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途中阅读答案

| 中考 |

【www.guakaob.com--中考】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一
《备考2014中考语文之散文阅读训练:家在途中(含答案)》

家在途中

白岩松

①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②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

③那时的我似乎比今天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住的相邻的同学玩得天昏地暗,直到炊烟散去,听见父母“喂,回家了,吃饭了”的呼唤才回家,这样的声音伴着我慢慢长大,日复一日,至今仍在我的耳旁回响。

④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脱的地方。 ⑤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盼望着什么时候我能拥有自己的天空。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每次收到信后,是最想家的时候。

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知道,有些疼痛无法对人说,甚至知心的朋友。于是,重新开始想家。当受了“重伤”时,幻想着飞到远方的家中,在推开家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风景……

⑦远离母亲,在外省生存,工作这余便有无数个周末无处打发,手中的电话本很厚,从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号码是为我此时准备的。这个时候,家又变成了自己要和另外一个人建立的那一个新的小家。

⑧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家。此时,家的概念又变了,它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尔交谈几句的那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说粗话的地方。

⑨不久前,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的感受充斥我的心,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脱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力量。

⑩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意味着悲伤,比如当年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家中的变故给你的伤害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柔弱的母亲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儿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之后,家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又变得详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在这个过程中,家又像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⑾生命起步虽久,前路却还遥远。家的概念还会变换,然而我已经知道,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

9.文章的线索是什么?(3分)

10.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怎样理解“家”的?(4分)

11.作者为什么要说“家在途中”呢?(请用原文回答)(4分)

12.揣摩选文中的划线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4分)

⑪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

⑫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

13.在最后一段中,为什么说“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5分)

14。。白岩松说“家在途中”,请问你有没有和他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呢?请把它写下来。(5分)

参考答案:

9.(3分)家的概念

10.(4分)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家是疗伤的地方;成家后,家是温馨,是一种力量,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力量。

11.(4分)“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或者“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 12.(4分) 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比喻成一封封信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父母的孩子对家的想念。

⑫“玩物丧志”在这里是贬义褒用,写出了孩子的出生带给“我”的甜蜜与幸福。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3.能够围绕对“家”的内涵的理解和对“小家”与“大家”的付出来谈,言之成理即可。(5分)

答案示例:“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这里指的是为“大家”和“小家”而奔波。“小家”是指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庭。那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也有我们最爱的亲人;而“大家”是指我们的国家,我们荣辱与共的国家。“小家”的荣辱是与“大家”的发展紧紧相连的。这句话体现了白岩松强烈的家国意识。 14.(5分)(略)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二
《2015届中考语文之散文阅读训练:家在途中(含答案)》

2015届中考语文之散文阅读训练:家在途中

家在途中

白岩松

①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②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

③那时的我似乎比今天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住的相邻的同学玩得天昏地暗,直到炊烟散去,听见父母“喂,回家了,吃饭了”的呼唤才回家,这样的声音伴着我慢慢长大,日复一日,至今仍在我的耳旁回响。

④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脱的地方。 ⑤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盼望着什么时候我能拥有自己的天空。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每次收到信后,是最想家的时候。

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知道,有些疼痛无法对人说,甚至知心的朋友。于是,重新开始想家。当受了“重伤”时,幻想着飞到远方的家中,在推开家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风景……

⑦远离母亲,在外省生存,工作这余便有无数个周末无处打发,手中的电话本很厚,从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号码是为我此时准备的。这个时候,家又变成了自己要和另外一个人建立的那一个新的小家。

⑧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家。此时,家的概念又变了,它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尔交谈几句的那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说粗话的地方。

⑨不久前,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的感受充斥我的心,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脱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力量。

⑩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意味着悲伤,比如当年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家中的变故给你的伤害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柔弱的母亲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儿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之后,家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又变得详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在这个过程中,家又像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⑾生命起步虽久,前路却还遥远。家的概念还会变换,然而我已经知道,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3分)

2.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怎样理解“家”的?(4分)

3.作者为什么要说“家在途中”呢?(请用原文回答)(4分)

4.揣摩选文中的划线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4分)

⑪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

⑫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

5.在最后一段中,为什么说“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5分)

参考答案:

1.(3分)家的概念

2.(4分)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家是疗伤的地方;成家后,家是温馨,是一种力量,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力量。

3.(4分)“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或者“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

4.(4分)

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比喻成一封封信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父母的孩子对家的想念。

⑫“玩物丧志”在这里是贬义褒用,写出了孩子的出生带给“我”的甜蜜与幸福。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5.能够围绕对“家”的内涵的理解和对“小家”与“大家”的付出来谈,言之成理即可。(5分) 答案示例:“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这里指的是为“大家”和“小家”而奔波。“小家”是指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庭。那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也有我们最爱的亲人;而“大家”是指我们的国家,我们荣辱与共的国家。“小家”的荣辱是与“大家”的发展紧紧相连的。这句话体现了白岩松强烈的家国意识。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三
《备考中考语文之散文阅读训练:家在途中(含答案)》

