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 清 袁枚翻译

| 中考 |

【www.guakaob.com--中考】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一
《【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17】王先生解读版》

【中考语文真题卷——王先生解读】

南京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

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8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⑵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⑷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⑸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⑻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⑼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景象真可谓“忽如一

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每空1分,有错、漏、添、倒一处,该空不得分)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大小的蝴蝶翩 然起舞,令人陶醉。 .

(2)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

(3)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 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

(4)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1)piān】 【(2)jīn】 【(3)事】 【(4)生】(每空1分)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示例:

(用正楷字书写,1分;书写正确、工整,1分;美观,1分)

4.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1)王羲之《何如帖》 (2)张旭《肚痛帖》 (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A.(1)楷书 (2)行书 (3)草书;B.(1)行书 (2)草书 (3)楷书;

C.(1)行书 (2)楷书 (3)草书;D.(1)草书 (2)行书 (3)楷书;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

5.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C; )(2分)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

也设计一个问题。(3分)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6.(3分)示例: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钱”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4分)

我(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然呆在那儿,头靠

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

我说:(1)韩麦尔先生,您别难过,我会永远记住今天的课的。

他说:(2)谢谢你,好孩子,你更要记住我们的法语啊!

我说:(3)您放心,韩麦尔先生,我会继续好好学习法语的。

语文试卷 第2页

他说:(4)对,只要我们心里装着法语,我们的法国就不会灭亡。

二 (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②①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遣兴》二首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 作品原文

遣兴

【其一】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⑴。

【其二】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⑵。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⑶。

【注释译文】

⑴“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写诗还似少时用心。初笄(jī 基),古代女子成年称及笄,这里是刚成年的意思。头未梳成,比喻诗未改定。

⑵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⑶解用:懂得用,会用。

【字词解释:】

“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写诗还似少时用心。初笄(jī 基),古代女子成年称及笄,这里是刚成年的意思。头未梳成,比喻诗未改定。

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解用:懂得用,会用。介绍: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1739年(乾隆四年)中进士。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等。

袁枚主张:凡优秀之作,往往是作者千锤百炼,去瑕留璧、一诗千改的劳动成果。

〔一〕这两首诗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二〕“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写诗还似少时用心。初笄(jī 基),古代女子成年称及笄,这里是刚成年的意思。头未梳成,比喻诗未改定。〔三〕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四〕解用:懂得用,会用。

这首诗,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袁枚《遣兴》之一)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有朋友问我还有多少石头,我的回答是:“多乎哉?不多也!”虽不多,也还有一些,拍张照片发出来倒是不难,难就难在还要写点文字。不写不行吗?不行,“悟石堂”可以一时悟不出来,但不可以不悟。

语文试卷 第3页 [1]

我这个人写东西很慢,一篇文章的构思往往需要许多天。初稿写好后,虽不像袁枚那样“一诗千改”,也是要反复修改几遍的。 开博后的一段时间,我之所以能天天更新,是因为还有些以前写的存货。后来存货用完了,只好当天写当天发。好在那时还比较悠闲,还可以坐下来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作,抓紧一点还有修改的时间。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每天用于写作的时间更少了,而且时间很零碎,常常为了找不到灵感而心烦意乱。我很不适应这种节奏,渐渐地,心失去了安宁,变得浮躁了。 我开始讨厌自己写的东西,因此,许多文章还没写完就夭折了。有时看看以前的文章,似乎是在看别人的作品,好像自己从来没写过,也从来不会写一样!我确实感到自己已经枯竭了。

既然客观是无法改变的,那就只有努力去适应它。我想,是不是可以把更新博客的速度放慢一点,一天的时间不够用,那就两天、三天„„再者,一定要多花点时间在读书、学习上。我肚子里本就没有多少墨水,哪里受得了天天往外倒!

