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诗歌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关于艺术的诗歌篇一
《诗歌的艺术手法》

关于艺术的诗歌篇二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雨后池上 刘攽 (全国Ⅲ卷)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

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

色彩搭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往往一体。

如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色彩斑斓,对比鲜明,豁人耳目。

白描手法: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以景结情)。

借景(借物)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烛泪如人泪,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托物言志(感物伤怀):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如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李商隐的《蝉》。

情景相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高照下的长城壮阔而悲凉,此景撩动人心,此情难以言传,故“以不尽尽之”。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3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导】“怎样融情于景”,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滤出其中的“景”——“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再体悟其中的情。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蕴含的“友情”自不必说;末句借宫前流水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则需认真体味。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病例1】暮春时节,树木苍翠,红花点点。宫前流水无声无息,大好年华悄然而逝,世间沧桑令人感叹。

【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往往有串译一下诗歌的必要。但是这种串译只是鉴赏诗歌的前提,而不是鉴赏诗歌本身。这个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显然不符合解答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在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时,没有必要对原文作过多的翻译,如果非要作一点翻译,也必须围绕鉴赏来进行,翻译关键的词句,并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鉴赏语言之中,否则就会言不及义,还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2】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

【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依据这一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融情于景”,而不是“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怎样融情于景”也就是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两者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既有对内容的考查,也有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但是,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或者明确了题意但不知从何说起,故而出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答)这首诗融情于景。

【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3】作者用一种暗淡、伤感的景色描写出送别友人时的画面,抒发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世间沧桑的感慨。

【病例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融情于景”时,只用“暗淡的景色”、“伤感的景象”这类抽象的话代替了对“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鲜明意象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空泛无物。

【病例4】作者通过对“绿暗”、“红稀”、“暮云”等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自己的苦闷与伤感。

4

【病例分析】这首诗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表现“古今情”,亦即友情、世情。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绿暗”、“红稀”、“暮云”等主要烘托一种送别时的伤感氛围,突出的是“友情”;而“宫前水”则采用“比”的手法,突出的是“世情”。对于这些不同之处,答题时应予以充分注意,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面。以偏概全,肯定会失分。

【病因之四】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

【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人有情”,是一种什么情?很显然,这个答案没有把“情”的内涵说透。这里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病因之五】浮光掠影,缺乏分析。

【病例6】这首诗以流水为喻,表现了时光易逝、人生如梦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想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病例分析】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大有关系。有的同学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读诗,不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不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都喜欢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宫前水”想到“不得志”、“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就是在凭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到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结果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高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以后,大都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套搬一些鉴赏诗歌的名词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等;鉴赏边塞诗则用“报效祖国”、“思乡怀远”等;鉴赏咏史诗就认为是“借古讽今,抒发历史沧桑感”;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时”;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作者是李清照、柳永,则内容离不了离愁别恨……这种推测,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作品本身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答案往往是千人一面。鉴赏格式化必然导致答案生硬,失分严重在所难免。

【病因之六】无中生有,盲目套用。

【学生优秀答卷】例1:这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对时光难在的感慨。诗人融情于景,将“古今情”融入到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感伤画面之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2:诗人借助“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构成一种伤感的景象和氛围,含蓄地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以及对世事的感慨,寓“古今情”于形象的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5

关于艺术的诗歌篇三
《诗歌艺术专题》

诗歌艺术专题

第一节: 诗歌鉴赏方法论

第二节: 诗歌名作鉴析

小 结

思考题

第一节:诗歌鉴赏方法论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如果追溯到《诗经》,中国的诗歌艺术经历了从《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有两年多年历史。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都可以称为“一代之文学”,它们既是文化瑰宝,也是鉴赏的资源。

一、诗歌鉴赏方法概说

在周啸天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一书中,他将诗词鉴赏的方法归纳为七个方面:

一、识字——诗词语汇的知识

二、知人——对于作家的了解

三、论世——必要的历史知识

四、诗法——基本的诗学常识

五、会意——相应的生活体验

六、吟咏——因声求气的咏味

七、比较——大量的赏析实践

这七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诗法、吟咏——文字声音表象层

知人、论世——历史内容层

会意——象征意蕴层

比较——作品整体与环境的关系。

就读者的审美心理要素而言,这“七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识字、知人、论世、诗法、比较与吟咏、会意。

二、诗歌鉴赏方法分论

其一:识字

(一)无一字无来处

“识字”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和第一个环节,这里的“识字”,不仅是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了解文字背后的特定含义,如下所示:

“刘郎”和“红雨”指什么?

“章台”和“灞桥”指什么?

“玉箸双垂”指什么?

“绿云缭绕”指什么?

“千门万户”指什么?

“朝朝暮暮”指什么?

“浮云”指什么?

