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在外漂泊的句子

| 四年级 |

【www.guakaob.com--四年级】

独自在外漂泊的句子篇一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合》》

独自在外漂泊的句子篇二
《湖北省鄂州市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鄂州市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请按段落格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的一段话。(2分)

遵守考纪,冷静答题。我能行!我最棒!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刹那(chà) 半晌(xiǎnɡ) 狩猎(shòu) 栅栏(zhà) ....

B.屏息(bǐn) 倏忽(shū) 绰号(chuò) 孪生(luán) ....

C.蜷曲(quán) 黄晕(yùn) 发髻(jì) 枯涸(hã) ....

D.搓捻(niǎn) 匿笑(lì) 感慨(kǎi) 威慑(shâ)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水波粼粼 蛛丝马迹 踉踉跄跄 花团锦族

B.洗耳恭听 鸦鹊无声 花枝招展 骇人听闻

C.仙露琼浆 瘦骨嶙峋 宽洪大量 一丝不苟

D.惊慌失措 海枯石烂 忍俊不禁 呕心沥血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恍然大悟道:“原来这么简单。” ....

B.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D.那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中学生应学会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B.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C.电脑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工具,广泛地提高着我们的生活。 D.张红的这篇作文构思新颖,语言流畅,在全校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一等奖。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今天谈的是为什么分数不是衡量教育和人才的唯一标准?

B.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D.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7.下列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

B.谁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地笼罩着我。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些有趣的故事都出自寓言故事集《伊索

寓言》。

B.《皇帝的新装》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都是优秀的童话作品,作者是丹麦著

名作家安徒生。

C.《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长篇小说《西游记》,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承恩。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人民艺术家”老舍,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等。

9.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8分)

⑴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⑵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⑶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⑷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⑸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莺歌燕舞景象的诗句是: ,

⑹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的句子是: ,

⑺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⑻然则天下之事, , ,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10.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汉语方言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

为了抢救和保护各地的方言,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启动。对此举措,同学们有着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乙同学说:“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丙同学说:“都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⑴请简要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⑵请举例说明我们鄂州方言和普通话发音的区别。(举出两例即可)(2分)

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认为是否应该保护方言?为什么?(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1—15题。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薄凉的世界无关。”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名状的哀伤和绝望。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年龄相差将近40年的女孩倾心交流,去告诉她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悲苦。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脸上。所有人之中,她离阳台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靠的外婆,也在前些日子病故了。她的生活一片狼藉。有同学说,她暂住在孤儿院,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她得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可有什么理由,让她继续活下去呢?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

他站在宽大的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所有的孩子都欢呼不已,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窗台上,对着窗外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天际变幻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的落起泪来。

沿着小路,他来到她的身前。她侧脸擦泪后,镇定地叫到:“老师好!”

“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他一边喘气一边说。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的理由,而我没有。” 他捋了捋花白的头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他问:“这些花你认识多少?”

“大都认识。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那是……”她对这些花名如数家珍。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她从小受了熏陶。

他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时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也渐渐沉浸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她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一句:“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点出几种吗?”

她顿时被难住了。园中之花,大大小小,不下百种,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阳光。他说:“明天告诉我,为什么他们都会竞相开放?”

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的原因。他微笑着听完,递给了她一张纸片。

之后,她回到教室,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

很多年后,她站在明媚的讲台上,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点花名。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在春天竞相开放?

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告诉她答案之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递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11.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3分)

12.文章开头由小女孩的作文写起,有何作用?(2分)

1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14.请结合课文《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对本文中的老师作简要评价。(3分)

15.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6—19题。

一只唱歌跑调的鲸鱼

肖 如

在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里,当海洋生物学家在分析美国海军跟踪潜艇的记录时,意外捕捉到一段低沉、重复的与人类了解的鲸鱼的规律相同的声音。从声音分析,这是一头须鲸。 因为身处一片无尽的深蓝中,须鲸们没有灵敏的嗅觉,但它们会“千里传音”。如今,已知的海洋中鲸目有两大类:一种是靠牙齿吃饭。以捕食为生的齿鲸亚目,如抹香鲸、虎鲸(逆戟鲸)、海豚等;另一类是靠嘴里梳子一样的鲸须吃饭。以滤食为生的须鲸亚目,如蓝鲸、灰鲸等。齿鲸们通过头上的鼻孔“哼”出各种声音,从短促的叽喳声到超声波,它们精于回波定位的捕食之道。而须鲸们的取食方式使它们没有精确回波定位的需求,它们也不哼超声波,而是通过喉部唱出低沉的歌。全世界不同海域的须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

