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

| 美术高考 |

【www.guakaob.com--美术高考】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一:《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同弓小学:黄铭宽

科学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课,我想以此为始,今后的学习中使他们像科学有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控能力,慢慢会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由于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了,思维很活跃,有很多现场生成的东西,在面对学生的一些表现时,我还是觉得有点措手不及,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太粗糙了。

例如:虽然我抓住了学生实验方法上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讨论、分析,了解到操作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明白了比较水的多少要用同一标准,但让学生真正去做的时候,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把之前的方法置于脑后,完成没有了规章,虽然结论是正确的,但前一部分的学习给人的感觉完成是无用功。

课堂上流汗的虽然是学生,但对老师的综合要求其实是高了,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如何抓住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引导,值得我继续探索和学习。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二:比较水的多少及反思

比较水的多少

一 设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出示两只相同的杯子,装着不等量的水)现在天气是越来越冷,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杯热水,请两位同学上来喝几口,暖暖身子.

生:上台

师:请你先挑选一下,你选择哪杯水,为什么选择这杯水?

生1:(指着少的一杯)我选择这一杯,少的这一杯,因为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 师:你怎么可以看出这杯水少呢?

生:它们的杯子相同,但是这杯水的水位低。 师:哦,杯子相同,水位低的水就少。

师:(再倒两杯水,杯子有大小,但水位一样高)我再请两位同学上台喝水,刚才同学有意见,说水位低的就少,那现在这两杯水,水位一样高了。你又会选择哪杯水呢?

生:(指着少的一杯)我选择这杯,因为它的杯子小,所以水少

师:哦,原来水位相同的话,就看杯子。杯子小的,水就少。 师:(指着学生桌上的两瓶水)那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桌子上的两瓶水,它们的水位不同,瓶子的大小也不同,那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是2号,因为2号瓶比1号瓶大。

生:我认为是1号瓶,因为水位并不多,但2号瓶上有突起

的部分,水就少了。 生:议论纷纷,得不出准确答案。

二 比较水的多少

师:那倒底是1号瓶多还是2号瓶多呢?兴凭眼睛看能准确看出多少吗?除了观察,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需要哪些材料呢?你们小组能想到几种方法呢?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把最终讨论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生: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交流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1号瓶多,我们的比较方法是:把两个瓶子里的水分别倒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来比较。看哪个水位高就哪瓶水多。需要的材料是两只相同的杯子。(师板书:方法一:两只相同的杯子

生2:我们认为2号瓶多。方法是再找一只与1号瓶一样的瓶子,把2号瓶的水倒入这只瓶子里,再比较这两只瓶子里的水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材料是一只与1号一样的瓶子。(师板书:方法二:一只跟1号瓶或2号瓶相同的瓶子。 生3:我们认为2号瓶多。我们的方法是:先把1号瓶的水倒入一只杯子,作上记号,再倒回1号瓶。然后把2号瓶的水倒入这只杯子,看看它的水位是否比记号要高,如果要高,就是2号瓶多,如果要低,就是1号瓶多。(师板书:方法三:一只杯子)

生4:我们认为2号瓶多,我们组想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

用天平称。(师板书:方法四:两只相同的杯子、天平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方法来比较三瓶水的多少,那你们小组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先商量商量,分分工,看需要哪些材料。不过在研究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发现新的方法,也要试一试。

生实验操作

师: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方法和结果展示给大家?

生:老师,我们小组选用的方法是两只相同杯,把两瓶水分别倒在两个相同的杯子,1号瓶的水位比2号瓶的水位相高,所以1号瓶的水多。”

生:我们小组用的一只杯子,把两瓶水先后倒入杯子,发现1号瓶的水比2号瓶的水位要高,所以1号瓶的水多。 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结论,1号瓶的水要比2号瓶的水多

三、比较水相差多少

师:通过刚才实验,我们得出了结论,1号瓶的水要比2号瓶的水多,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那到底多多少呢? 生1:多一点点

生2:一点点是多少呢?

师:是啊,一点点是多少呢?谁能告诉大家一个具体的量。 生1:多1厘米不到点 生2:多5毫米左右

师:你们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生:我们是用尺子在杯子里分别量出两杯水的多少,然后看相差数就可以了

师:是啊,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多少了,但那样的看法很容易产生误差,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材料。(出示贴有白纸条的杯子)这是一只贴有纸条的杯子,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均匀地画上刻度线,然后分别测量出两杯水各是多少,求出它们相差多少。在做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完成实验记录单。 生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

师:哪一小组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的1号瓶有水25毫米,2号瓶有水20毫米,它们相差5毫米。 生2:我们的1号瓶有水40毫米,2号瓶有水33毫米,它们相差7毫米。 生3:我们的1号瓶有水45毫米,2号瓶有水37毫米,它们相差8毫米 „„

师:咦,寿老师在盛水的时候,分明记得在所有1号瓶和2号瓶内倒入了相同量的水,但为什么同学们测量出来的时候却相差这么多呢?

