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三年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永川区三教小学校:代红东
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和结果,使学生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算,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一起来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
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4、本人在这节课教学中,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中,学生喜欢用4条边的和求周长,不习惯用(长+宽)×2=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听课老师也认为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我也不十分强调采用这公式,这就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请大家共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二、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通过讨论两只小乌龟它们哪一只走的路线比较长,得出小乌龟走的路线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自学 互学 小组合作后展示)
提示:阅读课本85页例4,完成下面各题:
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周长包括什么?
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你有几种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
3.展示交流
(1)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
(2)长方形的周长包括两条长和两条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
(3)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4.小结:通过观察,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都对。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那么你们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呢?
5.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6.巩固练习:(1) 长 长
方
形
6分米
(2)课本85页做一做第1题
三、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自学 互学 小组合作 5分钟后展示)。
2、展示交流
3.老师将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写在黑板上。
1:5+5+5+5=20(厘米)
2:5×4=20(厘米)
3、归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巩固练习(1)
.
正 方 形 边长 3米 9分米 周长 3分米 7厘米 宽 4厘米 周长
(2)课本85页做一做第2题
四.升华巩固
快乐思考(出示课件图)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五.回顾总结
六.作业布置;课本88页第7、8题
七.板书: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85页上的例4以及有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画展示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学生亲自测量,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绳子、直尺、卷尺、软尺、盒子、纸片、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周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例汇报(注意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图形边缘)
二、自主探究
(一)准备
1、猜一猜:
课件演示
师:这是两个四边形,,一个是长方形的,另一个是正方形的,谁能告诉大家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哪个周长比较长?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长方形的长; ②正方形的长;
③两个图形同样长;
师:到底是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我们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2、出示课题: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3、验一验:
师:请拿出和老师一样大小的纸片,以及验证的工具。先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4、说一说: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验证的结果,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验证。 绳子绕一圈,滚动一圈,量一量,将图片放在方格纸,数一数。 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精确)
(设计意图: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活动,养成严谨求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是数学方法的渗透。)
(二)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师:课件展出一个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怎么求周长?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6+6+4+4 =20(厘米)②、6×2+4×2=20(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85页上的例4以及有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画展示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学生亲自测量,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绳子、直尺、卷尺、软尺、盒子、纸片、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周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例汇报(注意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图形边缘)
二、自主探究
(一)准备
1、猜一猜:
课件演示
师:这是两个四边形,,一个是长方形的,另一个是正方形的,谁能告诉大家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哪个周长比较长?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长方形的长; ②正方形的长;
③两个图形同样长;
师:到底是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我们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2、出示课题: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3、验一验:
师:请拿出和老师一样大小的纸片,以及验证的工具。先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4、说一说: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验证的结果,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验证。 绳子绕一圈,滚动一圈,量一量,将图片放在方格纸,数一数。 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精确)
(设计意图: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活动,养成严谨求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是数学方法的渗透。)
(二)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师:课件展出一个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怎么求周长?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6+6+4+4 =20(厘米)②、6×2+4×2=20(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永川区三教小学校:代红东
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和结果,使学生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算,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一起来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
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4、本人在这节课教学中,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中,学生喜欢用4条边的和求周长,不习惯用(长+宽)×2=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听课老师也认为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我也不十分强调采用这公式,这就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上一篇:2016三年级英语上册官方版
下一篇:2016五年级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