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一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高考诗歌鉴赏》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鉴赏

古诗鉴赏

0131 1646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与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首写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即所怀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

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象王播的《题木兰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就属于前者。而这首韦应物的怀人诗,则属于后者。现代的电影艺术,有时采用叠影手法来处理回忆与遥想的镜头,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上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使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时间里出现的不同场景。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正与此相同。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身边之景,也看到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 (陈邦炎)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二
《南京市第29中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

2006.10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全不同的一项是

A、伺机/侍候 ..

B、纸鸢/游弋 ..

C、挣钱/挣扎 ..

D、偌大/怯懦 ..上溯/朔风 ..重听/重围 ..怃然/安抚 ..积攒/编纂 ... 引擎/欲擒故纵 ..绥靖/半身不遂 ..瞅一眼/啾啾声 ..簇拥/怵目惊心 ..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聚讼 无法企及 与事无补 心悦臣服 曲境通幽

B、程式 最后通谍 庸人自忧 哀声叹气 无以伦比

C、防犯 诈取血汗 宁缺勿滥 传种接代 个中三味

D、起迄 优哉游哉 天崖海角 尸味素餐 思维定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都正确的一句是

A、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诗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诗的胶着(诗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

B、这家银行人员富余,下属支行太多,问题一发生,当然就尾大不掉,很难及时妥善处理。 ......

C、范志毅早已不是上海足坛的“大佬”,可是从他的行迹来看,他与上海足坛仍是藕断丝连。 ......

D、老作家没有陶醉于著作等身的辉煌业绩,而是与我侃侃而谈他的所感、所悟、所想、所盼„„依........

然是那样深沉睿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他大学时读过不少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和宗教类的著作,对他影响最深的,主要是中国儒学和禅宗的公案——那些呈现人生智慧的小故事。

B、在一些贫穷的地区,人们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不得不破坏生态环境,是一种源自贫困的压力;但在其他地区,破坏却主要来自“致富的压力”。

C、国际间的电话交谈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高悬于世界各大洋上空的3.6万公里高处的国际通信卫星来进行,这些卫星每天要传送难以胜数的通话信号。

D、开口闭口要对大陆发动圣战,善于给美国主子舔腚的陈水扁忽略了一件“小事”:“圣战”是美国人头疼的词语——反美武装在“圣战”的旗号下,要了美国近两千名士兵的命。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如同诗文的情感因素一样,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与情感有关,正如音乐一样,它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线条、体积为重要因素..

的标准的空间艺术部类的建筑中,构成中国民族建筑某些基本特色。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huī,古书中指一种五彩羽毛的野鸡)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但是,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随着社会新阶段的到来,也盛极一时地蔓延开来。先秦典籍中多有筑台建室的记载,例如《墨子·非乐》中说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七年不成,《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春、夏、秋三季筑台的记述,《国语·齐语》有齐襄公筑台等等。“美哉室, 其谁有比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美乎”(《国语·晋语》),如此等等。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文献记载,二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这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情况看,那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泥俑的身材状貌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比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而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秦代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5、下列对第一段中“这些”指代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线的艺术大都与表现出理性美的情感有关,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

B、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与情感有关的线的艺术,其情感大都表现出理性美。

C、线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含有理性美的情感。

D、与情感有关,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理性美的艺术,叫作线的艺术。

6、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显示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

B、《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秦代宫殿建筑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建筑逶迤交错的特征。

C、泥俑的身材状貌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显示了其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D、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安排,反映了其追求浑然一体的特点。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建筑艺术的美学风格虽有发展,但基本没有脱离已定的基础规范。

B、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成为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汉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有重要关系。

C、兵马俑与金字塔整体结构特点不一,但完全可以与之相比美,显示了不同民族建筑艺术之间相通相融。

D、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因而大大影响了中国民族建筑中一些基本特色的形成。

三、(9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围人也。邕性笃孝,母亲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建宁三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

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杨赐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宾客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

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返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

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释海》以戒厉云尔 .

B、邕在司徒王允坐 . 厉:勉励 坐:做客

遇:知遇之恩

收:留下,不让离开 C、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 .D、即收付廷尉治罪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卓谋之于邕 .

B、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其观视及摹写者 .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他的母亲曾卧病三年,蔡邕连续七十天没有脱过衣服,也没躺下睡过觉。

B、熹平四年,蔡邕与杨赐等人奏请订正《六经》中的文字。灵帝批准后,蔡邕派人把经书雕刻在石碑上,让晚生后学都来寻找经书中的错误,以便集思广益,结果应者云集。

C、董卓的门客想让董卓尊比姜太公,称为尚父,于是董卓向蔡邕问计,蔡邕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董卓打消了念头。

D、蔡邕其实并未依附董卓,只是感念董卓对自己的赏识和重用,但却被王允夸大罪行,致使一代大儒惨死狱中,也给汉史研究带来重大损失。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3分)

翻译:

(2)殊不意言之而叹(3分)

翻译:

(3)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3分)

翻译:

12、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1)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你发现这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你从后两句诗的“空”“落”两字中读出了什么味?请写出你的赏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 纵有健妇把锄犁, 。(杜甫《兵车行》)

(3)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贝壳末碎

①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得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②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三
《2013年城南中学高二月考考试》

2013年城南中学高二月考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15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写作

改变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

有人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

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所

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

见,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这些观点

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

出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

在生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

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

作家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高,敲键如飞的网

络写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

天马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

然有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渺、感觉苍白——因为其中

独独没有生活: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脱离

了生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文学成为了工具,

因为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

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

种“消费体验”。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

阁中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同样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