家在途中

白岩松

①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②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

③那时的我似乎比今天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住的相邻的同学玩得天昏地暗,直到炊烟散去,听见父母“喂,回家了,吃饭了”的呼唤才回家,这样的声音伴着我慢慢长大,日复一日,至今仍在我的耳旁回响。

④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脱的地方。 ⑤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盼望着什么时候我能拥有自己的天空。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每次收到信后,是最想家的时候。

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知道,有些疼痛无法对人说,甚至知心的朋友。于是,重新开始想家。当受了“重伤”时,幻想着飞到远方的家中,在推开家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风景……

⑦远离母亲,在外省生存,工作这余便有无数个周末无处打发,手中的电话本很厚,从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号码是为我此时准备的。这个时候,家又变成了自己要和另外一个人建立的那一个新的小家。

⑧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家。此时,家的概念又变了,它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尔交谈几句的那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说粗话的地方。

⑨不久前,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的感受充斥我的心,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脱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力量。

⑩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意味着悲伤,比如当年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家中的变故给你的伤害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柔弱的母亲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儿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之后,家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又变得详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在这个过程中,家又像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⑾生命起步虽久,前路却还遥远。家的概念还会变换,然而我已经知道,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 9.文章的线索是什么?(3分)

10.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怎样理解“家”的?(4分)

11.作者为什么要说“家在途中”呢?(请用原文回答)(4分)

12.揣摩选文中的划线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4分) ⑪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

⑫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

13.在最后一段中,为什么说“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5分)

14。。白岩松说“家在途中”,请问你有没有和他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呢?请把它写下来。(5分)

参考答案:

9.(3分)家的概念

10.(4分)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家是疗伤的地方;成家后,家是温馨,是一种力量,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力量。

11.(4分)“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或者“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 12.(4分) 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比喻成一封封信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父母的孩子对家的想念。

⑫“玩物丧志”在这里是贬义褒用,写出了孩子的出生带给“我”的甜蜜与幸福。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3.能够围绕对“家”的内涵的理解和对“小家”与“大家”的付出来谈,言之成理即可。(5分)

答案示例:“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这里指的是为“大家”和“小家”而奔波。“小家”是指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庭。那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也有我们最爱的亲人;而“大家”是指我们的国家,我们荣辱与共的国家。“小家”的荣辱是与“大家”的发展紧紧相连的。这句话体现了白岩松强烈的家国意识。

14.(5分)(略)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四
《四川省达州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第Ⅲ卷11至14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单选题(30分)

温馨提示:

1. 答卷前,请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按要求填涂在机读卡上。

2. 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机读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尽快 (jǐn) 潜能 (qián) 怏怏不乐 (yàng) ....

B.粗犷(guǎng) 氛围(fēn) 载人(zài) 呼天抢地(qiǎng) ....

C.结婚 (jiã) 勾当(gōu) 夹缝(jiā) 扪心自问(mãn) ....

D.嫉妒(jí) 着急(zháo) 忌讳(fâi) 量体裁衣(liàng) ....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殒落 湛蓝 迫不及待 一如既往

B.烦躁 旁鹜 诡计多端 墨守陈规

C.吞噬 布署 顾名思义 名副其实

D.宣泄 汲取 厉行节约 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年1月,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愤怒申....

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B.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见报后,立即引起满城风雨,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

C.近年,大蒜、白糖、苹果等大幅涨价,疯狂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

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MH370失联后的搜寻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能够证实的准确信息少之又少,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飞机去向的判断不明。这怎能不叫人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咱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块钱,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书刊报·母亲的酒》2012年2月13日第10版)

B.“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成都晚报》2014年6月4日第3

版)

C.“全能神”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邪教组织,已于1995年被公安部依法取缔。但依然

有一些不法分子,在制作大量邪教宣传品,组织人员传播邪教。(《华西都市报》2014

年6月5日第10版)

D.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

和价值观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作文素材•汉语,我想对你哭》,2014年高考版·考前特刊)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

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像新陈代谢过程

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

制成,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其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

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臵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便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就启动了。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

过辐射传播出去。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一般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自己发电自己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神奇而且没有污染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

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5.下面列举的“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能 重力势能 热能

B.化学能 生物能 热能

C.化学能 重力势能 热能

D.化学能 重力势能 生物能

6.对研制人体生物电池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

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B.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

为电能。

C.对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加以利用,可转换成电能。

D.人坐着或站立时持续产生的重力势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加以转换就可变成电

能。

7.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了人体自给自足的生物能发电的科学原

理。

B.选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运用了由次要到主要的逻辑顺序。说明了自给自足的人体生

物能发电的科学原理。

C.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表示概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

势能转换成电能。

三、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臵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缞绖(cuīdiã)] 丧服。 ②[赗(fânɡ)]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

④[怃(wǔ)]失意。 ⑤[彻]通“撤”。 ⑥[赒(zhōu)] 通“周”,接济。 ⑥②③④⑤①

8.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卒:死 .

