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第四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一节 食物与摄食
1.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 氧化 时所产生的 热量 叫热量价。不同物质的热量价是不同的,蛋白质为16.8千焦,糖类为16.8千焦,脂肪为37.7 干焦。
2.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3.各类营养素的作用。
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 ②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③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无机盐:构成组织和维护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如缺 锌 时会使儿童味蕾功能下降,造成食欲减弱。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能吸收和保留水分,辅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几种维生素来源及缺乏症
5.昆虫的各种口器,
蛾蝶类: 虹吸式 ;蝇类 : 舐吸式 ;
一 二
蚊类 : 刺吸式 ; 蜂类: 嚼吸式 ; 蝗虫 : 咀嚼式 。 6.牙的结构及龋齿的形成。
(1)结构示意图:①写出图中一、二、 三所指的名称: 一: 牙冠 ;二: 牙颈 ; 三: 牙根 。 ②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 2 ] 牙本质 ;
③人得了龋齿发生疼痛,是由于 病菌 已侵入[ 3 ] 牙髓腔 而引起 神经发炎 所致; ④保护牙齿要做到 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
(2)龋齿的形成:牙齿上粘有的糖类食物 → 微生物发酵 → 产生酸性物质 → 腐蚀牙釉质(出现黑斑)→ 破坏牙骨质 → 牙髓腔受到破坏 → 牙髓受病菌感染发炎、疼痛。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和 消化腺 。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 消化液 作用下消化。 ①消化道依次包括: 口 、 咽 、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 、 肛门 。
三
②消化腺包括: 唾液腺 、 胃腺 、 肝脏 、 肠腺 、 胰腺 。 ③ 唾液腺:分泌 唾液 ,流入 口腔 ; ④ 胃腺:分泌 胃液 ,进入 胃 ;
⑤ 肝脏:分泌 胆汁,暂存 胆囊 ,流入小肠中促进 脂肪 的消化, 胆汁不含消化酶; ⑥ 肠腺:分泌 肠液 ,进入小肠; ⑦ 胰腺:分泌 胰液 ,进入小肠。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 —→ 葡萄糖 ; ②蛋白质 —→ 氨基酸;
③脂肪 —→ 甘油 + 脂肪酸 。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①小肠很长, ②内壁有许多皱襞 , ③小肠内壁有绒毛 ,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⑤小肠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 。 4.酶:生物体所产生的,具有 催化能力 的 蛋白质 。
特点: 专一 性、 高效 性、 多样 性,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 pH 、 温度 等。
第三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液包括 血浆(55%)和 血细胞 (45%)。 血浆:作用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① 白细胞(有细胞核) 作用 吞噬、抗传染。
② 红细胞(无细胞核) 作用 运输 。
③ 血小板(无细胞核) 作用 止血凝血。
2.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 结合 ;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 分离 。 3. 红骨髓 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4.心脏的结构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
①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 体动脉 → 毛细血管网→ 体静脉 →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 ②肺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 肺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5.心脏的功能。
心脏能 自主地节律性收缩舒张 ,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 瓣膜的作用: 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 。 写出图中编号的结构名称:
① 主动脉 ,② 肺动脉 ,③ 肺静脉 ,④ 上腔静脉 ,⑤ 下腔静脉 ,⑥ 瓣膜 , ⑦ 瓣膜 。
A 左心房 ,B左心室 ,C 右心房 ,D 左心室 , 6.血压与脉搏。
①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安静时心率为 75次/分 .正常范围 60~l00次/分。
②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沿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的动脉受到压力,形成脉搏。脉搏与 心率 是相同的。 测脉搏方法:把手指按放在腕部的 桡动脉 处触摸。 ③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
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叫 收缩压 ;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的值叫 舒张压 。一般用分式表示人体血压.如16/10.7干帕,表示收缩压16千帕,舒张压10.7千帕。
血压正常范围:收缩压 12~18.7干帕;舒张压 8~12 千帕.
