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的诗歌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一
《56个民族56首诗汇编》

56个民族56首诗汇编

馨苑前言:

56个民族风情诗在博友们的大力支持下,已圆满结束。为便于学习查找,馨苑将56个民族风情七律诗汇编。在此,馨苑衷心感谢博友们的一路陪伴,大力支持。在吟诗的过程中,馨苑也学到了不少民族风情风俗新知识,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能够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祖国的发展和世界的文明作出不朽的贡献确实不易!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爱我中华,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七律 56个民族风情汇编

馨苑

阿昌族风情 (一)、

白象驮亭吉运多,阿昌靓女对情歌。

芽茶嫩雨浇心韵,织锦萧风乱意波。

水上荷追潮涌动,江边月逐浪飞梭。

月琴伴奏铓锣鼓,头饰高包神话蹉。

白族风情 (二)、

白族风情底蕴深,载歌载舞醉了君。

苍山脚下千人会,洱海泉中万蝶纷。

耸入云霄三塔圣,声敲天宇一钟寻。 雕龙刻凤唐诗韵,玉树临风民族魂。 保安族的风土人情(新韵)(三)、 保安信仰伊斯教,一族清真穆斯林。 男喜腰刀扬浩气,女欣剪纸树忠魂。 颂歌默德功勋建,传曲阿訇圣训文。 致富勤劳淳朴性,安居乐业势氤氲。

布朗族风情(四)(新韵) 袅袅炊烟布朗家,潺潺泉水竹筒茶。 塘边笛号歌蛮鼓,月下弹弦舞脚踏。 小伙持刀山石裂,姑娘背篓火金麻。 女迎男嫁同居室,心悦相依共日霞。

布依族风情(五)

大碗当杯米酒香,秋收稻谷灿金黄。 绣花紫锦当头帕,蜡染红棉作嫁妆。 女入情湖盘问唱,男投爱海对歌扬。 民间文化传多样,黄果树中瀑卷长。

藏族风情(六)

天高云淡胜天堂,布达宫中绽佛光。 骏马横驰原野畅,雄鹰展翅上空翔。 宽腰襟大男豪放,短袖袍长女吉祥。 一碗酥油青稞酒,一条哈达送安康。

朝鲜族风情(七)

金达莱花袅雅芳,延边绽放醉斜阳。 白山峻峭披星月,黑土田肥浸日光。 簌簌曲音扬四海,咚咚长鼓震三江。 澄清鸭绿挂虹彩,乡俗风情拂吉祥。

达斡尔族风情(八)

达族家园巧手耕,依山傍水郁葱葱。 摇篮歌舞篱笆外,曲棍球飞绿草中。 大岭蓝天鹰展翅,嫩江湿地鹤繁生。 倚栏眺望摔跤赛,同赞雄鹰傲长空。

傣族风情(九)

傣妹婷婷着彩装,开屏孔雀比霓裳。 龙舟飞舞呼声畅,泼水欢歌笑语扬。 耸竹葱葱添月色,紫藤蔓蔓伴斜阳。

女人做事男闲逛,傣族风情韵味长。

德昂族风情(十)

古老茶农四海扬,德昂山寨袅清香。 竹篮绕背表中意,藤篾缠腰示靓装。 象鼓舞中敲鼓点,芦笙曲里韵笙长。 青龙头顶太阳照,寨族和祥度日光。

东乡族风情(十一)

东乡族里育精英,传统人文有继承。 刻木丝丝多细致,雕砖块块更奇精。 三羊开泰咏祥韵,八宝香茶饮激情。 吉雨潇潇歌盛世,花儿曲曲颂心声。

侗族风情(十二)

侗族风情源史久,花桥石傍水长流。 三郎独钓倚丝竹,五妹同欢上鼓楼。 扬笛驱云摇雨露,行歌坐月荡春秋。 弟兄姐妹和谐处,国泰民安颂九州。

独龙族风情(十三)

独龙毯面着春秋,绿竹丛中荡月悠。

绳结计时轮日转,木雕记事印年流。 藤条色染装腰饰,蓝蝶飘飞纹面留。 神鬼妖魔皆信奉,喜歌乐舞去剽牛。

俄罗斯族风情(十四)