B.沙鸥翔集 集:鸟停息在树上 .

C.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坐:通“座” .

D.春和景明 景:景色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公怃然 ..

B.不以物喜 徒以有先生也 ..

C.使毕其事 其喜洋洋者矣 ..

D.古仁人之心 公亟令询之 ..

10.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古仁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襟和“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B.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的语句是:“公怃然,即彻宴席,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C.从表达方式看,甲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乙文主要运用叙述,两文都表现

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D.甲文通过一悲一喜的写景对比,为下文议论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一种更高的思想境 界;乙文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关注民生疾苦、一生坚守“先 忧后乐”行为准则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第Ⅱ卷 阅读·感悟 (50分)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请务必将座位号和密封线内相关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规定位臵。

2.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四、翻译、感悟,鉴赏与默写(17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译文】

12.拓展探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3分)

答:

13.诗歌鉴赏。(5分)

得乐天书

元 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1)两首诗标题中都提到与两位作者交好的“乐天”,他是谁?三位诗人都遭遇贬官的相同命运,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3分)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五
《阅读练习册5答案》

夜深了花睡了

22.(2分)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更是作者夫妇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象征。

23.(2分)一是为买百合花送给妻子,反遭妻子责骂感到委屈;(1分)二是为自己失业,不能让妻子过上幸福生活而感到愧疚。(1分)

24.(2分)深爱自己的妻子,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忘给妻子买百合花;(1分)能忍受委屈,在遭到妻子责怪时,不发火、不辩解,默默地弯腰拾起百合花。(1分)

25.(3分)作者回忆了夫妻所度过的艰难岁月,重点写了丈夫为“我”买百合花,反遭自己责骂及丈夫死后上坟等事件,(1分)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深深的爱和追悔莫及的怀念之情。(2分)

26.(3分)都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1分)即由眼前所见引发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春燕来归:

四、(35分)

(一)(14分)

11.小精灵(2分)

12.通过比喻修辞手法以及动作描写,刻画出了春燕轻盈矫健的身姿,表达出了作者对春燕的无比喜爱之情。(“比喻”和“动作描写”各1分,作用两个要点各1分,共4分)

13.突出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告诉我们春燕是极有灵性的,只要你用心善待它,它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回报你。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突出主题2分,“丰富内容”“增加兴趣”1分,共3分)

14.合力救雏燕。(答到“救雏燕”即给2分)

15.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意思相近即可,3分)

红书包:

5. 对美的无比热爱,但又不知如何去体会美;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虚荣心在作怪,也想人前显贵。(3分)

6. C(3分)

7.非常喜欢红书包并渴望得到它 磨父母买红书包 珍藏回忆红书包获得教益(6分)

8.把“妈妈”改为“爸爸”,正和前文“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的情节相照应,还和后文写红书包来之不易并受到父亲的教育相一致。这样一改不但结构上更加严谨,而且更能体现父母对“我”疼爱。(4分,意思对即可)

9. (1)人都应追求美好的东西

(2)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3)追求美但不一定要得到它。(6分)

又到麦浪翻滚时;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概括。从其所给的概括来看,不要求字数和结构,表面看难度比13年中考要低。但从内容上看要更难一些,因其中涉及到的层次划分难度较高。

答案参考:和小孩子们拾麦穗;和家人在割麦间歇一起做饭吃饭;和伙伴们帮老师一起割麦子。

2、【解析】此题考查到短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所谓表层意思也就是词语所代表的实物本身,深层就是短语中蕴含的情感。此题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短语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其中位于开头和倒数第二段的两个位置的比较难判断,如果单纯看句子是表层意思,但如果结合段落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判断又可能含有深层意思。此题需要学生非常细致的分析,比以简答的形式考查难度要大。

答案参考:麦子本身的味道是--甲、丙

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乙、丁

3、【解析】阅读延伸题。历年中考侧重对人物形象或景物描写的赏析,多以描写、修辞等角度切入,今年在此基础上稍有变化。切入的角度不是常见的修辞等,而是“朴实的语言”,这一点与13年丰台一模《一点一横长》有些接近。

