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歌行》班婕妤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怨歌行》班婕妤篇一
《班婕妤《怨歌行》高考诗歌鉴赏》

班婕妤《怨歌行》鉴赏

古代文化

0427 1706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近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

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班婕妤篇二
《《怨歌行》赏析》

《怨歌行》赏析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作者简介】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

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

【赏析】

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

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2009级政治法律经济系 思想政治教育(1)班

姓名:任金州

学号:2009021102

《怨歌行》班婕妤篇三
《班婕妤》

《怨歌行》班婕妤篇四
《第四讲 班婕妤》

《怨歌行》班婕妤篇五
《班婕妤》

《怨歌行》班婕妤篇六
《闺中诗词:词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及怨歌行》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秋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③,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④,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⑤,比翼连枝当日愿!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亦可通。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注释】: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鲜:一作“皎”。团团:一作“团圆”。飙:急风。箧笥:箱子。

【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近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

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班婕妤篇七
《德智兼备的班婕妤》

德智兼备的班婕妤

班氏家族,在汉代是赫赫有名的望族,例如:班彪、班固、班超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而班婕妤是班彪的姑母,也就是班固、班超的祖姑。班婕妤从小就颖悟聪明,能作诗词。他在汉成帝时入宫,因智慧与美艳兼具,一进宫就受到成帝的宠幸,册封为“婕妤”(一种嫔妃的称号)。

班婕妤虽然在宫中倍受宠爱,可是她却很安守本份、知礼自重。汉成帝有一阵子子常腻在班婕妤身边,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他特别订做了一辆大型辇车,以便让班婕妤同车出游。不料这件事却遭到班婕妤的反对。她说:“历史上圣贤之君外出,都是名臣在侧。皇上啊,您却要我与您同车出游,我恐怕这样有损您的贤德声誉,请恕我无法这样做啊。”

因为班婕妤说的有道理,所以汉成帝也就听从她的劝告。皇太后因此对班婕妤的高尚品德相当欣赏,曾对身边的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除此之外,班婕妤的文学及史学涵养也高,不但会写诗文,还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实属一代才女。

可惜好景不常。后来宫中来了赵飞燕姐妹,班婕妤的地位就被取而代之。汉成帝终日沉湎于飞燕姊妹和酒色中,不顾朝政。许皇后对赵氏姊妹怀恨在心,他在寝宫中设置神坛,早晚诵经,除了希望皇帝能早日清醒外,也诅咒灾难降临于赵氏身上。此事导致赵氏向成帝称班婕妤和许皇后会耍巫术。可怜的许皇后因此被废,而班婕妤也受牵

连。

成帝曾因此事而亲自到班婕妤面前质问。班婕妤面对质问与谣言却从容不迫,她对皇帝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为,也不屑为。”不卑不伉的态度,使成帝自觉理亏,不但不追究,还厚赏黄金百斤给班婕妤。

班婕妤是一个聪明且有远见、有德操的贤淑女子,在后宫相互构陷、嫉妒与排挤中,他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自愿到长信宫侍奉皇太后。虽然从此远离后宫与皇帝,但至少能明哲保身,不再让自己深陷风暴,这就是不凡的班婕妤所做的不凡的抉择。

班婕妤的作品很多,尤其到长信宫后,为抒发忧思写了很多作品。但今多已佚失。仅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其中《怨歌行》一诗最能将班婕妤失宠后百般无奈的心情表露无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自比为秋后的扇子,再也得不到主人喜爱,“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令人对班婕妤的处境及世态的炎凉感到不胜唏嘘。她还有一首名诗《长信宫怨》,讲的是她入宫后得到皇帝赏识,最后到摒弃繁华、幽居长信宫的整个转变,字里行间可感受到班婕妤面对人生的起伏冷暖,有着无限感慨。

成帝死后,班婕妤负责守陵。在凄清墓园中,班婕妤就像个清净高尚、

与世无争的修道人,看尽人间冷暖却将一切恩怨了于尘土。就这样无怨的陪伴着永远长眠的成帝,直到走完人生。

《怨歌行》班婕妤篇八
《平淡与深邃_班婕妤的人生观管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40卷2013年6月

