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主要写了什么

| 五年级 |

【www.guakaob.com--五年级】

丰碑
丰碑主要写了什么(一)

五年级语文《丰碑 》 教学设计

徐世玉

读教材:

《丰碑》写的是红军过云中山时的一个故事,虽然也有语言、动作的刻画,但与《军神》一文的写法极为不同。

《军神》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动作,而本文更多的是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而非主人公军需处长,字课文中有两处第7、13自然段对军需处长做了场面刻画,是正面描写,而将军一系列语言、动作起烘托陪衬作用,塑造军需处长那如“丰碑”的精神,而此文中,这位军需处长和将军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知道是红军,此文更多的是表达对如军需处长这样的无数革命先烈的缅怀。

文中“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是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身体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指他在棉衣缺少,天气极为恶劣的条件下能够舍己为人的精神。而文中的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尤其显得重要。“狂风怒吼”、“大雪纷飞,风雪弥漫”“风,更猛了!雪,更大了!”等词句,不仅突出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也是推动股市情节发展,也文中将军神态、动作的变化以及军需处长的牺牲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革命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两万五千 里的 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艰险,红军战士经历千辛万苦,经受种种磨难,其间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

[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把它划出来。

4、出示第13自然段: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明确“丰碑”在课文中指的是军需处长。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二、人景联系,感受“丰碑”

引导: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1、快速浏览课文第3—13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B、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C、读一读第七自然段: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及外貌的句子。

2、出示第7自然段:

【丰碑主要写了什么】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3、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的理解。在谈中引导关注“冻僵”

4、“冻僵”什么意思?

5、为什么这位老战士会被冻僵?

预计一:气候恶劣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学生可能会谈到“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引导学生关注一个词“吞掉”

②“吞掉”平常事用在什么地方?如“大象一口吞掉了小鹿”

引导学生感悟:“吞掉”是用在有生命的动物“吞掉”一般是强大的将弱小的吃掉

③文中指的是什么“吞掉”这支队伍? 狂风 大雪 严寒 恶劣的天气

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狂风、大雪、严寒,这所有的一切似乎是那么强大,二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它们面前似乎是那么弱小。你从这个“吞掉”感受到什么?

(红军前进的艰难,天气的恶劣,环境的恶劣„„)

⑤你看,文章中的语言,这一个“吞掉”将红军的艰难,天气的恶劣,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请你用朗

读将我们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丰碑主要写了什么】

预计二:装备很差

①一个军队的装备有哪些东西?

武器、衣服等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

②装备很差,让你想到了:他们的武器可能是——,他们的干粮——,他们御寒的棉衣——【丰碑主要写了什么】

③出示: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引导关注“贴”:同学们,请读读这句话,这里的一个词在这里似乎不太准确。

④平常,我们说衣服是怎样在身上? 穿

⑤而这里用了一个“贴”,它和穿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若生不明白,引导:

“贴”这个词,一般用在哪里?比如:我把一张奖状贴在墙上。这个“贴”相当于“粘”,奖状与墙之间 有没有其他东西?而“穿”不同。孩子们,你的衣服穿在身上,里面还有其他衣服吗?你的衣服能不能说贴在身上?

但即使你只穿了一件衣服,也不能说贴在身体上,这又是为什么?还是刚才的例子,一张奖状贴在墙上,是什么使它贴在墙上?同样地,在当时,又是什么使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衣服单薄,大雪纷飞,雪落在衣服上,化成雪水,将他的衣服贴在身上

⑥这一个“贴”字形象地告诉我们,他因为衣服单薄,天气寒冷而被冻僵了。

⑦读第7自然段

三、图文联系,感悟“丰碑”

1.读着第七自然段,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位老战士在死神面前,他是那样——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板书:镇定、安详【丰碑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文中刻画他镇定、安详的句子并出示:

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 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借火。

你是从哪些举动中感受到他的镇定、安详,将有关的词语圈出来,并写下你的体会,交流

预设:中指和食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当时的他正在吸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似乎向战友借火

他们说的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他安详,可书上怎么说他是镇定地,你又是怎么理解?