“春(芳草)草”指什么?

“秋风”指什么?

“归雁”指什么?

可见,诗歌中“无一字无来处”,这种“妆点字面”作为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可以把诗歌用典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语典,即就语言形式而言,是前人运用过的;另一种是事典,即出处与某一故事有关。

用典可以引发定向联想,丰富诗意感受,如: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 张旭 《山中留客》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唐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二)古今言殊

诗歌的词汇经过漫长发展,出现了“古今言殊,四方谈异”的现象,望文生义会导致隔膜和误解产生,如下: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李商隐《重有感》 其二:知人

识字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偏向于形式的把握和形象的感受。接着,就是内容的理解和意蕴的探求。要进一步理解内容,知人论世的不可或缺的。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就中国文论而言,孟子最早提出了“知人论世”说,在此,我们将其析为二事来讲。

所谓“知人”,要对艺术家生平、作品及影响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

不知其人,会对诗歌鉴赏产生什么影响?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 《赠李白》

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价道:

眠何必共被?行何必携手?此殆言己(杜甫)无日无夜不教侯(李白)作诗。读他日“重与细论”之句,盖先生之教之,不信然哉!

读“飞扬跋扈”之句,辜负“入门高兴”、“侍立小童”二语不少。先生不惜苦口,再三教戒,见前辈交道如此之厚也。

可见,不知人是难以很好鉴赏的。

要知人,就要对哪些方面有有所了解呢?

简单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思想的立场;现实生活的态度;文艺审美的倾向;从政的事务能力。 只有对诗人了解的越全面细致,对诗歌的鉴赏才会越深入隽永,如下: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 李白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诗人学陶者甚多,成绩显著者莫若王维,他耽好自然,笃爱情亲的一面也颇近渊明。但他特别不能理解《乞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 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贫士叨扰知己,图一醉饱,诗人毫不讳言,本色率真,也正见其宁乞食“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可贵。

王维不能理会,批评道:“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这一轻率的讥议,使后来读者很不舒服。

黄文焕在《陶诗析义》中解道:“愧非韩才,时代将易,英雄无聊。„„淮阴能辅汉灭项,乃能报漂母,不然竟漂之恩,亦何由报哉!板荡陆沉之叹,寄托于此。”

其三:论世

所谓“论世”,指在更广泛意义上了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以便设身处地地触摸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描述的空白。

(一)文变染乎世情

我国诗文评论,向来对历史、时代的把握十分重视,对不同时代的文风有不同的概括,如“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江左宫商”,“盛唐气象”等。 如: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聘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 曹植《薤露行》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

(二)年代-地理-制度-风俗

年代是个时间概念,地理是个空间概念,由此两者,所有历史事实可以在四维空间中一一展现,也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出现四个地名: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它们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理解全诗的关键。

程千帆认为不同时代或者距离遥远的地名出现在同一首诗中,“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 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

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将士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

理解制度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如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弄清与诗意有关的风俗习惯,对赏诗大有助益,如刘长卿的《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关于艺术的诗歌篇四
《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手法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想象、通感、用典、叠词

2、描写景物:动静相衬、虚实结合、视觉和听觉、声音和色彩、粗笔勾勒、工笔细描、远近结合、俯

仰结合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

伤今、借古抒怀、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一、问题型式和答题步骤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试找出诗中运用…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

点明手法 + 结合诗句阐释 + 指出表达效果 + 表现内容情感

二、常见手法例举

1、比喻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鉴赏提示】运用比喻....手法..,把.词人满腔的愁思比作..滔滔的江水,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既............贴切又形象,......生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无尽的亡国之恨。 2、拟人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鉴赏提示】运用拟人....手法..,将河流与山拟人化........,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就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门前的青山也争相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奉献上一片青翠,赋予了水和山以人情味,...........写得鲜明生动......。 3、对比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鉴赏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将.被锁笼里画眉的啼叫声与.山林里画眉的啼叫声作.对比..,突出..山林画眉因自由自在而声音更好听,抒发..了本性被拘羁、束缚的苦闷,表达了对自由自适生活的向往。 4、动静相衬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提示】运用动静相衬手法........,雨后的秋山,明月照在松林上,一切显得多么幽静......,而浣女的喧闹和渔舟下莲叶抖动是动景...,动静相衬....,一幅清幽而又充满灵动........的秋山晚景图呈现在我们面前。 5、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鉴赏提示】运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的景象,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6、借景抒情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提示】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借.诗人登高所见所闻清猿哀鸣,飞鸟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雄浑凄怆的秋江景象..,抒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 7、寓情于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鉴赏提示】运用了...寓情..于景..手法..,三四句表面上...只有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实际上....蕴含着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惜别情态,将情..寄寓到景中.....,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8、以景结情