因为须鲸的喉部并没有声带一样的结构,所以人类至今还不能确知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科学家开始追踪这只唱歌的须鲸。在追踪它十二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它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地。它的行踪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毫无头绪,但它又从不留恋某处,也从不长期驻足某地。这么多年来,它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孤独状态,独自闷头在海里游来游去。它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不属于任何族群。

后来,科学家终于找出了这头鲸孤独的原因。原来它歌声的频率很特别。鲸鱼们相互联系的频率一般是15~25赫兹,而它的频率是52赫兹(50~52赫兹的频率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所以,它发出的信号严重跑调,同伴们永远也接收不到。虽然这么多年它一直在歌唱,然而在同伴们的眼里,它就像是个哑巴。

再后来,科学家又发现,这只鲸鱼的音频其实和海豚相同,所以它掌握的是一门外语。但可惜的是,由于海域的不同,就算海豚接收到这种频率,它们也没办法立刻见面。于是,蓝色的海洋成了这只鲸鱼上演独角戏的舞台,它独自在广阔的水域旅行,自己给自己唱歌,只有自己懂自己的感觉。

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孤单但是却一直在找寻和自己频率一样的人。孤独感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与世界接不上轨,与他人断了联系……还好一切只是暂时,当在不同波段的人群中寻找到那个与自己频率一样的人,孤独感会瞬间消失。

而今,这只鲸鱼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从发现这只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它的频率也在渐渐降低。如果有一天,它遇见一只唱歌同样跑调的鲸鱼,会不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4期)

16.标题说这是“一只唱歌跑调的鲸鱼”,读完文章后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3分)

17.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8.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科学家又发现,这只鲸鱼的音频其实和海豚相同,所以它掌握的是一门外语。 ..

19.文章结尾说“如果有一天,它遇见一只唱歌同样跑调的鲸鱼,会不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呢?”你认为这只鲸鱼会幸福吗?为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5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3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_______”。写景时,先写岛上的__________,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的(2分) 21.请要点式地写出这首诗表达的思想内容。(2分)

(四)阅读下面一则古文,完成22—24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2.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限标两处)(2分)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弗食( )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⑶然后能自强也( ) ⑷教学相长也( )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独自在外漂泊的句子篇三
《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晦.暗(huì) 遒.劲 ( qiú ) 嗔.视 ( zhēn ) 羸.弱 ( léi )

B.炽.痛 (chì) 彷.徨 ( pang ) 撺.掇 ( cuān ) 亢.奋 ( kàng )

C.销蚀. (shì) 沮.丧 ( jǔ ) 阴霾. ( mái ) 悲怆. ( chuàng )

D.逞.能 (chěng) 蓦.然 ( mù ) 窥.伺 ( kuī) 抽搐. ( chù )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慷概淋漓 义愤填膺

B.本色当行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毛骨耸然

C.不可思议 姗姗来迟 坚持不懈 孜孜不倦

D.略胜一畴 面面相觑 斩钉截铁 眼花缭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被敌人逼到了悬崖上,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B.小刘是一个热心人,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凡请他帮忙的事他都无所不为....。

C.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真是本色当行....啊。

D.杨善洲同志清正廉洁,造福一方百姓,他的事迹广为流传,鲜为人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交通事故的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以避免同类事情不再发生。

B.生活中有许多应该做的事,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没有努力去做。

C.独自在外漂泊,每当听到《一家人》这首歌时,他心里总是十分感到温馨。

D.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楚雄市政府作出了不准销售、使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决定。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②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③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④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6.默写古诗 (8分)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 《竹里馆》王维 )

(2) ,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吴均 )

(3)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滁州西涧》 )

(4)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李白 )

(5)《木兰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描写边塞环境恶劣、战场生活艰辛的诗句是:

(6)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诗句

是: , 。

(二) 口语交际·语文的综合与运用 (6分)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触控式智能设备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每个年龄段人的青莱—

———中国已迎来“触屏时代”。据报载,2013年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学

校拟开展“触屏时代,我们如何应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

任务。

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公开一条数

据,该所里的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

80%曾沉迷于网络游戏。

材料二:漫画(无题)

材料三:端午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

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

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

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自己在

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

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

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

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表格所包含的信息。(2分)

8.仔细观察漫画,写出其寓意。(2分)

9.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在正确理解材料三画线句子的基础上,以乐乐好友的身份,

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2分)

(三) 阅读 (36分)

阅读下边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10.该诗第二句中“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分)

11.诗的后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10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俱,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

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堆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

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

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缀行甚远 ( ) (2)恐前后受其敌 ( ) ..