生:老师,因为他们的杯子各不相同啊

师:是啊,由于他们自己制作的量杯大小各不相同导致水位还是相差的。那我们能不能把所有的杯子换成一样的呢? 反思:

五、认识并使用量筒

师:在科学上,为了能测量液体的多少,我们专门用一个工

具。(教师出示量筒)这是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量筒。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量筒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们都有一个个均匀的刻度 生:它们的上下是一样粗细的。 生:它们的单位是毫升

师:对上面几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它的特点。但我们在测量液体的多少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量筒要放平稳。

(2)视线要与液体的最低面平视。下面小组合作,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看看到底是哪瓶水多,多多少?

生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师:通过量筒测量,同学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我们的测量结果是1号瓶90毫升,2号瓶80毫升。 生:我们的测量结果是1号瓶88毫升,2号瓶79毫升 生:我们的测量结果是1号瓶87毫升,2号瓶88毫升

师:看来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十分的接近。实际上寿老师在课前倒入1号瓶的水为90毫升,2号瓶为80毫升。为什么有的同学测量出来不是这个结果呢?

生:因为他们眼睛看的时候,没有平视。

生:因为他们在倒水的时候,可能有部分的水浪费了。 师:是啊,由于操作的关系,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五、知识延伸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量筒内倒入1亳升的水,并观察1毫升水以滴来形容的话,有几滴。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三: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陕西省白河县冷水小学 何飞

教学内容: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四课。 教材分析与设计理念:

教材首先从大小不同、装水多少也不同的三个瓶子进行“哪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个瓶子里装的水少”的直观比较,通过直观去感知,但是人的直观感觉有时会出现失误,为了能准确的测量到水的多少就需要借助科学仪器----量筒。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设计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同时注重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课前创设生活中的小故事贯穿本课的始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验证得到结果;由“到底多了多少”引出本课重点:认识量筒并正确使用量筒来测量,知道毫升是描述液体体积的单位;最后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环节将科学与生活实际相连系。

整节课主要分三个活动:(1)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演示实验的方法。(2)运用各种实验方法比较水的多少。(3)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和课外延伸 。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科学课,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体

积的多少,但是液体与固体不同,由于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难以直接测量。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在测量结果显示时采用通用单位(毫升或升)。

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理解量筒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学会使用量筒测量。

2、让学生在互评式探究过程中寻求科学的比较方法,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统一,确立简单有效的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方法的多种多样。 教学重难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准备:

每组3个大小、高低不同,装水多少也不同的饮料瓶,一个贴有刻度(纸条)的饮料瓶 ,自制量筒,与1号、2号、3号相同的饮料

瓶若干个,天平,弹簧秤,线绳,量筒,记号笔,记录单,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王红一家准备到武当山游玩。下了火车,坐上汽车,又过了快两小时终于到达了山门外。这时炎炎烈日,小红的口很渴,就吵着要喝水,妈妈看看女儿,宠溺的笑了笑说:“我这里有三瓶水,如果你能快速地找到哪瓶水最多,那瓶水就给你,好吗?”小红拿着三瓶水,左看右看都没看出到底哪瓶水多,非常着急,想请大家帮她比较一下1号瓶,2号瓶,3号瓶里的水谁多一些?出示课题《比较水的多少》。请你们仔细地观察桌上的1号瓶,2号瓶与3号瓶里的水,小组交流一下马上告诉老师哪一瓶的水更多些。

(设计意图:用郊游的故事导入,并且是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故事中小红的娇憨、妈妈的宠爱、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 拉近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更易产生学习兴趣和共鸣,学生能很快就进入了教学的预设)

二、观察、猜测哪瓶水多

1、小红把里面装有不等量水的三个不同的瓶子放在了同学们的桌子上。请你们帮帮她,猜一猜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并说说你们的理由。

2.小红听了觉得不太满意又问:“那到底多多少呢?” 同学们能告诉小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观察充分说出自己的预测及原因,从而

发现大家预测的结果不尽相同,引出仅仅通过感官感知有时会产生不确定因素,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师问:那么到底是哪一瓶水多呢?除了观察,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组内讨论: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呢?(需要哪些材料?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

2、小组汇报各种比较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并板书。(提示:一个小组在汇报时,请另外小组认真倾听他们小组的方法可行吗?你们小组是否也想到了?)思考:刚才三个瓶子比不出水的多少的原因是什么?

汇报:

生1:用三个一样的瓶子(杯子)来测量。

师: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生1:量水位的高低。

师强调:因为三个瓶(杯)一样,为了不混淆,1号瓶的水倒进一样的瓶(杯)里时要在瓶(杯)上写个1,以此类推。

生2:用一个瓶子或杯子,(画刻度)。

师提示:直接在塑料瓶上画刻度不易画,在瓶上贴张白纸条就容易画了,并标上1、2、3的记号,表示1号瓶的水位、2号瓶的水位、3号瓶的水位。)

生3:比水的重量。

师:怎么比?

