

1. 叶子背面的孢子囊

2. 蕨的各部分名称

3. 蕨类植物的特征:

 植株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开花,也没有果实和种子,靠孢子繁殖.  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代表植物:蕨、桫椤、贯众、铁线蕨等

4、苔藓植物

1、常见的苔藓植物

夏天,在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岩石,墙壁上,常常生长着许多矮小的植物,这些植物往往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茎叶有分化,一类是没有分化.

2、苔藓植物的特点

 比蕨类植物更简单,没有根,只有短而细的假根,起固定作用。有茎和叶,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代表植物:葫芦藓,墙藓,地钱。

5、藻类植物

在池塘和海洋中,生活着一些更简单的植物,藻类植物。

1、

2、 常见的藻类植物 藻类的主要特征

 比苔藓类植物的结构更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开花,不结果,用孢子繁殖后代.

代表植物: 海带,紫菜,水绵.

6、小资料

 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 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

7、比较蕨类植物与开花植物有哪些不同?

 蕨类植物不会开花,一般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

 开花植物会开花结果,各种环境下都有生长。

四、拓展活动

1、比一比

 除了课本上的植物,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 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

提示: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五、知识小竞赛:

(一)、填空题:

1、科学家主要根据植物的 对植物进行分类。他们根据植物有没有开花,把植物分成 和 两大类。

2、根据植物茎的性质,可将植物分为 与 等;按是否落叶来分类,可分为 与 。

3、不开花植物中, 类、 类、 类植物,它们自己都能进行 制造养料,这和开花植物是一样的。

4、以植物的生态习性来分类,可分为 与 等。

5、开花植物的身体由 、 、 、 、 、 组成 。

6、 不属于植物,它不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靠吸收其它生物体或土壤里的 而生存。

(二)、判断题:

1、所有植物的花繁殖后代时都需要昆虫帮忙传粉。( )

2、菌类也属于植物。( )

3、樟树它属于不开花植物。( )

4、所有的植物都属于绿色开花植物( )

5、柳树、地衣、雪松都是不开花植物。( )

6、不同的植物的生活环境是一样的。( )

(三)、选择题:

1、下列植物叶子有香味的是( )。

A、柳树 B、梧桐 C、樟树

2、下列植物属于喜阴植物的是( )。

A 、苔藓 B、凤仙花 C 、棕榈树

3、下列植物属于开花植物的是( )。

A、松树 B、蕨类 C、苔藓

4、下列植物不属于水生植物的是( )。

A、水花生 B、浮萍 C、小叶女贞

5、下列植物属于种子植物的是( )。

A、苔藓 B、蘑菇 C、柏树

6、下列植物属于我国珍稀植物的是( )。

A 、水杉 B、樟树 C 、油松

7、下列植物中属于绿色不开花植物的是( )。

A、蕨类植物 B、松树 C、柳树

8、下列植物不属于草本植物的是( )。

A、雪松 B、狗尾草 C、凤仙花

六、课外延伸(作业设计):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七、板书设计:

3、多种多样的植物

开花植物

不开花植物

八、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从细节之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教学一开始,我就提问学生看到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个标题和背景图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感觉怎么样?试图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植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八:种子植物教学反思

《种子植物》教学反思

美台中学 王学云

授课班级:七(3)班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6日第五节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是通过问题的引领,使学生自觉完成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比较,进而认识到种子的重要结构是肧,肧是新植物的幼体,种子的结构中有保护种子的结构——种皮,有为肧的发育提供营养的结构——子叶和胚乳,种子要比孢子的适应能力强,种子植物是比孢子植物更为高等的植物。 我在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设置的问题是朝着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的:

一、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如,对于菜豆种子的外观,只是问“你看到了什么?”,观察完玉米种子之后的问题是“你认为玉米种子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胚乳各有什么用?”