答案参考:第④段“累了,直起腰,抹抹汗,继续干”等语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劳作的辛苦。第⑤段运用衬托的手法,用麦收时的劳累突出了午休时一家人一起做饭吃饭的惬意。作者就是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将家人间的亲密与麦子相联系,写出了一家人淳朴、温馨的情感,寄托了对那段亲切而久远的日子的怀念。

渡:

17.柱子坚守承诺(1分),免费摆渡(1分)。

18.柱子是一个坚守承诺(诚信)、富有爱心、勇担责任的人。坚守承诺如文中“为了一纸承诺„„自己又接过了这把磨得光滑的橹„„”;富有爱心如文中“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勇担责任如文中“模糊中柱子听到对岸有呼唤„„对岸很近,不到半支烟功夫,船稳稳地泊近岸边。”

(答出坚守承诺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得2分。若只答富有爱心、勇担责任且分析合理只得1分。)

19.生活让婉儿伤心、孤独、贫穷——“伤心”句如别人说她爸是傻帽儿;摆渡人不无善意的揶揄;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贫穷”句如眼见着一座座楼舍平地而起,自己又接过了磨得光滑的橹;“孤独”句如婉儿迷茫的泪眼,还有妻子在田野中孤独劳作的身影。

(对应三个要点并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一个要点得1分。)

20.环境描写(1分),借“黑暗”形象地写出了柱子内心的烦恼、苦闷(痛苦的挣扎)(1分)

21.一语双关、揭示主题。(1分)既指柱子摆渡船(1分),更指柱子经过痛苦的挣扎后生命的升华——一份生命的承诺,一场心灵的涅槃。(1分)

永远的门:

参考答案:

1.C

2.古老(古旧) 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3.拘谨(怯懦)

4.⑴郑若奎渴望爱情,虚伪与潘雪娥交往。⑵既指画在墙上的门永远打不开,也指随着郑若奎的离世,他希望交往、渴望爱情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

列车上:

参考答案:

1.(3分)渲染列车上所见所闻的单调乏味,表现“我”无聊的心境,引出下文“我”找同行者聊天的情节。

2.(4分)苦笑(2分) 呆滞(2分)

3.(4分)对“我”怀有戒备之心(2分),不愿与“我”交流(2分)

4.(4分)C (4分) A(2分)

5.(5分)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对比),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3分)。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2分)。

命系悬壶:

参考答案:

1.①古镇上人们把性命维系在医生姚五身上。或点出姚五具有良好的医术医德,多少人性命因他而保全。②行医是姚五安身立命的依靠,他因行医而生存而丧命。或暗示姚五的性命与他行医生涯息息相关,救治了太多无钱治病的人的性命,却也因此吃了太多的斑鹄鸪而丧命。

评分:答出一个要点2分,答出两个要点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姚五是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世传名医。

评分: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3.①邻家小孩、半大少年听到他的名字病症减轻,主要是心理作用,与他无关; ②很多有关把死人救活的传说,属于移植,并不可信;③青年跳墙而死,他也只能解释原因,为之可惜,却束手无策;④他虽然治愈了很多人,却治不好自己的病,五十岁就死了。

评分:答出一处得1分,答出两处得3分,共3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如“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姚五喝药时的艰难情景,揭示了神医不神的事实。

评分:举例1分,赏析2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5.①医患的生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依存的。②世上没有真正的神医,任何医生即使再高明也不能救助所有的性命,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他人。③命运靠自己把握,不能将我们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④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客观判断,不应片面否定或盲目崇拜。

评分:答题以小说包含的道理为依据,合情合理。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共4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故乡红叶:

答案:

1. 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2. 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2分)

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2分)

3. 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2分) 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2分)

4. “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3分)“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2分)

壶口的黄河:

七、(14分)

29.【答案】(1)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2)中国水的颜色就应该是黄河 的颜色,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评分】意思对即可。每一点1分,共2分。

30.【答案】(1)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2)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3)运用了 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评分】意思对即可。每一点1分,共3分。

31. 【答案】(1)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现实到历史。(2)好处: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评分】意思对即可。“顺序”2分,“好处”1分,共3分。

32,【答案】(l)壶口的黄河弥漫着黄色的漩涡,带有中国人的肤色。(2)壶口的黄河激流澎 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3)壶口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评分】意思对即可。每一点2分,共6分。

果园快乐时光:

参考答案:

1.(1)看麻雀嬉戏(2)捉虫子喂鸡(3)和外婆一起制作盐菜(4)果园繁花盛开时的温馨

(5)果实收获的甘甜 (6)外婆的慈爱(4分,答到“外婆的慈爱”1分,其余答到1点得1分,答满3点得3分)

2.(1)(绿色)扩散、映绿了水。(2)忽隐忽现(忽明忽暗)。(4分,每小题2分。)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柑子圆而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他的喜悦之情。(4分,修辞2分,形状和情态1分,喜悦之情1分。)