生3:放弹簧秤衬称一称。

师:把具体步骤给大家说一说。

生4.比流得快慢。

师:该怎么做?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设想用各种材料进行水的比较,教师对学生设想的每一种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口述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与注意的问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接下去的小组实验做好操作铺垫。)

三、选择实验方法,验证试验结果。

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比较简便,你组里想用哪种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呢?

1、小组商量好,组长到老师处领取实验记录表和实验器材。(强调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明确实验要求,并投影记录表指导学生填写。(特别强调:如果把水倒出来实验结果就不确切了,看哪组做得最成功。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小组长汇报展示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3)号瓶的水比(2)号瓶多,(1)号与

(3)号差不多。此时发现各组实验结论不太相同,小红急着问:“到底多了多少?”有的说多了一点点。有的说多了几厘米。到底多了多少呢?怎么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四:科学《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丰富教学内涵,培养科学素养

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横山小学 陈家朝

一、教材依据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一课教学内容。

二、背景分析

生活中经常要比较水的多少,但人的感觉有时会出错。要精确的测量就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教材分两方面进行:(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进行比较。(2)介绍量筒这一测量工具,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从表面上看,教学可以分两部分展开——先比较水的多少,再介绍量筒。实质上这种分割处理两部分内容的方法没能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也就没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采用“合二为一”的方法,在比较水的多少时,让学生力求方法最多,方案最佳。在优化方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设计出自己认为理想的测量工具——量筒。这样做,既为教学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探究过程,又使学生对量筒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更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完整有序的认知逻辑形式。如此安排丰富了教学内涵,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理念

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技能、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内容极其丰富。怎样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工作落到实处呢?我的体会是研发教材、研究学生,创造科学有序、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是载体,它应该搭载起能力、方法、技能、情感和伦理等诸多内容。这是个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用多元化的思维创造“一箭多雕”的教学效果。我的做法是:(1)让学生获取浅显的知识。(2)为获得知识构建探究的过程。(3)在过程中培养思维方法,掌握实验技能,体验情感,树立价值观。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为本课教学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科学知识——认识量筒。(2)科学技能——用实验比较水的多少培养实验技能。(3)思维方法——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培养求异求新的思维方法。(4)探究能力——在设计量筒中培养探索研究能力。(5)科学精神——在

实验证实估测后树立求实的作风。(6)科学态度——在完善量筒的设计中树立精益求精的态度。(7)科学伦理——在优化比较的方法中形成真理标准意识。

四、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瓶子,大、中、小号杯子,尺子,纸条,笔,实验报告,量筒,水曹,水。

五、教学过程

1、教学铺垫:教师出示“T”字图形,要求学生估测横线和竖线的长短。

(由于视觉的偏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竖线长些,其实横线比竖线长1厘米。)

2、教师提问:要准确的做出判断,该怎么办?

(测量。)

3、埋下伏笔:用尺子可以测定物体的长短,读尺子上的刻度可以确定长短是多少。

4、感受水:今天我们要学习“水”这一单元的内容,让我们先感受一下自然界水的魅力。

(课件展示)

5、生活入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生活中经常要比较水的多少。请同学们看水的多与少。

(课件展示)

6、教学导入:这是粗略的比较,如何准确的比较水的多少呢?

(课件展示,板书课题)

7、估测判定:在我们的面前都有三瓶水,分别标有1、2、3、编号。请同学们估测一下,哪个瓶子的水多些?把估测的结果填在实验报告里。

(由于瓶子粗细不一,液面高低不等,学生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8、教师提问:用什么办法有力地证实你的估测呢?

(实验测量)

9、实验要求:我为同学们提供如下材料(课件实物同时展示)瓶子、大杯子、小杯子、尺子、笔、纸条等。)请同学们想办法证实自己的估测。我有三点必须着重强调:

(1)看哪个组测量的办法多。(2)哪种测量方法最简便、最精确。(3)把实验方法填在报告里,可以采用简单的记法,如:大杯+ 小杯。

(课件展示)

10、方案预设:师生先简单讨论讨论测量方案。

11、实验过程:学生分组测量,填写实验报告。

12、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13、重点突破:测量的结果是出来了,正如我事先强调的,我要看看同学们是怎样做的,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各组汇报自己的方法,别的小组说过的方法就不必再说。)

14、综合结果:(1)、大杯+大杯。(2)、小杯+小杯(3)、大杯+小杯(4)、在大瓶子上刻刻度量。

15、利弊判定:第(1)种方法速度快,但不准确;第(2)种方法准确,但速度慢;第(3)种方法较前两种方法都好;第(4)种方法最好。

(用课件展示)

16、难点突破:把尺子刻在瓶子上,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呢?