高血压;舒张压经常超过 12 干帕;低血压:收缩压经常低于 12 于帕。
第四节 能量的获得
氧化供能:糖类 + 氧
无氧呼吸:葡萄糖【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乳酸 + 能量 (少量)
第五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1.血糖: 血液 中的葡萄糖,正常成年人含量维持在 0.1% 。 2.体内能量的获得。
获得的能量 = 消耗的能量 十 贮存的能量 。 3.体内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以 汗液 形式排出 —— 皮肤 ; 以 气体 形式排出 —— 呼吸系统 ;以 尿 的形式排出 —— 泌尿系统 。 4.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的细管;膀胱——暂存尿液;尿道——尿液由膀胱经尿道排出。 5.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形成尿液 的器官。
6.新陈代谢包括 同化作用 和 异化作用 ,是生物生存的 基本条件 ,也是生命的 基本特征 。
第六节 代谢的多样性
第一节 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
(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
第二节 质量的测量
1、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 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6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毫克 1克=1000毫克
感受质量的大小: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 大象6t; 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码盒、镊子。
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
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 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① 注意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
② 玛法不能用手直接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及时放回砝码盒,以免生锈。
③ 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
④ 加砝码时要轻放轻拿 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再称量)。
4、 托盘天平使用方法:
① 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游码归零),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归纳为“螺母反指针法”,也就是当指针向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向左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右调
② 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质量后,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中依次试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多,而退出这个最小的砝码又嫌小,这时应退出
最小的砝码,再
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左物右码”
③ 读数:被测物体质量=所有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
表多少g)
④ 收好:测量完毕,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0”
知识点一:砝码的规格:100g,50g,20g,10g,5g,2g,1g(每种砝码最多两个)
知识点二:游码的量程=砝码中最小的砝码
知识点三:称量时,指针偏右,则减少砝码或游码向左移;指针偏左,则增加砝码或游码向右移 知识点四:称量时绝对不可用平衡螺母来调节平衡
知识点五:砝码变重(如生锈),则测量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小
砝码变轻(如磨损),则测量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大
知识点六:若物体错放在了右盘,则物体质量=左盘所放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刻度值
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
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通常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ρ=m/v (公式变形:m=ρv v=m/ρ)
33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或厘米)
3水银的密度为13.6×10千克/立方米,表示的意义是1立方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33(1)常用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 或 克/立方厘米 (kg/m,g/cm)
-3(2)两者的关系: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 1千克/立方米=1×10 克/立方厘米
3 (3) 水的密度=1×10千克/立方米=1克/立方厘米
4、密度的测量:测量原理:ρ=m/v
a,测量步骤(固体):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v(一般用排水法);
③计算ρ=m/v
b,测量步骤(液体):①量筒量出液体的体积为V ②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 ③把液体倒入空烧杯
中,称的总质量为M2 ④计算液体密度ρ=(M2- M1)/V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知道水的质量或是体积,就可求另一个量(水的密度默认为已知量)(3)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
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热,降温;低温物体吸热,升温。
2、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用符号Q表示,热量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3、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33水的比热:4.2×10 焦/(千克×℃) 意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焦。
2、比热表的阅读:
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比热大的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反之则相反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
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3、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升温慢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第五节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
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
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
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
9、萘的熔点是 8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 48℃ 。水的熔点是 0℃
10、晶体举例:金属、冰、水、海波等 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等。
第六节 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或凝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3、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
4、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如图b
气泡变小);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如图a气泡变大)。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收热量。【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5、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6、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
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
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
第七节 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
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
3、 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
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
雪,空中温度较低,小水珠凝固成雪。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
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
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华成霜。 知识点一:窗户哪边出现水雾的问题,哪边空气热就出现在哪边(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
知识点二: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物质时,可画温度轴,先遇谁,谁先变
知识点三:白气,白雾为液态,水蒸气不可见
第八节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6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化学性质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a.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性质通常用“易(不易)”、“能(不能)”、“可以”“会(不会)”、“难”等词来描述。如:铁能生锈,二
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易挥发等
c.变化时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如:铁生锈,二氧化碳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挥发,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变浑浊,变红,消失了等都属于化学现
象)
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主要知识点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 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
(3
(4)水: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 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 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常见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缺乏症(供参考)
四、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牙
一 牙的作用: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人的牙的总数28~32颗。(乳牙为20颗)
二 一: 牙冠 ;二: 牙颈 ; 三: 牙根 。
②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 2 ] 牙质 ;
③人得了龋齿发生疼痛,是由于 病菌 已侵入[ 3 ] 牙腔 而引起 神经发炎 所致; 三
④保护牙齿要做到 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
龋齿的形成:牙齿上粘有的糖类食物→ 微生物发酵→ 产生酸性物质→ 腐蚀牙釉
质(出现黑斑)→ 破坏牙质 → 牙腔受到破坏 → 牙髓受病菌感染发炎、疼痛。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
消化道依次包括: 口 、 咽 、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 、 肛门 。
消化腺包括: 唾液腺 、 胃腺 、 肝脏 、 肠腺 、 胰腺 。 唾液腺:分泌 唾液 ,流入 口腔 ;
④ 胃腺:分泌 胃液 ,进入 胃 ; 肝脏:分泌 胆汁,暂存 胆囊 ,流入小肠中促进 脂肪 的消化, 胆汁不含消化酶; 肠腺:分泌 肠液 ,进入小肠;