4.勤劳:空闲时间就伺候菜园,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慈爱:留柑子给他。能干(富有生活智慧)做出的菜味道美;把果园经营得很好。(4分,性格特点2分,答到2个性格特点即可,分析具体得2分。)

5.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了他快乐的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5分,其中内容的作用3分,结构的作用2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参考答案:

1.(3分)疑惑 怀疑 震撼

2.(2分)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3.(3分)友善 热情(耐心) 尊重生命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4.(3分) B

5.(3分)意思(1分):注入情感,并根据饲养动物的特性,恰当地喂养,保证它们活得好,活得长。(或:尊重生命,把动物当人一样喂养)

启示(2分):①我们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追求利益,不能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②卖鱼人不唯利是图、热情友善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③我们要勇于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及时改变自我。(能答出其中一条的主要意思,即可得满分)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

20.参考答案:②“我”攒钱买成书,还差6毛钱的时候,捡到一块“值钱”的“水晶石”。④多年后,“我”依旧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答出要点即可。

21.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男孩子得到书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评分标准:3分,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

22.参考答案:老者是一个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评分标准:2分,答出两个要点即给满分。

23.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即可。

家在途中:

参考答案:

1.(3分)家的概念

2.(4分)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家是疗伤的地方;成家后,家是温馨,是一种力量,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力量。

3.(4分)“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或者“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

4.(4分)

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比喻成一封封信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父母的孩子对家的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六
《达州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第Ⅲ卷11至14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单选题(30分)

温馨提示:

1. 答卷前,请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按要求填涂在机读卡上。

2. 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机读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尽快 (jǐn) 潜能 (qián) 怏怏不乐 (yàng) ....

B.粗犷(guǎng) 氛围(fēn) 载人(zài) 呼天抢地(qiǎng) ....

C.结婚 (jiã) 勾当(gōu) 夹缝(jiā) 扪心自问(mãn) ....

D.嫉妒(jí) 着急(zháo) 忌讳(fâi) 量体裁衣(liàng) ....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殒落 湛蓝 迫不及待 一如既往

B.烦躁 旁鹜 诡计多端 墨守陈规

C.吞噬 布署 顾名思义 名副其实

D.宣泄 汲取 厉行节约 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年1月,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愤怒申....

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B.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见报后,立即引起满城风雨,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

C.近年,大蒜、白糖、苹果等大幅涨价,疯狂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

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MH370失联后的搜寻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能够证实的准确信息少之又少,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飞机去向的判断不明。这怎能不叫人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咱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块钱,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书刊报·母亲的酒》2012年2月13日第10版)

B.“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成都晚报》2014年6月4日第3

版)

C.“全能神”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邪教组织,已于1995年被公安部依法取缔。但依然

有一些不法分子,在制作大量邪教宣传品,组织人员传播邪教。(《华西都市报》2014

年6月5日第10版)

D.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

和价值观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作文素材•汉语,我想对你哭》,2014年高考版·考前特刊)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

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像新陈代谢过程

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

制成,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其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

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臵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便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就启动了。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

过辐射传播出去。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一般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自己发电自己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神奇而且没有污染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

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5.下面列举的“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能 重力势能 热能

B.化学能 生物能 热能

C.化学能 重力势能 热能

D.化学能 重力势能 生物能

6.对研制人体生物电池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

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B.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

为电能。

C.对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加以利用,可转换成电能。

D.人坐着或站立时持续产生的重力势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加以转换就可变成电

能。

7.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了人体自给自足的生物能发电的科学原

理。

B.选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运用了由次要到主要的逻辑顺序。说明了自给自足的人体生

物能发电的科学原理。

C.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表示概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

势能转换成电能。

三、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臵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②敛棺椁③皆所未具。公怃④然,即彻⑤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缞绖(cuīdiã)] 丧服。 ②[赗(fânɡ)]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

④[怃(wǔ)]失意。 ⑤[彻]通“撤”。 ⑥[赒(zhōu)] 通“周”,接济。 ⑥

8.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卒:死 .

B.沙鸥翔集 集:鸟停息在树上 .

C.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坐:通“座” .

D.春和景明 景:景色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公怃然 ..

B.不以物喜 徒以有先生也 ..

C.使毕其事 其喜洋洋者矣 ..

D.古仁人之心 公亟令询之 ..