(讨论:正如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一样,刻度必须要定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毫升”,用一毫升做一个刻度,在竖直的玻璃瓶上刻上记号就成了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量筒。教师出示量筒。这是谁发明的?就是你们。)

17、知识强化:让我们来感知一下一毫升有多大。

(课件展示)

18、扩展应用:用量筒测量既简便又精确。让学生用量筒测量几瓶水的多少,看到底多多少与少多少。

(在学生测量的过程中相机介绍读取量筒刻度应注意的事项。)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如下特点。

(1)、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把教材的两部分内容合为一体,注重比较水的过程,在过程中探讨设计量筒。教学结构更严谨,逻辑更严密,内容更丰富,内涵更宽泛。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我大胆取舍,目的是让材料更有结构性,更有利于学生渐进地探究。另外,在教学的开篇我增设了一个用尺子量“T”字形线段的细节,目的是启发学生:标准的尺子能测量线段的长短,统一单位的量筒才能计量液体的体积。前者的铺垫是引发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创造后者。

(2)、遵循了认知规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不认识起步,再初步认识,最后才精确认识。认知的成果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我先让学生估测瓶中的水是多少。瓶子的选择是极易产生错觉的异型瓶子。再要求他们通过多种方法求证,然后在

筛选最佳方案中求得创新。其目的是把学习的过程变为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实现了“让儿童像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一样去历经实践与创新的探究历程。”

(3)、注意干预分寸的把握。教师的干预过多会形成包办代替,干预太少会导致放任自流。干预多少有个“度”。我们要把干预度控制到切合实际的最低点。即所谓“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切口小、影响深。本课教学我干预了两次:①在比较水的多少时,我提出了三个要求——方法多、方法简便、方法精确。②在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标准做量筒的刻度单位时,我介绍“毫升”计量单位。第一次干预是为了使探究活动升值——设计出量筒。第二次干预是为了促进量筒的设计更完善,而且“毫升”本身就是人们硬性规定的。这样没有包办 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是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相对缩短了探究的曲折历程。算得上是“切口小,影响深。”

(4)、注重了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情感和价值观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体验和获得感悟。我不是把量筒介绍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创造出量筒。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创造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悟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比较水的多少实验中,我力求方法多,方案佳。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估测时,我有意选择T形图案和怪形瓶子,有意造成错觉,再实验求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求实的作风。

2945字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五: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口稿)

《比较水的多少》实验记录单

班级: 第 组

: 比较水的多少的结果(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里画√)

2号瓶中的水比3号瓶中的水: 多( ) 少( ) 2. 实验二:自制工具的结果(多多少)

2号瓶中的水比3号瓶中的水 多( )/少( ) ____________ 3. 实验三:用量筒测量的结果(多多少)

《比较水的多少》实验记录单

班级: 第 组

: 比较水的多少的结果(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里画√)

2号瓶中的水比3号瓶中的水: 多( ) 少( ) 2. 实验二:自制工具的结果(多多少)

2号瓶中的水比3号瓶中的水 多( )/少( ) ____________ 3. 实验三:用量筒测量的结果(多多少)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教师:肖丽

教学反思:

本课的最大亮点是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学生实验数据不同时,教师评价学生,给予表扬他们尊重事实的行为,注重培养其科学精神。其次,小组建设内的分工明确,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另外,在学生完成第三个实验得出不同数据时,到了下课没有时间了,立即将问题抛出去:“你们的数据不同,但我给你们准备时,所有小组的差距都是一样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答案不同呢?请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数据不同很正常,科学家做实验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我们可以下节课再来分析问题,再根据分析情况注意实验事项,多次尝试。

值得注意的地方:

1.本节课原设计的是三个学生实验活动,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将第二个自制量筒的过程缩减成直接用直尺测量差距的实验,学生没有经历发明量筒的过程,是一大遗憾。教材既然设计了此活动,是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应谨慎删改教学环节。

2.对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的认识,教师可利用ppt放大的方式画出凹液面最低处,以便学生直观认识;对量筒的新知教授,可以用微视频的方式,使授课形式多样且直观,并将教师解放出来。

3.小组合作任务提示流程:操作方法——安全提示——沟通交流的态度(愿意分工合作,友善轻声沟通)。

4.拓展部分,可以直观地一瓶/杯水有多少毫升,每天大概喝多少瓶水。 5.本次上课,对于学生评价有了一定进步,但评价语言还是较贫乏,应多学多积累并多运用。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六:《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共有7课内容。前4课涉及关于“水”的内容,分别是:1“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3“谁流得更快一些”;4“比较水的多少”,后3课涉及关于“空气”的内容。

关于“水”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液体的典型代表物质—“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为和气体的典型代表物质“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通过4课关于“水”的内容学习,学生可以从颜色、气味、流动性(黏度)、没有固定形状(表面张力)以及体积等性质上去更全面地了解“水”,并让学生对“水”从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所以,关注什么是“水的基本特征”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希望学生能从关注“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概念目标向关注“水有一定体积”这个概念目标过渡。活动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表述水的多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并在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中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性。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水(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测量。

2.过程与方法: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会在整理图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比较“水”(液体)的活动产生兴趣。

意识到方法可以有很多,但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便于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水”是有一定体积并可以测量的。难点:自主探究表述“多少水”的科学方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大〈1号〉瓶内装有50ML的水,小〈2号〉瓶内装有40ML的水;天平;一次性塑料杯子;试管;漏斗;直尺;塑料滴管;塑料量筒;黑色记号笔; 教师:玻璃量筒4种,实物投影,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比较水的多少

(1)观察、判断

A.学生讨论:桌上有2瓶水,哪一个瓶里装的水更多一些?