平淡与深邃:班婕妤的人生观管窥

要:山西才女班婕妤,无论是贵为皇妃,还是失宠团扇,她都能淡定自如,处变不惊,在曲折跌

宕的人生旅途中自得其乐,直至终老。班婕妤的诗赋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她所推崇的“推诚写实”、“情深至淡”的审美情趣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面对命运转变时的平和,还是推崇文章语言的平实,都显现出班婕妤平淡而深邃的人生观。

关键词:班婕妤;平淡;深邃;人生观

班婕妤,生卒年不详(或前48—前2),楼烦(今

山西忻州宁武)人。班氏的祖先是楚国令尹子文的儿子斗班的后裔,秦灭楚时班壹迁居山西北部,定居楼烦,靠畜牧而富甲天下。五传到班况,官左曹越骑史学家班彪(父班稚)校尉。班婕妤是班况的女儿,的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婕妤,西汉著名的女文学家,宫廷正统妇德、妇容、妇才的典范。在她的人生旅途中,无论是贵为皇妃,还是失宠团扇,她都能以一个平常人的平常心去面对,始终保持一颗平淡之心,在她平淡的人生观里,又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一、贵而不显的人生历程

1.贵为皇妃,婉拒专宠。班婕妤出身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诗赋,有文采,又谨守礼教。,“选入后宫,汉成帝初年始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婕

。然而班婕妤并没有侍宠生娇、妤”张扬跋扈、干预朝政,反而越发地自持与低调,因而深得汉成帝的宠爱。班婕妤的美貌与才德使汉成帝连出游都要与她:“观古图画,她却婉言拒绝道圣贤之君皆有同辇,

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在此,班婕妤以历史的兴亡教训劝诫成帝,古代的圣贤之君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身边都有贤臣名将的辅佐,而夏、商、周三代末主却不是这样,夏桀宠爱妺喜、商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

因宠爱女色,荒废朝政,最后落了个国亡身死的姒,

不应把姬妾随时带悲惨境地。国君应以国事为重,

在身边。汉成帝深为班婕妤的见解而折服,就连王:“古有樊姬,”太后都称赞她今有班婕妤。樊姬是楚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庄王的宠妃

,樊姬多次相劝不起作用,于是采取自身不吃禽兽的肉来劝诫,楚庄王终于被感动,放弃打猎,勤于政事,成就了他的霸主之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太后是对班婕把班婕妤与楚庄王的宠妃樊姬相提并论,

。“建始、妤的最高嘉奖与勉励河平(汉成帝的年号)之际,许、班之贵,顷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

。被汉成帝宠空虚内臧。女宠至极,不可上矣”量,

爱至极的班婕妤,不侍宠、不专宠、不骄狂、不干政的

美德,可谓是西汉时期贤明的后妃。2.遭妒失宠,急流勇退。由于汉成帝的宠爱和太后的赞扬,使班婕妤在后宫的地位更加突出,地位愈是突出她的心态愈是平淡,希望以此来影响汉成帝,使他成为一个明君。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汉成帝不但没有成为楚庄王班婕妤所期望的那样,那样的有为国君,反而随着赵飞燕姐妹的入宫,声色犬马,荒淫无道,不仅致使西汉社会走向没落,同时也掀起了后宫的争宠之风。赵飞燕姐妹侍宠自傲,飞扬跋扈,致使许皇后和班婕妤先后失宠,并且还想

),“赵飞燕谮告置她们于死地。鸿嘉三年(前18年

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妾闻死生有命,婕妤对曰后坐废。考问班婕妤,

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

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班婕妤的辩解合情合理,汉成帝又念及旧情,也。

不但没有追究,反而厚加赏赐。劫后余生的班氏,在后宫斗争日趋残酷的情势下,明智地选择了急流勇退,巧妙自存,主动要求去长信宫侍奉皇太后。成帝

作者简介:王鹤(1992—),女,山西浑源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本科生。

—50—

死后,她又到成帝陵寝中看守陵园,直至终老。失宠后的她,虽然孤独悲伤,但却能淡定自如,自得其乐,得以善终,这与她处变不惊、从容不迫的淡定心理与应对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

3.创作诗赋,平淡度生。班婕妤失宠去了长信宫后,衣食无忧,生活安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文学创作上,先后写了《自悼赋》和《捣素赋》,这两首赋在中国古代宫中闺怨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具有极高

