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 二年级 |

【www.guakaob.com--二年级】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一)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章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2 (新版)苏教版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

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

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B)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外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三、板书设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二)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章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1 (新版)苏教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知识目标:

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思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 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沿写流方向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逐渐汇合的血管是静脉。

(三)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四)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五)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D、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什么?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

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吸收的,细胞生命活动产生有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4)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六)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

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三)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章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4 (新版)苏教版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重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重点)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重点) 技能目标:

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认识高血压,关注人体的健康。 二、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1、学生准备:尾鳍颜色浅的小金鱼。

2、教师准备:观察实验“心脏的结构”、“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3、FLASH:(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心脏的结构;(3)血液循环的过程。 4、视频文件:(1)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3)人的心脏及血液运输; (4)血液的流动及循环。 四、教学过程:【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四)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章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4 (新版)苏教版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重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重点)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重点) 技能目标:

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高血压,关注人体的健康。 二、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尾鳍颜色浅的小金鱼。

2、教师准备:观察实验“心脏的结构”、“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3、FLASH:(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心脏的结构;(3)血液循环的过程。 4、视频文件:(1)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3)人的心脏及血液运输; (4)血液的流动及循环。 四、教学过程: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五)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2)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

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

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65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