能由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

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

裸裸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

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

性,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因

为不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

象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

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

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

文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

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

倒闭,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

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

“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2. 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丰厚版税,没有无

病呻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

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传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

享的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发自内心,反映现实。作者认

为,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3.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

定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

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

缺少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

裸裸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

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

的角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

举的生活本质。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

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

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

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臵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

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

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

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

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

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

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

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

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

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

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

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

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②,骤中流矢,贯晴

及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捴(zǒng): 同“总”,统率,

在这里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

B.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

C.邀其归路 邀:邀请 .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

C.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

俊的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

自立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

称王,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

取而代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

的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

条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

示弱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

困窘,最终失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分)

译文: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

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

9.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4

分)

答: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野哭千家闻战伐, 。 (杜甫《阁夜》)

(2)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3)渐黄昏, ,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

(4)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茅盾的乌镇

刘五福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中名气较大的,乌镇成了我梦里最向往的地方。

十月将尽,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同朋友启程,踏上了去江南的路。 江南愈来愈近,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那一片片白色依旧的小楼,灰黑色的屋顶,我看见了吴冠中画里的最初景象。近在咫尺,对乌镇的渴望让我心潮激动。

车行至嘉义,我远远就看见了大幅广告牌上刘若英那妩媚而清澈的笑容,上面印有一行让人过目难忘的大字:“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终于要走近乌镇,我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触。或许是留在记忆里的梦想太过深刻,或许是因好友的一篇关于乌镇的文字,虽没有近距离接触,我却早早爱上了乌镇。那里固有的清愁和孤寂大概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寻找、去抚摸吧。我是怀着一种寻找的目的来到了乌镇。

踏上乌镇的地域,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乌镇的色彩。目光所及,到处是一种年代久远而显乌黑发亮的古铜色,这里没有繁华都市花红柳绿般的张扬,没有车龙马水,只有古朴与厚重。乌镇得此之名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初识乌镇,她如同一个娟秀的少妇,恬静而沉稳地伫立着。不事张扬,不讨好谁,也不向谁谄媚,有着淡定的笑容,也有满腹的故事向你诉说,像一个久违的恋人,让你深深地凝眸。深秋的风是如此的凉。透过粼粼的水波,我极目远眺,一排排独具匠心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面上,有着古朴的质感。绿色的水面也透着一种深幽和宁静。

穿越乌镇的大门,我的目光在各处停留。我发现,乌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格窗,都大气而凝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我伸出手去,真实地触摸着门上的每一道沟壑,每一条裂纹。呼吸着来自乌镇人文和地域特有的古朴气息。透过那些褐色的木纹,我仿佛看见了隐藏在纹路后面的故事和神秘。

一艘小木船,载着我走进乌镇的水巷。我用探寻的目光,迫不及待地搜寻着深藏在我内心深处和乌镇相通的碰撞,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丝由此产生的错觉。河岸上大片大片的芙蓉花还在斑斓地盛开,和乌镇的古旧形成鲜明的对应。

下了船,走上了一条幽深而寂寞的小巷。踩在厚重的青石板路上,我感觉自身是如此尘缘而轻薄。小心地走过每一个铺子,仰望着每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观赏着每一件让人心颤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茅盾的故乡。或许是不经意的缘故,当我在乌镇景区看见茅盾纪念堂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还是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原来茅盾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四
《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爱的生命的乐章 单元检测(9月26日)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伶俜(pīng) 磐石(pán) ..

公姥(mǔ) 踯躅(chí chú) ...

B.泠泠(líng) 筵席(yán) ..

契约(qì) 踉跄(liàng) ..

C.血泊(pō) 窥伺(kuī) ..

流岚(lán) 虹霓(ní) ..

D.慰藉(jiâ) 遐想(xiá) ..

冗烦(rǒng) 悲恸(tîng) ..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箜篌 笑靥 举案齐眉 回光返照 府吏长跪告

B.葳蕤 须臾 蜗角虚名 沸沸扬扬 妾有绣腰襦

C.窈窕 青鸾 蝇头微利 惊心动魄 蒲苇纫如丝

D.婀娜 暮霭 口占一绝 风烛惨年 揽裙脱丝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想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市场就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溶化 沟通 喧哗 B.溶化 勾通 喧闹

C.融化 勾通 喧哗 D.融化 沟通 喧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香港房价虽然位居世界各大城市前列,但对香港普通市民来说,似乎威胁不大,在高房价面前,他们依然能够处之泰然。 ....

B.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可当春风吹来的时候,那些冰冻已久的小溪河流便在不知不觉间涣然冰释了。 ....

C.“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D.《西厢记》写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乌鸟私情,私下结为夫妻的爱情故....

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B.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C.国家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

2.5瓶~3.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吊瓶大国”。

D.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本身确实有益健康,但考虑到农田里施用的大量化肥和催生技术,就要对前面的结论加一个问号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一直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都处于市场化程度偏低、管制偏多的状态,这不仅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未能满足社会正常的文化消费需求,而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这部分未能满足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会不断提升。因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

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当政策的东风吹起时,文化产业自然就成为了资本的投资方向。相应的,资本的这种预期和注入也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力。

因而可以说,当下资本与文化的相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良机。然而,能否把握将良机转换为文化产业的良序发展,文化产业却充满了忧虑。