10.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古仁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襟和“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B.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的语句是:“公怃然,即彻宴席,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C.从表达方式看,甲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乙文主要运用叙述,两文都表现

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D.甲文通过一悲一喜的写景对比,为下文议论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一种更高的思想境 界;乙文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关注民生疾苦、一生坚守“先 忧后乐”行为准则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第Ⅱ卷 阅读·感悟 (50分)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请务必将座位号和密封线内相关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规定位臵。

2.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四、翻译、感悟,鉴赏与默写(17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译文】

12.拓展探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3分)

答:

13.诗歌鉴赏。(5分)

得乐天书

元 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1)两首诗标题中都提到与两位作者交好的“乐天”,他是谁?三位诗人都遭遇贬官的相同命运,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3分)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七
《达州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第

Ⅲ卷11至14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单选题(30分)

温馨提示:

1. 答卷前,请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按要求填涂在机读卡上。

2. 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机读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尽快 (jǐn) 潜能 (qián) 怏怏不乐 (yàng) ....

B.粗犷(guǎng) 氛围(fēn) 载人(zài) 呼天抢地(qiǎng) ....

C.结婚 (jiã) 勾当(gōu) 夹缝(jiā) 扪心自问(mãn) ....

D.嫉妒(jí) 着急(zháo) 忌讳(fâi) 量体裁衣(liàng) ....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殒落 湛蓝 迫不及待 一如既往

B.烦躁 旁鹜 诡计多端 墨守陈规

C.吞噬 布署 顾名思义 名副其实

D.宣泄 汲取 厉行节约 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年1月,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愤怒申....

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B.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见报后,立即引起

满城风雨,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

C.近年,大蒜、白糖、苹果等大幅涨价,疯狂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

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MH370失联后的搜寻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能够证实的准确信息少之又少,关键

信息的缺失导致飞机去向的判断不明。这怎能不叫人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

下?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咱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块钱,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

(《书刊报·母亲的酒》2012年2月13日第10版)

B.“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成都晚报》2014年6月4日第3

版)

C.“全能神”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邪教组织,已于1995年被公安部依法取缔。但依然

有一些不法分子,在制作大量邪教宣传品,组织人员传播邪教。(《华西都市报》2014

年6月5日第10版)

D.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

和价值观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作文素材•汉语,我想对你哭》,2014年高考版·考前特刊)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

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像新陈代谢过程

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

制成,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其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

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臵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便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就启动了。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

过辐射传播出去。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一般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自己发电自己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神奇而且没有污染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

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5.下面列举的“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能 重力势能 热能

B.化学能 生物能 热能

C.化学能 重力势能 热能

D.化学能 重力势能 生物能

6.对研制人体生物电池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

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B.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

为电能。

C.对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加以利用,可转换成电能。

D.人坐着或站立时持续产生的重力势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加以转换就可变成电

能。

7.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了人体自给自足的生物能发电的科学原

理。

B.选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运用了由次要到主要的逻辑顺序。说明了自给自足的人体生

物能发电的科学原理。

C.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表示概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

势能转换成电能。

三、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臵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缞绖(cuīdiã)] 丧服。 ②[赗(fânɡ)]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

④[怃(wǔ)]失意。 ⑤[彻]通“撤”。 ⑥[赒(zhōu)] 通“周”,接济。 ⑥②③④⑤①

8.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卒:死 .

B.沙鸥翔集 集:鸟停息在树上 .

C.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坐:通“座” .

D.春和景明 景:景色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公怃然 ..

B.不以物喜 徒以有先生也 ..

C.使毕其事 其喜洋洋者矣 ..

D.古仁人之心 公亟令询之 ..

10.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古仁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襟和“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B.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的语句是:“公怃然,即彻宴席,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C.从表达方式看,甲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乙文主要运用叙述,两文都表现

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D.甲文通过一悲一喜的写景对比,为下文议论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一种更高的思想境 界;乙文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关注民生疾苦、一生坚守“先 忧后乐”行为准则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第Ⅱ卷 阅读·感悟 (50分)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请务必将座位号和密封线内相关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规定位臵。

2.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四、翻译、感悟,鉴赏与默写(17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译文】

12.拓展探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3分)

答:

13.诗歌鉴赏。(5分)

得乐天书

元 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

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

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1)两首诗标题中都提到与两位作者交好的“乐天”,他是谁?三位诗人都遭遇贬官的相

同命运,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3分)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八
《达州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第Ⅲ卷11至14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单选题(30分)

温馨提示:

1. 答卷前,请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按要求填涂在机读卡上。

2. 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机读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尽快 (jǐn) 潜能 (qián) 怏怏不乐 (yàng) ....

B.粗犷(guǎng) 氛围(fēn) 载人(zài) 呼天抢地(qiǎng) ....

C.结婚 (jiã) 勾当(gōu) 夹缝(jiā) 扪心自问(mãn) ....

D.嫉妒(jí) 着急(zháo) 忌讳(fâi) 量体裁衣(liàng) ....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殒落 湛蓝 迫不及待 一如既往

B.烦躁 旁鹜 诡计多端 墨守陈规

C.吞噬 布署 顾名思义 名副其实

D.宣泄 汲取 厉行节约 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年1月,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愤怒申....