俄族风情意韵新,东欧习俗尚留今。 歌扬白鸽携祥运,舞伴天鹅带福音。 细刻套娃童趣意,精工挂毯线牵心。 耶稣复活载歌庆,伴奏欢欣三角琴。

鄂伦春族风情(十五)

森林狩猎鄂伦春,装饰图腾云卷纹。 奉上飞禽祭列祖,抓来野畜拜山神。 遮风挡雨仙人柱,避雪驱寒皮裹身。 棒打野鸡飞碗里,鸭鱼狍鹿味山珍。

鄂温克族风情(十六)

鄂温克族居山岭,异兽奇禽水草丰。 林海之舟当角鹿,野生之鸟数飞龙。 天然植物蘑菇菌,珍贵药材樟子松。 篝火旁边婚礼庆,载歌载舞荡星空。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二
《席慕容诗歌艺术特色探究》

席慕容诗歌艺术特色探究

一 作者简介

席慕容,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族,台湾知名画家、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七里香》、《时光九篇》、《无怨的青春》等,散文集《江山有诗》、《有一首歌》,美术论著《雷色艺术异论》、《心灵的探索》等。席慕容的作品浸润着东方古老的哲学,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诗歌更是感情真挚,构思精巧委婉,语言简洁凝练,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曾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二、诗歌作品艺术特色

记得当席慕容的诗歌席卷和风靡大陆的时候,我还是一个邯郸学步的孩童,读和接触她的诗时也不过是懵懂的少年时代,可是却在我

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任岁月的洪流怎样流逝,也无法抹去。

法国作家布丰说过:“风格即人格。”席慕容的诗歌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抒情和字词足够的风格,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诗句里蕴藉着的哲理是诗人亲切经历的结晶,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肆意的猜想,成为生活的指引和注脚,清丽脱俗,古雅纵逸,让人读起来,细而不腻,痛而不俗,迷而不失,感而不伤。

席慕容的诗歌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柔情,温润婉约,但是在这阴柔之气中又携带着些许淡淡的哀愁和透明的忧伤,风格迥异,标新立异。她的诗歌通常表达这样一种情愫:宛如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幻想着白马王子的那种羞涩和无奈,好似一个风华正茂的多情的少年渴望一份爱恋时候寻觅的彷徨,但其中不乏夹带着一丝丝的希望和光亮。

我们经常说作为诗人的席慕容的光芒几乎覆盖了作为画家的席慕容。她把自己对绘画的感悟和思想紧密的融合到诗歌创作中,虽然诗歌和绘画使用的工具不同,但是互相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说:“诗为有声之画,画是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

(一)感情深沉真挚

席慕容的诗歌总是饱含着自己的真挚的思想感情。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

诗人的思维很是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对故国家园浓郁真挚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一棵开花的树》是一首哀婉缠绵的爱情小诗。在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棵开花的树,一棵为了爱情而存在的树,但是这个比喻被诗人作了另一番处理:“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这个转化是非常巧妙的,具有相当机智的诗性,使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更加深沉而厚重,成为一棵为了爱情而存在的树之后,“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

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这里,诗人用“阳光内涵”。“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是一个巧妙过渡,从下一局开始,诗歌情绪一下子转入另一种状态:“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短短几句话,诗人将爱情的失落和伤情的样子传神地表现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诗人对全诗前后情感起伏变化把握得非常好,将这种内在而微妙的爱的诚挚、执著和伤感都浑然地传达出来了。

(二)语言简洁凝练

席慕容的诗歌语言从生活中提炼,从内敛中挖掘,从灵魂深处溢出。

我们知道《七里香》是席慕容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全诗很短,只有八句,语言非常凝练,流露着婉约的气质。《七里香》从主题上来看是一首怀旧和乡愁的诗,第一节“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直接点题,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主旨,体现出诗人在走向未来和眷恋过去时光之间的矛盾心理,但是作者依然把感情的重心放在了回顾过去的时光上,在第二节中,作者记忆里浮现出旧年的美好事物;“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这种人生的经验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少年时我们都热切地希望奔向未来的生活世界,于是“轻易”地离开那些美好的时光。如今在回忆里,才发现那些事物竟是那样的珍贵,使人眷恋,但是生活是回不去的,回不去的我们只好在沧桑的人生路上一直向前,只有在经年的岁月之后,灵魂随着梦或记忆“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三
《闻捷诗歌赏析:浓郁生动的民族风情》