资本的天性是急功近利,追求的是短时间、高收益。文化的天性——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是“透出人心”,其最为忌讳的恰恰是“急功近利”,好的文化项目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文化产品固然能够为资本带来巨大的爆发式利润增长,但在取得成功之前,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更需要投资者和运营者懂得文化,懂得持续发展,愿意长期浸润在文化中,将打造文化精品的愿望优先于谋取暴利。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涌入文化领域的投资者普遍怀着淘金的情怀,高盈利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因而,很多文化公司面对的不仅是资本的快速注入,还有高回报压力。

以股权投资为例,一般来说,当风险投资对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会占有相应的股份。为了确保资本回报,投资者会与创业团队签署对赌协议,要求企业每年盈利需达到一定数额,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定期业绩,风投所占的股份比重就会上升,直至获得企业的控股权。

在定期业绩的压力之下,文化企业不可能以厚积薄发、精雕细琢、打造文化精品来作为发展目标,只能以快速发展、做大企业、尽早上市,以便赢得更好的投资方来接盘作为企业目标。为此,很多文化企业不得不放弃其产品的文化属性,而单纯以商业性来打造产品。

结果,在文化产业领域内,一方面,最能获得资本注入的仍然是电影、出版发行、演出等商业模式已然成熟清晰的企业;另一方面,为了获得资金的注入,新成立的文化企业会纷纷按照风险投资的偏好来组建企业团队、构建企业理念。这是文化与资本相遇时最容易出现的结果,而这一结果的最终结局是,文化企业因丧失了文化属性而被市场淘汰,被资本抛弃。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资本是水,文化产业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理性长效的投资,可以帮助文化产业做大无形资产,形成战略优势,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升级。急功近利的投资,则会让文化产业摒弃缓慢沉淀和精雕细琢,放弃文化属性,最终失去文化企业的可持续。文化产业虽然借着政策的东风赢得了资本的大量涌入,但它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融合,仍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节选自2012.06《新产经》,刘芳《当文化遇到资本》)

6.对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文化产业和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愈趋紧张。

B.现在,决策部门已经意识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给文化产业松绑,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C.我国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放宽管制的政策必将提升资本的利润预期,吸引更多资本的注入,这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D.资本注入文化产业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良机,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资本的天性是急功近利,而文化产业投资周期长,好的文化项目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是二者矛盾的焦点所在。

B.文化产业不属于高盈利的产业,它需要投资者和运营者懂得文化、热爱文化,把打造文化精品比谋取暴利看得更重。

C.很多文化公司由于定期业绩的压力,不可能把打造文化精品作为发展目标,而不得不放弃其产品的文化属性。

D.电影、出版发行、演出等企业之所以最能获得资本注入,是因为这些企业商业模式已然成熟清晰,资本容易实现盈利预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公司为取得资本的垂青,很容易摒弃对文化属性的追求;这样,文化企业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会被资本抛弃。这是文化遇到资本时的尴尬。

B.文化与资本天然存在矛盾,如果不能找到恰当方式解决这一矛盾,无论资本盈利状况如何,文化产业都将可能失去其文化属性,并失去资本的青睐。

C.文化产业,特别是新成立的文化企业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怎样缩短投

资周期,降低投资风险,是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

D.当资本大量快速涌入时,文化产业如何与金融资本对接融合,实现文化精神与商业精神的融合,这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探索过程。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送石处士序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

“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

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

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

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

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

往。晨则毕至,张筵于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

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

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

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以事免 免:拒绝 .

B.具马币 币:礼物 .

C.戒行李 戒:斋戒 .

D.遂以为先生寿 寿:向人进酒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求士于从事之贤者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 ..

C.酒三行,且起 且在邦域之中矣 ..

D.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以弱天下之民 ..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为人们把石处士当作“贤者”的缘由的一组是( ) ①人与之钱,则辞

②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

③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④劝之仕,不应

⑤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⑥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序言描写了石处士不慕名利,自甘淡薄,卓有识见的品德和才能。

B.石处士欣然赴召是因为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 C.这篇序言表达了朋友对石处士出仕后的期望和要求。

D.事实证明,石处士没有辜负朋友的期望。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2)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4分)

15.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__________,黄泉共为友。

昼夜勤作息,__________。

(2)__________,葳蕤自生光。

腰若流纨素,__________。

(3)__________,磐石无转移。

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4)下西风黄叶纷飞,______________。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

五、(12分)

16.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竞争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某媒体在网上就大学生实习问题进行了调查。请就表中调查数据分别针对大学生现状写出一条结论,并给他们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从下面这则消息中提取五个词,概括其主要信息,总共不超过10个字。(4分) 本报讯1月25日,众多游客正在黄山风景区观赏雪后美景。雪后初晴的黄山仿佛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童话般的冰雪世界,让1.6万多名中外游客大饱眼福,陶醉在仙境中。25日大年初三这天,黄山游客接待量达16079人次,同比增加9.53%。春节黄金周前四天,黄山游客接待量合计已达3万人次。

提取词:____ ______ ____ ____ ____

18.学校开展校园广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请为“课间体育活动”拟写一则提示语,注意语言亲切、生动、得体,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茅盾的乌镇

刘五福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中名气较大的,乌镇成了我梦里最向往的地方。

十月将尽,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同朋友启程,踏上了去江南的路。

江南愈来愈近,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那一片片白色依旧的小楼,灰黑色的屋顶,我看见了吴冠中画里的最初景象。近在咫尺,对乌镇的渴望让我心潮激动。

车行至嘉义,我远远就看见了大幅广告牌上刘若英那妩媚而清澈的笑容,上面印有一行让人过目难忘的大字:“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终于要走近乌镇,我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触。或许是留在记忆里的梦想太过深刻,或许是因好友的一篇关于乌镇的文字,虽没有近距离接触,我却早早爱上了乌镇。那里固有的清愁和孤寂大概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寻找、去抚摸吧。我是怀着一种寻找的目的来到了乌镇。