B.师生交流:说说你的判断。

(2)方法、比较

A.师生讨论:能用科学的方法比较出哪一个瓶子装的水更多一些吗?

B.方法交流:比较哪些方法“既科学又适合实验室小组操作”。

(3)操作、交流

A.分小组比较出1号瓶和2号瓶水的多少。

B.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说明:“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的主题活动,既是学生需求的“源”,又是教学活动的“引”。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继续关注“水”的形状特征,提出“比较水的多少”是需要有同一标准的容器为前提的。)

2.表述多多少水

(1)用自己的方式表述

A.交流:1号瓶比2号瓶多多少水

B.记录我们各组的表述方式

C.分析这样表述存在的问题,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2)用长度单位来表述

A.选择画刻度的方式再次比较水的多少,并用长度单位表述多多少水

B.记录我们各组的表述结果,分析数据

C.提出问题:长度单位适合表述水的多少吗?

水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

水的多少会发生变化吗?

D.讨论:“水有多少”该怎么更好的进行表述

E.回忆: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描述牛奶、矿泉水的多少的呢?引入毫升

(3)用毫升进行表述

A.出示量筒,学生熟悉量筒

B.讨论毫升和毫米表述意义的区别

C.用量筒测量2瓶水的多少,并用毫升进行表述

D.汇总数据,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说明:我把自主探究“表述多多少水”的活动做为难点,是希望影响学生产生一个学习需求,这个需求来源于“比较水的多少”,也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去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并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从关注“水”的形状特征开始向关注“水”的体积这一新特征过度,同时引入表述水体积的标准单位“毫升”和测量水体积的标准工具“量筒”。

3.延伸

A.教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B.试取10毫升、5毫升的水

(设计意图说明:继续关注“水的体积”,并练习使用量筒和毫升。)

三、试教体会

教学目标的不同,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学生发展定位的不同而引起的。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势必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有不一样的侧重,不同的教学活动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就可能影响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上完试教的最大体会是:我到底影响着学生走向了哪里?

设计教案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是在“比较水的多少”环节吗?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自主设计方案,自行探究? 是在“表述水多多少”环节吗?严谨地指导学生使用“量筒”和“毫升”?

是在“比较水的多少”和“表述多多少水”两个活动并重,让学生既能自主发挥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又能在活动中认识“水有一定体积”这一性质吗?

是在通过亲历“自制测量工具解决生活问题”这一活动,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吗?

实际教学中发现,去思考哪个活动是重要活动,本身就存在问题。我们更多的要去关注学生需要什么?事实上,关于“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上的一个简单地实际问题,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活动科学化;而“用毫升去描述水的多少,使用量筒去测量水的多少,开始自觉地去关注水的体积”才是学生今天需要发展的,或者说是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发展需求。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第二小学 李芳芳

指导老师: 深圳小学 童海云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探究过程,培养其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比较活动中激发学生不断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道量筒就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并了解量筒的特点,知道毫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液体容量单位。

【教学重难点】

亲历量筒再发明、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学用具】

学生:量筒(100ml)若干、一次性塑料杯若干、玻璃杯若干、漏斗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天平、装有不同水量的两杯水若干、实验记录表若干。

教师:一瓶可乐、一盒牛奶、茶杯、、实验记录单总表、课件(电脑、视展台、液晶投影仪配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测

出示装有不同水量的两杯水。(这两个杯的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这两杯水和你们桌上的两杯水是一样的,你们猜一猜:哪杯水多呢?为什么?

二、讨论方法,验证猜想

1.师:刚才同学们做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你们想不想证实你们的猜想?那接下来我们就来比较水的多少!(板书:比较水的多少)

2.提活动要求。

师:在活动之前,老师先提点小要求:小组先讨论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两杯水的多少,讨论好后向老师示意,然后材料员到“材料超市”选材料做一做。

3.学生到“材料超市”选材料进行操作活动。

4.汇报交流。

师:下面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说一说你们小组怎样做的,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方案如下:

方案1:倒入两个相同的杯子进行比较。师:为什么要倒入相同的杯子?(板书:比较方法:倒入两个相同杯比较)

方案2:倒入一个杯中做记号。(板书:倒入一个杯中,做记号。)

方案3: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放在天平上,比重量。(板书:比重量)