总之,今后的写作,既要学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又要像鲁迅那样,“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更要努力做到“头未梳成不许看” !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赏析]

诗人在此诗中表明了他作诗态度的认真和虔诚,每首诗都要修改再三,经过不断的推敲删改之后,才能放心。就像一个刚刚懂事可以出嫁的少女,在头发没有梳理好以前绝对不让别人看见一样。比喻十分形象贴切。

这是清代袁枚《遣兴》中的两句名诗。可以这样理解,爱好多由心生,如创作诗一样,也与环境大有关联,可是如果要爱好者将其转为文,或者放大转换为实现的志业,就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事,这是为“难”;当创作之后,只有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才能心“安”。其实这也是讲一种“认真”选择的人生哲学和做事一丝不苟的行事态度。

诗歌赏析:

诗的大概意思是“由于自己十分爱好诗歌,所以总是想写出质量高的作品来,越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越是感到下笔很难。”作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首诗的初稿出来后,还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地修改几百上千遍,就像阿婆还是年轻时那样十分爱美一样,未梳好头是不许别人看的。

纵观历代有大成就的诗人,他们从来都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的。唐代的卢廷让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说法;苦吟诗人贾岛有“推敲”的美谈;诗圣杜甫有“为人性爱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宋代王安石也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反复修改的趣闻。正因为他们对待自己的作品是这样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奇文佳句。

阿婆原是初笄女,头未梳成未许看

清代大诗人袁枚有一首《遣兴》诗: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原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语文试卷 第4页

诗的大意是说一个诗人要想写好一首好诗,从来是难下笔的,有时写成了一首诗的草稿,总是千百次地修改,一直改到自已满意了才心安。打个笔比方,一个女人梳头,纵使是老太婆了,她还像那十四五岁的女孩子一样,自己的头没有梳得自已满意,是绝对不会给人家看的。诗人写诗也一样,一首诗没有经过反复修改好,也是不会给人家看的。

我们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袁枚作诗的态度是何等认真!本来袁枚读了那么多书,写一首诗是可以一挥而就的了。但是,他到了老年仍像年轻女孩子梳头打扮一样,每写一首诗,自己未修改满意之前,从不给人看。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已负责。

从古以来大诗人、大作家都是这样慎重其事的。宋代大诗人欧阳修先生在退了休之后,还是时亲灯火,忙个不停,把自己的作品一改再改,经常到深夜尚未休息。他的夫人见他如此劳累,风趣地说:“先生,你青少年时候在学堂里读书,这样认认真真温习修改,是怕先生批评你,现在退休了,没有先生来批评你了,何苦还这样深更半夜花费神思呢?”欧阳修捋了捋胡须,笑着回答说:“是啊,我现在虽然不怕先生批评了,但只怕后生笑我啊!”“不怕先生批评,只怕后生笑我”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言。一个人当你在学校读书时,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中间有差错,老师能给你当面指出或批改,使作品莫见笑于人。因此有先生批评的时候还算早啊,自已修改也还来得及。等到百年之后,后人来看你的东西,如果问题百出,那时后生笑我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每个写诗的人,都要学习这种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所谓“难中难者莫过诗”啊,多写多修改好。

安化夏新寰先生曾经说过:“我经常碰到一些诗朋友,一见面就说;‘我写诗喜欢一气呵成,从不修改,临场作戏,即席赋诗,不感困难。’于是,他拿出大把大把的诗稿来给我看,当然,也有一些好的,但很大一部分,连我这样的水平看了也觉得问题不少,有些甚至打不得出手。你如果凭着好意,给他指出不足之处,或给他改一句半句,他当面接受背后不依的还算是好人。有的改了他一个字或一个词他接受不了,当面破口大骂,说我不知道几个初一十五,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写诗吗,是要人看、要人评论、要人指出缺点才有进步。你的诗人家评不得、改不得,那你为什么自己不先反复修改再拿出来呢?你不给我看我倒不知道,你给我一看并且骂,我就知道你的诗品和人品了。”这段话也是说明写诗要“一诗千改始心安”的治学严谨的态度。