踏上乌镇的地域,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乌镇的色彩。目光所及,到处是一种年代久远而显乌黑发亮的古铜色,这里没有繁华都市花红柳绿般的张扬,没有车龙马水,只有古朴与厚重。乌镇得此之名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初识乌镇,她如同一个娟秀的少妇,恬静而沉稳地伫立着。不事张扬,不讨好谁,也不向谁谄媚,有着淡定的笑容,也有满腹的故事向你诉说,像一个久违的恋人,让你深深地凝眸。深秋的风是如此的凉。透过粼粼的水波,我极目远眺,一排排独具匠心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面上,有着古朴的质感。绿色的水面也透着一种深幽和宁静。

穿越乌镇的大门,我的目光在各处停留。我发现,乌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格窗,都大气而凝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我伸出手去,真实地触摸着门上的每一道沟壑,每一条裂纹。呼吸着来自乌镇人文和地域特有的古朴气息。透过那些褐色的木纹,我仿佛看见了隐藏在纹路后面的故事和神秘。

一艘小木船,载着我走进乌镇的水巷。我用探寻的目光,迫不及待地搜寻着深藏在我内心深处和乌镇相通的碰撞,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丝由此产生的错觉。河岸上大片大片的芙蓉花还在斑斓地盛开,和乌镇的古旧形成鲜明的对应。

下了船,走上了一条幽深而寂寞的小巷。踩在厚重的青石板路上,我感觉自身是如此尘缘而轻薄。小心地走过每一个铺子,仰望着每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观赏着每一件让人心颤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茅盾的故乡。或许是不经意的缘故,当我在乌镇景区看见茅盾纪念堂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还是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原来茅盾出生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小镇,生长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的文学成就因此也就有了不可匹敌的力量。这就是作家对故乡的印迹,故乡是每一个作家的根源。

沿着青石板路,我轻抬脚步,似乎更怕咚咚的脚步声惊扰了乌镇恬静的忆梦。我一路走来,沉下浮躁的心,打量着只有在乌镇才有的古旧而淳朴的民风、民俗,那些原始的纯手工操作的缫丝、印染、舂捣、编织、织锦,都让我恍然如梦,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走回到过去了的岁月。我知道,来乌镇,我不是游玩,更多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骨子里一直向往的那种清净、简朴、安宁、稚拙,那种没有被同化和没有被污染的清澈。想那朵蛋黄色的荷花,出污泥而圣洁。

走过一条条不同长短的石拱桥,我一次次俯在桥栏上,看深绿色的河水,仿佛这里的水也被赋予乌镇的颜色,深不见底的河水没有了清澈透明的质感,却能看得见一条条野生的小鱼在水里穿梭来去。这也是灵魂的穿梭,灵魂的对视。一个渔翁立于船头,三五只鸬鹚随着渔翁轻轻摇橹穿桥而过,轻盈得如同一缕风,一闪而过,只留些微微的涟漪。这些梦里的画面再度重现,只一个来回,已让我感觉不虚此行。有很多很多的秀色印在我的脑海,像初恋时把心留给了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五
《2013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摸底考试》

2013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摸底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

Word版转换及整理:程道流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写作改变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有人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所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见,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出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在生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作家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高,敲键如飞的网络写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天马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然有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渺、感觉苍白——因为其中独独没有生活: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脱离了生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文学成为了工具,因为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消费体验”。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阁中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同样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能由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性,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因为不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

象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文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6日,有删改)

1.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丰厚版税,没有无病呻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传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享的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发自内心,反映现实。作者认为,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缺少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生活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倒闭,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臵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②,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捴(zǒng): 同“总”,统率,在这里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

B.邀其归路 邀:邀请 .

C.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

C.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俊的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自立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称王,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取而代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条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示弱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困窘,最终失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分)

译文: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

(2) 。

(3) ,(4) 。(5) ,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茅盾的乌镇

刘五福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中名气较大的,乌镇成了我梦里最向往的地方。

十月将尽,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同朋友启程,踏上了去江南的路。 江南愈来愈近,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那一片片白色依旧的小楼,灰黑色的屋顶,我看见了吴冠中画里的最初景象。近在咫尺,对乌镇的渴望让我心潮激动。

车行至嘉义,我远远就看见了大幅广告牌上刘若英那妩媚而清澈的笑容,上面印有一行让人过目难忘的大字:“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终于要走近乌镇,我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触。或许是留在记忆里的梦想太过深刻,或许是因好友的一篇关于乌镇的文字,虽没有近距离接触,我却早早爱上了乌镇。那里固有的清愁和孤寂大概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寻找、去抚摸吧。我是怀着一种寻找的目的来到了乌镇。

踏上乌镇的地域,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乌镇的色彩。目光所及,到处是一种年代久远而显乌黑发亮的古铜色,这里没有繁华都市花红柳绿般的张扬,没有车龙马水,只有古朴与厚重。乌镇得此之名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初识乌镇,她如同一个娟秀的少妇,恬静而沉稳地伫立着。不事张扬,不讨好谁,也不向谁谄媚,有着淡定的笑容,也有满腹的故事向你诉说,像一个久违的恋人,让你深深地凝眸。深秋的风是如此的凉。透过粼粼的水波,我极目远眺,一排排独具匠心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面上,有着古朴的质感。绿色的水面也透着一种深幽和宁静。