的地位。《自悼赋》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真实展现了班婕妤失宠前后的生活境况与思想情感,其重点放在了她经历丧子、失宠之后,居于长信宫时的生活。《捣素赋》中,班姬描写了后宫宫女的生活。这些宫女虽然个个顾盼生姿、美丽年轻,却因为常年居于后宫之中,无法与家人朋友相见,只好通过“捣素”这项活动来舒缓内心的寂寞以及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赋中都表现了班姬自怜自悼的情感,看似与我们所要论述的“平淡人生观”不相符合,实则不然。对于这段婚姻,班婕妤作为一个女子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选入宫时,也许并非出于自愿,然而她却一直带有一颗感恩的心:“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为后庭。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圣明。”所以在随后的日子里,她以古代的列女舜之娥皇、女瑛,文王之母太任,武王之母太姒为鉴,常常审视自查,希望以自己的贤良淑德来回报圣恩,然而她的努力却换回了成帝的移情别恋,

这时在班婕妤的内心不可谓不怨。但是这样的

“怨”又是平静的,其中包含的是对汉成帝的留恋以及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那样

幸福的日子与在长信宫思君不见君、凄清悲苦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落差使得班婕妤心生怨念,这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是一种人之常情。而班婕妤的淡泊之处,则体现在她的“怨而不怒”。在《自悼赋》中,她没有表现出对汉成帝、赵飞燕等人的憎恨以及对现状的抗拒,她通过“愿归骨于山足兮,依

松柏之余休”

,婉转地表达了自己“长埋于山间,与松柏为伴,远离纷扰的尘世”的愿望。在结尾处,她

用“《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来克制情感,用夫人失位、王后废黜“自古有之”来慰藉自己。刘熙载在

《艺概·赋概》称其“怨而不怒,兼有‘塞渊、温惠、淑慎’六字之长,可谓深得风人之旨”。二、平淡至真的创作主旨1.情深至淡:五言诗《怨歌行》。班婕妤是中国辞赋发展史上极少的女作家之一,在五言诗的创作上也备受后人称赞。她的作品大多已轶失,现存仅3篇,赋有见于《汉书》的《自悼赋》和见于《古文苑》

的《捣素赋》,诗有《怨歌行》,也称《团扇诗》

。班婕妤流传下来的作品虽不多,但由于她特殊的身世,杰出的才华,优美的诗句,使得她在文学史上,特别是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怨歌行》是班婕妤的代表作,也最为脍炙人口:“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

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全诗不长,只有50字,看似字字都在描写扇子,其实是以扇喻人。班姬选择了宫里最常见的一件器物—

——扇子来自喻。用齐国出产的丝绢做的扇子,洁白如霜,外观

精美,从团扇的质量和外观来暗喻宫女的清秀美丽,纯洁聪慧,内外皆美。因扇子“动摇微风发”,在夏天被人们时常带在身边,一旦酷暑离去秋风袭来,就会束之高阁,弃于箧笥之中。女子在年轻貌美之时,常常伴君左右,宠爱有加,一旦年长色衰就被冷落抛弃。班婕妤在经历了人生重大的悲欢离合之后,将自己浓烈的情感融入到了一把普通的扇子之中,不仅抒发了自己的哀愁与悲愤,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贵族女子普遍的不幸命运。

众所周知,汉朝以赋最为著名,其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好堆砌冷僻之字,表面富丽而艰深难读。左思《三都赋序》中就说汉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

则虚而无征”

。而班婕妤写的这首诗情感平淡至真,表达细腻朴实,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了“情深

至淡”

。钟嵘《诗品》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

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首诗自始至终无一字提到女性的不幸命运,但字字意深情切,耐人寻味。“扇子的质地优良纯洁,象征作者的优秀品质;扇子的合欢图和优美精致的造型,象征作者形貌俱佳的可人形象;扇子的有用而不离手边的殊遇,象征作者受宠的情景;扇子无用被弃的结局,象征作者失宠退居的悲惨境地。诗的表层咏扇,深层自伤。正