(3)驰担持刀 ( ) (4)其一犬坐于前 ( ) ..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14.文中是怎样写狼贪婪、狡猾的?请找出相关语句。(2分)

15.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20题。 (10分)

我们一样爱他们

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

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

“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

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

“当然!”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最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

年轻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

方子儒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要了一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一个盘子里。

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是想抓阄决定资助的对象?”

年轻人点了点头:“是的,我觉得那样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说:“不行,那样你会不小心抽到坏孩子的。他们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年轻人停下手中的笔,问:“那他们逃过学么?”

方子儒想了想,说:“这......倒没有!他们只是功课不好,其他,没什么两样!” 年轻人坚定地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谁又能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呢?他们一样天真无邪,他们的心里一样编织着最美丽的梦想......”

3分钟后,年轻人抽出了10个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学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荐之列。

方子儒执意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捐赠仪式,这是学校的惯例。年轻人却摇了摇头,说:“校长,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学生道歉?”方子儒满脸惊愕,以为自己听错了。

年轻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资助所有的贫困生。他们之所以没被选上,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运气差了一些!总有一天,我会回来弥补他们的遗憾!”

年轻人没有告诉校长,在15年前的一个穷山沟,他也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一位老华侨的捐助。当时,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是,老华侨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16.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2分)

17.第二段写到“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读完全文,写出“客人”的“特别”之处。(2分)

18.在确定“资助名单”上,方子儒和年轻人的标准和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方子儒:

年轻人:

19.在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年轻人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选文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2分)

有点尴尬 → ( ) → 沉默 → 笑了 →( )→ 满怀歉意

20.“思想可以撒播,爱心能够传递”。请从文中找出可以引发这种感触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1—25题。 (13分)

心芽

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春天也是感伤的季节。

新绿马不停蹄地连成了片,花儿同样飞速追赶着四处迷漫。

太阳丰润起来,阳光暖暖的,点上枝头,点在初春萌发的叶片上面。

娇嫩的绿色透明,顶着明亮的金光,仿佛是魔力宝石,它使人心由不得地阵阵起伏。 万物萌生,引发的是清新,是愉悦。独自走在街头,心的空间却云集了亲朋好友,我可以看到他们在春阳下的笑容,侧耳倾听,还有欢语此起彼伏。 哪一天你在路上,遇见一个独行的人顾自快乐地笑,请你千万不要惊奇,就让她浑然地沉醉,与春合为一体。

爱赋予我青草的单纯和鲜花的明净,我爱,广博的空间,我爱,与心爱的人一同轻轻走过新叶,走过重又活跃起来的生灵。目光温暖,将我们怒放的心花重叠于含笑的角角落落。

却仍旧有些人,再也看不到阳光穿透嫩叶片的景致,也听不到布谷鸟的叫声,闻不到

独自在外漂泊的句子篇四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5课《看社戏》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5课看_社_戏

一、字音辨读

二、字形辨识

1.xuān喧闹 2.línɡ伶人

寒xuān暄līn拎东西

3.zhá铡美案cè厕所 4.ɡuō聒噪tián恬静

5.bó钹铙bō拨弄 6.mánɡ盲翁病入膏huānɡ肓

三、词语辨析

1.飘零·漂泊

辨飘零:①花,叶等坠落;飘落。②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析漂泊:①随波浮动或停泊。②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①我的世界突然下雪了,飘零的雪花飘落在我的心中,

例句天堂的盛夏也会下雪吗?②独自在外漂泊,没有人管没有人爱也没有人呵护,对生活的绝望、失落让他走上了偷窃之路。

2.关注·关心

辨

析关注:关心重视。关心:放在心上,重视爱护。

中粉丝数量排名第一,成为最受关注的政府微博。例句②最近以来美国对中国的金融稳定是出奇的关心,摆出

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比中国金融精英更担心中国金融出乱子似的。

四、熟语释义

1.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

2.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3.缠绵悱恻:形容内心悲苦难以排遣。

4.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荒谬的忧虑。

5.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①昨日记者获悉,目前成都市官方微博在全国政府微博

一、走近作者

王英琦,1954年出生,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主张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她非常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

二、相关背景

《看社戏》是王英琦在河南三年“体验生活”中写出的作品,记叙了自己在河南农村看社戏的经历。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

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三、主旨把握

本文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散文。作家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四、结构图示

1.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

2.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什么特点?