穿越乌镇的大门,我的目光在各处停留。我发现,乌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格窗,都大气而凝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我伸出手去,真实地触摸着门上的每一道沟壑,每一条裂纹。呼吸着来自乌镇人文和地域特有的古朴气息。透过那些褐色的木纹,我仿佛看见了隐藏在纹路后面的故事和神秘。

一艘小木船,载着我走进乌镇的水巷。我用探寻的目光,迫不及待地搜寻着深藏在我内心深处和乌镇相通的碰撞,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丝由此产生的错觉。河岸上大片大片的芙蓉花还在斑斓地盛开,和乌镇的古旧形成鲜明的对应。

下了船,走上了一条幽深而寂寞的小巷。踩在厚重的青石板路上,我感觉自身是如此尘缘而轻薄。小心地走过每一个铺子,仰望着每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观赏着每一件让人心颤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茅盾的故乡。或许是不经意的缘故,当我在乌镇景区看见茅盾纪念堂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还是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原来茅盾出生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小镇,生长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的文学成就因此也就有了不可匹敌的力量。这就是作家对故乡的印迹,故乡是每一个作家的根源。

沿着青石板路,我轻抬脚步,似乎更怕咚咚的脚步声惊扰了乌镇恬静的忆梦。我一路走来,沉下浮躁的心,打量着只有在乌镇才有的古旧而淳朴的民风、民俗,那些原始的纯手工操作的缫丝、印染、舂捣、编织、织锦,都让我恍然如梦,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走回到过去了的岁月。我知道,来乌镇,我不是游玩,更多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骨子里一直向往的那种清净、简朴、安宁、稚拙,那种没有被同化和没有被污染的清澈。想那朵蛋黄色的荷花,出污泥而圣洁。

走过一条条不同长短的石拱桥,我一次次俯在桥栏上,看深绿色的河水,仿佛这里的水也被赋予乌镇的颜色,深不见底的河水没有了清澈透明的质感,却能看得见一条条野生的小鱼在水里穿梭来去。这也是灵魂的穿梭,灵魂的对视。一个渔翁立于船头,三五只鸬鹚随着渔翁轻轻摇橹穿桥而过,轻盈得如同一缕风,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六
《高二语文下期半期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下期半期考试试卷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的读音每组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伺机/侍候 上溯/朔风 引擎/欲擒故纵 ......

B、纸鸢/游弋 重听/重围 绥靖/半身不遂 ......

C、挣钱/挣扎 怃然/安抚 瞅一眼/啾啾声 ......

D、偌大/怯懦 积攒/编纂 簇拥/怵目惊心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寒喧 百无聊赖 悚然 寒伧

弥留 兴高采烈 偏裨 膏粱

牲醴 消声匿迹 潦倒 鄙薄

发饷 怨天忧人 尘芥 箍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

裂:

她分明已经 是一个乞丐了。

②因此,领会主题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认真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及性格特征所 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③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 为一体所产生的艺术境界。

A.似乎 折射 汇合 B.似乎 反射 汇合

C.纯乎 反射 融合 D.纯乎 折射 融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上海衡山影院推出“在电影开映后十分钟内,观众如对电影不满意,可以全额退

票”这一举措后,票房上座率大增,而“中途”提出退票者则是凤毛麟角。 ....

B.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

紧密相联的。

C.一个人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不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

D.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地做法是不对的。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如同诗文的情感因素一样,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

线的艺术又恰好与情感有关,正如音乐一样,它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这种情感抒发大

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

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线条、体积为重要因素的标准的空间艺术部类的建筑中,构成

中国民族建筑某些基本特色。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后

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huī,古书中指一种五彩羽毛的

野鸡)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

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但是,对建筑的审

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随着社

会新阶段的到来,也盛极一时地蔓延开来。先秦典籍中多有筑台建室的记载,例如《墨子·非

乐》中说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七年不成,《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春、夏、秋三季筑台的

记述,《国语·齐语》有齐襄公筑台等等。“美哉室, 其谁有比乎”(《左传·昭公二十六

年》),“台美乎”(《国语·晋语》),如此等等。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

美,日益成为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文献记载,二千

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

复道,周阁相属„„”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

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这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

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

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

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情况看,那个场面

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泥俑的身材状貌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

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比美。不同的是,它是平

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而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秦代奠定下来的

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

格。

5、下列对第一段中“这些”指代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线的艺术大都与表现出理性美的情感有关,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

B、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与情感有关的线的艺术,其情感大都表现出理性美。

C、线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含有理性美的情感。

D、与情感有关,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理性美的艺术,叫作线的艺术。

6、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显示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

B、《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秦代宫殿建筑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建筑逶迤交错的特

征。

C、泥俑的身材状貌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显示了其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D、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安排,反映了其追求浑然一体的特点。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建筑艺术的美学风格虽有发展,但基本没有脱离已定的基础

规范。

B、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成为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汉民族的审美心理特

征有重要关系。

C、兵马俑与金字塔整体结构特点不一,但完全可以与之相比美,显示了不同民族建

筑艺术之间相通相融。

D、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因而大大影响了中国民族建筑中一些基本

特色的形成。

三、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西 湖 七 月 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

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

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

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

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

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

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

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

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

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

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

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

拍人,清梦甚惬。——张岱《陶庵梦忆》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优傒,声光相乱, 相:互相。

B、竹肉相发 肉:肌肉,指竹子的内部。

C、邀月同坐 坐:坐下,坐着。

D、赶入胜会 胜:盛大的。

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C、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拉与同坐 日与弟子角,无不胜

10、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人分成五类。

B、二段紧承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已毕,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凑

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

的对比。

D、本文属记叙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在于描摹世态风

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第Ⅱ卷(120分)

