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turn over to think 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课题 除法的验算

  课时 1课时 班级 三4 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P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

  例4以计算100元钱可以购买多少本练习本为背静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使学生利用乘除法关系,教学用乘除法验算除法,并且学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检验的习惯;(2)使学生进一步利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一些计算进行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品质和认真仔细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在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验算的作用,特出示情景图,结合实际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商自主探究,允许得出不同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引导法与启发法相结合

  学法:探究法与发现法相结合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挂件、口算卡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活动激趣。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师:文具店里有什么呢?各多少钱一本呢?

  师:如果你现在有100元,能够买几本红笔记本呢?又能够买几本蓝笔记本呢?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大家的购物活动开展得不错。我们通过购物活动,进一步熟悉了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在购物活动中,会不会出现一些错误呢?那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真多。这说明,我们在计算时为了提高正确率,要注意验算,千万不能出现错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生可能回答:文具店里有红笔记本和蓝笔记本,红笔记本每本7元,蓝笔记本每本5元。

  生个别汇报。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知 1、课件出示小明和小华购物情况。

  师:小明和小华都拿着100元钱分别去买红笔记本和蓝笔记本,小明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找回他2元钱,而小华刚好买了20本蓝笔记本。

  师:根据上面的购物情景,你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吗?

  师:他们算得对吗?我们要如何判断对错呢?这时候,除法的验算就派上了用场。和你的同桌说说看,你想怎么样验算,然后动手试试看,你的方法管用吗?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说得真精彩,你们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个别汇报。生可能回答:

  100÷7=14……2

  100÷5=20

  生讨论、试一试,个别学生汇报:

  ①重新再算一遍

  ②用乘法计算:

  14×7+2会不会等于100,会的话就是正确,不会就是错误的。第二个也是一样。

  生可能回答:乘法。

  设计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的学习空间、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

  师:谁能到黑板上来验算给大家看一下。

  师:为什么第一个验算还要加2,而第二个的验算不要加上任何数呢?

  3、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在要验算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确的,应该要用什么方法呢?

  师:在验算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师: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大家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了。 个别学生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第一个算式有余数2,所以要加上2。而第二算式没有余数,所以不要加上任何数。

  生可能回答:乘法。

  生可能回答:如果除法的结果有余数,验算时先用商和除法相乘,再加上余数。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用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4后面的做一做。

  2、练习六第3题。

  师:同桌两个人合作,利用除法,分别找出被2除,被3除,被5除余数为0的数。

  师:你们还能想到更简单的方法吗?

  3、练习六第4题。

  师:租9辆车够吗?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4、练习六第7*题

  师:因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也就是说每2个成人带1个儿童,每三个人中有1个是儿童,那么456人中有几个3人呢? 生独立计算,并且验算。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

  同桌互相帮助,个别同学汇报。

  生可能回答:

  ①389÷9<45

  ②45×9>389

  生可能回答:

  456÷3=152(个)

  练习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飞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呢? 生自由汇报。 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加深学生学生的记忆。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100÷7=14……2 100÷5=20

  20×5=100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积极创设生活中购买图书这一情境,让学生口算、笔算用10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寓言故事》(5元/本)或《科普知识》(7元/本),然后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怎样检验计算的正误?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验算的方法,领悟验算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反思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发展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

  1、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具盒、各种实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礼物,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

  (1)出示林林总总的“六一”节日礼物,问:这是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节日礼物,漂亮吗?出示其中一个小房子,问:谁能把这件礼物介绍给大家?

  (2)指名介绍后,说明:其实,不管是房子的上面、正面还是侧面,我们都叫它房子的表面。房子的表面相同吗?哪些地方不同?

  (3)演示并说明:生活中很多物体有表面,这是手的表面,这是脸的表面,这是桌子的表面……问:你们还能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用手摸一摸!又问:这些表面有什么不同?

  (4)说明: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表面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 大小)

  (5)(出示几组物体表面)问:谁的表面面积大?谁的表面面积小?