明确:一是他们对艺术非常虔诚、执著。如“那武丑的翻筋头,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第11节),“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过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败退,无以招架,终于逃向后台去。我感到大欣慰„„”(第12节),“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第16节)。作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们对艺术的虔诚、执著。

3.《看社戏》结尾说:“虽然,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如何理解这段话?为什么是“满满的”,又是“怅怅的”?作者虽然记叙的是“看”“社戏”,她看的仅仅是舞台上的戏吗?

明确:这段话充分表现了“我”对“飘乡戏班子”演员的深深同情和对其命运的牵挂,寄寓了对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感慨。作者虽然不是每一场戏都看完,但对看戏的人和做戏的人的喜怒哀乐却有了深深的了解,铭记于心了,以至于心总是满满的、怅怅的,尤其是在寒凝雪飘的深冬,看戏的人和做戏的人的生活、命运更让人牵挂、揪心。

作者虽然记叙的是看社戏,但看到的不仅仅是舞台上的戏,还看到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伶人们背后包藏着的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认识到了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来源于大众,那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艺术。

1.群像扫描与典型聚焦相结合

第一部分写武丑、武旦、老生,采用群像扫描的手法,说明这些艺人行头虽不雅致,表演虽不纯熟,但他们是凭本事在艰难度日,深受百姓的喜爱。第二部分将笔墨聚焦到两个典型人物身上,反映了她们的生存处境。两相结合,全面客观,更具说服力。

2.感性抒发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作家在故事的叙述中,不时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叙、议、抒情相映成趣,拉近了自己与艺人、读者之间的距离。第一部分对社戏认识的变化,以及第二部分对地方戏顽强生命力的阐述,从理性层面上作文化探寻式的思考,拓宽了主题的疆界,深化了主题的内蕴。

3.对比与照应相结合

第一部分的两处照应,既写出了百姓对社戏的喜爱程度,也为下文阐述社戏的顽强生命力做好了准备;一处对比,体现了作家对艺人生存状况的同情。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前后勾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阅读《看社戏》选段,完成1~4题。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个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看来这又是当地人的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如此编下去,包老爷不仅可以坐监,且能逃狱,乃至东山再起,挂帅讨征哩„„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惜乎的是那些配角,不是唱得跟不上锣鼓眼儿,便是手脚动作不配套。好在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台下看客的热情。豫剧毕竟姓豫。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有人统计,

单就《朝阳沟》一出戏,便有越调、曲剧、道情和河南坠子等数种。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可别小觑轻贱了这胡乱套,它不仅是豫剧的一大特点,还是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掏农民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目前戏剧日渐式微的情形下,似乎还独有这个胡乱套的豫剧,未见衰败蔫垮,不靠官办俸禄,活得有滋有味。

1.作者对瞎编乱造的《老包坐监》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要这么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对这种“瞎编乱造”是不以为然的。写这个是为了下文说明豫剧不囿陈法、兼收并蓄的特点。

2.请概括豫剧“未见衰败蔫垮”“活得有滋有味”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豫剧能“兼收并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3.试概括节选部分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阐述豫剧这一地方戏之所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4.作者是怎样探讨豫剧长盛不衰原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探索豫剧长盛不衰原因,作者是从单一现象回溯、深入到文化历史渊源之中,以高峻的目光审视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探源式的剖析使文章摆脱了就事论事的浅陋,显示出她摒弃女性作家惯常的小女人散文的局限,铸炼自己豪放文风的惊人气魄。

(时间:40分钟 分值:43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独自在外漂泊的句子篇五
《2012汕头二模语文诗歌分析》

2012年汕头二模诗歌鉴赏质量分析

一、第10题试题、答案及评分细则

10.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回答问题。(7分)

屡 出 张 謇

屡出真成惯,孤怀亦自遥。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

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无人能共语,默默斗旋杓。

注:张謇(jiǎn),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为“谋振兴实业以救孱国”,四处奔走,备尝艰辛,这首诗就是“自道其艰苦与怀抱”之作。

⑴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中的“犹”“已”两字有何作用?(4分)

⑵分析颈联“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的意境。(3分)

【参考答案】

(7分)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

⑴“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道出自己就如小车般势单力薄,走的路如危险难走的独木桥,还要是选择道路,继续向前走去。(2分)“犹”,依然,突出了作者直面困难、苦苦追求的坚强信念,“已”,已经,表现了作者不怕艰险、坦然前行的非凡勇气。(2分,将“犹”和“已”合起来理解,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⑵明月当空,映出栖息的鹳鸟的影子;夜半时分,蛙声、潮声清晰可闻。(1分)这一联中,写深夜的所见所闻,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寂静和冷清,(1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寂寞。(1分)

