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一)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练习

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语文版)

一、积累和运用(64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9分)

自矜( ) 家圃( ) 睨之( ) 忿然( ) 叠嶂( ) 曦月( )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勉旃( ) 愕然( ) ......⑵、《三峡》选自《 》。作者 ,北魏 家、 家。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峡、

峡和 峡。

⑶、《陌上桑》选自《 》,是一首 言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 诗,记叙

了 的故事。 ⑷、曹操是 末年 、 、 。

⑸、唐朝诗人中“李杜”是指 和 , “小李杜”是指 和 。 蕴.蓄( ) 塾.师( ) 岱.宗( ) 决眦.( ) 碣.石( ) 踟.蹰(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1分)

⑴罗敷善蚕桑( ) ⑵耕者忘其犁.( ) ⑶来归相怨怒( ) ⑷宁可共.载不( ) ⑸使君一何愚( ) ⑹东方千余骑.( ) ⑺白马从.骊驹( ) ⑻四十专.城居( ) ⑼十五府.小吏( ) ⑽皆言.夫婿殊.( ) ⑾以.此自矜.( ) ⑿释.

担而立( ) ⒀但.微颔.之( ) ⒁以.钱覆.其口( ) ⒂略.无阙.处( ) ⒃自非亭午夜分( ) ⒄沿溯..阻绝( ) ⒅虽.乘奔.御风( ) ⒆素湍..绿潭( ) ⒇良.多趣味( ) (21)每至晴初.霜旦( ) (22)哀转.久绝.( ) (23)重.诺责,敦.风义( ) (24)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 (25)愕然不受.( ) (26)且父未尝语..我也( ) (27)先生是年乃.能言.( ) (28)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 (29)日数千言不肯休.( ) (30)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3、文学常识。(15分)

⑴、《卖油翁》节选自 ,作者是 朝著名的政治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晚年号 。“唐宋八大家”指: 。

4、按原文默写。(8分)

⑴《三峡》中间接写水流之急的句子是 。 ⑵《陌上桑》中写“行者”和“少年”见罗敷时表情的句子是 。 ⑶《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概写蔡勉旃重诺责的六字是 。 ⑷《望岳》的颈联是 , 。

⑸《登飞来峰》一诗的哲理句是 , 。

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宽慰的一句是 。 ⑺《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 。

⑻《望岳》一诗的名句是 。 5、将下列左右两组语句连接起来,使之构成四幅对联。(4分)

(1)黑发不知勤学早 (5)水淡性泊是我师 (2)无边落木萧萧下 (6)白首方悔读书迟 (3)四面荷花三面柳 (7)不尽长江滚滚来 (4)竹直心虚乃吾友 (8)一城山色半城湖

6、将五首诗词的序号填入相应的项目中:A、《观沧海》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望岳》 D、《登飞来峰》 E、《江南春》

①属五言律诗的是: ( ) ②属七言绝句的是: ( ) ③属唐代作家的作品有: ( ) ④即景生情、饱含哲理的是: ( ) ⑤寄情明月、赠送友人的是: ( ) ⑥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作品是:( ) ⑦寄予作者伟大抱负的作品是:( )

二、文段阅读训练(36分)

(一)比较阅读(14分)

【甲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上文空白的地方应填的是:(4分)

A、 ,B、 ,C、 ,D、 2、本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试找出相关的语句:(各1句)(2分)

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臵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文】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尝.射于家圃( ) (2)但坐..观罗敷( ) (3)东南隅.( ) 2、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去: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自: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甲文的主人翁是 ,该文说明了 的道理;乙文的主人翁是 ,选文向我们展示了主人翁的 。(4分)

4、乙文除正面描写了主人翁的美貌外,还写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5、两篇文章都是写人的,甲文主要采用了 的方法,乙文采用了 和 相结合的方法,因此写人应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4分)

(二)阅读《三峡》,回答问题。(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 A , B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D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春: 夏: 秋: 冬: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阅读短文《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回答问题。(12分)

蔡嶙,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拳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1、从文中可以看出蔡勉旃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这一品质在我们今天有何意义?(4分)