  2、认识封闭图形。

  (1)描一描:

  学生自选一样物体,把它的一个表面描在白纸上。

  (2)比一比:

  展示学生描出的图形,问:是这样的图形吗?你描的是物体的哪个面?再出示学生描出的不封闭图形,问:是这样的图形吗?为什么不是?最后说明:我们把没有缺口的图形称为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说一说:

  问:这些封闭图形有什么不同?说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

  3、认识面积的含义。

  (1)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完成板书)

  (2)说明: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面积有关的数学问题。(课件展示生活图片,领略“面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卡片排队,比较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三张大小相差很大的卡片,比较大小。

  学生游戏:选出面积最大的一张举起来!选出面积最小的一张举起来!问:你们是怎样知道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的?

  2、出示两张大小相差不大的图形,比较大小。

  问: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猜测后,想办法用学具袋里的学具验证猜测结果。

  全班交流,展示验证方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剪拼法、数格法等)

  3、 引导学生欣赏、反思和评价。

  问: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

  说明: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习沙龙,体验面积的运用。

  创设数学乐园情境。

  1、完成41页第2题。学生先估测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再实际数一数。交流时,问:谁的面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完成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问:谁来说说算面积大小的方法?(指第二个图形)数格子时,不满1格怎么办?

  3、完成40页的“画一画”。课件出示教师设计的小船图案,问:这个图形像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按要求画2个面积相等的不同图案。交流学生作品后,问:观察这些作品,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面积相等,图形却可能不一样。

  四、全课小结,拓展面积的学习。

  问: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面积,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面积的什么知识?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学会了比较面积的大小,生活中还有很多与面积有关的奥秘,大家可以在课后到生活中继续寻找面积的有关信息,下节课继续交流。

  教学反思: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用手去摸物体的面,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在把不同物体的面进行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对封闭图形的大小感知,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还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猜测,然后独立思考想出比较的方法,最后小组合作分组探讨出更多的比较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摆学具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大胆的猜测已经朝着正确答案迈出了一步了,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但在评价语言上我自己感觉还是不够完善的,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在这一方面下功夫。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59课时)

  学 科 数学

  任课班级 三(3)班

  任课教师 韦永峰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

  12

  1-3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简单的估算,并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1.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 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4. 不同条件的组合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

  难点 1. 理解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格式。2. 理解末尾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3月2日至3月17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二 千米和吨 6 4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难点1.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实物。

  3月18日至3月25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 6 5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问题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问题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1.理解并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难点 1.理解并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多媒体课件和小棒等 3月26日至4月2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四 混合运算 9 6-7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学会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书写格式,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计算混合运算的两步式题。

  2.使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4.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1.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难点1.探索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脱式运算的格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2.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4月3日至4月16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五 年、月、日 9 8-9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 在合作交流、共享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意识。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4.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2.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难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4月17日至4月29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2 10-12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中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枳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枳,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汁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重点 1.面积的意义。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难点 1.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2.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多媒体课件 4月30日至5月18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8 13-14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通过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操作中加深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在操作中能学会正确地解答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

  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

  难点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

  2.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长方形、正方形、

  圆形纸片。

  5月19日至5月28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八 认识小数 6 15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重点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2. 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难点1. 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2. 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多媒体课件等 5月29日至6月5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九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5 16 1.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和不同调查对象下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要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

  2.能从统计的角度找出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1.按不同标准和不同调查对象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用“学生自己的方式”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

  3.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难点1.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2.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等 6月8日至6月12日

  单元 课题 课时 周次 教 学 目 标 重点与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十 期末复习 6 17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笔算、口算、乘法估算和验算等有进一步的认识,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年、月、日,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几何度量观念。

  4.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加、减、乘、除,以及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正确率得到提高。

  5.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会分组收集并汇总数据,会按不同标准将数据进行分类。

  6.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7.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和整理知识、方法的过程,初步培养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重点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估算。 2. 千米和吨单位之间的换算。3. 分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4.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1. 乘法的估算。2. 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3. 理解分数和和小数的意义。4.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多媒体课件等 6月15日至6月23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1×10= 3×32= 5×11=

  2×20= 30×3= 6×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

  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

  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 24×5=120(个)

  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 60×2=120(个)

  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⑤想:把乘法算式看成12个十,那就可以先写12,再在后面添上1个0。

  ……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

  (3)试一试。

  ①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前两题:

  24×10= 20×10=

  学生口答,说说口算的方法。

  要求:请大家各自出一道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题来考考其他同学。

  学生出题,教师板书:( )×10=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总结出两位数乘十的口算方法吗?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十,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就可以得到积。

  ②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第三小题。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指名汇报:

  生1:可以看成2×3=6,再算20×30=600。

  生2:先算2×3=6,再在末尾加两个0就是600。

  提问:为什么要加两个0?

