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三年级】
1长城和运河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难点: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旨在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中心词)、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4.借助赏析比喻句,学会恰当运用比喻;促进课外阅读。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课文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3. 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 感知主要内容的.
(3) 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4)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荐读名著
1.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4.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不足之处:阅读活动没有充分开展起来,有些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不够,还有待加强。 教学建议: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
附1前置性学习单
1长城和运河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读正确,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联系课文初步理解。
民族 谱写 绸带 万里长城 不朽的诗篇
创造 连绵起伏 奇异的景象 曲折蜿蜒
2.写正确、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行楷字体的意连写法)
二、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特点。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说说你从诗歌中了解到了什么?
2.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三、查阅资料。
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1长城和运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重点指导"蜒、篇"的书写;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结合具体诗句
借助文中插图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积累优美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诗歌内容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长城与运河的奇异景象
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
增加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情怀
3.抓住文中两处比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体悟长城的壮丽和运河的秀美
并学习作者巧用比喻突出长城和运河特点、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4.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
用上"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写一段话
并能模仿文中句式进行仿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搜集长城、京城大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诗歌内容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长城与运河的奇异景象
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
增加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巧用比喻突出长城和运河特点、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
用上"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写一段话
并能模仿文中句式进行仿写【三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第一课教学视频长城和运河】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
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单
了解学生识字、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
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
凭借补充有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
深入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
从而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
增加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情怀
3. 借助课文插图
想象长城雄奇风姿
并用上"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写一段话
加强学生语言训练
综合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语文运用的情况
4.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并及时评价
以评促学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
整体把握
(一) 单元导读
揭示课题
1.单元导读
同学们
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本单元的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寻找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课--《长城和运河》
2.板书课题
出示中国地图
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
3.交流资料
初步了解
4.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
相信大家对长城和运河有了一定的了解
让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作者是怎样饱含深情、热情讴歌长城与运河的
【设计意图:巧妙设计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有难度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 根据预习单
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
民族 谱写 万里长城 不朽的诗篇
绸带 创造 连绵起伏 奇异的景象
多音字:曲折蜿蜒(qū) 歌曲(qǔ)
(1)指生读
注意强调 "民、篇、蜒"是前鼻音
"族、造"是平舌音
"诗、绸、创"都是翘舌音
"朽"是三声
要读准、读正确
(2)重点强调多音字的读法
教读、带读、指导学生读
以此来加强记忆
(3)结合具体诗句
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
(4)同位练习读词
互相纠正字音
(5)集体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鼻韵母
及其平翘舌音不容易区分
本课还有一个多音字
教师要作为重点来强调
】
3.检查生字的书写
(1)展示预习单
随机纠错
重点强化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
如"蜒、篇"两字等
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
大家共享学习收获
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
(2)学生在写字作业上把难写的字再练写一遍
争取写好每一个字
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
还要关注规范、美观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
学生把字写对容易
但写漂亮就相对难了
虽然学生已四年级了
我们还要把写字作为重点来抓
不能放松
】
4.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课件出示: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不要一字一顿地读
努力读出诗句的韵味
(三)朗读课文
推进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节
听听能不能读正确、流利
相机纠正读错的地方
指导学生读书要做到清楚流畅
努力读出诗句的韵味
教师要做好示范
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第一课教学视频长城和运河】
作者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那么应该怎样读出这个"奇异"来呢?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思考这一小节写了什么?(交流:人间奇迹--长城的壮丽)围绕这一"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内容?(长城的出现和特点【三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第一课教学视频长城和运河】
对长城的抒情
长城的创造者)
美读
(2)指名读第二节
听听能不能读正确、流利
相机纠正读错的地方
指导学生读书要做到清楚流畅
实验小学教学案
实验小学教学案
1长城和运河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归类识记生字。图文结合,理解 “曲折蜿蜒、连绵起伏、奇迹、不朽、谱写、奇异、奇迹”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从而诵读诗歌,受到美的熏陶。
3. 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和同学交流。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能用上积累的新鲜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能用上积累的新鲜词语。
难点:反复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观察图画,读懂诗歌中描写的长城及京杭运河的“不朽”“动人”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我们的祖先的歌颂的情感。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便以学定教,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哪里旅游?觉得哪里的风景最美丽?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祖国主要的名胜古迹,长城、运河、秦始皇兵马俑、故宫、曲阜等几幅图片,配以简短的说明文字,教师可以简要引导学生知道图片是哪里)
2.这么美的画面,还有优美的诗歌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课《长城和运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翘舌音发音要准确。
(二)识写生字
1.通过预习,下面的词语你能读正确吗?