浓郁生动的民族风情,健康活泼的时代恋曲

――《吐鲁番情歌二首》(《《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赏析

闻捷以擅长描绘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尤其是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而著称于世,他的爱情诗以其崭新的艺术风貌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念而被誉为“新情歌”,这些诗作善于捕捉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趣味的情景、场面,以精巧的构思和热烈的气氛创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画面活泼,个性鲜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深入细腻。风格清新秀丽、含蓄幽默,语言简洁明朗,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吐鲁番情歌》为抒情组诗,1955年3月初载于《人民文学》,组诗包括五首诗:《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种瓜姑娘》,后收入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天山牧歌》时,增加了《金色的麦田》和《告诉我》两首。组诗以表现新疆吐鲁番地区青年男女具有时代特点的爱情生活为主要内容,以祖国经济建设和青年人高昂的劳动热情为背景,选取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典型场景,展示新的人物、新的精神面貌,生动地表达了青年一代的爱情与理想,是闻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一、《苹果树下》

主题思想

诗作运用倒叙手法,以一对青年男女爱情结出果实开篇,追叙了他们从春到秋的恋爱过程,细致地描绘了初恋时惶惑而又甜蜜的心境,形象地表现了青年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热情歌颂了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美好感情。

艺术特点

1.诗歌构思新颖别致,诗人十分巧妙地以苹果来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并将劳动和爱情巧妙揉合在一起,使劳动的欢乐和爱情的甜蜜和谐统一,传达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全新爱情观。

2.诗作重笔描摹人物心理。诗中对吐鲁番的小伙儿和姑娘追求爱情的那种炽热、天真的心理,进行了细腻逼真、维妙维肖的表现。通过“枝头的花苞还没开放,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别用歌声打扰我”、“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有句话你怎么不说”等诗句,充分展示出小伙子热烈追求的急切心情和姑娘由误解到萌动感情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诗的匀称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也加强了诗的语言的音乐性。诗作每节基本上都是四顿,读起来节奏匀称,韵律和谐。比如在诗作首尾两节的开始两行,一连两个“不要”,回环反复,不但具有鲜明的韵律感,而且恰当地反映了姑娘急于表白又急于安慰对方的心情。

4.诗中的人物活动在风光如画的苹果园,诗中的小伙子始终在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新疆特有的景物和求爱风俗,令人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风情。

二、《葡萄成熟了》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描绘一群活跃在葡萄园里的青年男女愉快地劳动和嬉戏的情景,写出了小伙子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也写出了姑娘们的聪明机智,展示了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热情、开朗、诙谐的民族性格,讴歌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艺术特点

诗人构思匠心独运。在葡萄成熟的季节,小伙子们向姑娘们弹琴唱歌,表达爱慕之情,希望得到如成熟的葡萄般甜美的爱情,而姑娘们却“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表现了她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幽默俏皮。而小伙子们更是善解人意,“多情的葡萄!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诗中有叙事,有抒情,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诗风俏丽风趣,画面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

阅读思考题

1. 以《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为例,谈谈闻捷爱情诗的思想艺术特色。

2. 简析《苹果树下》的巧妙构思。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四
《仓央嘉措诗歌语言特色》

仓央嘉措诗歌语言特色

仓央嘉措——他,是谁?他,由何而来?他,往何而去?他是凡尘间最美的莲花。到人世来,被世人悟。他不是普度众生的佛,他是来寻今生的情。

藏族诗人仓央嘉措情歌研究是目前藏族文学、乃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仓央嘉措情歌有藏族特有的民族民间风格,且能反映藏民族的文化特征,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创作的诗歌驰名中外。一位在西藏历史上生平迷离,又极具才华,也最受争议的一届达赖喇嘛。 他是一个僧人,又是一个浪子。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传奇色彩。所谓“食色,性也。”他虽然是教徒,本应该皈依佛门,但是却留恋于红尘。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有《十诫诗》、

1.生平

他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转世灵童,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后被西藏政教斗争殃及,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

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后有说到五台山弘法,直到乾隆年间才圆寂。关于他的去向,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遭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途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于夜色中遁去,不知所终,时年24岁。

