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的想一个人的话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委婉的想一个人的话篇一
高考语文答题指导》

高考语文答题指导

一、基础知识

1、语音、错字题,先回忆试卷上考查的字的读音或写法,再审视试卷上字的读音或写法,然后判断正误。如果先看试卷上的注音或汉字,有时对的都像是错的。大家常常有这种感受,某个字自己读、自己写绝对不会读错、写错,但写在试卷要自己判断就拿不准。如果把比照与被比照的位置换一下,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是判断句子中有无错别字,要迅速扫描句子,找到关键词,在关键词中重点考查关键字,例如“谈笑风生”的“生”、“风声鹤唳”的“唳”。

如果实在不知选哪项了,可参考下面一些方法。读音越是最平常、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有可能是错的!形声字的注音如果与其声旁相同,十之八九有问题。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错别字可多分析词义,比如“明枪暗箭”与“唇枪舌剑”“和颜悦色”与“察言观色”;也可分析一下结构,比如“文过饰非”。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或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2、词语填空不要老盯着一个词,要很快把所有的空都看完,再综合起来考虑。先把最有把握的那个词定位。对于拿不准的,可以想一想同义词辨析的六个角度:词义的轻重(轻视、蔑视)、范围的大小(边境、边疆)、褒贬色彩(略)、语体色彩(父亲、爸爸)、搭配对象(截止、截至,起用、启用)、词性异同(偶然、偶尔)。有时还要考虑词和短语,比如“自愿”“志愿”。总之要特别注意语境,特别是要看与之搭配的主谓宾。

3、成语重点考虑色彩、对象是否正确,是不是同义成语的误用,特别要考虑适用对象,比如“震耳欲聋”“振聋发聩”“危言耸听”“骇人听闻”之类的。“振聋发聩”是形容某一观点、某一看法的警醒作用的,“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大的。如果你觉得错,那么就应该问一问自己:这个成语不对,那么正确的应该用哪个成语?利用望文生义增加考生的失误是命题的常用方法,如果命题者是要我们就成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我们要小心上当。比如“不刊之论”并不是无法刊登的意思。还有“别人都在捐钱捐物,他却细大不捐,毫无同情心”“网络近来发展迅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等都是按字面意思理解的。

4、病句题用抽主干的方法检查,这个句子的主、谓、宾分别是哪几个词?完不完整?能否搭配?必须注意的是,选出没有语病的不是选美,要有相对意识。纵观二十几年的病句题,没有哪一年的正确项是你一看就知道没问题的句子,大多是我们读起来很拗口的句子,这是因为出题者要增加干扰性,他就不会按你的胃口,造一些学生腔的句子给你。看哪几项的问题大,并且明显地属于六大病句的某一类型。把目光投向主要毛病,而不是细枝末节。另外,高考题一般是一个句子一种病,如果你已认定a项有成分残缺的毛病,又觉得c项也.............

有成分残缺的毛病,那多半是你对某一句判断不准,正确的项极有可能就在其中。

还可以根据不同句子的特点来确立检查的重点:

①、有反问句、否定句的句子,看看是否把意思弄反了。

②、一个句子,动词谓语后边还有很长的文字,要检查是否缺宾语;有判断词“是”的句子,应检查是否有主宾搭配不当或缺乏宾语的毛病。

③、注意并列短语作句子成份。当一种句子成份由并列短语充当时,常常因顾此失彼而造成搭配不当。

④、有“和”字的句子,检查是否有歧义。

⑤、有数量短语的句子,检查是否有歧义。

⑥、有两面意思(胜败、高低、是否、能否、多寡、去不去等)的句子,应检查是否患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毛病。

⑦、句首使用了介词(为了、由于、通过、经过、对、对于、作为、关于等),应检查是否缺少主语。

⑧、句中有“对”“对于”的句子,应检查是否有主客倒置的毛病。

⑨、有关联词语的句子,首先检查关联词语是否使用得当或者是否搭配,然后检查主语的位置是否得当。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那么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语后面。反之,则放在关联词语的前面。

5、标点题要注意和语意的理解结合起来。许多标点题并非仅仅在考标点,从某个角度讲是在考阅读理解。因此我认为,事实上,标点题是一道小阅读题。我们做这种题一定要有这种意识。比如

“那是常州的象征——天宇寺。”外公见我答对了,点点头说,“嗯。天宇寺始建于唐代,历来香火旺盛,有着‘东南第一丛林’的美称。”

这道题的实质是要你看到这是两个人的话,而不是一个人的话。

另外,做基础题时还要注意

1、慢审题,一定要看清是选是还是选非,可以在题目的“正确”或“不正确”这样一些字眼上加上着重号。

2、感觉答题,理性检查。没有充分的理由,也就是说,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要轻..........................易推翻第一次做出的选择,直觉往往是最准确的。 ...........

3、把选项一定要填写在括号中,便于填涂在答题卡上。

二、社科文阅读

1、要明白科技文常用的命题方式。科技文现在一般是四道题,第一道题考概念,第二道题考理解、第三道题考判断、最后一道题考推断。常用的设题方法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比如把部分使用的看作全面推广的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颠三倒四、似是而非、无中生有,比如把尚未出现的看作已经出现的,把正在研究的看作已经成功的,因果颠倒,先后错乱等。

2、切忌凭印象答题。我们要将题目的每个选项与原文相关的段落和相关的句子对照起............................来,细细比较,要在原文上勾划,并且最好在原文相关句子上注明第几题第几项,然后找出..............