我自己反复对照、检查自己,以前我也何常不是草草了事吗?现在,我反复领会袁枚、欧阳修、夏新寰先生的这种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炼字 诗者,本为最精炼之文学组织。在一首近体诗中,最少者二十字,最多亦不过五十六字而已。(排律不计)故下字之稳当与否?关系作品好坏至钜。

刘勰之【文心雕龙】炼字篇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苏东坡亦尝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皇甫汸亦云:“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盖一字之瑕,足以为玷;片语之累,并弃其余。此刘勰所谓‘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也”。

在在阐言炼字之重要。大抵诗文于草创之后,仍须不断之修饰润色,反覆求工,方能成为佳作。

清袁子才之【遣兴诗】云: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于此可证明纵是文坛老手,亦不能废弃锻炼之过程。务待精心改定,方肯公开发表。

元刘秉忠作【读遗山诗】云:

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待雪销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

即是描述元遗山吟诗炼字之情景,道出其锲而不舍之精神,及有所得后之会心况味。其中甘苦,乃一切创作者必经之历程。吟诗作文,于此一关,殊无捷径可寻,必须勤加修习,方克竟其功。

古人云:“诗有极平板,而炼一字顿殊金铁者,如‘柳色黄金,梨花白雪’原皆为死句,而着一‘嫩’字、‘香’字遂有生气﹂。

又晚唐人记游诗云:“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之句,渔舟、樵客、山、水、雨、风及来、去等,原皆为村塾蒙童之板对语,而炼一“带”字、“生”字顿成名句,于此益信炼字之为先务。

宋洪迈之【容斋随笔】云:“一首五律,如四十位贤人,着一屠沽儿不得”。

唐刘餗之【隋唐嘉话】曾云:“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马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欲作‘推’字,复欲作‘敲’字,吟之未定,不觉冲尹。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遂定交”。后之谓斟酌字句曰推敲,盖衍于此。

而欧阳文忠公之【六一诗话】亦云:“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诸客各以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而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语文试卷 第5页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二
《江苏南京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 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8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春眠不觉晓, ▲ 。 (孟浩然《春晓》)

(2)潮平两岸阔,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天街小雨润如酥,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山重水复疑无路, ▲ 。 (陆游《游山西村》)

(7)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9)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

景象真可谓“ ▲ , ▲ ”。(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大小的蝴蝶翩 ▲ 然起舞,令人陶醉。 .

(2)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 .

(3)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 ▲ 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

(4)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 ▲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4.对下

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王羲之《何如帖》 (2)张旭《肚痛帖》 (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A.(1)楷书 (2)行书 (3)草书

B.(1)行书 (2)草书 (3)楷书

C.(1)行书 (2)楷书 (3)草书

D.(1)草书 (2)行书 (3)楷书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

5.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2分)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 ▲ ,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3分)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

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 ▲

7.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4分) 我(小弗郎士

)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然呆在

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

我说: (1)▲ 他说: (2)▲ 我说: (3)▲ 他说: (4)▲

二 (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②①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古文阅读】

报恩塔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

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

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

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

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⑥④⑤③②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 (2)闻烧成时 ▲ ..

(3)半日方散 ▲ (4)必顶礼赞叹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

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

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

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

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 ....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6分)

雪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

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了。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三
《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 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8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春眠不觉晓, ▲ 。 (孟浩然《春晓》)

(2)潮平两岸阔,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天街小雨润如酥,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山重水复疑无路, ▲ 。 (陆游《游山西村》)

(7)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9)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

景象真可谓“ ▲ , ▲ ”。(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大小的蝴蝶翩 ▲ 然起舞,令人陶醉。 .

(2)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 .

(3)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 ▲ 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

(4)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 ▲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4.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王羲之《何如帖》 (2)张旭《肚痛帖》 (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A.(1)楷书 (2)行书 (3)草书

B.(1)行书 (2)草书 (3)楷书

C.(1)行书 (2)楷书 (3)草书

D.(1)草书 (2)行书 (3)楷书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

5.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2分)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 ▲ ,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3分)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

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 ▲

7.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4分)

我(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然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

我说: (1)▲ 他说: (2)▲ 我说: (3)▲ 他说: (4)▲

二 (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②①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古文阅读】

报恩塔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

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

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

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

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⑥④⑤③②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 (2)闻烧成时 ▲ ..