①仓央嘉措把佛教的禅机与爱情感悟融合在一起。诗歌具有强烈的佛学色彩。

仓央嘉措的诗歌写的大多数是情诗。他是一个“情僧”,他的活佛身份宗教领袖的地位,让他无法抛弃佛学思想。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虽为达赖,但生性自由,关于他的爱情故事传说有许多种 。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曾经担忧多情会耽误修行,想躲避尘世专修又不忍与佳人别离。但世界上哪里有这样两全其美的方法呢。既不辜负佛的厚恩,也不负于心上人。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的街头,我是 世上最美的情郎。表现了诗歌文字在禅机和爱情里的幻变。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诗歌语言将爱与佛学相融合。神王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憎会、

爱别离的人生苦难和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愈是如此,便愈加凸显示出人间情爱的珍贵美好。

②具有藏族诗歌特色,在艺术形式上,又有和谐的音乐美。格律上采用“四句六言三顿”。

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种粗犷冷酷的环境中能蕴育出婉约细腻的诗歌。 诗人所处的时代,文人多崇尚典雅深奥、讲求辞藻堆砌之风盛行,而诗人仓央嘉措却坚持将通俗语言写入诗篇,使《情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明快乐,通俗易懂,独树一帜,一新当时文坛耳目,在藏族诗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仓央嘉措的诗歌采用了“谐”体民歌创作的诗歌体式。藏族“谐”体民歌的特点是:每首诗歌通常由四句构成,每一句包括藏语的六个音节,构成三次停顿,节奏感强。仓央嘉措的诗歌在格律结构上,《情歌》采取了谐体民歌的形式,除个别六句、八句外,基本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分为三拍。即“四句六言三顿”,节奏响亮,琅琅上口。“谐”体民歌体式成为了一大形式特征。

《问佛》被配上曲子,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起伏的节奏,这些诗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写实性强 ,具有真实感。

他敢于写出自己的现实行动,被宗教和政治双重压迫的他。突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大胆写出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大胆地向封

建传统势力挑战。

端居巴达拉宫时,仓央嘉措称上师。夜醉酒楼美女侧,衲本人间一浪子。

佛教中禁忌的情爱,他毫不掩饰地写出。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淡然视之。

达官贵人的千金 她那艳丽的面庞 看似高高桃树尖上 熟透了的果儿一样

语言写实,将千金艳丽的脸庞比作桃树上熟透的果儿。简单易懂,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

4.具有非常强的哲理性

诗歌中对世间万象做出分析,言简意赅,句句禅机,看后如醍醐灌顶,令人心明神清。仓央嘉措在人生的历练中更好地洞察社会,观照本心,叩问本心,得到参悟,普及众人。我觉得最为经典的是《问佛》。上初中无意中读到这篇作品,便感觉自己心胸澄净,想通了许多道理。

仓央嘉措的诗歌中,总是能一语道破玄机,解除人们心中难以消除的郁结。

佛门说;一个人的悟性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自在。

生活中有舍才有得,做人也要拿得起,放得下。不去一直纠结 于

过去,打开心结,才能自在生活。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的事。别问是劫是缘。

人世间有许多身不由己,有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爱是不能犹豫和迟疑的。因为有时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只要做自己快乐的事,抓住想爱的人就够了

3.诗歌中情景交融,运用了明喻暗喻 象征、拟人 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

运用了大量比兴的修辞手法

比兴是诗歌创作艺术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早期文学创作中最广泛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而且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在其他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得到了体现,《情歌》也正是运用这一表现手法。“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一是要观察事物外在特征,二是要感知事物内在的情感,从而完成审美意象的塑造。因此,抓住事物特征,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方式。比和兴,都是要紧紧抓住两种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相似性特征,展开比喻、联想、象征等手法,从而揭示出事物的特征,达到塑造鲜明艺术形象的目的。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五
《郭小川的诗歌特色》

读郭小川的诗,有如泛舟于闪光的河流,无时不惊异它的丰富多彩:早期创作的明朗欢快,开国之初的激昂慷慨,六十年代的滂沛汪洋,七十年代的曲折深沉。他的诗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变中有不变。他的诗作总的风格是视野宽广、思想深邃、激情澎湃、瑰丽丰厚、情真意切。