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2分)

①亡:亡.何 ( ) 其人亡. ( ) ②然:朱文公何以知然.( ) 愕然.不受( ) 3、文中“券在心,不在纸”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说明了什么?(2分)

4、文中,“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妥当否?请从现代法律的角度进行点评:(4分)

三、作文 本学期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寒假。请以“我将这样度过寒假”为题,设想一下你的寒假生活。注意,不能写成寒假计划,要有描述性的画面,字数不少于500

字,可以自拟副标题。

第七单元参考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1、(略) 2、(1)善于 养蚕采桑 (2)耕田 (3)互相 怨恨发怒 (4)愿意 一起 (5)多么 (6)随从 (7)跟着 (8)担任 管理 (9)太守府 (10)说 不一般 (11)凭借 夸耀 (12)放下 (13)只是 点头 (14)用 盖 (15)完全 断缺 (16)如果 不是 正午时分 (17)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18)即使 奔驰的快马 (19)白色 急流的水 (20)确实 (21)刚刚 (22)婉转 消失 (23)重视 重视 (24)把 票据 凭证 (25)惊讶的样子 (26)曾经 告诉 (27)才 说话 (28)蕴藏、积蓄 (29)休息 (30)这样

3、(1)欧阳文忠公文集 宋 文学 六一居士 欧阳修 王安石 韩愈 曾巩 柳宗元 苏轼 苏辙 苏洵 (2)水经注 郦道元 地理学 散文 瞿塘 巫 西陵 巫峡 (3)乐府诗集 五 叙事 罗敷智斗太守 (4)东汉 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 (5)李白 杜甫 李商隐 杜牧

4、(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担捋髭须 脱帽着帩头。 (3)重诺责 敦风义。 (4)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5)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6)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7)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8)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5、(略) 6、(1)C (2) BDF (3) BCE (4)CD (5)B (6)E (7)ACD

二、文段阅读训练

(一)1、(1)曾经 (2)只是 因为 (3)角落 2、A 3、卖油翁 熟能生巧 罗敷 美貌和机智 4、答:从侧面衬托罗敷之美。 5、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二)1、A 两岸連山 B 略无阙处 C 绝巘多生怪柏 D 清荣峻茂 2、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夏: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1) 夏天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被阻断隔绝。(2)经常听见高处的猿猴在长声呼啸,声音异常凄厉,在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1、他是一个重诺责,敦风义的人。这有利于构建诚信、和谐的社会风气。 2、(1)无、不 死 (2)这样 ┅┅的样子 3、凭据更重要的是记在心上,而并不在乎是否写在纸上。说明了本质上的诚信是最重要的。4、认为不妥。因为法治社会,一切经济往来都需要凭证。即使是熟人之间,有时也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原因而引起经济纠纷,为了避免,还是应以“口说无凭,立字为据”为原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二)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上)第七单元测试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应用(30分) 1、古诗句默写。(8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出其里。(《观沧海》) ④《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如果要表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可引用《登飞来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词语是:( ) ( ) ( )

12、①这篇课文共两段,第一段写陈尧咨的“;第二段写卖油翁用“事实,教育了陈尧咨,说明了“ ”的道理。(用原文填空)

②这篇课文对人物刻画生动逼真。两个人物,对比鲜明。一个艺高骄傲,一个 ;一个强横无理,一个 。

(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⑥《三峡》中间接写水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陌上桑》中写“行者”和“少年”见罗敷时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概写蔡勉旃的六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望岳》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识填空。(7分)

①《观沧海》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_末年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家、诗人。(2分) ②《三峡》作者郦道元是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学家、散文家。(1分) ③唐朝诗人往往有诗号,如王维的诗号是“诗佛”,请写出下面诗人的诗号。(3分)

李白:________________ 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唐朝诗人中“李杜”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小李杜”是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⑤欧阳修是__________________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二)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 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3、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矜:

颔:

睨:______________ 沥:_______________

4、《卖油翁》的作者是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 。他有一个名句是“ ,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个名句出自他的《醉翁亭记》。 5、遇见卖油翁之前,康肃对自己如何认识?面对卖油翁,康肃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用原文回答)

答: 。 6、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酌油沥之”的目的是什么?