(3)半日方散 ▲ (4)必顶礼赞叹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

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

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

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

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 ....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6分)

雪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

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四
《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 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

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8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春眠不觉晓, ▲ 。 (孟浩然《春晓》)

(2)潮平两岸阔,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天街小雨润如酥,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山重水复疑无路, ▲ 。 (陆游《游山西村》)

(7)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9)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

景象真可谓“ ▲ , ▲ ”。(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大小的蝴蝶翩 ▲ 然起舞,令人陶醉。 .

(2)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 .

(3)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 ▲ 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

(4)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 ▲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4.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王羲之《何如帖》 (2)张旭《肚痛帖》 (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A.(1)楷书 (2)行书 (3)草书

B.(1)行书 (2)草书 (3)楷书

C.(1)行书 (2)楷书 (3)草书

D.(1)草书 (2)行书 (3)楷书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

5.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2分)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 ▲ ,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

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3分)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

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

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 ▲

7.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4分)

我(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

然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

我说: (1)▲ 他说: (2)▲ 我说: (3)▲ 他说: (4)▲

二 (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②①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古文阅读】

报恩塔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

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

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

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

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⑥④⑤③②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 (2)闻烧成时 ▲ ..

(3)半日方散 ▲ (4)必顶礼赞叹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

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

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

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

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 ....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6分)

雪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

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

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

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

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五
《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 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8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春眠不觉晓, ▲ 。 (孟浩然《春晓》)

(2)潮平两岸阔,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天街小雨润如酥,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山重水复疑无路, ▲ 。 (陆游《游山西村》)

(7)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9)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

景象真可谓“ ▲ , ▲ ”。(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大小的蝴蝶翩 ▲ 然起舞,令人陶醉。 .

(2)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 .

(3)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 ▲ 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

(4)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 ▲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4.对下

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王羲之《何如帖》 (2)张旭《肚痛帖》 (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A.(1)楷书 (2)行书 (3)草书

B.(1)行书 (2)草书 (3)楷书

C.(1)行书 (2)楷书 (3)草书

D.(1)草书 (2)行书 (3)楷书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

5.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2分)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 ▲ ,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3分)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

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 ▲

7.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4分)

我(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然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

我说: (1)▲ 他说: (2)▲ 我说: (3)▲ 他说: (4)▲

二 (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②①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古文阅读】

报恩塔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

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

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

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

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⑥④⑤③②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 (2)闻烧成时 ▲ ..

(3)半日方散 ▲ (4)必顶礼赞叹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

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 ....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6分)

雪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

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六
《2014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 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8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春眠不觉晓, ▲ 。 (孟浩然《春晓》)

(2)潮平两岸阔,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天街小雨润如酥,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山重水复疑无路, ▲ 。 (陆游《游山西村》)

(7)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9)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

景象真可谓“ ▲ , ▲ ”。(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大小的蝴蝶翩 ▲ 然起舞,令人陶醉。 .

(2)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 .

(3)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 ▲ 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

(4)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 ▲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4.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王羲之《何如帖》 (2)张旭《肚痛帖》 (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A.(1)楷书 (2)行书 (3)草书

B.(1)行书 (2)草书 (3)楷书

C.(1)行书 (2)楷书 (3)草书

D.(1)草书 (2)行书 (3)楷书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

5.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2分)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 ▲ ,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3分)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

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 ▲

7.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4分)

我(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然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

我说: (1)▲ 他说: (2)▲ 我说: (3)▲ 他说: (4)▲

二 (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②①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古文阅读】

报恩塔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

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

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

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

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⑥④⑤③②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 (2)闻烧成时 ▲ ..