与时代共同着脉搏的革命战士的风貌,是贯穿于他全部诗作的一大特色。这首先表现在,他不是英雄业绩的一般歌者,更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个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参与时代前进的战斗者。在社会主义创业年代,他呼唤年青的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向困难进军》),“同我们的祖国一起度过这壮丽的青春”(《闪耀吧,青春的火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写下了这样豪情满怀的誓言:“请求我们的时代,把更重的担子放在我们双肩”。(《三门峡》)“我们是一为今日,二为明朝。万山丛中,种仙桃。大戈壁里,探油苗”(《春暖花开》);对困难,他的回答是:“有多险的关隘,就有多勇的行列”,“有多大的艰难,就有多壮的胆略”(《秋歌》之一);对敌人,他的回答是:“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用金笔剥开敌人的画皮层层”(《秋歌》)。其次,还表现在,这个对党、对人民、对革命赤胆忠心的战士,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总是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胸怀,进行自我思想解剖,表现了可贵的不断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在《向困难进军》中,他讲述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思想历程;在《自己的志愿》中,他责难自己在入党多年之后还“生出了莠草般的杂念”,“犯了一些过失”;就在他生命历程的后期,他也并没有因为给党做了那么多工作,而原谅自己“曾有过迷乱的时刻”,“曾有过灰心的日子”(《秋歌》)。诗人这种毫无虚饰的心灵剖白,使他的诗歌象知心话般地跟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交流,从而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是郭小川诗歌的又一个显著特色。他最反对诗歌的平庸,总是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生活底蕴,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如甘蔗林与青纱帐这两种农作物本没有什么联系,可在他的奇妙的联想中,通过其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乡村大道是个极其平凡的事物,人们习以为常,诗人却慧眼独具,把它的平与奇跟人生的道路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大海和小岛,一个何其大,一个何其小,人们总是讴歌大海,诗人偏偏钟情小岛,小岛在他的心目中,成了守岛英雄的化身。至于“秋”,可以说是为历代诗人写滥了的一个题材,但诗人却有崭新的发掘,写过好几篇咏秋诗,而且越写越新,越写越深。在“四人帮”的迫害下,诗人经过长期观察和深刻思考写下的《团泊洼的秋天》,其思想深度与构思的奇妙,实在令人惊叹。诗歌一开始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了一幅生气盎然却又静得如同在甜梦中睡傻了一般的秋天的图画。秋天的“静”,强烈地反衬了战士的“动”。接着诗人笔下响起了怒吼的雷霆,心灵深处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动脉里“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这里,“静”与“动”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正是在这种冲突中,诗人喷发出一个革命战士的激情与悲愤。由于诗人看的深,想的奇,诗作意境曲折幽深,形象千姿百态,因而使读者从中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郭小川诗歌的语言运用具有独创性。他在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群众口头语言营养基础上,把哲理与形象,抒情与叙事、描绘结合起来,把明朗与含蓄、粗犷与细腻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在运用那些活脱、富丽、有表现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上,诗人的成绩在当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如他在《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中写道:

雪片呀,

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

松树林呀,

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老寿星啊,

白须、白发、白眼眉。

雪花呀,

恰似繁星从天坠;

桦树林呀,

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

好兵将啊,

白旗、白甲、白头盔。

这些采自群众声口的新鲜比喻,把林海雪原写得那么生气勃勃,那么美,那么富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如临其境。

对于诗歌形式,郭小川曾经谈过自己的看法:“在形式上,我们要提倡的是民族化和群众化。读者可以看到,我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这就可以证明我不想拘泥于一种,也不想为体裁而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它各种体,只要能够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呢?”①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事实上,诗人也正是这样实践着的。他写过“楼梯式”(如《投入火热的斗争》等)、民歌体(如《三户贫农的决心》《林区三唱》等)、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半自由体(如《白雪的赞歌》等)、自由体(《将军三部曲》等),自由开放,不拘一格,显示了诗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在这些诗体的运用上,诗人又自有其独创性。对“楼梯式”,他不是简单地搬用和模仿,而是根据汉语的规律与特点予以改造。他吸收古代歌谣的表现方式,使新民歌体的结构既严谨又自由,既活泼又匀称,令人耳目一新。他把古代词曲章法模式与现代自由诗糅合在一起,使自由体诗歌句式精短,节奏明快,音韵流转自由,富有表现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新辞赋体是郭小川的新创造,他把中国辞赋中的铺陈、排比、重叠、对偶等表现手法继承过来,跟新的思想内容及现代汉语词汇熔为一炉,使自己的诗作呈现出结构繁富、气势雄浑、波澜诡谲、诗情葱郁的特点。当然,诗体上的探索与创造,