  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

  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追问: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交流反馈,得出最佳的方案。

  引导:按每袋30千克估算,60袋一共有多少千克?

  列式为:30×60=180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追问:你想怎么估算?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这三组题有什么特点?上下两题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多一个0,那么积也应该多添一个0。

  2.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重点说说“80×50,10×55,60×90”的口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表格,指名说说想法,再进行计算。

  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补充。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12×9=108(个) 108+12=120(个)

  12×2=24(个) 24×5=120(个)

  12×5=60(个) 60×2=120(个)

  答:一共有120个。

  30×60=1800(千克)

  答:60袋一共有1800千克。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时,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的培养,这样才能将已学的知识运用于数学中。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7×8+3= 6×6+4= 5×9+7=

  2.用竖式计算。

  23×3= 21×2= 32×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生活中的购物问题里就存在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

  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个)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一共多少个?)

  (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

  学生回答预设:

  方法一:把24看成20,20×12=240(个)

  方法二:把24看成25,12看成10,25×10=250(个)

  方法三:把24看成20,12看成10,20×10=200(个)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估算的结果接近正确答案?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

  方法一:6个2箱是12箱,每箱24个,先算2箱是48个,再算6个48是288个。

  列式:24×2=48(个) 48×6=288(个)

  方法二:将12箱拆分成2箱和10箱,每箱24个,先算2箱,2乘24得48个,再算10箱,10乘24是240个,相加是288个。(重点理解方法二)

  列式:2×24=48(个) 10×24=240(个)

  48+240=288(个)

  ……

  探究笔算方法。

  明确: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指出:在把两个所得的乘积相加时,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板书: 2 4

  × 1 2

  4 8

  2 4

  2 8 8

  (4)归纳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字,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字,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教学“试一试”。

  引导:怎样检验我们算得对不对?

  (调换24和12的位置相乘)

  学生尝试计算12×24,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并提问:第二步2乘12,末尾的4和什么位对齐,为什么?

  强调:计算的结果是288,说明我们前面的计算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3.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4.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

  5.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4×12=288(个)

  2 4

  × 1 2

  4 8

  2 4

  2 8 8

  答:一共有288个。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时,让学生体会1个十与24相乘得24个十,所以4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42×4= 72×7= 28×3=

  56×2= 47×4= 74×3=

  2.用竖式计算。

  13×12= 22×33=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3.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指导学生列出:24×53。

  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是求53个24是多少)

  2.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用已经掌握的算法试着算一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出示算式进行讲评:

  24×53=

  2 4

  × 5 3

  7 2

  师:这里的72是哪个数乘哪个数的积?(3×24)用另一个乘数个位上的3乘24,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个位对齐。接下来应该怎么算?(用十位上的5去乘24)所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哪一位对齐?(十位)最后怎么算?(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学生尝试笔算,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这个学生计算有问题,就多请几名学生,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并帮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3.归纳小结。

  师:看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都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了,你觉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笔算时的注意事项: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

  (2)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的数相加。

  提醒注意: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乘后,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4.检验算式。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验算24×53。(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

  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每组对应完成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步骤。

  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错例,指名上台板演,并让学生判断板演的答案是否正确。

  学生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题按错误的原因分成几类,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以及防止错误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组织学生反思: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前面分析的一些防止错误的方法在这里的计算中是否得到了运用?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并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指名读出商品的价格及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汇报。

  汇报:花最少的钱选择便宜的衣服,列式:25×48=1200(元);花最多的钱选择贵的衣服,列式:25×64=1600(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24×53=1272(个)

  2 4

  × 5 3

  7 2

  1 2 0

  1 2 7 2

  答:一共有1272个。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时,注意5个十与24相乘得120个十,即1200个一,所以0在十位,2在百位,1在千位,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

  出事题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说出得数。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乘得的结果和哪一位对齐及进位。

  导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提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

  先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列式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5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先估计哪种球的销售额最高,再算出每种球的总价,比一比,填一填。

  指名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和实际的计算结果。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的结果写在算式的上方;再竖式计算,用估算检验竖式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指名汇报,要求学生将错题改正在习题旁,并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

  5.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要求卡车超载了没有,需要先求什么?(货物的总重量)

  让学生估一估,并说说理由。

  说明:超载意味着货物的总重量大于卡车的载重。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找出所求的问题。

  估算:租5辆这样的客车够吗?