方案4:拿一个与1号相同的杯,把2号杯中的水倒进去,进行比较。(板书:拿一个相同杯比较)„„

5.优化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好方法,那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用自制刻度线测量水的多少

1.提出问题:“多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比较,都得出了“1号杯里的水比2号杯里的水多”这一结论。那你想不想知道多多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学生的方法:

方法1:用尺子量。师:为什么用尺子可以量出来?(尺子上有刻度)

方法2:可以用有条码的杯量。师:条码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用有条码的杯量出?(杯上有刻度)

方法3:可以用量杯量。师:量杯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用量杯直接量出?(杯上有刻度)

2.用自制刻度线测量水的多少

师:那好吧!老师这正好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贴有纸条的杯子,你们能不能在上面画上刻度线制作一个自己的量杯,再测量水的多少呢?下面就请材料员上来领材料,记录员拿出记录单一准备做记录。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学生自制量杯出现的情况预设如下:

(1)画的刻度线不均匀;(2)画刻度线的起点不一样;(3)格子大小不一样;(4)测量时用的单位不一样„„

4.汇报交流。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选择的选取上述四种情况的学生汇报并展示他们的杯子上的刻度线及测量结果。

师:现在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给你们相同编号杯中的水是一样多的,你们再观察一下刚才这几个小组测量的结果,相同吗?有哪些不同呢?(单位不一样,数据不一样)

师:那么为什么各组测出的结果会出现不同呢?展示刚才这几个同学的杯子,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预设学生的回答:(1)、格子的大小不一样;(2)、刻度线不均匀;(3)刻度线的起点不一样„„

5.小结,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思考与反思,发现了:由于大家画的刻度线起点不一样、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七: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水”的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本单元由“一杯水的观察”、“各种各样的液体”、“比较水的多少”四课组成。本课是让学生在用感官观察水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物质比较,更深层次来认识水。

二、学生分析: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液体同固体不同,由于没有固定的形状,难以直接测量。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科学课,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比较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课设计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理念:

1、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堂课中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用各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用自制量杯测量水的多少”“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机会。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重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材料的开放性: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在探究活动中根据需要领取材料。实验方法的开放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实验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活动。交流的开放性:学生充分的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五、教学重点

能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并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六、教学难点

自制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七、教学准备

每组3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且里面有水、一个贴有纸带的杯子(组与组之间大小高低不同)、透明杯子若干、与1号、2号或3号相同的瓶若干个、天平、漏斗、量筒、记号笔、记录纸、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趣味故事,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啊?(喜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他们途经火焰山的时候,一个个都热得满头大汗,猪八戒叫喊着:“我要喝水、我要喝水。”师傅拿出了他们喝剩的3瓶水(出示1号水瓶、2号水瓶,3号水瓶),八戒一看可乐了,一心想找水多的那一瓶,他左看右看,可是,哪一瓶多呢?他犯难了。请同学们也帮帮八戒比较一下1号瓶、2号瓶和3号瓶到底哪一个瓶多点水呢?出示课题《比较

水的多少》。请你们仔细地观察桌上的1号瓶、2号瓶和3号瓶的水,同桌交流一下马上告诉老师哪一瓶的水更多些。(学生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故事是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故事中八戒憨厚的形象让孩子们更易亲近产生兴趣和共鸣,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的预设。

2、观察猜测

【教师导语】同学们观察好了吗?哪些同学能勇敢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呢?站起来交流的同学说一说哪一瓶水多,并说一说为什么呢?(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得不出准确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观察充分说出自己的预测及原因,从而发现大家预测的结果不尽相同,引出仅仅通过感官感知有时会产生不确定因素,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集思广益,验证猜测。

1、【导语】那到底是哪一个瓶的水多呢?单凭眼睛看能准确看出来吗?(不能)除了观察,同学们开动小脑筋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这个方法需要哪些材料?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并把最终讨论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导语】同学们想好了吗?那我们来交流一下,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站起来说,记得站起来的同学要说清楚你们想到了什么办法,要怎样操作,另外需要什么材料。

【预设】我们组认为1号瓶多,我们的比较方法是:把三个瓶子里的水分别倒在三个相同的杯子里来比较。看哪个水位高就哪瓶水多。需要的材料是三只相同的杯子。(师板书:方法一:三只相同的杯子)

【预设】我们认为2号瓶多。方法是再找两只只与1号瓶一样的瓶子,把2号和3号瓶的水分别倒入这两只瓶子里,再比较这三只瓶子里的水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材料是两只与1号一样的瓶子。(师板书:方法二:两只跟1号瓶相同的瓶子。)

【预设】我们认为2号瓶多。我们的方法是:先把1号瓶的水倒入一只杯子,作上记号,再倒回1号瓶。然后把2号瓶的水倒入这只杯子,再做上记号。最后把3号瓶的水倒入这只杯子,再做上标记,对比看看哪个高。(师板书:方法三:一只杯子)

【预设】我们认为3号瓶多,我们组想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用天平称。(师板书:方法四:三只相同的杯子、天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设想用各种材料进行水的比较,教师对学生设想的每一种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不失时机的让他们上台演示实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接下去的小组实验做好操作铺垫。

2、选择实验方法,验证猜测。

【导语】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比较三瓶水的多少,那你们小组看看都喜欢哪一种方法,先商量商量,看看需要哪些材料,到老师这边来领,每一组只要派一名代表上来就可以了,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帮八戒选一选,同学们先想一想,在做实验的过程,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了

【教师导语】是啊,不然我们就不能正确计算出哪一瓶多了,那同学们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吧,讨论好的可以到老师这边来拿材料。看看哪一小组做的最成功。

(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导语】看来每一小组都做好了,那个小组愿意和我们交流一下呢?