(1)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看看书上的拼音。然后再读给同位听,请他检查。
(2)指名分行读,师生评价纠正发音不正确的地方,并齐读。读时明确“嘉峪关、山海关、杭州”都是地名。
(3)指名读带点的生字,要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书写生字。
(1)在小组内交换批改课前预习书写得生字,用圈圈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指出写错的字,并提出建议。
(2)全班交流,订正书写错误的生字。
(教学预设:教师要了解各小组出现的错误,选择出错率较高的字教学。如“蜒”字,错在哪儿?为什么会出错?与“蜓”对照,引导学生结合声旁“延、廷”区分读音和字形的联系,思考都带有“虫字旁”与字义有什么关系?)
(3)教师示范书写易错的字,指导字形结构,学生认真书写,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一遍,争取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同位之间互相读,互相评价纠正。
2.指名分诗节检查朗读情况,组织学生倾听能否读正确、读流利。相机纠正发音不正确、断句不正确的地方。
引导发现诗歌像古诗一样要讲究押韵,这样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动听。读读偶数行的诗句最后的一个字,你能发现这首诗主要押什么韵吗?(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押韵为“ɑn”即可)齐读诗歌,注意把押韵的字词读清楚,诗歌的节奏会表现的更好。采用优生或者教师示范朗读培养自然、舒缓的语气朗读诗歌。
出示每一诗节的最后两句,读一读,这里的问号应该怎样读?这两句中一句在问,一句是在回答,那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明确是设问句)教师示范指导读好设问和回答。
3.读了诗歌,每一诗节是围绕什么来写的?默读思考回答。(第一诗节是围绕长城;第二诗节是围绕运河)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诗歌中表现了怎样的长城和运河呢,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体会。
(一)诵读第一诗节,展开想象,感受长城的雄伟,理解“不朽的篇章”。
1.默读第一诗节,找找哪几句诗描写了长城的景象?用横线画出来。出声朗读,把诗句描写的内容想象成画面,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2.(实物投影出示第三至六行诗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要注意把问题说清楚。
3.解决问题还要靠读书,请大家看着书,听老师读,展开想象,仔细看看你想象到的长城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要感情朗读,也可以播放录音,目的在于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长城,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如果谁去过长城,也要结合自己看到的说一说。
预设:教师结合学生所谈,相机引入理解“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不朽的篇章”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看图,长城建造在群山之上,有高有低,弯弯曲曲,连绵不断。读读这两个词语,想象长城在群山之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出示地图,指出地理位置,感受长城横跨中国,从东到西。读读这几句话“长城东西长约上万华里,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历代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读读这句诗,你能想象出万里长城的雄伟吗?
“巨龙、不朽的篇章”这句诗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用“巨”字可以写出什么?为什么比作“龙”呢?(样子像);教师引导:阅读下面的一段话,你能体会出什么?
把长城比作“龙”还因为什么?(中国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不朽”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教师适当讲解:长城像巨龙一样穿行在中国大地上,她象征着中国永远富强,这就是她谱写的不朽篇章)
展示几幅长城的图片,教师创设情境:两千多年来,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中国大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她感到自豪,向往着能登上长城,感受她的雄伟壮观。看着这些图片,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三至六行。(齐读、指名读结合,指导读出长城的雄伟、不朽、为之骄傲的情感;如有必要,教师要适时范读)
(2)这就是长城“奇异”的景象,你能说说她奇异在哪里吗?(要点:不朽的篇章)
(3)我们一起随作者乘坐飞机,感受这奇异的景象,齐声朗读第一诗节。
4.谁再来读读诗节最后两句,体会诗句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歌颂)齐读,读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歌颂之情。
5.整体回顾,背诵。
默读第一诗节,想想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交流:先描绘了长城奇异的景象,又抒发了情感)
同位合作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6.作业:背诵第一诗节。继续通过图书、请教、网络等途径了解长城和运河,以及其他的名胜古迹。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并矫正。
2.背诵第一小节。
(二)诵读第二诗节,展开想象,感受运河的美丽,理解“动人的篇章”。
1.指名读第二诗节,对比第一诗节,作者写的内容哪几行诗句不同?标画出来。指名读读,听一听这几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了运河的奇异景象)
2.交流学习第一诗节的学习方法。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读懂第一诗节的? 教师指导总结: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学第二诗节,再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也听听别人的想法。(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并适当辅助学困生展开学习)
3.
汇报、交流阅读收获:
(1)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三至六行诗句,说说你看到的运河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引导:这里把运河比作了什么?“绸带”是什么样子的?把运河比作绸带,是因为什么?(美丽、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理解“动人”)
读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你读后想说些什么?
上一篇: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习题
下一篇:三年级假期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