  (估算5辆车能坐多少人,即5×48,把48看成50,大约是250人,不够)

  提问:至少要租多少辆这样的客车?这里的“至少”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

  出示图片,使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小组讨论:

  (1)付出4000元,找回一些说明了什么?

  (2)估计哪一种砖比较合适,为什么?

  (3)实际用了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末尾的0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6×30= 30×2= 60×5=

  30×20= 10×30= 23×20=

  口算后随机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9页例5主题图。

  (1)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每个足球32元,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再汇报,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32×30。

  (2)探究算法。

  提问:你能估一估吗?

  (把32看成30,30×30=900,大约是900)

  追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32×30的积呢?(口算或笔算)

  引导: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算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学生交流算法。

  方法一:用口算。先算32乘3的积,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列式为:32×3=96 32×30=960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算出结果。

  2.优化算法。

  (1)谈话:计算32×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老师想介绍一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给同学们。

  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32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32×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32中的2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3 2

  × 3 0

  9 6 0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32×3得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这样的计算方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与前面计算的结果对照一下,得数相同吗?

  (2)(教师指着两种不同的方法)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3)小结:做计算不仅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便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40×53=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汇报交流,并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 0 5 3

  × 5 3 × 4 0

  1 2 2 1 2 0

  2 0

  2 1 2 0

  师:仔细观察,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得出:第二种。

  提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小结:列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把两位数放在上面,整十数放在下面,可以把0前面的数相乘,0不参加运算,有几个0落下,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计算,指名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提问:第2小题中乘数50末尾只有一个0,而积18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

  让做错题的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3题。

  用课件逐题出示竖式,先让学生观察,再判断,并说说对错。

  3.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第一个乘数相同)你能想到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

  4.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2×30=960(元)

  3 2

  × 3 0

  9 6 0

  答:买30个足球要960元。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突出32乘3个十得96个十,是960,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为什么0可以不看,最后再填上。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验吗?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的脚步,到商场去走一走,看看他在购物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模拟商场的场景图,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决。

  课件出示:一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小明买了一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一共要多少元?列式为:2×5=10(元)

  课件出示:每袋乒乓球5个,有6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6袋一共有多少个?列式为:5×6=30(个)

  2.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很多他在商场里遇到的问题,你瞧,商场里迎来了大客户,这是体育课的王老师,他想为学校添置一些体育用品。

  课件出示: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王老师买了6袋乒乓球。那么他需要花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组织探究:你能帮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2.汇报交流。

  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办法?

  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的意义。

  方法一:5×6=30(个) 30×2=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一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算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2×5=10(元) 10×6=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二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每袋乒乓球多少元;再根据“有6袋乒乓球”,算出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2×6=12(元) 12×5=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三先算假设每袋1个的情况下,6袋乒乓球多少元,再算每袋5个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列式的理由,如果学生只列式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算法比较难理解,建议不要用这种方法)

  3.归纳反思。

  (1)提问: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方法一还是方法二?结果怎么样?

  虽然方法一和方法二的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互相交换方法进行检验。

  (2)反思: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归纳: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读题,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算得是否正确。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算出什么,怎样算。

  2.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演示情境图: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6盆花,这幢教学楼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师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放了多少盆花”是指这幢教学楼的所有教室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1)提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先求什么?

  (2)追问: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室,也可以先算出每层教室需要放多少盆花)

  (3)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讲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方法一:5×6=30(个) 30×2=60(元)

  方法二:2×5=10(元) 10×6=60(元)

  答:买6袋要60元。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多种方法时,要让学生去理解,去说,这样便更好地掌握本节课不同方法的解题策略。学生要能讲解出解题思路,这就是好的方法。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二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81165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