(3)半日方散 ▲ (4)必顶礼赞叹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

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

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

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

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 ....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6分)

雪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

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七
《清代中期诗词文》

第三讲:清代中期的诗、词、文

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前(即乾隆至道光十九年,1735一1839)的文学作为一个阶段来探讨。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学者研治经史注重训诂、考订,力图以此法达到通经,由通经达于治世,文人也多重学问,在文坛上,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倡于前,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随其后,翁方纲别出新意,提出“肌理说”,实际上与宋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有相通之处。其间,既有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力主宋调,影响延至清末,也有郑燮、黄景仁等以才情傲立于诗坛,自成一家。清中叶古文和骈文均有繁荣之势,桐城派总结传统古文理论,倡“义理”、“考据”、“辞章”,影响盛于一时;骈文则在前代的沉寂之后,重又复苏,涌现出诸如汪中等骈文大家。从词坛看,厉鹗承朱彝尊继续倡导清婉深秀的词风,张惠言的常州词派尊词体,重寄托,则与清中期重学问之风相联系。

一 诗

1、沈德潜“格调说”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等书。

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其说本于明代七子,故沈氏于明诗推崇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宗唐而黜宋。

但沈氏诗论的意义和明七子之说实际是不同的。因为他论诗有一个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求有益于统治秩序、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其《说诗晬语》第一节就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这首先是从有益于封建政治来确定诗的价值。

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而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但唐诗的“格调”同它的激情是分不开的,这种主张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所以,沈氏本人的诗作,大抵平庸无奇;有时也写民生疾苦,但这不过是表现封建文人“忧国忧民”的姿态而已。只是他在各种选本中对一些古典作品的技术性分析,还说了不少内行话。

2、翁方纲 “肌理说”

在乾隆时做过内阁学士的翁方纲(1733—1818),以提倡“肌理说”闻名。他是一位学者,也以学者的态度来谈诗,认为“为

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所谓肌理,兼指诗中的义理和作诗的条理。他认为学问是作诗的根本,“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同时认为宋诗的理路细腻为唐诗所不及,所以主张宗法宋诗。在提倡诗风的“醇正”方面,他其实与沈德潜相合,其诗作质实而少情趣。

3、袁枚 “性灵说”

乾隆时,在诗论主张上,既对王士禛表示不满,又先后与沈德潜、翁方纲针锋相对的诗人是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广交四方文士,负一时重望。生活放浪,颇为礼法之士所讥。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子不语》。

袁枚值得注意的地方,不仅是他的诗歌主张,他实际从许多方面重申了晚明的反传统思想,代表了晚明思潮在经历清前期的衰退之后的重新抬头。他和李贽一样,肯定情欲的合理性,认为圣人之治,就是要让“好货好色”的人欲得到满足(见《清说》)。他甚至肯定富有者奢靡的生活,反对一味崇俭,指出:“古之圣贤,求贫民之富;今之有司,求富民之贫。不知富民者,贫民之母也。”(《与吴令某论罚锾书》)

袁枚的思想也不纯粹是个人的东西,而实际反映了当时城市

工商业者的要求和思想界的变化。甚至像身为馆阁大臣、士林领袖的纪昀,也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对矫情的“假道学”大加讥讽,主张“理”要顺于人情,可见这种思想变化是带有普遍性的。

袁枚的诗歌主张一般称为“性灵说”,这里的“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机、灵趣。具体而言:

第一,从诗歌的本质来看,“诗者,由情生者也”(《答蕺园论诗书》),“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也就是说,人的性情乃是诗歌的本源,所以“提笔先须问性情”(《答曾南村论诗》);而“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园论诗书》),所以他对沈德潜选诗时不收艳诗和程晋芳要自己删去集内的“缘情之作”大为反感(见《再与沈大宗伯书》、《答蕺园论诗书》)。

第二,性情又总是具体个人的性情,所以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所谓“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答兰垞论诗书》),宗唐、宗宋的争执,在他看来是全无意义的事。

第三,从具体创作来说,他强调要有“才”、有“灵机”。“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而才为尤先”,“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蒋心余蕺园诗序》),追求凭