(同学们都测出是2号水最多)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感受在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简便的、有效的。通过亲手做实验,学生不仅兴趣提高了,而且也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深入探讨,水多多少。

【导语】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实验,都得到了2号水瓶最多,八戒这回可开心了,他很想谢谢你们,但他还想知道2号水瓶比1号、3号到底多多少呢?

【预设】多一点点

【教师导语】一点点是多少呢?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具体的量。开动脑筋想想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八戒解决难题的?

【预设】我们是用尺子在杯子里分别量出两杯水的多少,然后看相差数就可以了。

【教师导语】真是聪明,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多少了,但这样的看法很容易产生误差,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材料。(出示贴有白纸条的杯子)这是一只贴有纸条的杯子(杯子的大小不一),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均匀地画上刻度线,然后分别测量出三杯水各是多少,求出它们相差多少。在做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完成实验记录单。注意在画刻度线的时候要用尺子,做到均匀。

(生比较水多多少的实验)

【教师导语】:哪一小组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们的成果?

【预设】我们的1号瓶有水25毫米,2号瓶有水35毫米,3号瓶有30,它们分别相差5毫米。

【预设】我们的1号瓶有水35毫米,2号瓶有水43毫米,3号瓶有38,2号比1号多8毫米,比3号多5厘米。

【教师导语】咦,老师在盛水的时候,分明记得在所有1号瓶、2号瓶和3号瓶内倒入了相同量的水,但为什么同学们测量出来的时候却相差这么多呢?

【预设】老师,因为他们的杯子各不相同啊。

【教师导语】是啊,由于我们自己制作的量杯大小各不相同导致水位还是相差的。那我们能不能把所有的杯子换成一样的呢?

(学生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对最后的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结论的不同,可能跟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有关,引出统一标准的测量仪器“量筒”

四、认识量筒,正确使用量筒。

【教师导语】看来,想要确切知道2号瓶到底多多少,还得用一种统一标准的测量仪器。(出示实物“量筒”并板书)请同学们看课件(打开ppt,量筒的照片),这就是量筒,同学们看一看量筒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它们都有一个个均匀的刻度

【预设】它们的上下是一样粗细的。

【预设】它们的单位是毫升

【教师导语】,同学们说得真棒,你们所说的就是量筒的特点。那我们怎样正确的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4页边看书边划出你认为的重点知识。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量筒要放平稳。

【预设】视线要与量筒凹液面最低处持平。

【教师导语】那老师测验你们到底会不会读了。(打开ppt,有三道读数的题)在读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注意身体动作姿势,不仰视、俯视读。(老师示范读一遍)下面小组合作,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看看到底多多少?

(学生做实验)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都做好了,那我们来交流一下。

(同学们做得很接近)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十分的接近。实际上老师在课前倒入1号瓶的水为70毫升,2号瓶为90毫升,3号瓶为80毫升。为什么有的同学测量出来不是这个结果呢?

【预设】因为他们眼睛看的时候,没有平视。

【预设】因为他们在倒水的时候,可能有部分的水浪费了。

【教师导语】是啊,由于操作的关系,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认识量筒;自学课本中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老师演示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学生小组示范演示使用量筒的过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有条不紊的运用量筒测量比较出水的多少,提高了小组实验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知识拓展,回归生活。

【教师导语】八戒可真要感谢你们了,他一高兴要和大家来做个竞猜的游戏,想不想和他一起做呀?(出示一瓶矿泉水)猜猜这瓶水是多少毫升?(学生猜)(再分别出示一盒牛奶和一瓶雪碧)猜一猜各是多少毫升?(学生猜)平时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毫升?看来,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呀!我们要向知道水到底有多少毫升,需要什么测量的呢?(量筒)既然量筒有这么大的作用那我们课后试着去自己做一个量筒或量杯,去测量一下5毫升、10毫升的水好吗?老师出示一个自制量杯作为样本,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和家长。

【设计意图】和猪八戒做游戏激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牢牢的将学生吸引在对“毫升”这一概念的理解、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由“既然量筒有这么大的作用”引出课后作业自制简易量筒,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造能力。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八:《第几》教学反思

《第几》教学反思

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深化新知。教师设计的两个活动,颁奖与送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在玩玩学学中明确了“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生2说向超排第3,生3说向超排第4”教师及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明确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第几”是相对的,从不同的方向数,“第几”也就起了相应的变化,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灵活,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师: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扇子,请各小组长把扇子发给同学们吧。

老师说明活动规则:让小组成员按一定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活动,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扇子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老师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

教师把一把扇子发给一个同头

师:我给第几名同学发了扇子?