细微差异。

3、有关的背景知识要慎用。大家要明白,阅读题意永远是考我们阅读能力的,而不是考我们的知识储备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只能是一种参考,当背景知识与文章内容相矛盾时,应以文章内容为准。特别是阅读那种介绍全新观点的文章更应如此,因为你所知道的背景知识大多是传统的观点,极有可能与文章的观点相左。

4、推断题要善于用排除法。简单地与原文对照已经不起作用了,要依据文中的基本观点进行逻辑推导。要依据全文的关键语句和主要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暗含的(无论是证明肯定还是反面批判)。然后正确地进行推断。推断的实质不是外扩,而是向下挖,挖句子的隐含信息。前提是真正把原文读懂,冷静地读,千万不要急躁。

5、科技文的内容可能偏深,篇幅可能偏长。做题时一定要有耐心,要有韧劲,要有好心态,要明白,对你如此,对别人也是如此。要有韧劲,急不得。解题程序可按如下顺口溜操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三、文言文阅读

1、要有十足的耐心,不要有畏难心理。现在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将不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类的考查,有可能是小品文、游记散文之类的文章。有的同学一看见这样的文章就头疼,产生抵触情绪,愈是这样,愈看不进去,答题效果自然不好。而且一般情况下,文章较难的考查题目都是一些常用的字词,好多在我们学过的篇目中都是有据可查的,如武汉市供题训练三中的《诲侄等书》后面的几个词语,“报复、乞丐、冠行、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都见过,同学们都能准确选出答案。

2、在初读全文的基础上,要迅速看后面一道有关内容判断的题(一般是最后一题,有..........................

的是倒数第二题)。特别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时,这样做就更有必要。四项中只有一项不正确,而不正确的那一项还不是全错,往往只有一处错误,这对我们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很有帮助。当然,如果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四项中有三项错误,只有一项正确),那就要慎重。要相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往往设题点在文章的局部,即是对文中某句话、某个词的理解。

3不要死扣一个字词。遇到不懂的字词,可先跳过去,往下看,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答案就在后面的题目中,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不懂又何妨!

4、实词理解可借助结构分析。那个词在文中是动词还是名词?是做主语,是做谓语,还是做宾语?这是区分实词词义细微差别的一个好方法。

警惕以今释古。当试卷对某个词的解释是用今天仍在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意义时,那十有八九有问题。成语例外,正好相反,可以借助成语来理解古文,如“家喻户晓”的“喻”。方言中的少数词也是保留了古意,比如“让”。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的释义往往是对的,多半是用来干扰我们的。

5、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可尝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代替。

5、警惕专用名词的干扰。人名、地名、官名、时间名、器物名等。你要知道哪些是专用名词。可将所有专用名词用特殊符号框起来。比如许多同学在理解《鸿门宴》中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句时就常常出错,错把“籍”理解为介词“凭借”。其实,这里的“籍”是项羽的名。古人自称常常称名,属于谦称的一种。本句之所以常常出错,是因为《鸿门宴》是选自《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很长,作者只在开头介绍了项羽的名,中间一直以“项羽”“项王”相称(“羽”是字,称字、称王都是尊称)。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要消除这类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一开始就把文中有关人物称呼的字词(无论是“名”,还是“字”,还是“号”)全部框起来或是加上一个什么特殊的符号,以提醒自己。特别是对像“籍”这种既能作专用名词又能作一般词用的词,更是要加倍小心。

6、翻译要字字落实,要揣测得分点,对那些得分点一定要翻译到位。除了老师经常给......

大家讲的留、删、调、补、换等等之外,我还想强调两点:一是要有原文意识,也就是说要..........把那个句子放回原文,以彻底弄清它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句子的语气等,以便正确添加相..........

关的连接词,翻出它的语气语调。这就是说,无论理解并翻译哪种句子,都不要脱离语段的大语境,要注意作者在这个语段中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而且我们还要善于联系上下句这个小语境,从文章的脉络中去寻找答案。二是要注意特殊语句的翻译,这里所说的特殊语句是指隐含的复句,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古汉语所特有、富于古汉语特色的修辞手法,如借代、互文、用典、委婉等。比如 “立言践行,岂独徇名安己而已哉?”一句中的“立言践行”就是一个隐含的复句,就应翻译为“如果立下了诺言,那就一定要履行,怎能只去炫耀名声使自己陶醉就罢了呢?”。

四、诗歌鉴赏

1、先看是哪一类诗。是写景抒情,是怀古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要弄清楚。写景抒情诗,往往是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要重点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怀古抒情诗,一般是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证今,也可以古讽今,或怀古伤今(苏轼四十多岁被贬黄洲,想到周喻在相同年龄已建功立业,不禁悲从中来);托物言志诗,是物和志的关系,要重点分析物象与志向的相似点。

2、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弄清写作目的。

3、看诗词的前半部分,闭目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4、要“五读”:①、读诗歌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是解读该诗的一把钥匙。。②、读作者。对熟悉的作者要想一想他的身份、风格。比如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王维的诗中有画、杜牧的咏古伤今、李商隐的含蓄等,都要心中有数。比如,大家熟悉的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面上看,这是一首记游之作,记作者所见池塘的清澈、美丽。其实这形象的画面只是作为理学家的朱熹用以阐发道理的一个载体,他是借描绘池塘景观,启示人们:要头脑清醒,心地明澈,就要坚持学习,不断补充新知)。③、读注释(难懂的字词、典故,答案有时暗含其中。④、读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是答题时不能不说的一个地方)。⑤、读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找准角度)。

5、分析手法要着眼宏观上的,要看这首诗不同于其他诗的地方,应重点看构思上的,....................................不能全是比喻、拟人、对比这些局部的修辞。如果是开放性试题,是多个要点的题,一般来...................