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但是无可否认,他的诗作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而他不畏艰险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则更是难能可贵的。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六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徐志摩的白话诗技巧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淳朴感人、乡情浓郁的抒情诗歌。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抱以利刃,感情奔放,多用口语,也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生于徐门长孙独子。自幼过着舒适优俗的公子哥生活。他曾与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也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是20世纪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的诗歌收集在以下集子中:《徐志摩的诗》这部诗集的大体内容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探讨生活哲理;以及写景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部诗集可看作是记叙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折,他的热烈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作者还出过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的《猛虎集》另一个是他人编写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份与现实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和秘密”有的诗歌无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朝流抗衡。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

一.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描写贫富悬殊,人类苦难,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等一些作品就深刻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在玉杯:《叫化活该》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

民众,目睹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诗人精神感到十分压抑。愤满,他要呐喊“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精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诗人要鼓励读者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疼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服的,懦怯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灵魂的呻吟。由于理想的狂热,爱的深沉,随之而来的失望的痛苦也就是特别强烈。这使得徐志摩在直面人生,用"半干的墨水"移情寄慨时,总是同情多于批判,伤感多于愤怒,忧叹多于呐喊,颓唐多于昂奋,诗稿多呈"残破的花样"。在他眼里,"民族的破产,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是破产了的。"绝望、残毁、荒唐、沉沦、惆怅、凄冷、徘徊、破碎这些字眼大量出现于他的笔下。他伤心"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他诅咒"谁敢说人生有自由,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沤";他忽而高呼,要用"自剖的一把钢刀","劈去生活的余渣,为要生命的精华",忽而又流露出厌世遁世的情绪,宣扬"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都将"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散见于徐志摩诗集里的这些"残破的花样",反映了诗人头脑中的矛盾,思想上的混乱。对处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的祖国和民众,他怀有怜悯心。这些诗歌都是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徐志摩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

(二)构思精巧,意境优美,情感纯真的抒情诗。

如《沙扬娜拉》、《车眺》、《再别康桥》。这部分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文字清雅秀丽,意境幽谧恬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请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寥寥四句,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用"水莲花"比附素以贤惠闻名于世的日本女子,美丽动人,形神贴切;用"不胜凉风"来描绘告别之际躬身还礼的日本女郎,更增添了这形象的温柔和娇羞之态。那一声声轻柔甜润的"珍重",悱恻动人地蕴藉着友人们(或许是情人)因愉快的相会,而带来的依依惜别之情。小诗没有正面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具体叙述活动场面,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故事内容,仅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普通的告别语,就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确实不同凡响。最后,诗人摹日语"再见"之音道了一声"沙扬娜拉",再度渲染了这似水的柔情,吟咏出一个意蕴幽深的回音。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①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也是一首流传很广、久唱不衰的抒情歌谣。美丽的康桥(即剑桥),曾在诗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欲望都是在这里形成的。爱情诗等:如《猛虎集》第一首《我等候你》,描绘的是一个痴情的男子等候情侣赴约时的内心活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叫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正是这种坦荡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诗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水”般的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那些怀人念旧的诗篇②。

因为作者记忆中那些美好和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情感,所以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康桥曾见证过往昔的美好时光,可如今物似人非、人去楼空,这里藏着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人生遗憾!这里每一片风景都浸染着情感,情与景融合无间,才可能表现出那一份“志摩式”的洒脱和无奈。 其次,看似信手拈来的物象,实则是苦心孤诣地构成的意象。又有着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方法和效果。这些形象,都是人们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在英国浪漫派诗人的诗作中似曾相识的,但经过诗人徐志摩感情的孕育,又具有了独特而新颖的特色。

二、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徐志摩的诗歌多以口语化的词语入诗。如:

《残诗》

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土!