若你了解到他就是均需处长,你对这“镇定、安详”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引导: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军需处长掌握着这个部队所需的供给

a 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 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 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 [板书:舍己为人]

3、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4、.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

5、.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6、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7、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

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

A 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A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

B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C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主要写了什么(二)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丰碑》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却生活在幸福优越的环境里,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了解太少,因此会对军需处长“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对当时的环境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课前可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查找有关红军长征时的资料(如:上网、查找工具书、观看电影《万水千山》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可让学生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品格,激发他们对伟大人格的崇敬。

设计理念: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媒体和资源:

(1)媒体:电脑、电视;

(2)资源:IP资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同样讲述的是红军途中的一件事情,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再次被文中的人物所感动。

(课件出示雪山的图片)(首页)

师:请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

生2: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师:同学们的想象的很合理。红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把马让给了重伤员。)这说明了什么?

生:将军很爱护、关心他的战士。)【丰碑主要写了什么】

简评:导语设疑激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启发诱导的作用。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仍在继续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生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文中最令我感动的人物是军需处长。

师板书军需处长。

师:老师也有同感,也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是最令人感动的。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

在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呢?

生:第7自然段。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并思考从这些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画。

简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引读: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请同学们再次读读第一句,找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词。

生:倚靠、坐着

师:非常好,大家在书上注上点,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一:这个老战士已经筋疲力尽了。

生二:这位老战士又饿又冷又累,实在是走不动了。

简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知、想象、品味,在品词、品句、品评中培养语感。 师:你们理解的真准确,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能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师:大家读读第二句,找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的词语。

【丰碑主要写了什么】

生:镇定、安详。

师:请在这两个词下画上小三角形。

师:老战士又冷又饿又累,冻死了,为什么他的神态却是镇定、安详的?

生一:因为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

生二:因为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他死而无憾。

生三:因为他看到战友们在他的帮助下能走出云中山,心里很欣慰。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道理,说明你们读书不仅做到了眼到,口到,而且做到了心到。 简评: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同学们再看看插图,军需处长的左手微微向前伸着,他想要干什么?

生:好像向战友借火。(书上)

师:还有呢?发挥你们的想象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时他已经没有力气了,可能在向战友求救。

生:我认为他已经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在向战友道别。

生:我认为他在为战友祝福:你们一定要走出云中山,一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

师:你们的想象都很合理。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自己练读、个别读、评读、集体朗读。)

简评:学生通过自己练读、个别读、评读、集体朗读等方式声情并茂地读出了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敬佩。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我们在来读读最后一句话。谁来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穿的衣服很少、很烂。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我从“单薄、破旧”中体会到的。

师: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他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

生:他把衣物全给了别人。

师:这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他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1:这是一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2:这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生3:这是一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精神。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师感情导入:这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朝我们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简评:创设情境,情感导读,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7自然段,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齐答)将军。

师板书将军。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

生:(回忆学习方法)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然3——13自段。(课件出示“学法提示”:读:轻声自由地读3——13自段;画:用“o”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思:他每次神态变化都因为什么而引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生自学3——13自然段后,进行汇报,师同时板书:“愣一下”、“发怒”、“愣住了”) 师:当将军听到“前面有人冻死了”时,他的神情是

生:愣了一下。

师:你从将军“愣了一下”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他感到很突然,感到问题很严重。

生2:他对战士的关心。

师:当将军看到那位冻死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1: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生2: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师:你从这些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体会到了将军很激动、同时也很气愤。

丰碑
丰碑主要写了什么(三)

课题:丰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外貌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课 时:二课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板书课题)同样讲述的是红军途中的一件事情,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再次被文中的人物所感动。

(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图片)

师:请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学生说出可能发生的事。

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师:同学们的想象的很合理。红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又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把马让给了重伤员。这说明了什么?

将军很爱护、关心他的战士。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仍在继续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引导学生回答。(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文中最令我感动的人物是军需处长。)

师板书军需处长。

师:老师也有同感,也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是最令人感动的。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在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呢?