生6:第3名。

师:是从哪边数的?

生6:从左边。

师:拿扇子的这名同学还可以说是第几名?

生7:从右边数第5名。

师:我们在找同学的时候,要分清从左边数,还是从右边数

指导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发扇子。

要求:

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左面起前2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右面起前4名同学发扇子。

反思: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参加发扇子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四、拓展运用,发展新知

师: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排队参加闭幕式,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

(1)向思琪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这排一共有几人?

(2)王欲君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4,这排一共有几人? 让各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反思: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闭幕式站队这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站队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新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学以至用的目的。一,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活”了,这样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

在《第几》这节课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们熟悉的运动会场面引入课堂,把“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领会“第几”和“几个”的含义,巧妙设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也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九:课后反思

《窃读记》课后反思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13

《窃读记》课后反思2

进才实验学校 缪斯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本课后,让学生交流我的读书故事,结合自己的经历延伸阅读的体会。 教学切入点:文章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大起大落,但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绘声绘色地朗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窃读的滋味虽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这篇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朗读好了,也就体会到了。 课后反思:

这次观摩课有幸得到许多专家老师的指点,结合本人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抓住品读语言,体会情感的目的,从教会学生品读语言的方法到带领学生自行散读体会语言,最后在大家的点评讨论中提升对语言的审美:先由我出示第三节,抓住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句子品味其中窃读的情感,然后朗读示范。 不过,当老师出示句子后,如果能先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再由老师介入,可以使学生在品读句子中以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言为抓手。

二、 品读教学组织有序;

小组品读语言的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先由学生各自圈划散读,温习品读的方法;接下来两人合作,由其中一位先读后说,同桌点评,调动全员参与,增强合作;最后鼓励同学在全班交流讨论,朗读出色的同学可以做小老师带领全班一起读,也可以“比一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品味热情。

朗读课型关键在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品读热情,同时又能引导学生点评的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在40分钟实实在在地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

三、 教学思路清晰:回忆导入 品读语言 表达延伸;

老师导入新课,然后教会学生品读的方法,接下来学生各自散读体验,互助点评,交流讨论,在全班交流时,老师及时评价、点拨、引导,捕捉发言中的智慧火花,将零星的体验整合起来,适当板书归纳。最后,读说结合,以读促说,最终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

总之,这次教学展示,我作了充分准备,在课前反复钻研教材,在试讲后悉心听取了区两位教研员、校教研组长和听课老师提出的建议,反复修改教案,在他们

的帮助下,结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终于定稿。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在备课环节的把握上,还是在教学的有效组织上都获益匪浅。感谢区教研室、学校和各位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展示自己、反思自己的机会。希望自己再接再厉,总结语文教学中各种规律,备好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

《詹天佑》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并且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把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经过写出来的。在课上,我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两点给了我非常深刻的体会: 1、大胆放手让学生品读文章,踊跃谈出自己的体会。本文中有一句明显的核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大但让学生阅读课文,感悟从什么地方体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伟大。学生充分阅读,对于文中的描写进行品味,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难点“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人”字形铁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杰出”与“爱国”整合起来理解,正是因为他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所以他才有这样杰出贡献。 2、在本文教学中理解“人”字形铁路是一个难点,有些学生在阅读后仍然在理解中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在黑板上版画来演示,生动的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理解,同时更增添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本来设计安排利用能够网络了解祖国现在的铁路发展建设,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看来教师如何灵活的把握课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得以完整实现是一件需要长久努力的工作!

《泊船瓜洲》 课后反思

2011-07-18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相 关: ◇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 >>详细 ◇ 人教:《古诗词三首》教学 >>详细

◇ 鄂教:《泊船瓜洲》教学设 >>详细 ◇ 西师大:《泊船瓜洲》教学 >>详细 在4月19日全区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中,围绕“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这一主题,我执教了第18课——《泊船瓜洲》。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试图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主要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入诗境,悟诗情;3、归纳学法,拓展学习。为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侧重解与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以课为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其中一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示意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关系。)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引入情境,利于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

(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本班在五年级时开展过为期四天的农村实践活动)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三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篇十:比多少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

过去,我在教学“比多少”时,总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我拿的图来进行比较。在现在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页的主题图,让我根据图说出一个小故事,然后老师将故事说给小朋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既极富儿童情趣,又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同样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在这里教材有意创设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和补充,使自己对“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有些学生还能准确的说出“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这样的探究学习改

变了被动和单一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我利用童话故事适时地在课堂上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海提甫卡日孜学校

宋莉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2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