《从军行 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提示】运用了以景结情手法.........,前三句描写.....军中置酒饮乐却还愁的场面,最后一句却以......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壮阔悲凉景象作结....,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边地将士的乡愁忧怨,但无尽的愁思蕴含..在.这悲怆的景象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9、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鉴赏提示】运用乐景衬哀景手法.........,用.两岸青山,霜林尽染的秀丽..景色..来衬托...诗人离别的忧愁,景色越......美.越美,别离.....越.伤悲..。 10、托物言志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鉴赏提示】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通过对石灰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的特点描写,表达作者希望自己可以像石灰一样,不怕磨练,坚守清白,为国尽忠和.........诗歌的炼字题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坚守高洁的志向..追求..。 11、借古抒怀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提示】运用借古抒怀的手法.........,借.对诸葛亮兴复汉室而壮志未酬身先亡的感叹,抒发..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失意和叹惋之情。 12、欲抑先扬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鉴赏提示】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描写闺中的少妇春日里浓妆艳抹登楼观景的美妙..画面..,接下来...笔锋一转....,描写..她后悔让丈夫从军,只剩一人孤孤单单,辜负了大好春光的感伤画面....,表达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寞无奈的思念丈夫的情感。全诗...欲抑先扬,耐人寻味.....。

诗歌的思想感情

1、 送别诗:通过离别画面,或是想象别后情景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依依不舍、眷恋牵挂、感伤惆怅、...............离愁别绪

....

。 2、 羁旅诗:通过诗人登高望远、望月怀人、佳节思亲、伤春感秋、夜宿旅馆等景象描写,抒发诗人客.....居他乡的艰辛、思乡怀人的忧愁、怀才不遇的幽愤

......................

。 3、 闺怨诗:通过对女主人心理动作生活的描写,抒发其孤独寂寞、久盼不归的无奈和愁怨。

..................4、 山水田园诗:通过对山水美景和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得描写,抒发诗人对美丽自然.........山水的喜爱和欣赏的喜悦、渴望过上恬淡无争生活得心情,甚至是对官场黑暗的批判厌恶

.......................................之情..

。 5、 边塞诗:通过对边地的奇异、恶劣环境,或是战争酷烈、战士戍边的景象的描写,抒发边地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思乡怀人厌战盼归的愁思,甚至批判君王将帅贪功好战

.................................

。 6、 咏物诗:通过对物的特点或经历描写,抒发诗人对高洁、坚强、淡泊品质的追求

..................。 7、 咏史诗:通过对古代人事的描写,或怀古伤今、借古抒怀,...........................抒发诗人对历史变迁、人世变幻的感慨,.

或是怀才不遇之情........

。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弄”字有“舞动”“玩耍”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花在风中摇动,花影也随之而动的美景,又写出了月下花枝的调皮、可爱之态,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由愁转喜的心绪变化。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在文中是“形单影只、白白地”的意思,写出了诗中之人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题】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凉”字用得最生动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凉”在这里有“清新、宁静”之意,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丽明朗,又点出了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更与后面的“镜”字相照应,表达出了月光明洁,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更好地增强了作者的感情表达。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①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题】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艺术的诗歌篇五
《诗歌鉴赏艺术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

【考纲解读】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 语

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

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

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表达技巧一般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命题。

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占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

言、形象或情感式的出题方式;从广东近四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命题率是75%,四年中有三年均设

置了考题,也是“表达技巧+语言(形象或思想内容)”的形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08年我省的诗

歌命题仍会作为重点的考查对象。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表达方式

抒情类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描写类

修辞类

篇章结构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

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

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

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

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

为表现手法)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

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题型一:赏析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变式提问: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构成: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 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明方式)

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阐运用)

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效果)

表现手法 抒情类 描写类 修辞类 其他类表现手法 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抒怀言志

方式,即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题型二:赏析手法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

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

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

主旨)【叙——析——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

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

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

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

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

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

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答案: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

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

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

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

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

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

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

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

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

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

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

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

向、抱负和操守等。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

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

的无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

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

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

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叙事抒情: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区别几组概念】:

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

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

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

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

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

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

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

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 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

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

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

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

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

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1)后人评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4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六,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1)一是就自然节气而言的初春之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一是,清明是扫墓时节,野田荒垅引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评分标准:“初春之景” 、“笑”的情感 、清明扫墓时节、“愁”的情感各 1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用“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 要向妻妾炫耀);介之推(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两典故对比,在对比中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评分标准:对比手法、用典手法2分,分析 2分)

3、阅读下面二首唐诗,完成相应试题。(4分)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注]①徂:消逝,流逝。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2)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答案:(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忆 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简要分析。(3分)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的名字“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

关于艺术的诗歌篇六
《现代诗歌艺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25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