答: 。 7、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哪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至少谈两点原因)

答: 。8、陈尧咨为什么自夸?哪些句子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礼?

答: 。 9、用原文词句填空。

(1)描述陈尧咨箭术高超的句子是: , , 。 (2)描述卖油翁酌油技术高超的句子是

10、“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这句话有两个作用,这两个作用是什么?

答: 。11、从文中找出三个词语,说明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的变化过程。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溯(

湍(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或.王命急宣 答: 。(2)属.引凄异 答: 。 15、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答: 。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答: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 。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 。

16、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按照景物是先写 ,后写 ;按照季节分,作者先写

,再写

,最后写 ;总体来看,作者是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

态景物 态化。

(2)“清荣峻茂”四字状物,如果说“清”字状水,“荣”字状柏树,那么“峻”和“茂”字又分别状 和 。 17、描写春冬景色和描写秋季的景色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 18、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任选一个句子)

(1)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 19、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

答: 。 20、写渔者歌曰有什么目的?

答: 。

(四)

蔡王粦,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21、用“/”标示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安 有 寄 千 金 而 无 券 者

2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答: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2)券在心,不在纸。

答: 。 2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一下故事的内容。

答: 。 24、文中蔡勉旃还亡友财的前提条件很特殊,请你找出三处(用文中词概括)

答:(1) (2) (3) 25、你认为文中最感人处是什么?

答: 。 26、在当今社会,你看了这个故事后有何感想呢?

答: 。

(五)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27、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就.傅读书( ) ②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③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先生是年乃能言 A .乃 生是年乃.能言 B .是

.女郎 C.以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又何以D .之 何以知为孔子之.

言 .知为曾子之意

春冬之.

时 29、下列画线词语古今含义....

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B.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C.曰:“几.二千年矣” D.此非常..儿也 30、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31、文中形容戴震惊人记忆力的一个词语是:。(1分)

32、戴震在十岁时就被老师称为“非常儿”的原因是什么?你读后有何感想?(4分) (六)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33、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②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 3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诗第一节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罗敷为什么要夸耀丈夫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这首诗表现了罗敷的什么性格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陌上桑》一文第一段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刻画罗敷这个人物的?

答: 。 (七)读《望岳》,回答问题:

39、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请从“割”字入手,对“阴阳割昏晓” 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意的人生哲理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读《观沧海》回答:

45、这首诗第一层写的是登临的地点和目的,具体地点是哪里?目的是什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这首诗中哪几句是写亲临时所见的景象?哪几句是想像的景象?(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读《登飞来峰》回答: 48、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

51、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55、诗人借“杨花”“子规”暗含。

56、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

57、后两句中,作者用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关切。

58、诗中

59、诗中 60、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1.①随风直到夜郎西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 ③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⑧重诺责,敦风义

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①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②北魏 地理 ③诗仙 诗圣 诗魔 ④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⑤北宋、

3、夸;点头;斜着眼睛看;注入4、欧阳修; 文学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5、公亦以此自矜,先是“忿然”,后是“笑而谴之”。 6、为了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7、 卖油翁。(1)故事的题目是《卖油翁》;(2)卖油翁的绝技明显技高一筹,作者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一笔带过,是略写;(3)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

51、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2、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53、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54、“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55、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同情和关切 56、抒情 57、想象或拟人 58、杨花落尽子规啼 59、过五溪 60、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8、当世无双;“汝变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9、(1)善射 当世无双 发矢十中八九;(2)乃取一葫芦„„而钱不湿

10、一是消除陈尧咨对卖油翁的误会;二是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表现卖油翁谦虚的品格。 11、(问)(忿然)(笑而遣之) 12、①“善射”“自矜”“酌油”“惟手熟尔” ②技绝谦逊;/心平气和。 (三)13、sù tuān 14、有时;连缀、连续;15、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略;16(1)山 水; 夏、春冬、秋; 静、动 (2)山 草