评分细则:

(1)第一小题两问,每问2分。

第一问:2分

指出手法1分,比拟、拟人、比喻或借代,答其中一点即可;对偶、对仗不给分。 手法具体分析给1分。

(修辞1分,手法具体分析1分)

第二问:2分

犹,依然或还;已,已经或已然,解释1分;

从“小车”可见势单力薄,“独木当桥”可见道路艰险,“犹择路”可见“苦苦追求、探索,不怕艰险,不畏艰难;结合上文“孤怀亦自遥”,可见诗人“情怀孤高,仍志向远大”;结合注释,可见诗人“为振兴实业、挽救孱国”而奔走。(作用1分,结合以上关键词作答,意思对即可)

(若对“犹”“已”作用分析准确全面,不解释含义这一问也可给2分)

(2)第二小题一问,3分。

①景物描绘1分。

②意境特点概括准确1分:寂静、冷清、凄清、凄凉、孤寂、愁苦等(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③手法效果1分:手法,视听结合、以声衬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效果,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落寞、愁苦的心境(意思对即可,未答手法不扣分)

注:黑色楷体为得分关键词。

二、答题总体情况

本题全市均分3.71分,满分276人,6分2901人,0分1223人。

第一小题颔联“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出来,有一些难度。一部分学生难以辨明诗句可能包含的几种手法;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借景抒情、对比等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一些学生不明严格的答题程序,指出手法后没有具体分析,这些都是第一问的主要失分原因。

“犹”“已”两字的作用,失分主要在于对颈联含义理解有误,很大一部分考生只能从“小车择路”“独木当桥”读出作者的艰辛、劳累,而不能从“犹”“已”尤其是“犹”字看出作者对艰辛、劳累的无视,看出作者振兴实业以救孱国的决心;另外,炼字题或分析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先解释再分析作用,不少考生缺乏这种意识,导致简单的送分得不到。

第二小题分析意境的作用得分情况好于第一小题,不少学生能够按照描绘画面、写景手法、意境概括、情感效果四方面作答,明显训练有素。失分主要在于一些学生不清楚这种题型的基本解答步骤;一些学生对境中之意理解错误,将这种景物理解为“美丽”“宁静”等,也是失分的重要原因。

三、考场典型卷及分析

第1小题(4分):

4分卷

1.颔联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犹”是尚且、能够,“已”是已经。小车都能够自己选择道路奔走,独木已经成了桥,突出了诗人在外奔波之久,奔波的劳累,诗人在外奔走如此辛苦还继续坚持,表达了诗人自感辛苦,却为了国家仍然坚持的爱国之心。(修辞及分析、“犹”“已”含义及作用分析都比较准确)

2.颔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小车拟人化,写成会选择道路,把独木比喻为桥,“犹”是仍然的意思,“已”是已经的意思,小车仍然选择前进的路,独木已经成桥,写出了诗人实业救国的决心。(拟人手法及分析准确,“犹”“已”含义及作用理解准确。)

3.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犹”意为“尚且”,“已”意为“已经”“早已”,将自己比作小车、独木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独挑大梁、为心中抱负不辞辛苦、不怕孤独的心情,“犹”“已”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表明作者志向。(修辞及分析、“犹”“已”含义及作用分析均极准确)

4.①拟人的修辞手法,②“犹”是仍然之意,“已”有已经之意,小车仍然在选择奔走的道路,独木也已经形成一条桥了,作者以小车、独木抒发四处奔出(走)的辛酸与艰苦,亦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得分点完整)

5.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经常出门,四处奔走,连小车都像能选择路似的,把“独木”比作“桥”,更是突出了出门奔走之频繁、生活之艰辛。“犹”是好像,“已”是已经之意。诗人为救国而四处奔走,经常出门,小车都像知道了路的方向,独木走多了便成了桥,侧面烘托了诗人生活之艰苦,突出了诗人内心远大的抱负和爱国之心。(手法准确,分析清楚,情感分析符合诗意)

6.颔联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小)车拟人化,小车能自己选择路途,将独木比作桥,生动形象。“犹”字写出了诗人多次外出在路上奔波,“已”字写出诗人已习惯这种艰苦的路途生活,突出诗人不畏艰辛,坚持振兴实业以救国家的爱国之情。(手法准确且分析清楚;虽未解释“犹”“已”,但作用分析非常详尽准确)