说后几个要点才谈修辞上的。

6、主观鉴赏题一般要将诗歌的意境描述一番,再对准提问下结论。

7、两种题型要重视,一是高开放的试题,要大胆去说,只要言之成理。自选角度的题,要选感受最深、相关知识储备最多、最有把握的一个“点”。比如,如果你对借人写己的手法很有研究。也可选那首诗最明显的特点,这样容易有话可说;二是比较鉴赏,要看到同,也要看到异,一般涉及情感、态度、风格、写法。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

五、默写填空。

1、默写不要有投机心理。三句选两句就只能写两句,写三句就按前两句评分。

2、要特别注意不写错别字(“灯火阑珊”),要检查虚词是否有错、有漏、有多的情况。.................还有注意这样一些情况:①、要注意区分同音字,比如“长使英雄泪满襟”“别有幽愁暗恨..

生”;②、要注意通假,比如“君子生非异也”“再接再厉”;③、要注意顺序,比如“江山..

代有才人出”“粉骨碎身浑不怕”(加点处均需注意) ..

3、最好用楷书书写,切记书写要规范,重复的不能用符号代替,如“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嘈嘈切切”的第二个“嘈”和第二个“切”。

4、默写题一定要在做完后进行检查,这样笔误和错别字就可发现。

五、现代文阅读

1、要从容不迫,静心阅读。要告诉自己“既然给咱留下了阅读的时间,咱就舍得拿出时间来静心阅读”。第一遍浏览全文,最好不看题目,以便整体把握文章。第二遍要依据题目确立阅读区间,重点读相关段落。一个题目往往有一个对应的阅读区间。但不要拘泥于此,因为有的题还要涉及其他段落的内容。

2、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强化几种意识:

一是整体意识。无论题目怎么出,从什么角度问,他都会或直接或间接的考到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好的题目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有这种清醒的

意识,要看到题目背后的实质。答题时一定要想一想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答题时不妨有意往这上面说。

二是位置意识。题目所说的那句话处在原文的开头还是结尾,不同的位置往往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开头往往有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题等作用, 最后一句话往往有卒章显志、照应前文等作用。题目可能不直接这样问,但只要是涉及这几个地方的句子,就有可能是考这个问题的。比如2003年春考题第 15题: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此题中的句子在文章末尾,你就要考虑这个位置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是照应文章开头;从文题上看,是点题(此文的标题为《想北平》);从主题上,看深化思念北平的情感。

三是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也有不同的答题套路。比如哲理散文,就重在语意的理解,而微型小说就重在形象和环境的分析。

3、要注意几类句子:开头、结尾、过渡的句子,点题的句子,叙述之后的抒情议论句,论据之后的议论句。这些句子往往涉及全文的主旨。

4、依据分值确立要点数和答题的文字量。一般来说,分值大,要点就要多,文字量就要大。6分的题,要点一般不会少于三个。

5、开放性的主观题,要点要适当多一点。有可能阴差阳错地写出答案中地某个要点,一般来说,答错了不倒扣分。当然要适可而止,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不要无限扩大答题范围,如问“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就只能从铺垫、过渡、照应、跌宕、深化等角度去答,而不需要回答在中心、内容等方面的作用。要对准角度,避免答非所问。可问问自己,我这样答是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这个答案可不可以作为另一个问题的答案?

6、对题目要求概述的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能一字不易地照搬原文,要善于转换。自己的语言不得少于四分之一。要求分析的题一定要举例为证。

7、一题有几问的,在试卷上标上序号,以避免答了前一问忘了后一(几)问。

六、语言应用

这一块是高考新题型的试验田,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同学们要把握以下几点:

1、读懂题目,弄清出题者的意图。比如武汉的供题训练(三)的第20题:请用“信念”和“成功”置换下面例句中的“种子”和“果实”,另造一个句子,要求保留例句的语法、修辞特点和语义关系。有的同学初读题目,就茫然不知所措,其实仔细分析题目和例句,不外乎就是考查仿写,阐释信念和成功的关系,只不过变换了一种表述方式而已。弄清了出题者的意图,答题就好操作多了。

2、按要求准确表述,注意附加条件和字数要求。如有一个题目要求扩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后两句诗,结果有的同学却扩写了整首诗,导致失分。

3、答题结束后要对照题目要求检查你的答题是否符合要求,表述是否通顺。不要出现别字和语病。

七、作文

1、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

2、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

委婉的想一个人的话篇二
《课堂常规评价激励》

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

听:

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2、你听得很认真,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细微的地方也能够注意到。 说:

1、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2、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3、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4、XX同学不但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5、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6、你表达得清晰流畅,很有逻辑层次,提出表扬 别的同学在说的时候,要学会倾听,然后发表意见。

在课堂教学上要关注学生的评价

提起“评价”我们并不陌生,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个重头戏。特别是教师在何时评,如何评?怎样评? 才能起到点拨、导向、总结提升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也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一、学生在评价中可以学会注意倾听。

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法还得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要学会倾听才能吸收和扬弃。不会倾听和兼容的人,最终可能会成为落伍者。有自己的主见,又敢于吸收他人的想法,发展会更快,道路会更宽。这种能力就需要我们学会认真倾听。