17、对比,春冬时机季节的“素湍绿潭” “清荣俊茂”,更突出秋天的三峡冷清,寂寞。 18、(1)表现三峡猿鸣的悠长凄异的情状 (2)表现夏季江水上涨,水流湍急的特征 19、以声衬静,渲染山谷的清幽,凄清 20、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四)2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22、略; 23、略;24、不立券,其人亡,不语郎君。25、是在友人“不立券”且不久去世,其子又未闻此事的情况下,能够“坚还亡友财”。

26、在当今社会,“不在纸”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在法制健全的今天,任何事情都要重证据。

(五)27、①靠近,跟随 ②大概 ③这样28、D ; 29、A;30、老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说:“这是个不

同寻常的小孩。” 31、过目成诵; 32、戴震十岁时就能提出“朱文公何以知然?”的问题,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的确不同一般,因此老师称他为“非常儿”。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凡事都问一个为什么,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绝不盲从。

(六)33、①因为 ②请问 34、官府坐中同僚数千人,都夸我夫婿人才出众。 35、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丽,与后文使君的歹心形成对照。(或:为后面“使君”的出场作了铺垫和导引。) 36、罗敷盛夸自己的丈夫以压倒使君,让不怀好意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相形见绌而逃之夭夭。 37、美丽聪明、不慕富贵、不畏权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外貌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38、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罗敷。39、“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0、“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1、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4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43、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44、示例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示例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示例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45、碣石、观沧海 46、亲眼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7、曹操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48、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分)49、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50、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

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三)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运用

1、 把下面句子用正楷抄写在方格里。(2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

(1)我认为这事非常huá jī( )可笑。

(2)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 )他。 ..

(3)“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xiāo qiǎn

( )。

(4)可惜他拉了一会便罢,使我物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 )..

的雨声。

3、选择关联词语填空,正确的是( )(3分)

(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不爱,( )嫌恶他,

(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A、因为 不但 而且 所以 B、虽然 不但 而且 但是

C、但 不但 并且 因为 D、因为 不但 并且 所以

4、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校门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B、新建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C、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的行径。

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的血腥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肆

意践踏。

5、请选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说的话,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理由。(5

分)

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

一个是车把式(赶车的),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

去帮忙。有一次,村里有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

个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_________”,裁缝说:“_________”,

赶车的接过话茬:“__________”,船夫最后说:“______”。

A、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

B、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

C、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D、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得去才行。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我认为,厨师的话是___、裁缝是___、车把式是___、船夫是___(3

分)

我的理由是: (2分)

6.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B.马克·吐温,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是他的代表作。 C.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D.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 7、了解作家作品(3分)

冰心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她在《忆读书》里写到了很

多文学名著,其中有:___________著的《三国演义》;施耐庵著的

《_______________》; 著的《红楼梦》等。

8、说说下列句子的描写手法。(4分)

(1)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 )

(2)茶越冲越谈, 雨越落越大。( )

(3)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4)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山中避雨》选段,回答问题:(10分)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

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

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

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

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没有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

A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

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

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B若没有胡琴的因缘,

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

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

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9、“乐以教和”的含义同下列哪句话类似?( )(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 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御寇) C心中若无忧苦,唇上就无歌声。(巴斯) D音乐是心灵的良药。(西谚) 10、作者将胡琴和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2分)

其中一句分析。(3分) (二)满天风筝自在飞 (15分)