3分卷

1.颔联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小车拟人化,小车选择路,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在选择,“犹”是犹豫不决,“已”是已经,写出了诗人似乎还来不及选择,前面的路却已经是注定的了,“犹”和“已”两字很好地表达出了这种效果。(“犹”解释错误,“犹”“已”作用分析错误,扣1分)

2.颔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意即车辆仍然选择陆路,而那桩独木已成了桥。将“小车”和“独木”人格化,衬托出作者跟他们一样时常外出奔波。“犹”是“仍”的意思,“已”是“已经”的意思,衬托作者外出奔波实业救国,揭示主题——作者屡出,烘托出作者的劳累艰辛。(“独木已成桥”理解有误,“犹”“已”作用分析欠准确,扣1分)

2分卷

1.拟人的手法。“犹”和“已”二字表述出了作者对“小车”“独木”的熟悉,反映出作者屡次外出拼搏和作者欲振兴救国的雄心,不惜历尽艰苦。(手法正确,无分析;“犹”“已”作用正确,对问题无承接)

2.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车、独木拟人化。“犹”字写出了小车还在选择路径,而“已”字写出独木成了桥梁。这“犹”与“已”形成对比,诗人以“独木”自喻,写出自己力量的微弱,突出救国的艰辛。(手法及分析给2分,“犹”“已”分析错误不给分)

3.批(拟)人。将小车拟人化,写到连小车也已懂得了选择路。“犹”“已”都有已经的意思。用“犹”“已”这两个字深(生)动地点出了作者出行之频繁,连那些无意思(识)的小车都变得有经验了。表现了作者四处奔波的艰苦和劳累。(“犹”“已”作用分析欠准确扣1分,几个关键的别字扣1分)

1分卷:

1.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犹”“已”写出了作者犹豫不决的心理,与面临道路不通选择饱受艰辛,使句子更加生动,耐人寻味。(点明手法1分,未具体分析手法,“犹”“已”分析错误)

2.比喻的手法,将独木比作桥,“犹”表明清末时作者选择实业救国或教育方式时犹豫,“已”表明作者已走上实业之路。(点明手法1分,手法分析错误,“犹”“已”分析错误)

3.象征,用“小车选择路”和“单独一根木头做桥”象征诗人舍本逐末、弃文从商的独特行为;“犹”“已”两字写出诗人弃文从商的艰苦,同时突出诗人弃文从商、兴办实业的坚定决心和实业救国的怀抱。(答案自相矛盾,前半句为贬,后半句却变成褒,主要是对成语“舍本逐末”理解错误)

4.颔联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犹”字把小车拟人化了,“已”字写出了事物已成定局,让诗句增添了色彩,赋予了诗句的生气。(手法答错。但在后边又回答出了拟人。分析部分完全没有实际内容)

0分卷:

1.这首诗颔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小车要择路与独木要成桥做对比,其中,“犹、已”两者把小车的缺点和独木的用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未理解诗意)

2.颔联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其中“犹”和“已”两字着力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手法错误,“犹”“已”分析空泛)

3.诗中颔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中“犹”“已”两字最能体现,小车就像能自己选择道路,独木自己就能成一座桥,写出了诗人四处奔走,备尝艰辛,以致于小车择路,独木成桥的景况。(手法错误,“犹”“已”分析错误)

第2小题(3分)

3分卷:

1.作者通过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孤独的鹳在月光照耀下驻(伫)立于此,蛙声在半夜里此起彼伏,营造了寂静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四处奔走之艰苦与孤独之情。(画面、意境概括、效果准确)

2.鹳鸟的影子在水中掠近,夜里圆月的影子在湖水面波动,夜深,蛙声四起,水涨潮,一幅清远寂静的夏夜湖景,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孤寂的情感。(“在外漂泊”不准确,但情感把握基本符合句意)

3.颈联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鹳影和蛙声的动态跟霄月和湖水的静态相结合,以动衬静,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寂静忧伤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哀伤之情。(分析准确到位)

4.月光中有鹳的影子,蛙在夜间鸣叫,潮水涌起。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夜、月、鹳影的宁静来衬托蛙声的流动,多感官结合,营造出静谧沉寂的意境,表达内心的孤苦与寂寞之情。(画面、手法、意境特点、情感效果分析准确)

2分卷:

1.夜晚月光照在地面,鹳的影子悄然浮现,夜深,蛙的叫声如同海潮般响亮,表明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孤寂。(未概括景物特点扣1分)