现在的孩子发言很积极,他们非常爱表现自己,却不太乐意倾听别人(更准确地说只听老师一个人的话)。教师引导学生,每当回答问题前都要对前一个同学的回答,做一个恰当评价,同学们就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比如让同学起来回答时,先指出优点,再点出不足。或者是指出,谁能把大家的意见整合一下?”“谁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得完整一些”?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其中主要之点在教师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注意倾听。 二、学生在评价中可以学会欣赏别人。

现在的学生自私心理倾向增强,都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都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而不愿意包容别人。同学们总能找到十条八条自己的长处,却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点。

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人品。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可能有合作的基础。一个人不管怎么能干,如果不愿欣赏别人,不能欣赏他人,自以为是,那他一定是孤独无助的。只有学会真诚欣赏别人,才会吸取别的亮点使自己更靓。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评价学生时也尽量先找学生的优点,就是全错了,也要从学习态度上加以表扬,给学生做好示范。

然后引导学生注意对同学的评价,提醒学生要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吸收他人的优点。 三、学生在评价中可以学会明辨是非。

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还要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应当学会不盲从,敢于善于用反思与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要有锐气,敢于发现自己、他人的不足。在评价中教会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看待人和事物。这也是一种能力,能分辨是非,也就具备了欣赏的能力。

四、学生在评价中可以学会沟通交流。

评价别人是需要能力、技巧和艺术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评价他人,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心悦诚服的接受,也是需要引导和训练的。最好多说优点,少说缺点(不能不说),评价要真诚,指出错误要委婉。表达方式可以用第二人称,某某同学你的回答。。。不足可以用提出希望的一种激励方式等等。这里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时要注意尊重他人,并学会适当沟通交流的方式表达方式。

在课堂教学教师如果注意引导和训练学生之间的评价,那么课堂上才能达到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还有生与生的对话。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和交流,当然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运用评价

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个方面经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堂提问要注意点面有机结合,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

教师向学生发问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先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暗示差生注意听,待回答差不多时,再请优秀生补充。切忌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区别对待,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问在内容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形式上也应打破顺序,有目的地“随机”提问。另外,我在发问语态方面也应注意有关技巧,尽量采用诸如“你以为如何?”“你同意吗?”“你能告诉我吗?”“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等亲切和蔼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回答。

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从教学进程来说,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课中学生思维受阻时应及时提问,课尾当教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应及时提问;从教学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老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问、疏问和追问。

反思要体现教师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基于不同的个性品质,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往往也会潜移默化地受自己个性的影响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样的一节课,老师们的上法会各式各样。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事:别人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为了同样的效果也去效仿,但结果却不能让人满意。为什么?我认为是别人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我们的特点,别人的技法与风格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因此写反思时,每位教师应先弄清楚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特点,找出自我教学中的优点和别人无法比的闪光点,再找出自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自我个性品质中限制自我作为教师发展的障碍点。反思时,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作较深入的分析,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优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法,不断地在发展中改善不足之处,不断地弥补缺憾,这样的反思才会有效,才能具有实际的意义。

二、 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

一堂成功的计算机课,往往给人以自然,活泼,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方法,技术处理,情境创设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设计不妥。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

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上课茫然、不能很好掌握技能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三、让纪律成为学生的美德

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但最有效的,也是最容易让人忘记的帮助学生提高的手段和方法。”对某些学生来讲,鼓励是一种保证课堂纪律培养良好行为的手段。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我希望你们遵守纪律,因为这是正确的事情,遵守纪律对每个人都有好处。但为了防止学生一味追求奖赏而忽略真正的道德纪律,我努力做到:(1)让学生知道,遵守纪律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为了其他同学能更好地学习。(2)遵守纪律是为了将课堂变成愉快的场所,而并非是为了得到奖励而要求自己去做什么。

纪律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他律,而是自律。通过纪律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必然性,合理性,并逐渐过渡到按纪律行事的阶段,老师要把这种规范的行为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种美德。

虽然学生只是小孩子,但他们也有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委婉的想一个人的话篇三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2007年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参考答案》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2007年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参考答案

7月5、6日

一、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奇耻大辱:形容极大的耻辱。

升官发财:指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泣:不出声地流泪。

急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大海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

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

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移:改变,变动。

二、复习下列课内词语,注音

第1课

痴想 chÿ xiǎng 隐秘yǐn mì 铁青tiþ qÿng 凝成níng chãng

诱惑yîu huî 喧腾xuün tãng 一瞬间yÿ shùn jiün

第2课

训诫xùn jiâ: 教导和告诫. 耸立sǒng lì 迂回yū huí: 回旋,环绕. 凝视 níng shì 啜泣 chuî qì 纳罕nà hǎn 瘦骨嶙峋shîu gǔ lín xún 心惊肉跳 xÿn jÿng rîu tiào

头晕目眩 tïu yūn mù xuàn 小心翼翼 xiǎo xÿn yì yì

三、完成下面两道语言运用题。

1.①动宾搭配不当。“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改为“培养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②成分残缺。“由”后面加“从”。

③不符合事理逻辑。“查漏补缺”可改为“急功近利”。

2.①希望就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清泉。

②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高亢的旋律,少一些低沉的曲调。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委婉(婉转)

2.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3.“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 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4.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7月8、9日

一、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漫:满;遍:到处。

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挺身:撑直身体。

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捧腹大笑: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手舞足蹈: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蹈:顿足踏地。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亡。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足:充足。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比比:一个挨一个。