四、(24分)

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3分)

译文:-----------------------------------------------------------。

(2) 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3分)

译文:-----------------------------------------------------------。

(3)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4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1)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你发现这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你从后两句诗的“空”“落”两字中读出了什么味?请写出你的赏析。(4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选一题做)。(5分)

(1)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六经是指《诗》、《书》、《礼》、 六部儒家经典。

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赤壁赋》)

(2) (选5空作答)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王维《___________》中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永《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____”;《一剪梅》中的“_________,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

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

五、(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贝壳末碎

①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

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得有点迷糊了,就

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②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

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③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

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够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角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

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④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得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

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

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

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

来设计航线。 ⑤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⑥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踪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

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⑦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

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

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

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⑧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

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

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

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⑨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

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

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⑩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11○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

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12○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

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

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13○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

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

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

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

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14、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请简要回答:(1)“亮点”指的是什么?(2)“被省略的文章”比喻什么?(4分)

答:

15、就城市规模而言,萨拉曼卡确实“小不堪言”,为什么又说它“大而无边”呢?(请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答:

16、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雕饰的贝壳,请依据文意说说这“贝壳”在当初和现今的

象征意义各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第⑧段描写“大厅古柱”时渲染了“阴气森森”的悲怖氛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思考简答。(8分)

答:

六、(15分)

18、请围绕一个中心将下面的三个词语扩展成40字左右的一段话,要求恰当运用两种修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七
《高三毕业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毕业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直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都处于市场化程度偏低、管制偏多的状态,这不仅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未能满足社会正常的文化消费需求,而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这部分未能满足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会不断提升。因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当政策的东风吹起时,文化产业自然就成为了资本的投资方向。相应的,资本的这种预期和注入也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力。

因而可以说,当下资本与文化的相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良机。然而,能否把握将良机转换为文化产业的良序发展,文化产业却充满了忧虑。

资本的天性是急功近利,追求的是短时间、高收益。文化的天性――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是‚透出人心‛,其最为忌讳的恰恰是‚急功近利‛,好的文化项目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文化产品固然能够为资本带来巨大的爆发式利润增长,但在取得成功之前,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更需要投资者和运营者懂得文化,懂得持续发展,愿意长期浸润在文化中,将打造文化精品的愿望优先于谋取暴利。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涌入文化领域的投资者普遍怀着淘金的情怀,高盈利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因而,很多文化公司面对的不仅是资本的快速注入,还有高回报压力。

以股权投资为例,一般来说,当风险投资对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会占有相应的股份。为了确保资本回报,投资者会与创业团队签署对赌协议,要求企业每年盈利需达到一定数额,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定期业绩,风投所占的股份比重就会上升,直至获得企业的控股权。

在定期业绩的压力之下,文化企业不可能以厚积薄发、精雕细琢、打造文化精品来作为发展目标,只能以快速发展、做大企业、尽早上市,以便赢得更好的投资方来接盘作为企业目标。为此,很多文化企业不得不放弃其产品的文化属性,而单纯以商业性来打造产品。

结果,在文化产业领域内,一方面,最能获得资本注入的仍然是电影、出版发行、演出等商业模式已然成熟清晰的企业;另一方面,为了获得资金的注入,新成立的文化企业会纷纷按照风险投资的偏好来组建企业团队、构建企业理念。这是文化与资本相遇时最容易出现的结果,而这一结果的最终结局是,文化企业因丧失了文化属性而被市场淘汰,被资本抛弃。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资本是水,文化产业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理性长效的投资,可以帮助文化产业做大无形资产,形成战略优势,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升级。急功近利的投资,则会让文化产业摒弃缓慢沉淀和精雕细琢,放弃文化属性,最终失去文化企业的可持续。文化产业虽然借着政策的东风赢得了资本的大量涌入,但它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融合,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节选自《新产经》(2012.06)刘芳《当文化遇到资本》)

1.对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文化产业和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愈趋紧张。

B.现在,决策部门已经意识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

1

发展的政策,给文化产业松绑,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C.我国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放宽管制的政策必将提升资本的利润预期,吸引更多资本的注入,这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D.资本注入文化产业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良机,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资本的天性是急功近利,而文化产业投资周期长,好的文化项目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是二者矛盾的焦点所在。

B.文化产业不属于高盈利的产业,它需要投资者和运营者懂得文化、热爱文化,把打造文化精品比谋取暴利看得更重。

C.很多文化公司由于定期业绩的压力,不可能把打造文化精品作为发展目标,而不得不放弃其产品的文化属性。

D.电影、出版发行、演出等企业之所以最能获得资本注入,是因为这些企业商业模式已然成熟清晰,资本容易实现盈利预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公司为谋取资本的垂青,很容易摒弃对文化属性的追求;这样,文化企业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会被资本抛弃。这是文化遇到资本时的尴尬。

B.文化与资本天然存在矛盾,如果不能找到恰当方式解决这一矛盾,无论资本盈利状况如何,文化产业都将可能失去其文化属性,并失去资本的青睐。

C.文化产业,特别是新成立的文化企业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怎样缩短投资周期,降低投资风险,是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

D.当资本大量快速涌入时,文化产业如何与金融资本对接融合,实现文化精神与商业精神的融合,这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

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特以一言寤意 特:只 B. 见上连年治太子狱 狱:案件 C. 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 德:恩德 D. 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 流:殃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3分)( ) ① 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 ② 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 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 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 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受霍光敬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 肖班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

的。她的姐姐朱赛芬在告诉她时,话都没能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唧唧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