2.这两句颈联写暮春夜深时的景象,鹳子(雀)的影子仿佛在雾月里,半夜青蛙呱呱鸣,通过以景来衬托出作者心中无比孤独寂寞,从侧面也可看出通过这样意境来表达诗人感时伤事,忧国忧民,心中有郁结慷慨不平。(未概括意境特点,扣分)

1分卷:

1.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哀愁,通过鹳、月、蛙声等景物描写,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独自一人在异乡奔波,备尝艰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愁思之深重的意境。

2.颈联描绘了一只孤高的鹳鹤在苍茫月光中孤独站立,周围是一片青蛙鸣叫的声音,无人能理解鹳鹤的情景。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喻。张謇作为实业状元,就是一只鹳鹤,但他却不被理解,创业艰辛。(描绘画面不够准确凝炼,未概括画面,效果分析欠准确)

3.此联描绘了鹳鸟在夜晚飞舞,影子被月亮照映出来,森林里的树蛙在半夜鸣叫,宁静的夜里充满了树蛙的叫声,表达了作者独居树林的恬淡生活。(对意境理解错误)

0分卷:

1.用鹳影、月、蛙声等意象营造出艰辛、坚苦的意境。(推荐老师语:专业术语太不准了)

2.表明水很清澈,可以看见美丽的月亮,半夜的蛙声不曾停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夜景。(描绘画面完全错误)

3.作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刻画了一幅思念亲人的情景,“鹳影”视觉方面、“蛙声”听觉方面描写,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未掌握诗歌意境分析的基本思路,情感分析错误)

独自在外漂泊的句子篇六
《11-12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题卷》

11-12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题卷

一.书写(4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运用(32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2. ( (3.4.D.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我班的量化评比得了第一名。

5.校园内种植了一片绿草地,但常遭践踏,学生会决定在草地边插上一块告示牌。

请从下列告示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写在告示牌上。( )(2分)

A.践踏草地,罚款10元。 B.在草地上行走,绝不是好学生!

C.严禁践踏草坪! D.小草也有生命,请爱护每一棵小草!

6.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

A.《在山的那边》一文中所说的“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B.《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济南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然后紧扣“山”和“水”,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文中写山景,先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次写城外远山,再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句诗并不矛盾,因为诗人所说的理想,是

7.8(7)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

9.综合性学习(7分)

请你参加下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后面题目

小文等几位同学筹备创办一个希望文学社,并准备编排文学小报《希望》,以此来 团结一批文学爱好者,提高同学们对文学的兴趣,推动校园文学的健康发展。

(1)假如你是小文,你想得到老师和学校的支持,于是,你找到语文王老师,对王老师

说: (2分)

(2)“希望文学社”准备首先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重点向同学们推荐一部文学名著,请写出你所推荐的一部作品的名称和你所喜欢的人物,并与此人物相关的情节。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 情节 (3分)

(3)为了让《希望》小报能够深入人心,受到同学们的喜爱,文学社向同学们征集最能体现社刊特点,而且最引人入胜、简要易记的宣传语。请你为《希望》社刊写一句应征的宣传语,不超过15字。(2分)

三、阅读理解(44分)

(一)《春》节选(13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10.)2分)

A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

C、是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 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

11.选文的第③段写的是“春草图”,其中写春草“质地”的词语是____ ;写春草“色泽”的词语是 ,写春草旺盛长势的句子是 。(3分)

12.第④段写的是“春花图”,而划线的句子却写蜂蝶的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请加以赏析(可从词语、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自选角度加以分析)。(4分)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2分)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2分)

14.品读《春》后,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2分)

(二)山就这么高(13分)(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雅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成绩像雨

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 (选自《大阅读》2010年5月,有改动)

15. (2分)

16. (4分)

(1去。(2分) .

(2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分) 17.(4分)

(:2)《走一步,再走一步》:

18. (3分)

(三)《论语十则》节选(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独自在外漂泊的句子篇七
《山东省滨州地区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滨州地区2014—2015学年上学期期中检测

初一语文试题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步入初中的你,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当你在快乐中品尝到语文学习给你的营养滋补时,也许你在思考:我收获了多少?希望这张试卷能成为点燃你智慧的魔法石,仔细认真一些,你一定能做得很棒的!