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B.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见报后,立即引起满城风雨,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

C.近年,大蒜、白糖、苹果等大幅涨价,疯狂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

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MH370失联后的搜寻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能够证实的准确信息少之又少,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飞机去向的判断不明。这怎能不叫人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咱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块钱,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书刊报·母亲的酒》2012年2月13日第10版)

B.“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成都晚报》2014年6月4日第3

版)

C.“全能神”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邪教组织,已于1995年被公安部依法取缔。但依然

有一些不法分子,在制作大量邪教宣传品,组织人员传播邪教。(《华西都市报》2014

年6月5日第10版)

D.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

和价值观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作文素材•汉语,我想对你哭》,2014年高考版·考前特刊)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

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像新陈代谢过程

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

制成,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其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

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臵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便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就启动了。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

过辐射传播出去。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一般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自己发电自己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神奇而且没有污染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

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5.下面列举的“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能 重力势能 热能

B.化学能 生物能 热能

C.化学能 重力势能 热能

D.化学能 重力势能 生物能

6.对研制人体生物电池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

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B.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

为电能。

C.对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加以利用,可转换成电能。

D.人坐着或站立时持续产生的重力势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加以转换就可变成电

能。

7.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了人体自给自足的生物能发电的科学原

理。

B.选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运用了由次要到主要的逻辑顺序。说明了自给自足的人体生

物能发电的科学原理。

C.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表示概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

势能转换成电能。

三、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臵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缞绖(cuīdiã)] 丧服。 ②[赗(fânɡ)]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

④[怃(wǔ)]失意。 ⑤[彻]通“撤”。 ⑥[赒(zhōu)] 通“周”,接济。 ⑥②③④⑤①

8.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卒:死 .

B.沙鸥翔集 集:鸟停息在树上 .

C.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坐:通“座” .

D.春和景明 景:景色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公怃然 ..

B.不以物喜 徒以有先生也 ..

C.使毕其事 其喜洋洋者矣 ..

D.古仁人之心 公亟令询之 ..

10.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古仁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襟和“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B.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的语句是:“公怃然,即彻宴席,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C.从表达方式看,甲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乙文主要运用叙述,两文都表现

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D.甲文通过一悲一喜的写景对比,为下文议论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一种更高的思想境 界;乙文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关注民生疾苦、一生坚守“先 忧后乐”行为准则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第Ⅱ卷 阅读·感悟 (50分)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请务必将座位号和密封线内相关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规定位臵。

2.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四、翻译、感悟,鉴赏与默写(17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译文】

12.拓展探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3分)

答:

13.诗歌鉴赏。(5分)

得乐天书

元 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1)两首诗标题中都提到与两位作者交好的“乐天”,他是谁?三位诗人都遭遇贬官的相同命运,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3分)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九
《达州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第Ⅲ卷11至14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单选题(30分)

温馨提示:

1. 答卷前,请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按要求填涂在机读卡上。

2. 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机读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尽快 (jǐn) 潜能 (qián) 怏怏不乐 (yàng) ....

B.粗犷(guǎng) 氛围(fēn) 载人(zài) 呼天抢地(qiǎng) ....

C.结婚 (jiã) 勾当(gōu) 夹缝(jiā) 扪心自问(mãn) ....

D.嫉妒(jí) 着急(zháo) 忌讳(fâi) 量体裁衣(liàng) ....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殒落 湛蓝 迫不及待 一如既往

B.烦躁 旁鹜 诡计多端 墨守陈规

C.吞噬 布署 顾名思义 名副其实

D.宣泄 汲取 厉行节约 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年1月,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愤怒申....

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B.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见报后,立即引起满城风雨,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

C.近年,大蒜、白糖、苹果等大幅涨价,疯狂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

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MH370失联后的搜寻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能够证实的准确信息少之又少,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飞机去向的判断不明。这怎能不叫人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咱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块钱,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书刊报·母亲的酒》2012年2月13日第10版)

B.“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成都晚报》2014年6月4日第3

版)

C.“全能神”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邪教组织,已于1995年被公安部依法取缔。但依然

有一些不法分子,在制作大量邪教宣传品,组织人员传播邪教。(《华西都市报》2014

年6月5日第10版)

D.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

和价值观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作文素材•汉语,我想对你哭》,2014年高考版·考前特刊)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

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像新陈代谢过程

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

制成,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其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

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臵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便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就启动了。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

过辐射传播出去。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一般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自己发电自己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神奇而且没有污染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

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5.下面列举的“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能 重力势能 热能

B.化学能 生物能 热能

C.化学能 重力势能 热能

D.化学能 重力势能 生物能

6.对研制人体生物电池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

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B.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