二、复习下列课内词语,注音

第3课

骚扰süo rǎo 小憩xiǎo qì: 憩,休息. 茁壮zhuï zhuàng 糟蹋züo tà 庸碌yōng lù 辜负gū fù 昂然挺立 áng rán tǐng lì 擎天撼地 qíng tiün hàn dì: 形容威势极大. 肃然起敬 sù rán qǐ jìng

第4课

嚷rüng 穗suì 舱cüng 绽zhàn 凑cîu 酿niàng

发端fü duün: 开始,开端. 终极zhōng jí 迸溅bâng jiàn

挑逗tiǎo dîu 繁密fán mì 伫立zhù lì 凝望níng wàng

笼罩lǒng zhào 伶仃líng dÿng 稀零xÿ líng

忍俊不禁rþn jùn bù jÿn 仙露琼浆xiün lù qiïng jiüng

蜂围蝶阵fýng wãi diã zhân 盘虬卧龙pán qiú wî lïng :喻隐藏的人才.

三、完成下面两道语言运用题。

1.答案A.

B项语言累赘,“位置处于”改为“位于”;

C项用词前后感情色彩不一致,“滑稽”改为“可恶”;

D项出现两个主语,句首“中国人民”去掉。

2. ①我树立的理想很高远

②爱她的草长莺飞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

2.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3.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4.拟人。花儿在这里舞蹈,鸟儿在这里玩耍。

5.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7月10、11日

一、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适可而止: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适可:恰好可以。

各行各业:泛指所有的人所从事的各种行业。

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不会发臭。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腐:臭。

户枢不蠹: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也比喻人经常运动可以强身。

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助人为乐:帮助人就是快乐。

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依马万言: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贯注:集中。

二、复习下列课内词语,注音

第6课

蜕tuì:解脱,变化。 饥寒jÿ hán 离乱lí luàn :乱离 缀连zhuì lián 远行yuǎn xíng 倔强juã jiàng 洗濯xǐ zhuï 玷污diàn wū:弄脏,比喻辱没。 怨恨yuàn hân 扒窃pá qiâ 诅咒zǔ zhîu 浓阴nïng yÿn

海天相吻hǎi tiün xiüng wþn 浪子回头làng zǐ huí tïu

碌碌终生lù lù zhōng shýng:一生忙碌平庸,没有作为。

绝处逢生juã chù fãng shýng

可望不可即kþ wàng bù kþ jí: 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第7课

贪婪tün lán 堕落duî luî 点缀diǎn zhuì 自豪zì háo 冉冉rǎn rǎn 苦熬kǔ áo 雏形chú xíng 丰硕fýng shuî 稀疏xÿ shū 珍重zhýn zhîng 累累lþi lþi :沉重,繁多。 低回dÿ huí 沉甸甸chãn diàn diàn 眼巴巴yǎn bü bü

繁弦急管fán xián jí guǎn: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红灯绿酒hïng dýng lǜ jiǔ 玲珑剔透líng lïng tÿ tîu

具体而微jù tǐ ãr wýi :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 多姿多彩duō zÿ duō cǎi 不可磨灭bù kþ mï miâ 回味无穷huí wâi wú qiïng

三、完成下面两道语言运用题。

1.答案D.

A项语序不当,“有关”和“许多”位置互换;

B 项动宾搭配不当,“污染”改为“弄脏”;

C项缺少宾语中心语,改为“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的地方”。

2. ①令无数诗人吟咏不绝

②如果你是一片落叶,就增添一份秋意。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①不久,随即。

②向来。

③通“趋”,趋向,奔向。

④死亡

2.答案C

A都是连词,但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承接。

B第一个“之”代词,指这件事,第二个“之”动词,到,往,去。

C都是代词,它。

D都是介词,但第一个“于”解释为:向;第二个“于”解释为:在。

3.(庞涓)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两天的路程并作一天,日夜兼程去追赶(齐军)。

7月12、13日

一、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心恢意冷: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一败涂地: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

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油然而生: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油然:很自然的。

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 森罗万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

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二、复习下列课内词语,注音

第8课

慧心huì xÿn:原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嬉戏xÿ xì 慷慨küng kǎi 闲适xián shì 撤销châ xiüo 禀告bǐng gào 厄运 â yùn 折磨zhã mï 行乞xíng qǐ 正色zhâng sâ 落难luî nàn 归属guÿ shǔ 流落liú luî 无忧无虑wú yōu wú lǜ 心旷神怡xÿn kuàng shãn yí 阴晴圆缺yÿn qíng yuán quý 举世无双jǔ shì wú shuüng

心痛如割xÿn tîng rú gý 险象迭生xiǎn xiàng diã shýng

得失之患dã shÿ zhÿ huàn: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多愁善感duō chïu shàn gǎn 天灾人祸tiün züi rãn huî

突如其来tū rú qí lái 异国他乡yì guï tü xiüng

第9课

固执gù zhí 鞭策biün câ 盛名shâng míng 报酬bào chïu 奢望shý wàng 蹂躏rïu lìn 呵责hý zã:呵斥。 懊恼 ào nǎo 沉醉chãn zuì 迷醉mí zuì 猝然长逝cù rán cháng shì:突然去世。 问心无愧wân xÿn wú kuì

三、完成下面两道语言运用题。

1.答案D.