生:第7自然段。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并思考从这些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画。

师引读: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请同学们再次读读第一句,找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词。 生:倚靠、坐着

师:非常好,大家在书上做好标注,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这个老战士已经筋疲力尽了。

这位老战士又饿又冷又累,实在是走不动了。 师:你们理解的真准确,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能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师:大家读读第二句,找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的词语。镇定、安详。 师:请在这两个词下画上小三角形。

师:老战士又冷又饿又累,冻死了,为什么他的神态却是镇定、安详的?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同学们再看看插图,军需处长的左手微微向前伸着,他想要干什么?

生:好像向战友借火。(书上)

师:还有呢?发挥你们的想象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时他已经没有力气了,可能在向战友求救。 生:我认为他已经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在向战友道别。

生:我认为他在为战友祝福:你们一定要走出云中山,一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

师:你们的想象都很合理。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自己练读、个别读、评读、集体朗读。)

师:我们在来读读最后一句话。谁来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穿的衣服很少、很烂。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我从“单薄、破旧”中体会到的。

师: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他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

生:他把衣物全给了别人。

师:这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他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让孩子体会他的舍己为人,他将不多的棉衣分给了其他战士,而自己没有分到棉衣,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师感情导入:这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朝我们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师: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7自然段,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齐答)将军。

师板书将军。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 生:(回忆学习方法)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然3——13自段。(课件出示“学法提示”:读:轻声自由地读3——13自段;画:用“o”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思:他每次神态变化都因为什么而引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生自学3——13自然段后,进行汇报,师同时板书:“愣一

《丰碑》读后感
丰碑主要写了什么(四)

<丰碑>一课写一位军需处长将御寒军衣发给战士们,自己却冻死在茫茫雪原上的故事,体现了他廉洁奉公、关怀战士、舍己为人的精神。读后我深深感动了。

老军需处长在缺吃少穿的长征路上,毫不犹豫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御寒军衣发给了战士,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大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军需处长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令人佩服。《丰碑》读后感。他身为军需处长,本应该,也可以多拿几件御寒衣物,而这位军需处长,非但没有多拿一件衣物,还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衣物发了下去,甘愿自己冻死,也要让战士们穿着棉衣行军。他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太可贵了。因为我们今天的当官的,就有不少人因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贪污国家钱物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所以我觉得,我们小学生要读<丰碑>,当我读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手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神情自若。?时,我激动得都要流泪了。《丰碑》读后感。我体会到,老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士,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我将把这种精神化为力量,让这种力量激励我去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激励我,还有我们大家,从自身做起,从小做起,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长大了做军需处长那样廉洁奉公,舍己为人的官,绝不能做贪官赃官,只想着把国家的东西往自己家里拿。

军需处长是我的丰碑,是我的榜样,是我将的来;我就要做军需处长这样的人。


<丰碑>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丰碑>篇文章,读完之后,我被书里面主人公??军需处长感动了。因为他那舍已为人的精神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经过。他坐在一棵树干上一动也不动,并且还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衣服。将军看到这一切,大声吼到:?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没有人回答他。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声说到:?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与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读到这里,我被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已、专门为人的精神所折服。他是一名军需处长,他有权让别人吃饱喝足,更有权让自己吃饱穿暖,那他为什么又被活活的冻死了呢?他是为了让别人吃饱穿暖,把自己的棉衣发给别人了。他有着一种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还要重要的品质,难道他这种品质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让我学习军需处长那种崇高的品质吧!


<丰碑>读后感(三)

在这学期中,大家学过了很多课文,也有很多感受,可是最令我感动的是<丰碑>这篇课文。

<丰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攀登雪山时,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别的战士,而他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我读完这篇文章,被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这个可以掌管红军棉衣的处长,却因把衣服让给别人而活活地冻死,他是傻瓜吗?,不!他是真正的英雄。红军战士就是凭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和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才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现在的社会里,也是有很多像军需处长那样的人,还记得在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那些不顾个人安危挽救病人生命的白衣天使们,在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被压在瓦砾下的同胞,而不幸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不正是新时代的一座座丰碑吗?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还记得在学校,一们五年级同学患了白血病,全校师生每人都捐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是这爱心使那们同学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还有那些在大山里支教的大学生老师们,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这边远山区的孩子带去了精神食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点亮祖国的未来。

在我们的社会中,正需要许许多多军需处长那样的人,如果大家都能像军需处长那样舍已为人,那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啊!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426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