为电能。

C.对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加以利用,可转换成电能。

D.人坐着或站立时持续产生的重力势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加以转换就可变成电

能。

7.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了人体自给自足的生物能发电的科学原

理。

B.选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运用了由次要到主要的逻辑顺序。说明了自给自足的人体生

物能发电的科学原理。

C.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表示概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

势能转换成电能。

三、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臵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缞绖(cuīdiã)] 丧服。 ②[赗(fânɡ)]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

④[怃(wǔ)]失意。 ⑤[彻]通“撤”。 ⑥[赒(zhōu)] 通“周”,接济。 ⑥②③④⑤①

8.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卒:死 .

B.沙鸥翔集 集:鸟停息在树上 .

C.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坐:通“座” .

D.春和景明 景:景色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公怃然 ..

B.不以物喜 徒以有先生也 ..

C.使毕其事 其喜洋洋者矣 ..

D.古仁人之心 公亟令询之 ..

10.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古仁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襟和“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B.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的语句是:“公怃然,即彻宴席,

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C.从表达方式看,甲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乙文主要运用叙述,两文都表现

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D.甲文通过一悲一喜的写景对比,为下文议论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一种更高的思想境 界;乙文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关注民生疾苦、一生坚守“先 忧后乐”行为准则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达州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第Ⅱ卷 阅读·感悟 (50分)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请务必将座位号和密封线内相关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规定位臵。

2.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四、翻译、感悟,鉴赏与默写(17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译文】

12.拓展探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3分)

答:

13.诗歌鉴赏。(5分)

得乐天书

元 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1)两首诗标题中都提到与两位作者交好的“乐天”,他是谁?三位诗人都遭遇贬官的相同命运,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3分)

家在途中阅读答案篇十
《达州记叙文(含答案)》

【达州】

(一)阅读白岩松的《家在途中》一文,完成15~19题。(12分)

①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②童年时,家是一声声呼唤。

③那时的我似乎比今天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邻

居同学玩得天昏地暗,直到炊烟散去,听见父母“喂,回家了,吃饭了”的呼唤才回家,这

样的声音伴着我慢慢长大,日复一日,至今仍在我的耳旁回响。

④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脱的地方。 ⑤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盼望着什么时

候我能拥有自己的天空。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每次收到信后,是最想家的时候。

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知道,有些疼痛无法对人说,甚至知心的朋友。于是,重新开始想家。当受了“重伤”时,幻想着飞到远方的家

中,在推开家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那种

熟悉的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风景……

⑦远离母亲,在外省生存,工作之余便有无数个周末无处打发,手中的电话本很厚,从

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号码是为我此时准备的。这个时候,家又变成了自己要和另外一个人

建立的那一个新的小家。

⑧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家。此时,家的概念

又变了,它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尔交谈几句的那

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说粗话的

地方。

⑨不久前,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的感受充斥我的心,

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脱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的力量。

⑩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

意味着悲伤。比如当年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家中

的变故给你的伤害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柔弱的母亲

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儿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之后,家又重新“站立”了

起来,又变得祥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在这个过程中,家又像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⑾生命起步虽久,前路却还遥远。家的概念还会变换,然而我已经知道,家是奔波的意

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

(略有改动)

15.作者为什么要以“家在途中”为标题?请用原文作答。(2分)

答:

16.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2分)

17.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 ....

答:

答: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每次收到信后,是最想家的时

候”一句。(2分)

答:

19.家是温馨的港湾,职场的精英、漂泊的游子、海外的同胞,无不思国恋家。请联系后面

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三位作者思乡情结的理解。(80字以上工整书写, 4分)

答案:五、(一)15. 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或者:家的概念

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2分)

16. ①线索:家的概念。(1分) ②简析:全文围绕“家的概念”按时间顺序叙事,首段和末

尾两段更是直点“家的概念”字眼。(意近即可,1分)

17.“玩物丧志”在这里是贬义褒用,写出了孩子的出生带给“我”的甜蜜与幸福。 (意近即

可,2分)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②把家比喻成一封封信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父母

的孩子对家的想念。(意近即可,1分)

19.①白岩松的《家在途中》流露出强烈的家国意识,认为家伴随着人成长的一生,“小家”

的荣辱与“大家”的发展紧紧相连; ②马致远的《秋思》借景物烘托抒写浓重的乡愁,

表现出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③余光中的《乡愁》深情倾诉了人生四个阶段对亲人

故土的思恋,并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必须涉及三

位作者的思想情感,字数符合要求,基本含义相符即可得分;字数不足或泛泛而谈均不给分。各1分,

书写1分,共4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09905.html

    上一篇:期中反思

    下一篇:关于中考的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