她还年轻,美丽。白皙而沉着的脸,显示出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恐惧的神情。接着,她的目光开始变得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时,

她还是会哭的。不过,透过那痛苦的时刻她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呢?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所有。她悄悄地作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的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起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有删改) 【注】凯特· 肖班(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突然地“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地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B. 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C. 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

D.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暴风雨般”放声大哭起来。“暴风雨”表面上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E.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

(2)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对布兰特雷· 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

3

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永远的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

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 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C. 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

D. 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 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2) 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动漫”是由两个词缩略结合产生的复合词,需要给予一个禁得起推敲和考证的解释,相关解释有人已经给出了数个,但又总是出尔反尔。 ....B.29日报道,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斯拉姆-增敏(SLAM-ER)”今年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因推进器问题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

C.在政府严禁大面积拆迁的情况下,某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偷换概念,剥茧抽丝,“小片....小片拆”“小片小片建”,到最后再连成一个整体。

D.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如果你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4

A.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件交给收件

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费者“先签字后验货”。

B.自驾游属于自助旅游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传统的集体参团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自驾车旅游本身具有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及选择性与季节性。

C.由于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人工降水试验作为开发水资源的一种潜在手段,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上先后有大约八十个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试验。

D.刀耕火种的原始居民,在赤热的阳光下,巫师们为了求雨使尽了花招,有时戴上面具手舞足蹈,有时放开喉咙咿呀歌唱,还常常向冥冥中的神灵祭献牛羊牲灵。

1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当前,文艺门类之间“各自为战”“自说自话”的情况相当严重,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把“专业的”普及到大众中去,把高雅的文艺作品介绍给普通大众,对文艺批评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① 这种专业习惯,使部分批评工作者的文章缺乏大气以及自由驾驭材料的能力 ② 虽然业内人士颇多指责 ③ 把大的题目一概视为空洞无物,斥之为不会做学问 ④ 对于易中天、于丹等人登上“百家讲坛” ⑤ 但是却不能忽略他们在文化普及层面的贡献 ⑥ 一些专业批评家就是看不得别人做大一些的题目

A.⑥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④⑥②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④⑥③①②⑤ 16.给下面新闻补一个总结性的结尾。(不超过20个字)(5分)

“打工挣钱,天经地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拖欠民工工资,你拖欠工资就没有良心,良心何在?!我希望今年不要再出现这个问题。”这是年末岁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年终工作会议上的“发飙”,这也是尹蔚民面对全国几十名厅局长的发问。虽然尹部长的“发飙”很“给力”,但农民工讨薪事件仍未绝迹。如果监管力度不加强,法制制度不健全,处罚措施不到位,明年、后年乃至更远的将来,如何解决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仍将是个难题,部长还得因此事年年“发飙”。但愿, 。

17.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要结构相似,语意完整。(6分)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荆轲之间的“壮别”;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11中华小姐环球大赛主题曲为《光芒》,其中有这样的歌词:就算痛就算伤 /不让泪的边疆默默逃出眼眶 /肩膀有重量 /心就会更有胆量 /让胸膛变成殿堂 /我们让梦发烫 /发出光芒 /远方不在远方 /就在前方 /我们磁场一样 /一样倔强 /最强的不是太阳 /是还活着的心脏。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50字。

丰集高中2014届毕业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文化产业和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愈趋紧张”没有根据。虽然“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文化消费需求将会不断提升”,但“文化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B(“文化产业不属于高盈利的产业”错误,“热爱文化”没有根据。)

3.C(“缩短投资周期”错误。“好的文化项目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缩短投资周期”就等于放弃产品的文化属性,不能“打造文化精品”)

4.C【解析】德:施恩德。5.A【解析】②是皇上对他的称赞;⑤⑥都是对他的评价。

6.C【解析】不是经常宽解皇上,他是和别人一起给武帝祝寿的。

7.(1) 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食”“痛”“咎”各1分;句意2分,其中宾语前置1分)

(2) 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始”“有以”“负”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车千秋,本来姓田,他的祖先齐国的田氏各族迁居长陵县。车千秋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碰上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过了很久,车千秋上呈事关重大的紧急情况的奏书,为太子辩冤,说:“儿子不正当使用父亲的军队,按罪应判受鞭刑;皇上的儿子因过失而误杀了人,该判什么罪呢?我曾经在梦中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该怎样定罪。”这时,武帝已经清楚地知道太子发兵是出于惶恐,并没有反叛的意图,看了车千秋的上书,就深有感触而醒悟过来,于是召见了车千秋。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是很难说话的,只有您明白其实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让您来开导我,您就应当成为我的辅佐。”立即下令封车千秋为大鸿胪。过了几个月,就接替刘屈氂担任了丞相,封为富民侯。车千秋没有别的才能经术学问,也没有什么功绩和资历,只不过凭一句话使武帝醒悟到太子死得冤枉,旬月之间就做丞相封侯,世上未曾有过。

车千秋为人敦厚,富有智谋,在丞相的位子很称职,超过他前后的几位。当初,车千秋刚开始主持丞相工作,看到武帝连年追究太子冤死一案,被杀和受罚的人非常多,群臣百姓都提心吊胆,车千秋想使皇上宽心,安慰广大吏民。于是就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欣赏音乐,怡养精神,为了天下人民而自寻欢乐。武帝答复说:“我不施恩德,开始于左丞相刘屈氂和贰师将军李广利暗中谋逆作乱,后来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虽然这样,巫蛊之祸刚发生时,诏令丞相、御史督责郡守寻找收捕,廷尉审理,但也没听到九卿、廷尉查问出来什么。从前,江充先审讯甘泉宫的人,又转到未央宫皇后住的椒房殿,以及后来公孙敬声之辈、李禹之流阴谋勾引匈奴,有关官员也没有发现什么罪证,让丞相亲自挖掘兰台查验巫蛊,清楚地知道有巫