A项用词不当,“行径”一般指不好的行为,改为“事迹”;

B项前后不对应,主语改为“拥有健全的体魄”;

C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句意没有转折关系,去掉“虽然”。

2.①你无法延长生命,但你可以丰富人生。

②钱能买到钟表,不能买到时间。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为什么放过其他骑手,而单单只找我

2.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3.(1)仁慈与同情,肯帮助别人 (2)凭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仁慈和同情之状

4.因为老人能从那人的眼睛中看出仁慈和同情

5.以前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以后我要多多做这方面的事。

7月14、15日

一、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聚精会神: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会:集中。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欲:想;罢:停,歇。

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疾:急速。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

胆颤心惊:形容非常害怕。颤:发抖。

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天南地北: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

二、复习下列课内词语,注音

第11课

朗润lǎng rùn 酝酿yùn niàng:比喻事情逐渐成熟的准备过程。 卖弄mài nîng 宛转wǎn zhuǎn 嘹亮liáo liàng 黄晕huáng yùn

烘托hōng tuō: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jìng mî 舒活shū huï 欣欣然xÿn xÿn rán 繁花嫩叶fán huü nân yâ 呼朋引伴hū pãng yǐn bàn 抖擞精神dǒu sǒu jÿng shãn 花枝招展huü zhÿ zhüo zhǎn 第12课

镶xiüng 响晴xiǎng qíng 温晴wýn qíng 安适ün shì 肌肤jÿ fū 秀气xiù qì 绿萍lǜ píng 水藻shuǐ zǎo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澄清chãng qÿng 空灵kōng líng 水墨画shuǐ mî huà 蓝汪汪lán wüng wüng

三、完成下面两道语言运用题。

1.(1)句意不明,“两个”改为“两名”。

(2)语意有误,改为“我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万里长城”。

(3)前后不对应,去掉“是否”。

(4)句式杂糅,去掉“史上”。

2.①如果没有想象,生活就像白天没有了太阳。

委婉的想一个人的话篇四
《【高考】标点符号总复习》

高考标点符号复习

一、标点符号的作用:

1、表示停顿:例:①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②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③ 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剧本中的台词)

2、表示语气:在书面语言里,句子的四中语气要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示。例如: ①理想是希望的升华。(陈述语气) ②你的理想是什么?(疑问语气) ③黄山的风景多美啊!(感叹语气)

上面用三种标点符号表示三种语气。祈使语气根据语气的强弱,分别用叹号或句号表示。

二、标点符号种类与形式:

点号及其形式

标号及其形式

三、标点符号的用法:

(一)点号的用法:句号、问号、叹号三种点号都是表示句末的停顿和全句的语气的,叫做句末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四种点号都是表示句中停顿的标点称为句中点号。

1、句号 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陈述句的句调一般是平调。例如:

①春天的白花送来花香。②我们已经看到,黄河东留万里,最终还是流入蔚蓝色大海。 祈使句句末常用叹号,但如果语气较弱,不读急降调,而接近平调,也可以用句号。例如: ④这几天我比较忙,以后再找时间谈吧。

特殊情况 ①在“虽然„但是„”和“尽管„但是„”这两种句式中,“但是”之前不能用句号。②除上面所说的两种句式外,“但是”之前可用句号也可不用。例如:

⑤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宪法•序言》)

⑥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问号 表示一句问话完了之后的停顿。⑪疑问句的句调一般是上扬的。例如: ①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⑫反问句末了一般也用问号。例如:

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⑬选择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状的问句,中间停顿用逗号,全句末尾用问号。例如: ③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④ 怎么了,你?

⑭并列问句中间可用问号。例如:⑤谁使我们的敌人?谁使我们的朋友?

⑮用“好不好”、“行不行”等表示的比较委婉的祈使语气,也可用问号。例如:

⑥你听听群众的意见好不好? ⑦ 你快点行不行?

⑰有些句子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是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句末不能用问号。 ⑧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 ,√)是值得谈一谈的问题。

⑨他完全知道这件事应该不应该谈?(?×,√)

⑱有时,作者在句中某一次语后用一个问号,然后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作者对这一词语有异议,提醒读者注意,实际上这种用法起着标号的作用。例如:

⑩司马相如(?——前118)自长卿,(汉)蜀郡成都人。

⑲一些人在疑问句末尾连用三个问号,时可以的,主要是为了表示极端强烈的疑问语气,但不能滥用,应在语词上下功夫。

3、叹号 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⑪感叹句和感情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要用感叹号。例如:①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 ②起立!

③世界上哪又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⑫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在句末以及呼语在感叹句句末,叹号必须放在句末。例如:

④多美呀,黄山的风景! ⑤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⑥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⑬叹号还可以用在句子当中表示某种感情。例如:⑦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鲁迅《这个与那个》)(注:叹号表示对有些人皆改革之名而个人要大捞好处的行为非常不慢的感情)

⑭叹号有时也是感叹的代号。例如:

⑧!!!——张海迪的事迹令人惊叹。

???——张海迪的事迹教人沉思。(同问号一样他起着标号的作用)

⑨“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这样用是为了写嗥叫声音极大) 问号和叹号是否可以并用?两种标点原则上不宜并用,但客观存在此情况。如果用要“?!”,

而不是“!?”,占一个字格。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可以用:

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例如:⑩你难道不需要一点真正的感情,真正的爱吗?! 11 “再买辆车?”老头子有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

12“我表哥说,如果肯到那个工厂去工作,每月给我一千块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例如:○

钱的工资。”“一千块?!”我惊呆了。

一般情况下,反问句末尾,多数人用问号或叹号,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末尾还用问号。