1
胰腺:分泌 胰液 ,进入小肠。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淀粉 → 葡萄糖 ②蛋白质 → 氨基酸 ③脂肪 → 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 ,小肠内壁有 ,④小肠内有多种 丰富的 毛细血管 。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 胃――搅拌 小肠――蠕动 胆汁――乳化作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血液
1、红细胞
(1)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称血红蛋白。
(2)血红蛋白特点: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氧分离。
(3)血红蛋白的功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2、白细胞
(1)有细胞核,比红细胞数量少。人体内有多种白细胞。
(2)白细胞的功能:能保护身体免受病患,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淋
巴细胞还参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
(3)伤口处出现的脓液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与细菌。
3、血小板
(1)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
(2)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3)血友病:血小板缺乏的病症
4、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5、血液的功能
(1)血液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还能起预防保护作用,血液对调节
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2)会读血样分析报告:如果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白细胞大于正常值通常患有疾病的是炎症
二、心脏
围绕在心脏上的冠状动脉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左心房、左心室流动脉血 右心房、右心室流静脉血
三、血管
2
四、血液循环: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1、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养料,把废物排出)和肺循环(进行气体交换)。
(1)体循环过程: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2)肺循环过程: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重要提示:肺循环中动脉流静脉血,静脉流动脉血;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
3、动脉血:含氧量高,血呈鲜红色; 静脉血:含氧低,血呈暗红色。
4、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二、脉搏与血压
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健康的成人安静时心率约为每分钟75次。
2、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此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都受到压力,
形成脉搏。
脉搏和心率是相同。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常把手指放在腕部的桡动脉处来诊断疾病。
3、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推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叫血压(一般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定,单位用千帕或毫米汞柱表示。
收缩压: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健康人在12~18.7千帕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降到最低的值称为舒张压。健康人在8~12
千帕
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 ...
低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那体都是有害的。 ...
一、 氧化供能 糖类 + 氧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二、 无氧呼吸:一些动物在剧烈运动时,肌肉急需大量的能量,但仅靠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不能满足需
求,所以细胞就进行无氧呼吸
三、 葡萄糖 乳酸 + 能量(少量) 主要是动物细胞
一些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
葡萄糖
酒精 + 二氧化碳 + 能量(少量) 主要是植物细胞 3
意义:是对能量需求的一种暂时补充。
三、多样的呼吸器官
动物要需要依靠氧气和食物维持生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获取氧气的方式也不同。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一、 营养物质的利用
血糖: 血液 中的葡萄糖,正常成年人含量维持在 0.1% 。
1、葡萄糖------吸收的葡萄糖,一部分直接被组织细胞利用供能;多余的部分在肝脏或肌肉等组织细胞中合成糖元或在人体内转变为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储备。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
2、脂肪:一部分被组织细胞利用,另一部分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贮存起来。需要时可进行分解,释放
出能量供细胞利用。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
3、蛋白质:消化为氨基酸后被小肠所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又会重新合成人体所
特有的蛋白质,另一些氧化分解供能,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 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含氮废物(尿素、尿酸)
4.体内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以 汗液 形式排出 —— 皮肤 ;以 气体 形式排出 — 呼吸系统 ;以 尿 的形式排出 — 泌尿系统 。
二、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有什么功能? -------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产生尿液 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的通道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形成尿液 的器官。
肾:1、肾的外形和位置:肾的位置在人腰后部脊柱的两侧,有一对,形像蚕豆。
2、肾的结构 外层是皮质,内层是髓质,中央是一个空腔,叫肾盂,肾盂和输尿管相连。
肾单位――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而肾小体又可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 ⑴原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全部的尿素、尿酸,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被过滤到肾小囊。
⑵尿液的形成(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
新陈代谢包括 同化作用 和 异化作用 ,是生物生存的 基本条件 ,也是生命的 基本特征。
同化作用:生物体会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身体新的组成成分,贮存能量的过程;(如:消化、吸收)
异化作用:生物体不断地氧化分解身体内原有的部分物质,释放能量,排出废物的过程;(如:呼吸作用、泌尿)
1、微生物指自然界的。
2、新陈代谢的营养方式分为和 ,异养又包括 和
3、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属于,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 。
营养方式 自养(自己制造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光合作用
异养(不能自己制造营养,要从外界摄取现成的食物)
学习热线: 0755-84875877 地址:龙岗区龙河路110#3楼(雅豪大门对面)
4
4.1物质的构成
一.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但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分子的特点:体积小,质量小
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类比酒精和水的实验可知)
压缩气体的体积较( ),压缩固体的体积较( )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固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最小
三.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1.扩散现象
(一)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且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二)扩散现象说明了:
a
b
2.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的排列和运动
四、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a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b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
4.2质量的测量
一.质量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用质量表示
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把物体放在水下、地面或宇宙空间,物体的质量都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二.质量的测量
写出下面托盘天平各部分的结构
托盘天平的使用
一、估计
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1.零刻度线
由于零刻度线在标尺的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
2.天平的量程
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标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3.最小刻度值(感量) 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二、放平、归零
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0”位上
三、调平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横梁平衡的标志是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四、测量
• 左物右码
• 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
• 加减砝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 用镊子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五、读数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示的刻度值。
六.复原
称量完毕,取下被测物,用镊子将砝码收回去,并将游码拨动到“0”刻度线处。
4.3物质的密度
一.密度
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与其质量,体积无关。 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能用它区分物质
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请写出密度公式和单位
公式推导
m V
m/V
Vm/ m 关于对密度公式 的理解。 V 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ρ
密度不同,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即当 不
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跟密度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
4.4物质的比热
一、热量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是,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 表示。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把一壶20 ℃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吸热多?说明了什么?