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润,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霉!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要不了三五天谁翻着白肚鼓着眼,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

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萧唱歌,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你叫去!就剩空院子给你答话!

《残诗》写于清朝末代皇帝被逐出皇宫的时候。,《残诗》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语言上,全诗用口语写成,这在作者的全部诗作中也是相当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社会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来描绘满清上层阶级的败落景象。本来卑下与高贵在昔日有着森严的界限,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原先强盛的现已残败,作者用市井语言去写显贵宫庭的败落,脱尽了宫庭的脂粉气,还原了世俗的纯朴自然,在语境和情调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这是仅用书面语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残诗》中的日常口语,经过了作者精心提炼,已经没有日常口语的零乱芜杂,可说是“珠圆玉润”。在诗的句法与章法的安排上,《残诗》也有独到之处,它不象徐志摩的其他许多新诗那样,在句法和章法上注重排比和对称,相反,这里追求的是句子结构的错杂,力避句子结构的类同,虽然整首诗在外在形象上齐整得象块豆腐干,但句子结构极其灵活多变,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自由的流动关系,加之作者不断地变化句子语气,用疑问、反诘、感叹、否定语气来避免过多的直陈句,表达出一种变幻不定的思绪,增强了诗内在的张力和弹性。(即用铺叙的手法展现昔日的豪华显贵、借以感慨今日的冷落残败),直白石台阶、凤尾鱼、鹦鹉,这些意象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宫庭昔日的豪华显贵;他也直接从表现“今天”着手,预示昔日的一切都将褪去原有的色彩、将消隐原有的存在:瓷花砖上将堆积灰尘、白石台阶也要长草和生苔、珍贵的凤尾鱼将要饿死、聪明而刁钻的鹦鹉不再有人理会,展示出一幅由盛而衰的封建帝王没落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鹦鹉这一意象的选择在深化意境、渲染情调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鹦鹉出现前,满清废宫的败落景象被统一在一种无声的寂静的视觉画面中,鹦鹉的声音打破了这种寂静,出现了听觉喧闹,但随即这种听觉的喧闹又与“空院子”一同归于沉寂。以有声衬托无声,就显得更加寂静了,废宫的景象也就愈显得败落,语言的精练是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古往今来的诗人大多致力于诗歌语言的锤炼。③

(二)象征,比喻,反复是徐志摩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你看他那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她那少妇的安详,柔和,端丽现在在剧烈的阵痛里变形成不可信的丑恶:从徐志摩的这些自白中,我们不难看到两点:第一,《婴儿》不是对真实的人的诞生的描写,它是象征性的,是一个凝聚了作者情感和愿望的诗歌意象,寄托着诗人对“一个更光荣的将来”的期待;第二,它是站在绝望的边沿唱出的希望。理解了这两点之后,我们会进一步明白,作品中的“婴儿”与产妇的关系,也是理想与时代环境关系的一种象征。或许可以说,难产的“婴儿”象征着民主自由的社会理想,在“生产的床上受罪”的产妇,则是当时正受着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双重压迫的中华民族。④

(三)徐志摩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先生提出了新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建筑美指的是节与节的匀称和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词藻。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沙扬娜拉》、《沪杭车中》、《再别康桥》、这些诗歌中三美都有体现,特别是《再别康桥》就是“三美”最好的文学形式的体现。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七
《叶芝诗歌特色》

叶芝的诗歌创作生命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诗歌创作包括从1883年起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的诗歌直到1899年出版的第三部诗集《芦苇中的风》。这一时期影响他诗歌创作的因素如下:

(1)雪莱的诗作特别是《阿拉斯特》和父亲约翰叶芝的影响,促使他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并从雪莱和斯宾塞等人的诗歌中吸收表现手法。

(2)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影响,但融进个人对爱尔兰乡间生活和民族神话的探索和思考,从中获取题材。

(3)唯美派诗人,特别是他同乡王尔德的影响,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主要是音韵、字句的雕琢技巧,但他对这些技巧的局限性也作出了透彻的认识。