闵凡利

天一放暖,花儿就开了。花越开越多。春意就越来越浓了。

田里的花儿铺天盖地,姹紫嫣红。此时,天上也开始开花了,越

来越多,开满了天空——是风筝。很久以前,我就认为风筝是天空开

出的花。那时的我还很小。很小的我经常跟着二爷爷玩,二爷爷喜欢

放风筝。那时,二爷爷60多岁了。但他和我们小孩儿一样,玩得很

开心。

冬天里,雪花绽放的时候,二爷爷就开始扎风筝了。二爷爷不扎

青蛙、龙、蜈蚣之类的风筝,不是不会扎,二爷爷说,他不喜欢这文

静的天上飘着这么张牙舞爪的东西,不美。二爷爷喜欢扎花,二爷爷

扎的花风筝特别的俊,二爷爷最爱扎的是梅花。放的时候,二爷爷一

手牵好几个。只要他一松线,迎风一跑,风筝就全飞上了天空。最多

的时候二爷爷一手放过十个风筝,线都有条不紊,从不纠缠,旁人都

想跟他学这一手,可总也学不会。

二爷爷的风筝在天空开花的时候,所有的风筝都自叹弗如了,二

爷爷的周围就聚了一堆人,一堆人就都把脸开成向日葵,仰望着天空

中的风筝。大的花,小的花,忽上忽下,漂亮极了。

暮色西沉,该收风筝了,二爷爷就松开手指,手中的风筝就飞走

了,只一会儿,就飘得很高,很远„„

二爷爷看着风筝说:走吧,你们都走吧!之后,就长叹一口气,如释重负。二爷爷扎了一辈子风筝,放了一辈子风筝,最后一个也没留下。

村里好多人都纳闷,问他:怎么不留一只呢?他只笑笑,从不说什么。

后来我长大了,长大的我渐渐地明白了:那是因为二爷爷把风筝都交给了天空,把他们各自的“线儿”都还给了风筝自己,风筝才会自由自在地飞,无拘无束地绽放芬芳。

13、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14、前文与尾段“后来我长大了,长大的我渐渐地明白了„„”相照应的句子是 。(2分)

15、全文从那几个方面写二爷爷喜爱风筝的?可他把风筝都交给了天空,一个也没留下,为什么?(3分)

16、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富有表现力,试找出一处比喻句并说说它的好处。(4分)

17、本文点到的“花”有多种:有时是“春天田野的花儿”,有时是“天空开出的花——风筝”,有时是“冬天的雪花”, 有时是一堆人把脸开成的“向日葵”,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三) 完美的礼物(15分)

吴献坤

去年母亲节,8岁的儿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亲自给妈妈买了一套连衣裙。妈妈深受感动,轻轻地拥抱着儿子问:“洋洋,你为什么给妈妈买衣服啊?”

“今天是母亲节,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儿子自豪地说。“这套裙子多少钱?”妈妈又问。“售货员阿姨说198元,见我没有跟大人一

起来,又听说这是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礼物,便要了我158元。这不,还有发票呢。”儿子从兜里掏出一张发票交给妈妈,又说:“妈妈,你快试试裙子吧。”

妈妈在儿子的催促中试起了裙子。由于妈妈个子不高,裙子明显大了;妈妈肤色不白,裙子又是深色,一下子把人衬得更黑了„„爸爸和妈妈对裙子尽管有一百个不满意,但是当着儿子的面又不能表露出不满的情绪,以免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毕竟是儿子对母爱真挚的回报啊!爸妈直夸儿子:“好孩子,真懂事!”

下午,爸爸和妈妈根据发票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那家服装店要求退货。当出示发票说明情况后,服装店老板边办理退货边讲起儿子买裙子的经过:儿子一个人来到服装店,要给妈妈买裙子。老板问:“你妈妈有多高?”儿子说:“妈妈不高不矮。”老板又问:“你妈妈有多胖?”儿子说:“妈妈不胖不瘦。”老板问:“你妈妈是什么肤色?”儿子说:“妈妈不黑!”老板又问:“裙子要哪个价位的?”儿子说:“要最贵的!”说着从书包中掏出一堆零钱,老板和他数了数共213元。于是便推荐了198元这个价位„„老板又说:“服装店自开业到现在已5年多了,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给母亲送礼物的孩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按进价卖给他一套。同时怕大人不放心,我还给他出了一张发票„„”

妈妈打断了服装店老板的话说:“这裙子我们不退了,谢谢你!”并紧抱儿子给她买的不合体的裙子,红着眼圈走出了服装店,她把它当做礼物永远珍藏起来。

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最贵的——这是孩子心中神圣的母爱!