4、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指的是句中一般性的停顿。在这四种句中点号中,其他三种都是表示句子内部某种特定结构中间的停顿: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冒号:表示提示性词语之后的停顿。

如果句内停顿不适合使用顿号、分号、冒号,那么就可以用逗号。和其他三个表示的是特定结构之间的停顿相对而言,我们把逗号表示的停顿叫做“一般性”停顿。具体用法不再一一举例。

5、顿号 ⑪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①必须抓紧粮食、棉花、油料,化肥,煤炭的生产。(例①中并列的词之间有顿号,也有逗号。这里逗号用在不同类的事物之间,起一种分组作用,使语意更显豁。)

⑫并列词语之间也可用连词“和、根、与、及、而”等连接,其作用与逗号、顿号相同,需注意的是用了“和、或”等连词的地方,就不能再用点号。例如:②孩子们给在地里劳动的父母送来了开水、地瓜、(、×无点号)和煎饼。

⑬有些并列词语是习惯的配合,不致发生误会,不必用顿号。例如:③“父、母”“男、女”“黑、白”“省、市领导” “城、乡交流”。以上顿号的使用都是不必要的。

约数应当看作一个整体,中间也不停顿,但是表确属是要停顿。例如:

④教室里大约五六十人。 ⑤ 三、四年级我用功了,五、六年级就没有用功。

⑭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例如:⑥“一、┅┅二、┅┅”“甲、┅┅乙、┅┅”如果次序大了括号,就不要再用顿号。

⑮顿号与逗号比,顿号的停顿较短,所以有些句子的并列词语之间为表示郑重,停顿时间稍长就用逗号。例如:⑦“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

⑯在“职务+职务+┅+人名+职务+职务+┅人名”这种格式中,其实为“(职务+职务+┅+人名)+(职务+职务+┅+人名)”应为“职务、职务┅+人名,职务、职务┅+人名”。

⑰书名间的停顿:使用标点符号以节省为原则,可用可不用的时候不要用。所谓“可用可不用”,是说不用而不会造成误解。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我国古典

小说中的名著。”这个句子中,几个书名已加了书名号,看起来很醒目,几个书名号连用在一起,就把不同的书名分隔开来,不会造成混淆。所以,书名号间的停顿可以不用。愿意使用也不算错,但以不用为好。但是节省有一个前提,不能破坏表一的明确。如果书名号后面还有别的东西,比如作者名,书名间的顿号就不能省。如:《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名著。如果不用就引起歧义。

6、分号 表示并列的长分句或分句组之间的停顿。凡是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⑪几个分句并列,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句之间就用分号。例如:

①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时,首先会想起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

②他的神色,还是那么安详;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⑫并列的几个分句组,不论内部的结构是否一致,其间都应该用分号。例如:

③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新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天,谢秋月:这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其情”。(分号前后的分句组织结构相同)

④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各分句的组织结构不同,其主要作用是分清层次。)

⑬分项列举时,各项之间有时用分号,有时用句号。用句号是为了侧重强调各分项的相对独立性,那么每项也可以是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这是各项之间用句号。有时各项较长,其中有的分项中已经使用了句号,那么各分项之间就不能在用分号,而用句号。

7、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或总括语前的停顿,有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

⑪用在书信、发言稿的开头称呼语后面,含有请注意下面的话的意思。由“某某说”后面用一个冒号,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⑫用在总括语之后,让读者注意下文将要分项来说。例如:

①任弼时同志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

②北伐开始,叶挺就投身于革命,行前对八娘(叶挺的夫人)说:“我要去过‘流浪’生活了,十年八年不会回来,留给你500光洋,三条路:要么改嫁;要么离家,令盖新宅;要么吃斋。” ⑬用在总括语之前。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之后,用个冒号,表明下面是总括语。如果分句部分不长,中间用了逗号、顿号,而没有用到分号,那么总括性的话前面也可以不用冒号,而用逗号。例如:

④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密切相连的。

⑤一切危害人们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们群众和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

革命文艺家的任务。

⑭用在动词和较长、较复杂的主谓短语充当的宾语之间,表提示宾语。例如:

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 ⑦在蟑螂的世界里,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结婚”就意味着雄蟑螂走向自己的坟墓。 ⑮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或分句之后。例如:三七:中药名,即田三七。

⑱原来鲁镇是僻静的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⑯用于隔开作者和书名(或篇名)、时间表上的时和分以及文章的标题。例如:

“鲁迅:《一件小事》”、“8:30”、《友谊:跨国界的共同追求》

使用冒号要注意两点:第一,没有较大的停顿不要用冒号。第二,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下面句子中的冒号用错了。例如:

⑨周工程师召集各车间主任开会,讨论:如何完成本月生产任务的问题。

⑩当学术委员会宣布:张艺同志获得博士学位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标号用法

1、引号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引号完全是书面语上的符号,阅读时可以看到,念的时候却听不出来。

⑪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一般用“某某说”,使用的点号有下面几种:

“某某说”在引语前,它后面常用冒号,有的人用了逗号,以用冒号为宜。

“某某说”在引语前后,它后面要用句号。

“某某说”插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某某说”后面要用逗号。

“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用,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那么“某某说”后面一般用逗号。

⑫引文末尾的标点在括号内外的问题:

如果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即完整地照录人家的话),末尾标号在引号内;如果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不能有标点,标点必须放到引号外去,但引语末尾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例如:①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②来水看见艾艾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啦?”