是通过审美意象的完整性,使得诗歌的表———扇子、里———自我具有了一种亲和力,解读也变得颇为容

易。”团扇这一审美意象的几个侧面,无一不让人联想到作者的主旨,使读者在审美感知中无法跳出作者匠心独运的真正旨归。

2.推诚写实:文学批评专论《报诸侄书》。班婕妤的文学批评专论《报诸侄书》中恰好表达了她的这种“情深至淡”。《报诸侄书》最早见于《太平御

览》卷一百四十四《皇亲部》(十)所引《妇人集》:记言属见元帝所赐赵婕妤书以相比。元帝被病无

悰,但锻炼后宫贵人书也,类多华辞。至如成帝,则推诚写实,若家人夫妇相与书矣。何可比也?故略

—51—

陈其长短,令汝曹自评之。”在这段文字中,班婕妤

将元帝的“类多华辞”与成帝的“推诚写实”相比较,得出她自身更为推崇的是成帝的“推诚写实”。“推诚写实”的典故出自于成帝的《赐赵婕妤书》:“问飞燕赵婕妤,夫人(原作“上”,径改)有诚,

必应以实;愤懑充中,必形于色。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天。”犹此言之,真伪之效,难以欺矣。夫君

子贵素,文足通殷勤而已,亦何必华辞哉?……”(《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四引

《妇人集》)在这里,汉成帝并没有明确提出“推诚写实”的观点,他只不过是用这段文字来指责赵飞燕的表里不一,而班婕妤却从中进行概括总结,并将其运用到了文学上。在班姬看来,“推诚写实”要求文章要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豪迈的、浓烈的,而是“若家人夫妇相与书矣”。我们知道,爱人之间、亲人之间的情感是最真挚、最朴实的,他们之间的对话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饱含了无限深情。这样的情感体现在文字上,才能更加打动人。“淡”或“平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之一,

指一种平和淡远的审美境界

。“而从艺术角度来看,‘淡’则是指称一种素朴自然、平和淡远、无意于

刻削雕琢的艺术风格与境界”。它要求

“平中见趣、淡而有味,能以平易简朴而又蕴藉含蓄的艺术语言

和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深邃淡远、耐人寻味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班婕妤的诗以及创作理念的自然、

平淡,是以“真”作为追求的前提,其生活之真,性情之真,欢乐之真,哀伤之真,给她的作品带来了

一种深深感动人心的力量。《庄子·渔父》这样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

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

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三、平淡人生观形成的社会原因

班婕妤之所以拥有平淡的人生观是有着深刻的

社会原因的。西汉是封建礼教形成的重要时期,

汉—52—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成了思想

的正统与主流,儒家的伦理道德成为社会的准则。董仲舒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

纲”

,则成了套在妇女身上挣不脱的枷锁。出身名门的班婕妤,自然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正统教育。

汉书中记载:“婕妤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

”班婕妤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言行的基本准则,使得她不具备与整个社会、整个朝代做抗争的能力,因而她的独立意识以及反抗意识非常的薄弱,她甘愿成为皇上的附庸。在面对诬陷以及抛弃时,她只有依靠改变自己的心境来接受残酷的事实。可以说,她的淡泊是在当时社会的一个无奈之举,是社会塑造了她平淡的人生观。

同时,家族的背景与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班

婕妤的父亲班况因“课连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在其女为成帝婕妤之后,本应借此靠山,亨通官运,

大展宏图,但他却“致仕就第”,辞官闲居,显然不想以外戚的身份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班婕妤深受其

父的影响,又适值元、成之际外戚斗争十分残酷,使得宠的嫔妃处境更加险恶,或受宠遭妒忌陷害,或失宠遭贬谪杀身,在这种情况下,班婕妤“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司马迁.史记·楚世家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7.3]袁津琥.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李雁劼.以物喻人情切感深———谈《怨歌行》的文化意

蕴和审美意蕴[

J].名作欣赏,2007,(20).5]邓莹辉.平淡:理学文学的审美基调[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

2007,(9).6]蒋孔阳.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

《怨歌行》班婕妤篇九
《班婕妤的贤德与失落》

班婕妤的贤德与失落

班婕妤(公元前48?—2年),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乃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老爸班况生了三个儿子和她这个女儿。幼子班稚生班彪,班彪又生班固、班超和班昭。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可亦友的地位。