二、本课的问题设置也是朝着有学科特色、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高度来设置的,如,“推测:种子萌发时,发育成茎和叶的是( );发育成根的是( );连接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是( );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是( )。”目的是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再如,“你认为,种子和孢子哪个生命力更强”,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课的开始部分的知识回顾中就有所铺垫,设置了“一个孢子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还是多个细胞构成?”,目的是在学生观察了种子的结构之后,能够认识到种子不仅是多细胞的,是个器 1

官,而且有种皮保护,有子叶或胚乳提供萌发所需的营养,使学生意识到种子植物比包子植物高等,形成进化的意识。

在本课的问题设置上,可以说是花费了比较大的精力,而且为了更好的达到由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专门为学生印发了课堂指导,并且专门挑选了平时成绩很好的班级,但是,有的时候,事情的发展真是不如人意。

在上课前,班主任领着学生到实验室的时候,就和我说,来了这么多人听课,学生看到这么多人都下哆嗦了。这时候,我就想,上课开始时,应该问一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先稳定下来。

于是,我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是“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生答的是藻类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有些答非所问。

后来的出现情况是涉及到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很少举手,或者不觉手。我直接要求一位同学读问题,学生竟然声音颤抖,孩子啊,当时,我真的有些无奈了。

最后的情况基本是这样的,课前精心设置的由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泡汤了,而变成了我自问自答的独角戏了。

课后也跟我校的个别老师交流过这个事情,她埋怨我说不应该选这个班级,虽然成绩挺好,但是,胆子太小,上不了大场面。 2

真的是怪学生的胆子太小吗,我也深深的反思的这个事情,思来想去,问题真正的症结不应该在学生那里,还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胆子小,听课的人多了,大脑就抑制了,那老师是干嘛的呢,就是应该调动学生的能力,循循善诱,逐渐的去感染他们,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让这些胆小但是并不笨的学生如果有了自信,有勇气举手回答问题,就不会语无伦次。

现在反思起来,课堂中,也有可以挖掘的亮点,如,有一位学生把玉米的种子沿着三个方向:纵切、横切、平切,他并不是淘气,这是一个善于探究的孩子,可是,当时我的应变能力也差,也没有处理好,只是告诉他应该纵切,其他切法不对,而他只是小声说,我想看看其他的切法能看到什么,我也没有鼓励他,让他把他的想法大声的说给全班同学听,错过了一个好的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机会。

深深的反思:身为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啊!上课的时候,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定的方向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教师自己就有些乱了阵脚,就开始唱独角戏,不能够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状态是要好好的进行调整的。

3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1、本课主要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植物的身体教学反思篇十:根和茎教学反思

根和茎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固定、吸收、传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本课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分别认识根和茎的不同类型,了解根和茎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生活中常见和学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直根和须根形态上的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着给根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根的形态和名称的认识,从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类。对于茎,我通过视频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茎的多种形态,茎的作用,使学生对茎的运输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授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过程,觉得还有较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的设计与设计的意图需要明确。在教学根的环节上,没有能够明确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学生在比较直根和须根的时候不能发现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细小的侧根。在教学茎的时候同样没有能够让学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茎在哪里,而是教师讲解的比较多。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课堂上还是是教师讲的太多,没有体现“学生主体”的理念。今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将遵循: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2、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等原则,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内容是《动物的食物》。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技能和优点与不足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反思。

首先谈谈知识目标的落实。本节课我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讲解第一个知识点:动物的食性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片说出有哪些动物,并说出它们吃什么,从而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接触本课内容。接着补充更多图片,让学生互相讨论,根据其食性进行分类,并把结果填写在书本的图表中。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概念。然后,我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出这三个概念。经过这个观察——讨论——练习这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按动物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达到了知识目标。在讲第二个知识点:捕食的帮手的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导致它们的食物不同,是什么原因使动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捕食不同的食物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得出很多结论,例如:爪锋利、牙齿尖锐、眼睛敏锐、速度快、肌肉发达、嗅觉、听觉、视觉灵敏等因素。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科学思考能力。然后重点分析爪和牙齿的特点,我补充更多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然后填写在书本的表格上。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了解了动物爪和牙齿的特点。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科学是学生新接触到的一门学科,学生比较活跃,在课堂上往往会有学生让老师出乎意料,特别是开放课堂,而这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新课程改革特点是开放性,它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的个性中又蕴藏着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包括学生超出老师想像的聪明。

在学习《仙人掌的刺》这节课时,先讲仙人掌的刺就是为了适应干旱沙漠环境而生长的,这可以减少水份的蒸发。它的叶子上都是刺。紧接着身体结构的适应性,就讲鱼的结构,它的鳍适合在水里游泳,鳃适合在水里呼吸,所以鱼适应在水里生活。这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泥鳅没有鳍为什么能在水中游泳呢?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都感到惊讶,虽然有的同学养过或见到过,但都没有仔细观察过。这时同学们把目光都投向了老师,这时老师成了(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9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