温馨提示: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祝你成功!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怦怦(pēng) 攲斜(qī)黄晕(yùn)粗糙(cāo) B.栖息(xī)菡萏(dàn)脸颊(jiá)应和(yīng) C.着落(zhuó)蜷伏(quán)归泊(pó) 枯涸(hé) D.憔悴(jiāo)荫蔽(yìn) 匿笑(nì) 霎时(shà)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弱肉强食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昂首挺立 B.一叶孤舟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 更胜一筹 C.海枯石滥 高不可攀 惊慌失措 恍然大悟 D.蛛丝马迹 姿态万千 变幻无常 花团锦簇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D.“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广播操比赛中,同学们做到了一丝不苟 。 ....B.刘老师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体育特长。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 ....

D.在学习上就应该不耻下问,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问老师。 ....

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是(2分) ①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②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

③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 ④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

⑤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

A、④③⑤①② B、⑤④③①② C、④②①③⑤ D、⑤④①③②

6、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具体形象。(2分)

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7.下列关于作者、作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荷叶 母亲》作者是冰心,她的原名叫谢婉莹,现代作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B.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课文《再

塑生命的人》就选自她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论语》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

8、古诗词名句默写。(8分,每小题1分)

1)、 ,志在千里。(《龟虽寿》曹操)

2)、绿树村边合, 。(《过故人庄》孟浩然) 3)、万籁此都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4)、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5)、乡愁是抹不掉的记忆。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游子心中那无言的悲戚,王湾的“ ?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莺燕的动态,表现西湖春天的活力与生机的诗句是 , 。

7)、《论语》中告诉我们学习要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 。

8)、朱自清的《春》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一句诗来描写春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9、名著阅读。(4分) 乌龟请求老鹰教它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它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乌龟和老鹰》)

这个小故事选自《 》,作者是 ( )(填国籍)。读了上面这个小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二、阅读(44分)

(一)、古诗词鉴赏(4分)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0、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公欣然曰(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吾日三省吾身( ) (4)四十而不惑( ) ..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3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内容上分析,孔子这三句话依次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 。(2分)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 (13分)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学 年级 班 姓名 考号

15、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并写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3分)

16、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

17、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3分)

18、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4分)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4分)

完美的礼物

母亲节到了,8岁的儿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亲自给妈妈买了一套连衣裙。妈妈深受感动,轻轻地拥抱着儿子问:“洋洋,你为什么给妈妈买衣服啊?”

“今天是母亲节,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儿子自豪地说。“这套裙子多少钱?”妈妈又问。“售货员阿姨说198元,见我没有跟大人一起来,又听说这是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礼物,便要了我158元。这不,还有发票呢。”儿子从兜里掏出一张发票交给妈妈,又说:“妈妈,你快试试裙子吧。” 妈妈在儿子的催促中试起了裙子。由于妈妈个子不高,裙子明显大了;妈妈肤色不白,裙子又是深色,一下子把人衬得更黑了„„爸爸和妈妈对裙子尽管有一百个不满意,但是当着儿子的面又不能表露出不满的情绪,以免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毕竟是儿子对母爱真挚的回报啊!爸妈直夸儿子:“好孩子,真懂事!”

下午,爸爸和妈妈根据发票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那家服装店要求退货。当出示发票说明情况后,服装店老板边办理退货边讲起儿子买裙子的经过:儿子一个人来到服装店,要给妈妈买裙子。老板问:“你妈妈有多高?”儿子说:“妈妈不高不矮。”老板又问:“你妈妈有多胖?”儿子说:“妈妈不胖不瘦。”老板问:“你妈妈是什么肤色?”儿子说:“妈妈不黑!”老板又问:“裙子要哪个价位的?”儿子说:“要最贵的!”说着从书包中掏出一堆零钱,老板和他数了数共213元。于是便推荐了198元这个价位„„老板又说:“服装店自开业到现在已5年多了,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给母亲送..................................礼物的孩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按进价卖给他一套。同时怕大人不放心,我还给他出了一张发票„„” .....

妈妈打断了服装店老板的话说:“这裙子我们不退了,谢谢你!”并紧抱儿子给她买的不合体的裙子,红着眼圈走出了服装店,她把它当做礼物永远珍藏起来。

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最贵的——这是孩子心中神圣的母爱!

19.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语言概括。(不超过25个字)(3分)

20.爸爸妈妈退货的原因是什么?试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完美”二字的理解?(4分)

22.文中老板又说:“服装店自开业到现在已5年多了,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给母亲送礼物的孩子”,你读到这句话,有什么感想?孝敬父母,你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请举一例。(4分)

三、作文(50分)

23、少年在成长。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会了的过程。请以《成长中,我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提示: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以是“自信、坚强、谦虚、互助、孝敬„„”)

要求:(1)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段落分明,字迹清楚。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21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