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可亦友的地位。汉朝时期,皇帝在宫苑巡游,常乘坐一种豪华的车子,绫罗为帷幕,锦褥为坐垫,两个人在前面拖着走,称为“辇”;至如皇后妃嫔所乘坐的车子,则仅有一人牵挽。汉成帝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汉成帝认为她言之成理,同辇出游的意念只好暂时作罢,当时王太后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皇帝同车出游,非常欣赏,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这里,王太后把婕妤好与春秋时代楚庄工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论,给了她这个儿媳妇最大的嘉勉与鼓励。楚庄王才即位的时候,喜欢打猎,不务正业,樊姬苦苦相劝,但效果不大,于是不再吃禽兽的肉,楚庄王终于感动,改过自新,不多出猎,勤于政事。后来又由于樊姬的推荐,重用贤人孙叔敖为令尹宰相,三年而称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

可惜汉成帝不是楚庄王,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赵氏姐妹入宫后,飞扬跋扈,许皇后十分痛恨,无可奈何之余,想出一条下策,在孤灯寒食的寝宫中设置神坛,晨昏诵经礼拜,祈求皇帝多福多寿,也诅咒赵氏姐妹灾祸临门。事情败露以后,赵氏姐妹故意讲,许皇后不仅咒骂自己,也咒骂皇帝,汉成帝一怒之下,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赵氏姐妹还想利用这一机会对她们的主要情敌班婕妤加以打击,糊涂的汉成帝色昏头脑,居然听信谗言。然而班婕妤却从容不迫地对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为,也不屑为。”汉成帝觉得她说的有理,又念在不久之前的恩爱之情,特加怜惜,不予

追究,并且厚加赏赐,以弥补心中的愧疚。班婕妤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妇女,那里经得起互相谗构、嫉妒、排挤。陷害的折腾,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聪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汉成帝允其所请。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班婕妤悯繁华之不滋,藉秋扇以自伤: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自知,自己如秋后的四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轻怜蜜爱了。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一切在班婕妤看来,似乎都与她毫无关连了,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之外,长昼无俚,弄筝调笔之余,间以涂涂写写,以抒发心中的感慨,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至必传于后于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这话用来讲班婕妤也适合,倘若班婕妤一直得到汉成帝宠幸,她是否会为文坛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呢?两者相比,孰得孰失,谁又能讲得清呢?她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长信宫怨。诗从入宫受宠写起,一直写到顾影自怜,自己爱惜羽毛,而摒绝繁华,效法古代贞女烈妇,甘愿幽居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房探风冷,想起旧日与皇上的恩爱之情,不觉珠泪飘零,令人肝肠寸断,一个接一个的白昼,一个接一个的夜晚,无情地吞着花样的年华,最后写到只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埋骨故乡的松柏这下。饱含无限的凄枪情怀,使人不忍卒读。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汉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当时的人都说班婕妤侍君不逾礼法,可与周宣王的姜后鸡鸣戒旦,前后媲美,可惜汉成帝沉迷于酒色,远离了班婕妤的规劝及影响,因而周宣王成就了中兴大业,汉成帝却落得个暴毙的结局。这里,我不对汉成帝抱婉惜的心情,只对班婕妤抱婉惜的心情,倘若她遇到了过去的周宣王、楚庄王,或她后来的唐太宗,甚或是明太祖,又当如何?

当时的人都说班婕妤侍君不逾礼法,可与周宣王的姜后鸡鸣戒旦,前后媲美,可惜汉成帝沉迷于酒色,远离了班婕妤的规劝及影响,因而周宣王成就了中兴大业,汉成帝却落得个暴毙的结局。这里,我不对汉成帝抱惋惜的心情,只对班婕妤抱惋惜的心情,倘若她遇到了过去的周宣王、楚庄王,或她后来的唐太宗,甚或是明太祖,又当如何?班婕妤原有诗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著录,然已散失。今存作品,除《自悼赋》和捣素赋外,尚有怨歌行。怨歌行一作《团扇歌》。钟嵘《诗品》评此诗说“《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沈德潜《古诗源》评语中,也说它“用意微婉,音韵和平”。怨歌行见于《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楚调曲》。几乎梁陈以来的所有选本都题作班婕妤诗。《玉台新咏》而且有序说“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古诗源》中也有类似的题解。可是,《汉书·外戚传》只说到班婕妤作赋自伤,而无“并为怨诗”之说。《文选》李善注则谓:“《歌录》曰:‘《怨歌行》,古辞。’然言古者有此曲,而班婕妤拟之。”刘勰也说它“见疑于后代”。(见于《文心雕龙·明诗篇》看来,此诗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本篇古辞,班婕妤别有拟作;二是本篇为班婕妤所作,原有古辞是传。不过,此诗的情调,团扇的托喻,都与班婕妤的身世不无吻合之处。