藉天才发露而造成的“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赵云崧瓯北集序》)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第四,在以性情、灵机为前提的情况下,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炼,主张“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续诗品·著我》),并自述“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遣兴》)。 袁枚的诗论同沈德潜、翁方纲的主张直接对立,和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既相排斥又相关联。他并不反对“神韵”的提法,《再答李少鹤》说:“仆意神韵二字,尤为要紧。„„

袁枚主要是继承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诸论,又汲取南宋杨万里的意见,而构筑成自己系统的理论。在追求诗的“工妙”上,他比公安派来得讲究。在当日的诗坛,这种理论对恢复诗歌的抒情功能和个性表现,有很重要的意义。

他的诗虽体式多样,但不以厚重壮大、激情奔放为特色,而以新颖灵巧见长。如《春日杂诗》:

清明连日雨潇潇,看送春痕上鹊巢。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前两句写雨中春色初发,后两句想象月华融漾在杏花梢的幽艳,而以明月有情、相约观赏勾连前后,极为巧丽活脱。这种诗看似轻灵,但绝非草率写成的。另外如“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十里烟笼村店小,一枝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八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诗词赏析试题汇总》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诗词赏析试题汇总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27题。

(一)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0.“斜”现读“xiã”,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2分) II.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

1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2分)

10.答案:xiá 共2分

11.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12.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共2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6分)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15.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 中“珠”字的妙处。(2分)

答: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5.(2分)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16.(4分)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2分)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8.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

9.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

答:

8.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评分:答出一种角度即得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评分:答出一种写 法,分析得当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如从作品意脉结构,表情达意的层次方面作答也合乎题意。共2分。

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23.D(是握别诗)(2分)

24.“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一点1分,共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6.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2分)

答:

6.答案: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评分:共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遣兴【清】袁枚

爱好 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答:

8.(3分)这里的“阿婆”喻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也可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未修改好的作品。)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26.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 。

26.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意思对即可)(2分)

郑重说明:主观题意思对即可;有一定道理,酌情给分。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2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 分)

2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清幽,宁静

2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古诗也讲究炼字,使诗句准确生动。请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分)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对于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你选择 ,理由 。

随 (1分)

要点:溪流清澈平缓(溪流清澈,没有大的波浪)(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4分)

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â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4.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2分)

5.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

4.酒旆、夕阳,两三航

5.渔人晚归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至17题。

(一)(5分)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2.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

1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答:

12. (2)繁茂,生机盎然

13. (3)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阅读下现诗歌,回答问题。(5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①千声随意移②,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③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①啭:鸟婉转地叫。②移:移动,这里指飞翔。③向:在。

15.“始知锁向金笼听”中的“知”在诗中的意思是 。(1分)

16.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答:

17.从对画眉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答:

参考答案:15.知道 16.自由自在、不受羁绊的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6分)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名。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景象。(3分)

答:

6.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答:

5.(3分)要点:柳条微曳,新芽初绽,嫩黄点点,尚未匀称。(抓住特征2分,语句通顺1分。)

6.(3分)

①反衬。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清景”,表达对早春的喜爱。②虚实结合。初春之景是眼 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③对比。“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对比,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答出任意一种表现手法即可。答出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

阅读古诗,完成9、10题。(4分)

辋川六言①(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 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9.下列诗句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本诗相同的是( )(2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山下孤烟远村”描绘的是远景。“山下”,不是指近处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孤烟”一词衬托出人,可见人烟稀少。

B.“天边独树高原”中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寂寞。

C.全诗后两句通过人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全诗前两句重在描绘景物,后两句重在抒发情感,彼此交融,相互渗透。

9.D 10. C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从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绘成都的?(2分)

答:

2.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2分)