5

蛊存在。直到现在还有巫师施行巫蛊妖术不止,邪贼侵身,远近都有巫师暗施巫蛊,我感到很惭愧,还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呢?敬谢你们的好意,我不端你们献的祝寿酒!请告知丞相、二千石官各回各的官舍。《尚书》上说:‘不要偏执,不要袒护,圣王之道,坦荡无阻。’不要因为这件事再上奏了。”

一年多以后,武帝病重,立钩弋夫人生的皇子为太子,命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丞相车千秋,一起接受遗诏,辅助教导幼主。汉武帝驾崩。昭帝刚即位时,不能处理政事,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车千秋位居丞相,忠谨敦厚而有德。每逢公卿大臣朝会,霍光就对车千秋说:“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车千秋说:“请将军多留心,就是天下极大的幸事了。”始终不肯对霍光专权发表异议。霍光因此很敬重车千秋。每次遇上吉祥嘉应出现,都褒奖赏赐丞相车千秋。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车千秋做了十二年丞相,死后,谥号称为定侯。

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重感情、思念朋友,边散步边想朋友的谦谦君子形象。(2分)作者通过写秋夜、凉天,渲染一种空寂、清凉的氛围,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自己的孤寂之情。(3分)

9.①“空”是空寂,“山空”属无声静景;“落”松子落地是有声动景。在此以动衬静,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既写出了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幽,暗点友人的身份是隐者,又引出下一句。(3分)②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从朋友的角度写起,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之间相互思念、夜不能寐的孤寂。(3分)(从其他角度合理可酌情给分)

10.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1.(1)BD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A.“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错。“极度的高兴”是因为她可以获得自由。 C、还包括一直以来在丈夫专制下的屈从生活。E、“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就是一种掩饰。)

(2)①烘托欢快愉悦的气氛。②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兴奋舒适心情。③为下文人物的心情转变作铺垫。

(3)①布兰特雷 ·马拉德是男权社会的代表。他表面对妻子关心爱护,实质上却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妻子并使其屈从,是无视妻子人格的专制男人。(2分)②马拉德夫人逆来顺受,曾屈从于夫权而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个性得不到张扬,也没有自己的爱恨,毫无自由可言。(2分)丈夫的“死”让她失去了逆来顺受的环境,唤醒了她的反叛意识,她开始呼唤自由,祈祷为自己而活并且要活得长久。(2分)

(4)观点一:我同意“挽歌”一说。①在得到丈夫“死讯”前,马拉德夫人也许曾有过追求个性解放的念头,但从来没有付诸行动,而是一直处于不自由状态,没有爱与安全感。②得到丈夫“死讯”后,马拉德夫人呼唤的自由又因丈夫“死”而复生而失去,导致了马拉德夫人“喜极”而亡。③小说主题也表现出人性解放道路的坎坷与漫长,甚至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八
《高一期末考试复习之诗歌鉴赏形象_手法》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九
《一轮复习秋声赋》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使用准备与要求】

一、 请准备红、黑双色笔

二、 科代表负责本组“目标流程”的收发和对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督促.

【目标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标点,辨析并学会修改病句。

(C层)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旌旗 遒劲 粳米 兢兢业业 泾渭分明 B.罹难 迤逦 阴霾 酣畅淋漓 管窥蠡测 C.荟萃 市侩 污秽 脍炙人口 绘声绘色 D.熹微 膝盖 奚落 心有灵犀 悉心照料 (C层)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父亲阅历的丰富、办事的干炼以及对人事的宽容,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B.省公安厅决定,从6月下旬开始重点办理群众及待解决的各类证件、户口及车辆号牌等问题。C蔬菜检测员将运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残留农药超标,就将蔬菜就地消毁。

D. 中国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真正的判断力,理性爱国,不能意气用事。(C层)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阿Q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的,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的一些弊病。 ②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

③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爱的嫩芽是细弱的,以必须精心呵护。

A.原形 留连 只要/就 B.原型 留连 只有/才 C.原形 留恋 只要/就 D.原型 留恋 只有/才

(C层)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B.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

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C.《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B层)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们不能总是把目光盯在比赛成绩上,因为有时候体育比赛成绩的好坏是取决于某些裁判判决的。

B.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出现的。

C.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D.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A层)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国平民本来就没有什么脸可讲”林语堂先生幽默地说,“还是请贵人自动丢脸吧,以促法制之实现,而跻国家于太平。”

B.大幕徐徐拉开了,琴声——这饱含情韵,畅快倾诉的心语悠扬地飞翔在剧场中,萦绕在每个人的耳畔。

C.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科技领域里的人才喻为三类: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D.作为物候学的专门研究者,他总是认真观察:哪天桃花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

【目标二】学习《秋声赋》选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C层)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 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层)2.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BC

D(B层)3.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A层)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层)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烟霏云敛 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 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 悲伤:伤心

(B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②故其为声也

C. D. ②其气栗冽 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A层)8.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层)9、高考常考的默写句子

草木无情,。人为动物,,精。

【目标三】积累有关秋的诗词,提高运用能力。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笔在《红楼梦》中有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4、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5、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6、辛弃疾《鹧鸪天》:“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A层)思考:任想一首有关“秋”的诗词,写在下面。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篇十
高一期末考试复习之诗歌鉴赏形象,手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4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