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说明了什么?
4.5熔化与凝固
概念:
熔化:
凝固:
一、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
结论:
不同点:海波融化时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
松香熔化时,温度始终升高,经历一个变软变稀的过程
共同点:都从外界吸收热量
区别松香和海波
1、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例如
2、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例如
阅读145页熔点表可知:
1、只有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不同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
3、硫代硫酸钠的熔点为48℃、冰的熔点为0℃
4、常见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用作灯丝)
5、低熔点物质在常温下以液态或气态存在
总结:晶体熔化的条件
1.
2.
晶体熔化的特点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由物质的熔化特点可推知物质的凝固特点
结论: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系。
二、比热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需要的吸收(或放出)热量并不相同的。物质的这种特性在科学上叫做比热容
比热的实质
(1)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
比热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
(2)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
比热越小,对冷热反应越灵敏
问:体温计中为什么用水银作测温介质?用水可以吗?
Q=cm ⊿t
Q:表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C:表示物质的比热
m:表示物质的质量
⊿t:表示变化的温度
4.6汽化与液化
一、蒸发
概念: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性质有关,酒精蒸发比水快
2.液体越高,蒸发越快
3.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4.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二、沸腾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观察要点:
1.水沸腾前的温度变化是____________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内部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的现象是
三、液化
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出热量。
液化的两种方法: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主要知识点
4.1 食物与摄食
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 蛋白质:16.7千焦/克 糖类:16.7千焦/克 脂肪:37.7千焦/克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 的—种组成成分。
(2 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
(3
(4)水: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
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常见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缺乏症(供参考)
小
结:
种食
所含
各物
的营养素的种类及数量都不相同,几乎没有一种食物同时含有7类营养素。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更要注意营养的搭配。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化液 作用下消化。
消化道依次包括: 口 、 咽 、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 、 肛门 。
消化腺包括: 唾液腺 、 胃腺 、 肝脏 、 肠腺 、 胰腺 。 唾液腺:分泌 唾液 ,流入 口腔 ;
④ 胃腺:分泌 胃液 ,进入 胃 ; 肝脏:分泌 胆汁,暂存 胆囊 ,流入小肠中促进 脂肪 的消化, 胆汁不含消化酶; 肠腺:分泌 肠液 ,进入小肠; 胰腺:分泌 胰液 ,进入小肠。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淀粉 → 葡萄糖 蛋白质 → 氨基酸 脂肪 → 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 ,小肠内壁有 ,④小
肠内有多种 消化液 ,小肠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 。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 胃――搅拌 小肠――
蠕动 胆汁――乳化作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血液
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
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血浆――55%
血液 红细胞
血细胞 45 % 白细胞
血小板
2、红细胞
(1)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
蛋白质,称血红蛋白。
(2)血红蛋白特点: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氧分离。
(3)血红蛋白的功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
化碳。
3、白细胞
(1)有细胞核,比红细胞数量少。人体内有多种白细胞。
(2)白细胞的功能:能保护身体免受病患,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
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淋巴细胞还参与
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
(3)伤口处出现的脓液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与细菌。
4、血小板
(1)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
(2)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3)血友病:血小板缺乏的病症
5、
6、血液的功能
(1)血液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
还能起预防保护作用,血液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
用。
(2)会读血样分析报告:如果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白细胞大于正常值通常患有疾病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