答: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九
《袁枚的诗》

《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偶作五绝句》清·袁枚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消夏诗》清·袁枚不着衣冠近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寒夜》清·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听诗叟》清·袁枚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大龙湫之瀑》清·袁枚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遣兴》(二十四首选三)清·袁枚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桐江作》(四首选二)清·袁枚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到石梁观瀑布》清·袁枚天风肃肃衣裳飘,人声渐小滩声骄。知是天台古石桥。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其下嵌空走怒涛。涛水来从华顶遥,分为左右瀑两条,到此收束群流交。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伟哉铜殿造前朝,五百罗汉如相招。我本钱塘儿弄潮,到此使人意也消,心花怒开神理超。高枕龙背持其尻,上视下视行周遭;其奈冷泠雨溅袍,天风吹人立不牢。北宫虽勇目已逃,恍如子在齐闻韶。不图为乐如斯妙,得坐一刻胜千朝。安得将身化巨鳌,看他万古长滔滔!《湖上杂诗》(二十首选二)清·袁枚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钱王英武康王弱,一样江山两样才。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独秀峰》清·袁枚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沙沟》清·袁枚沙沟日影烟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清·袁枚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过柴桑乱峰中,蹑梯而上观陶公醉石》清·袁枚先生容易醉,偶尔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金床玉几世恒有,眠者一过人知否?不如此石占桑,胜立穹碑万丈长。《山中绝句》清·袁枚镇日山腰斸白云,载量烟草活纷纷。春衫不用金炉热,自向百花香里熏。《赤壁》清·袁枚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大树》清·袁枚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叶落每横千亩田,花开曾作六朝香。不逢大匠材难用,肯住深山寿更长。奇树有人问名字,为言南国老甘棠。《鸡》清·袁枚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谒岳王墓》清·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咏史》(六首选—)清·袁枚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杀人三十万,於心不曾惊。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明皇与贵妃》清·袁枚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箴作诗者》清·袁枚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仿元遗山论诗》(四十二首选—)清·袁枚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绝命词》清·袁枚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过通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遣兴 清 袁枚翻译篇十
《2014年南京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

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 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8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春眠不觉晓, ▲ 。 (孟浩然《春晓》)

(2)潮平两岸 阔,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天街小雨润如酥,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山重水复疑无路, ▲ 。 (陆游《游山西村》)

(7) ▲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9)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景象真可谓“ ▲ , ▲ ”。(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大小的蝴蝶翩 ▲ 然起舞,令人陶醉。

(2)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

(3)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 ▲ 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

(4)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 ▲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4.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

(1)王羲之《何如帖》 (2)张旭《肚痛帖》 (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A.(1)楷书 (2)行书 (3)草书

B.(1)行书 (2)草书 (3)楷书

C.(1)行书 (2)楷书 (3)草书

D.(1)草书 (2)行书 (3)楷书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

5.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2分)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 ▲ ,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3分)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 ▲

7.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4分)

我(小弗郎士 )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然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

2

我说: (1)▲ 他说: (2)▲ 我说: (3)▲ 他说: (4)▲

二 (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古文阅读】

报恩塔①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 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 (2)闻烧成时 ▲ ..

(3)半日方散 ▲ (4)必顶礼赞叹而去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

3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2分)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 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6分)

雪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

4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 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 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了。

一个漂亮可爱的雪人,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被创造、被破坏了。

让我多少感到痛心的是破坏它的人大多是可爱的孩子。我亲眼看见好几个孩子路过它的身旁,毫无缘由地踩它,把它当成靶子,拿雪块、石头砸它。而这些孩子里有不少恰恰在前几天还围绕在它身旁,欢乐地打雪仗,或者脸上绽开酒窝和它合影留念。

我更无法理解的是参与破坏的还有当初创造它的人们。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出来倒脏水就那样毫无顾忌地倒在雪人身 上,尤其当雪人坍塌,剩下的半拉身子更成为他们倒脏水倒污物的垃圾桶了。

看来,雪人最好的命运,是在雪天里诞生,然后立刻消融在雪后的阳光下,消融得没有 (选自《无缘无故的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5.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一点影子。这样,它只会看见我们人类欢乐的前一半,不会看我们随心所欲破坏的后一半。 5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37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