团扇出现在西汉时期,又称绢宫扇、合欢扇,是当时妃嫔仕女的饰品。然而在历代,团扇已

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如唐代王建的词:“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至于团扇怎么与凄楚悲凉的人生境况有了关联,这一切还须从汉代的班婕妤说起。汉成帝刘骜即位时年方弱冠,正是戒色时候,偏偏成帝生性好色,在东宫时已整日猎艳图欢。皇后许氏方在盛年,色艺俱优,因此很受宠幸。成帝即位十余年,许后已年近三十,花容渐渐瘦损,云鬓也渐渐稀落,成帝素性好色,见她已经渐成黄脸婆子,自然生厌。许后色衰爱弛,这时成帝正宠爱班婕妤。团扇班婕妤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生得聪明伶俐,秀色可餐,少有才学,工于诗赋。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她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正。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使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了知音的地位。不过,庄重自持、拘泥于礼法,时间久了也埋下了成帝对她渐渐失去热情的隐患。 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数月后夭折。从此,她虽然承宠很长时间,却再也没有生育。汉鸿嘉三年,成帝微服巡行,游至阳阿公主府中。见到一个歌女,长得倾国倾城,无限娇羞,面带一种若即若离的情状,令人不觉怦然心动。就是许后、班、张两婕妤,在她们最妙龄的时代,也难比拟一二。成帝便向公主讨要此女。这个女子就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赵飞燕。体轻如燕、能歌善舞的赵飞燕得宠,骄妒恣肆,贵倾后宫。后来赵飞燕又引进妹妹赵合德,两姊妹轮流侍寝,连夕承欢,此外后宫粉黛,俱不值成帝一顾,只好自悲命薄,暗地伤心。成帝自得了赵飞燕之后,与之行坐不离,即平日最心爱的那位班婕妤,也渐渐冷淡下去。皇后许氏,当然更不用提了。许皇后有一位胞姊,名叫许谒。她与许后既为姊妹,自然常常入宫。这天她又进宫,只见许后一个人在那儿垂泪,许谒便询问妹妹何故伤心。许后边拭泪边诉说心中的苦楚。原来近日成帝宠幸赵飞燕,连皇后的内宫都不踏进半步。许谒听完说:“妹妹不必伤感,皇上新纳赵飞燕,原是为子嗣起见。妹妹只要有孕,不怕皇上不与你恩爱如初。”许后听了,脸一红说:“如今这般光景,我哪里还能生育?”许谒便让许后去请巫祝设坛祈禳,以求得子。此事为赵飞燕听到。此时的赵飞燕正想做皇后而无隙可乘。一听这个消息,她对成帝说许后在宫中设坛祈禳诅咒宫廷,成帝大怒,将许后印绶收回,废处昭台宫中,又把许谒问斩,并且此事牵连到班婕妤。班婕妤从容奏道:“妾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还有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肯听信谗说?万一无知,咒诅何益,妾非但不敢为,也是不屑为!”成帝听她说得坦白,颇为感动,还赐黄金百斤,命班婕妤退处后宫,免予置议。接着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又封赵合德为昭仪,居昭阳宫。该宫全用黄金、白玉、明珠、翠羽装饰。班婕妤虽得免罪不究,却清楚现在宫中,已是赵飞燕姊妹的天下,若不想个自全方法,将来仍是许后第二。她左思右想了一夜,赶忙缮成一本奏章,递呈成帝。成帝见她自请至长信宫供奉太后,便即批准。班婕妤即日移居长信宫内,悄然隐退在淡柳丽花之中。每天天光蒙蒙亮,长信宫门打开,她便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扫地,生活刻板而单调。听到远处昭阳宫里传来欢乐的喧哗声,而自己只有与身影为伴,她看到自己仿佛秋天被弃的扇子,孤寂中无人问津。她闲暇时做诗赋以自伤悼,借以度过光阴。每次想到飞过的乌鸦身上或许还带有昭阳殿的日影,不免触景伤情。她在诗中自比秋扇,感叹道:“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用洁白的细绢剪裁的团扇,天热时与主人形影相随。凉秋时节,则被弃置箱中。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班婕妤如此残度晚年,汉成帝死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伴着冢形碑影,又孤独地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时年约四十余岁,后葬于延陵。唐李益《宫怨》诗:“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王昌龄《长信秋词》云:“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皆描绘了班婕妤当时的苦闷心境。