(4)布莱克的神秘主义,叶芝用四年时间编辑创作布莱克的作品,这四年的研究丰富了叶芝的思想,培养他诗歌创作中运用想象的能力,逐步建立起一套神秘的象征主义。

(5)爱尔兰民主主义情节的影响,他试图通过写作创建出一种民族思想,从而取得国家民族的独立;爱情诗中融入民族主义是他诗歌较鲜明的特征之一。

前期叶芝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有《度人致所爱》、《叶落》、《蜉蝣》、《致时间十字架上的玫瑰》、《尘世的玫瑰》、《爱的叹惋》、《当你老了》、《白鸟》、《两棵树》、《恋人述说他心中的玫瑰》、《鱼》、《恋人伤悼》、《他记起遗忘了的美》、《他赠给爱人一些诗句》、《他记起遗忘了的美》、《他赠给爱人一些诗句》、《他愿所爱已死》、《他翼求天国的锦缎》。

(二)叶芝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因受到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以及艾兹拉庞德的影响,诗风有了变化,他摆脱了唯美主义的倾向,用象征手法表达现实内容,现实主义因素大大增强。在诗集《在七座森林里》(1903)和《绿盔》(1910)中,叶芝逐渐摆脱了凯尔特和神秘主义的一些影响。在1914年问世的诗集《责任》中,他早期抒情诗中超俗、迷幻的气氛消失了、表现出的是日趋成熟的精炼和坦诚,这以后叶芝的象征主义体系才日趋完善。1917年发表的诗集《库尔德野天鹅》使叶芝登上创造的顶峰。

这一时期叶芝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有《箭》、《听人安慰的愚蠢》、《切勿把心全交出》、《亚当所爱的诅咒》、《呵,别爱得太久》、《没有第二个特洛伊》、《和解》、《面具》等。

(三)1919年到30年代末是叶芝生活和创作的后期。他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同时他创造性的把象征主义与写实手法自然地结合起来,把生活的哲理与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多以死亡和爱情为题,以表达某种明确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他完成诗歌创造的嬗变,体现出个人风格。他诗歌的成熟“既是个人风格的发展,也是技巧的提高”

这一时期他著名的爱情诗有:《活生生的美》、《残破的梦》、《深沉的誓言》、《狂放的老坏蛋》、《失去的东西》、《她在树林中的幻视》、《一个女人的青年和老年》。.

以上三个阶段叶芝诗歌创造所出现的不同转变,在其爱情诗中也有很明显的反应。他的诗在技巧上虽不断变化,但有一种情感自1889年以后矢志不渝地贯穿在他的整个诗歌生命中即毛德冈情结。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她时,她年仅22岁。“她伫立窗畔,身穿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叶芝这样描写他第一次见到毛德冈时的情形。她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乱世佳人,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同时拥有一颗勇敢且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心。她对叶芝一直若即若离,但叶芝对她的爱慕终身不渝,这段无望的爱情带给叶芝的是不尽得痛苦和不幸,它也不断激发叶芝的创造灵感,有时是激情爱恋,有时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爱与恨之间复杂的纠葛,所以他的爱情诗是更人文、更深层和更宁静的心灵体验,因而具有十足的张力。总之毛德冈是叶芝一生的烦恼。不得回报的爱升华成一篇篇感情复杂、思想深邃、风格高尚的诗,它们贯穿叶芝的第二本到最后一本诗集中。正向毛德冈对叶芝所说的:“世人会因她没有嫁给他而感激她的”。最初叶芝对她的爱可能是出于肉体美的愛悦,但青年时的叶芝在他的爱情诗创造中有意识地

把爱欲向灵魂的境界升华:“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当你老了》)。中年的叶芝心境较平和地看待爱情,他把爱情抽象化,当做哲学关照的对象;晚年的叶芝更注重挖掘爱情中灵与肉的对抗。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八
《诗歌的分类特点》

诗歌的分类特点.txt32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古典诗歌的分类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

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

、《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下面分别说明。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

一种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二、写景诗(一)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

民族特色的诗歌篇九
《艾青的诗歌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据统计,艾青首诗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如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如他写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

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这一时期诗美风格的集中。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自内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人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泪凝成的字里行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色。在这首带有自叙叙传记性质的长诗中,艾青用丰厚的感情,朴实的口语,大量的排比,细腻的笔触,形象的语言,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艾

青成了家庭与时代的叛逆者。他在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受尽人间凌辱、最后与世长辞的农村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5],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55659.html

    上一篇:描写艺术的句子

    下一篇:江国真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