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消极的话

| 好家长 |

【www.guakaob.com--好家长】

最消极的话篇一
《消极的语言暗示10句家长最不应当说的话》

消极的语言暗示:

10句家长最不应当说的话

语言暗示,是心理暗示最基本的方式。家长教育孩子,更多的是使用语言。语言对孩子的暗示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不能对孩子给予消极的心理暗示。家长有10句最不应当说的话——

第一句:“你真笨!”

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

当学习成绩总上不去的时候,孩子很苦恼,同时也在找原因。“你真笨!”明明知道父母是在说气话,但是这种气话听多了,孩子还真以为找到原因了:“笨”。笨是先天的,没办法,努力也没用,那只有放弃努力。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暗示的结果,可能使孩子放弃努力。

第二句:“你这样的孩子肯定没出息!”

遇到孩子调皮捣蛋了,或者厌学了等等,有的家长就总是抱怨说:“你这孩子长大了肯定没出息。”首先,这是一种静止的观点。孩子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厌学的孩子不一定长大就没有出息。读书与出息也没有绝对的等式。比尔盖茨上学时成绩就不好,我国企业家史玉柱初二之前成绩也很糟糕。

其次,这是给孩子“贴标签”,贴上一个没出息的标签。家长不断暗示孩子今后没有出息,重复多了,孩子就会信以为真,从而破罐破摔。

点评:这就是心理学关于心理暗示的“贴标签效应”。“弦外之音”:“努力是徒劳的。”结果:也是使孩子消磨意志,放弃努力。

第三句:“你还小,懂什么?你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3岁以下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具有强的好奇心。3~12岁,不仅具有好奇心,而且还有动手探索、创造的冲动。这正是少儿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养成和发育的关键时期。但这种探索、创造往往伴随着失败与破坏,所以不被一些家长允许。所以这些家长会不断地告诫孩子,不要动、不要碰。你还小,你不懂。最后,孩子终于相信:我还小,我不懂。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按照“稻草原理”靠家长不断重复来实现。结果:从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句:“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不免向家长诉说一番。有的家长就问:“他打你没有?”“打了。”“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父母的这种教育,给孩子暗示这样一个道理:以暴制暴,没必要采取组织的、法律的手段解决自己被伤害的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必然组织、法律意识淡薄。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容易形成孩子“以暴制暴”扭曲的人格。

第五句:“不要把朋友领家里来。”

目前,我国家庭贫富差别越来越大。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经常会教育孩子:“不要把朋友领家里来”,“不要借钱给别人”,“不要搭理那些农民工的孩子”……父母的这种教育给孩子暗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我和别人不一样。长大后容易出现清高、孤傲、不合群等严重问题。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结果:容易形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扭曲的人格,从而影响到孩子未来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第六句:“乘车时把身体放低些,省下钱给你买东西。”

乘火车时,有的家长会让孩子故意把身子放低一些,在1米以下,享受半票优惠。在公园里,还会放纵或者指使孩子摘花,说:“公家的花,不摘白不摘”,或者高兴地在孩子面前炫耀,谁送了当领导的爸爸多少钱。父母的这种教育给孩子暗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机会就可以占公家的便宜。长大后容易出现不当得利、侵占公物或者贪污受贿的问题。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结果:容易形成孩子“损公肥私”的扭曲的人格与错乱的是非观、道德观,从而导致重大不良后果。

第七句:“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这句话多属于玩笑话,却也是不能随便乱说的。爸爸问孩子:“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妈妈好。”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今天都陪你逛一天公园了,还说你妈妈好啊?”“爸爸好。”孩子马上改口。当妈妈问孩子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久,孩子明白了:谁问,就说谁好,不必,也不能去思考。渐渐地,孩子还学会说奉承话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知道大人爱听什么话,反正哄着他们玩呗,不必讲真话。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结果:容易形成孩子“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圆滑的扭曲人格,谎话连篇、俗不可耐的性格特征。

第八句:“我没本事。”

“唉!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结果:容易形成孩子“自卑”的人格。

第九句:“一定要进前5名!”

在学习上,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值很高,经常会说,这次考试“你一定要进前5名”,或者“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之类。孩子在接受家长美好期望的同时,也接受了家长的“弦外之音”:我考不进前5名,我家长就不高兴,在人面前没有面子,甚至今后考不上好的大学,全家就没有了幸福……结果可想而知,压力。压力变成动力,这是家长所期望的。但是,压力的结果不是一种必然,而是双重的:压力还会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慌。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优秀的学生结果却高考名落深山的原因。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结果:容易让孩子产生紧张与焦虑。

第十句:“别参加比赛了!”。

和好奇心一样,孩子往往拥有极强的“好胜心”,经常会要求家长报名参加什么“奥数比赛”、“作文比赛”之类。但有的家长觉得比赛,尤其是异地比赛,花钱还耽误时间,就阻止说:“别参加比赛了!自己学习好就行了。”时间长了,孩子读懂了家长的弦外之音:“人不要有好胜心”。以后当孩子不再提起报名参赛的时候,孩子的“好胜心”也就泯灭了。

点评: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结果:容易让孩子长大后淡化竞争意识,形成“不求进取”的人格和消极的人生态度。

——摘自《缺失的心理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作者:舒以博士

最消极的话篇二
《新闻语言中的消极修辞》

2009年9月第15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5916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