有班婕妤典故的《女史箴图》婕妤并非班氏的名字,而是汉代后宫嫔妃的称号。因班曾入宫被封婕妤,后人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致其真实名字无从可考。汉制,“婕妤”原来仅次于皇后,后从成帝始置昭仪,婕妤位在昭仪之下,爵同上卿,在后妃中地位较高。相传班婕妤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也就是《汉书》的撰写者班固和出使西域的名将班超的姑母。《汉书·外戚传》说她少有才学,工于诗赋,汉成帝时被选入宫,初为少使,不久定为婕妤。晋朝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中,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的情景,图中人物宛然,细节体物精微,所画妇女尤端庄娴静。“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可见图画本意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班婕妤成了妇德的某种化身。梁代的钟嵘《诗品》中评论的惟一女诗人班婕妤:“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汉代宫廷中的美女数目,扩张到四万有余,创造中国历史上宫女人数最多的纪录,不但空前,而且绝后。班婕妤算得上一个出类拔萃的才女,但宫廷女子的作用本来就是讨皇帝的欢心,是否有才倒不重要。才女固然有些许妙文传世,然而总是有点让人敬而远之。会做诗的班婕妤,终是敌不过会飞舞的赵飞燕。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未尝不是为此所害。

汉朝 汉成帝 汉武帝 汉景帝 刘邦 刘秀王昭君匈奴

中华古典网

《怨歌行》班婕妤篇十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5(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5

姓名: 日期: 分数:

一、基础知识积累(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拜谒 枯谒 冲锋枪 冲击波 恣意妄为 千姿百态 ......

B.陨石 功勋 倒胃口 倒栽葱 崇山峻岭 怙恶不悛 ......

C.梗概 田埂 迫击炮 迫切性 瓜熟蒂落 啼笑皆非 ......

D.篆书 椽子 空白点 空城计 愚公移山 向隅而泣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置腹

C.突如其来 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威与共 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很流行,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B.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C.本届影展表现出参赛者对民俗摄影的深刻理解,参赛作品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习俗、人物服饰到节庆活动应有尽有,真是蔚为大观。 ....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B.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D.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被合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B.《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创作而成。

C.《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西游记》以唐僧取经故事为线索,主人公是神猴孙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D.《红楼梦》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揭露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对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二、现代文阅读(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8题。

谈美

朱光潜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 ‚金殿‛、 ‚玉颜 ‛、‚寒鸦‛、‚日影‛、‚团扇‛、 ‚徘徊‛等等,在独立是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6.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7.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8.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时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新雨山房记

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炮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

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

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

‚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

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秩然.

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

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

注解:吴张氏指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楼橹是军中所建用于了望攻守的高台,戈炮泛指兵器。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饫饱歌乎是饱足后歌啸的意思。歌以发我是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的意思。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

B.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 惩:惩办,惩罚 .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 .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

B.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余当鼓缶而和焉 ..

C.生民各安其业 仁杰其试为之 ..

D.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 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 )

①未乱时稍有禄食

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

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

⑥仁杰尚歌以发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B.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四、古诗词鉴赏(6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解:汪元量是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碧玉的典故“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劲气是寒气的意思。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8分)

15.填空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 ,以观沧海。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我闻琵琶已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4)二十四桥仍在, 。念桥边红药, !(姜夔《扬州慢》)

(5)我国民间四大传说指的是牛郎织女、孟姜女、 和 。

(6)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顶峰,其中“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高适、 、 和王之涣。

(7)《红楼梦》中贾府的四位千金小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的贴身丫鬟分别是抱琴、 、 和入画。

(8)《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是俄国的 ,他与法国的 、美国的 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六、文学作品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9题。

不见大雁

刘长春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7452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