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热游荷池上犹愁热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暮热游荷池上犹愁热篇一
《高考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辨析创作的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创作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高考鉴赏手法介绍:

.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衬托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

例题分析: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

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鹧鸪天

元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对“满林残照见归鸦”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

高考鉴赏手法介绍:

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暮热游荷池上犹愁热篇二
《诗歌鉴赏 画面 练习答案》

海棠 苏轼 惜牡丹花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傍晚 西风(2分)(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 (1)C(2)A(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

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

暮热游荷池上犹愁热篇三
《绝句》

宋代部分

1. 《畲田调》王禹偁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2. 《清明》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3. 《呈寇公》 蒨桃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4.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林逋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稀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5. 《江山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 《田家》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7.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8. 《题花山寺壁》 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9.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0. 《和梅圣俞杏花》 欧阳修

谁到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11. 《别滁》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12. 《小桧》 韩琦

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13. 《郊行》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14.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5.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6.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7. 《商鞅》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18.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9.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20.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1. 《郿坞》 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2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3.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4.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5.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6.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7. 《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8. 《流民》晁补之

生涯不复旧桑田,瓦釜荆篮止道边。日暮榆园拾青荚,可怜无数沈郎钱。

29. 《竹枝词》黄庭坚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30. 《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31.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2. 《偶成》 李清照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33.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34. 《牡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35. 《题青泥市寺壁》岳飞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36. 《池州翠微亭》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37.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38.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39. 《项羽》 张耒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40. 《早发》 宗泽

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41. 《汴京纪事》 刘子翚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42. 《梅花》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43.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5.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6.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7.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8.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49.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0.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51. 《寒食雨中同舍人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 杨万里

万顷湖光一片春,何须割破损天真。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

52. 《初入淮河四绝句》 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53.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54.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55. 《樵夫》 萧德藻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56.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7.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8.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9.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姜夔

环玦随波冷未消,古苔留雪卧墙腰。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

60.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61. 《寄兴》 戴复古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62. 《盱眙北望》 戴复古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

63.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4.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5. 《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66. 《旅怀》 文天祥

昨夜分明梦到家,飘摇依旧客天涯。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

67.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8. 《纪事》文天祥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杀我混同江外去,其无曹翰守幽州。

69. 《纪事》 文天祥

枭獍何堪共劝酬,衣冠涂炭可胜羞。袖中若有击贼笏,便使凶渠面血流。

70.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被风中。

71. 《湖州歌》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72. 《越州歌》 汪元量

师相平章误我朝,千秋万古恨难消。萧墙祸起非今日,不赏军功在断桥。

73. 《田家即事》 利登

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犁江上趁初春。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

74. 《绝词》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75. 《商歌》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金元部分

1.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 《上京即事》 萨都刺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明代部分

1.

2.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言志》 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部分

1. 《论诗·只眼须凭自主张》 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2.

3.

4.

5.

《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暮热游荷池上犹愁热篇四
《新城道中》

暮热游荷池上犹愁热篇五
《课外诗词鉴赏》

暮热游荷池上犹愁热篇六
《语文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

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做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

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

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三】:简答题(07年新增

暮热游荷池上犹愁热篇七
《莲》

学名: Nelumbo nucifera(取自僧伽罗语的nelumbo) 其他称谓: 荷花、芙蕖、菡萏

日本人主要把莲与死亡以及幽灵世界连在一起。日本花道的典型办法是:用半枯的莲叶和莲蓬、新开的莲叶和莲花、以及未开的莲叶和莲苞,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

形态、品种及原产地:

大而芳香,通常为白色和淡红色,也有精心培育出来的有条纹的和深红色的品种。北美洲则有开黄花的黄莲。莲茎一般空心挺直,莲叶有细茸毛,不沾水。开花后,平顶的莲蓬每个孔里结一粒种子,亦即莲子。莲子的生存能力是植物中最长久的。1951年,有人在东京附近的一个泥炭沼中找到了3粒2000年前的莲子,其中一粒发芽、开花,最后结果。

莲长在中亚细亚、印度、中国、日本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但许多人都误以为莲产于埃及和地中海一带。

公元前约500年,莲传入埃及,可能是由波斯人带去的。古埃及人装饰庙宇柱顶的“莲苞”,仿自睡莲,而荷马史诗“奥莲赛”(Odyssey)其实是喝了用落柘枣(与莲没有关系)酿制的饮料而进入逸然忘却烦恼的境地。希腊作家希罗多托斯描述埃及植物的时候写道:“河中生长

着一些像玫瑰的百合;果实生长在像黄蜂窝的荚里。有很多像橄榄核大小的果实可以食用,可以吃鲜的,也可以吃干的。”他所说的显然是莲。

宗教与哲学象征:

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过去5千年来,莲分别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

印度教:

一位印度古代诗人用古梵文描写他的爱人道:“卿眼如莲苞,手如莲花,譬如莲藕。”在婆罗门教的神话中,创造之神据说是在毗湿奴入定时,从其肚脐中生出的莲花中钻出来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陆中部的比罗尔族在解释世界起源时也有相似的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是时巨神居于阴间,经莲茎出至水上,以莲花为座。”

已知的最早与莲有关的艺术品,也是把莲与神结合在一起的,是一尊头上戴着莲花的裸体女神像,在印度的恒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3000年的遗物。文献中有关印度莲花女神的记载,最早见于印度的吠陀文献,说莲神生于莲花,站在莲花上,戴着莲花的花环。

佛教:

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

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经的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

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或退惰,则其花萎落。又相信:“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

莲随着佛教,流传到亚洲的每个角落。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泰国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大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巴厘岛的葬蓝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莲的图画,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其中的“叭弥”的意思便是莲花。

莲 诗词:

<<忆莲>>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访莲>>

友人致电来,

邀我游苑址。

斜风雨数点, 新月柳几枝。 行到近春园, 立观荷花池。 莲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种莲>>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 待到花开如满月 览胜谁记种莲人

<<对莲>> 古柳垂堤风淡淡, 新荷漫沼叶田田。 白羽频挥闲士坐, 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

<<采莲>>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画莲>> 朱颜碧墨放池畔, 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 一脉幽香把君难。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20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