18、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语言概括。(不超过25个字)(2分)

19、爸爸妈妈退货的原因是什么?试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完美”二字的理解?(4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四)
2012年秋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五)
(语文版)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检测内容:第七单元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和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2分)

A.紫绮(qǐ) 碣石(jié) 飞漱(sù) 曦月(xī) ....

B.决眦(zì) 骊驹(lì) 峭头(qiào) 绝(xiàn) ...

C.竦峙(sǒng) 踟蹰(chí) 自矜(jīn) 素湍(tuān) ....

D.岱宗(dài) 家圃(pú) 陌上(bǎi) 酌油(zhuó) ....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点没有) 公亦以此自矜(夸耀) ...

B.无他,但手熟尔(只是) 或王命急宣(或者) ..

C.以钱覆其口(盖)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确实、实在) ..

D.重诺责,敦风义(重视)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靠近) ..

3.下列与例句结构相对成偶的一项是( C )(2分)

例句:桃李春风一杯酒

A.绿杨宜做两家春 B.疾如万骑千里来

C.江湖夜雨十年灯 D.江至浔江九派分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课文《三峡》描写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天蔽日。 ....

B.戴震好学深思,不耻下问。 ....

C.罗敷才貌双全,智胜“使君”。 ....

D.《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 ....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D )(2分)

A.欢迎你到我家拜访,你将会感到非常荣幸。

B.你的报告对我们有一定帮助,特此致谢。

C.贵校师生热情地请我做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光临,使我深受感动。

D.令兄这次光临寒舍,不知有何高见。

6.名著阅读。(3分)

(1)名著《童年》是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它两部分别为《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2)《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写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7.名句积累。(3分)

(1)《三峡》中概括春冬之时景物的一句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2)《陌上桑》中,表现罗敷对使君断然拒绝的语句是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历来为人传诵具有美学上的意境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综合性学习。(8分)

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边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该图的主要信息。(不得出现数字) (2分

)

大多数人把废旧电池当垃圾扔掉,只有少数人将其投入专门回收箱(极少数人将其存放在家)。

(2)校园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上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2分)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创建文明校园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中年男士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男士下面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语言得体,内容恰当。(4分)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男士说:小毛孩管什么闲事!我只是扔个破电池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叔叔,小区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有责任一起爱护它。您别小看一节废电池,它腐烂后,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可大了,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这首诗第一层写的是登临的地点:碣石。目的:观沧海。(4分)

10.这首诗中哪几句是写登临时所见的景象?哪几句是想象的景象?(3分)

亲眼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曹操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二)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3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 B.沿溯阻绝(顺流而上) ..

C.其间千二百里(相距) D.清荣峻茂(茂盛) ..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有时朝发白帝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_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15.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三)

①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

②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

③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

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④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

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释】①曲:酒母,酿酒所使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连。

16.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

C.尔第不循我法耳(按照,遵循) D.及予不得酒(到,等到) ..

17.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何异于是 ..

B.是我忘记下米 何异于是 ..

C.其人善忘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

D.七日而尝之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

18.把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2分)

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最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19.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舍本逐末。(2分)

(四)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草上飞鸿

那时,他还是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项暑假作业: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父亲供他上学已经很困难,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矿主认识他,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不过是“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为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书看完了没有?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你怎么不早点找我?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

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这本书很厚,字体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书买回来得很晚,我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

矿主哈哈一笑,说: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慌!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14岁怎么能看懂?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因为,我只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

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2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用真诚对待周围一切的思想感情。

21.“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中,“一波三折”指什么?(2分)

指经过好多曲折,托了好几个人,在暑假即将结束之前才买到书。

22.本文题目中的“诚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①如实跟矿主说明不能讲故事的缘由:“书买回来得很晚,我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②如实写读书报告:“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__

23.下面两句中,矿主的问话有什么用意?(4分)

(1)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

(2)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书看完了没有?

从下文看,矿主是明白14岁的他读不懂《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他这样询问只是善意地提醒他去读这本书,也在有意试探他会不会如实告知自己的阅读体会。

24.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4分)

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以后会懂。

三、作文(50分)

25.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字数在600字以上。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52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