⑬连续引用同一篇文章好几个段落,要在每一段的开头加上前引号,而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结尾才使用后引号,以表示全部结束。

⑭文中引用成语、熟语、谚语等,加不加引号,听作者自便。

⑮标出需要读者注意的词语,一般表示讽刺反语、特定称谓,也可用引号。例如:

委婉的想一个人的话篇五
《高考标点符号复习》

⑱有时,作者在句中某一次语后用一个问号,然后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作者对这一词语有异议,提醒读者注意,实际上这种用法起着标号的作用。例如:

⑩司马相如(?——前118)自长卿,(汉)蜀郡成都人。

⑲一些人在疑问句末尾连用三个问号,时可以的,主要是为了表示极端强烈的疑问语气,但不能滥用,应在语词上下功夫。

3、叹号 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⑪感叹句和感情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要用感叹号。例如:①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 ②起立!

③世界上哪又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⑫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在句末以及呼语在感叹句句末,叹号必须放在句末。例如:

④多美呀,黄山的风景! ⑤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⑥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⑬叹号还可以用在句子当中表示某种感情。例如:⑦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鲁迅《这个与那个》)(注:叹号表示对有些人皆改革之名而个人要大捞好处的行为非常不慢的感情)

⑭叹号有时也是感叹的代号。例如:

⑧!!!——张海迪的事迹令人惊叹。

???——张海迪的事迹教人沉思。(同问号一样他起着标号的作用)

⑨“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这样用是为了写嗥叫声音极大)

问号和叹号是否可以并用?两种标点原则上不宜并用,但客观存在此情况。如果用要“?!”,而不是“!?”,占一个字格。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可以用:

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例如:⑩你难道不需要一点真正的感情,真正的爱吗?!

11 “再买辆车?”老头子有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

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例如:12“我表哥说,如果肯到那个工厂去工作,每月给我一千块钱的工资。”“一千块?!”我惊呆了。

一般情况下,反问句末尾,多数人用问号或叹号,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末尾还用问号。

4、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指的是句中一般性的停顿。在这四种句中点号中,其他三种都是表示句子内部某种特定结构中间的停顿: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冒号:表示提示性词语之后的停顿。

如果句内停顿不适合使用顿号、分号、冒号,那么就可以用逗号。和其他三个表示的是特定结构之间的停顿相对而言,我们把逗号表示的停顿叫做“一般性”停顿。具体用法不再一一举例。

5、顿号 ⑪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①必须抓紧粮食、棉花、油料,化肥,煤炭的生产。(例①中并列的词之间有顿号,也有逗号。这里逗号用在不同类的事物之间,起一种分组作用,使语意更显豁。)

⑫并列词语之间也可用连词“和、根、与、及、而”等连接,其作用与逗号、顿号相同,需注意的是用了“和、或”等连词的地方,就不能再用点号。例如:②孩子们给在地里劳动的父母送来了开水、地瓜、(、×无点号)和煎饼。 ⑬有些并列词语是习惯的配合,不致发生误会,不必用顿号。例如:③“父、母”“男、女”“黑、白”“省、市领导” “城、乡交流”。以上顿号的使用都是不必要的。

约数应当看作一个整体,中间也不停顿,但是表确属是要停顿。例如:

④教室里大约五六十人。 ⑤ 三、四年级我用功了,五、六年级就没有用功。

⑭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例如:⑥“一、┅┅二、┅┅”“甲、┅┅乙、┅┅”如果次序大了括号,就不要再用顿号。 ⑮顿号与逗号比,顿号的停顿较短,所以有些句子的并列词语之间为表示郑重,停顿时间稍长就用逗号。例如:⑦“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

⑯在“职务 职务 ┅ 人名 职务 职务 ┅人名”这种格式中,其实为“(职务 职务 ┅ 人名)(职务 职务 ┅ 人名)”应为“职务、职务┅ 人名,职务、职务┅ 人名”。

⑰书名间的停顿:使用标点符号以节省为原则,可用可不用的时候不要用。所谓“可用可不用”,是说不用而不会造成误解。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名著。”这个句子中,几个书名已加了

书名号,看起来很醒目,几个书名号连用在一起,就把不同的书名分隔开来,不会造成混淆。所以,书名号间的停顿可以不用。愿意使用也不算错,但以不用为好。但是节省有一个前提,不能破坏表一的明确。如果书名号后面还有别的东西,比如作者名,书名间的顿号就不能省。如:《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名著。如果不用就引起歧义。

6、分号 表示并列的长分句或分句组之间的停顿。凡是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⑪几个分句并列,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句之间就用分号。例如:

①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时,首先会想起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

②他的神色,还是那么安详;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⑫并列的几个分句组,不论内部的结构是否一致,其间都应该用分号。例如:

③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新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天,谢秋月:这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其情”。(分号前后的分句组织结构相同)

④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各分句的组织结构不同,其主要作用是分清层次。)

⑬分项列举时,各项之间有时用分号,有时用句号。用句号是为了侧重强调各分项的相对独立性,那么每项也可以是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这是各项之间用句号。有时各项较长,其中有的分项中已经使用了句号,那么各分项之间就不能在用分号,而用句号。

7、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或总括语前的停顿,有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

⑪用在书信、发言稿的开头称呼语后面,含有请注意下面的话的意思。由“某某说”后面用一个冒号,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⑫用在总括语之后,让读者注意下文将要分项来说。例如:

①任弼时同志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

②北伐开始,叶挺就投身于革命,行前对八娘(叶挺的夫人)说:“我要去过‘流浪’生活了,十年八年不会回来,留给你500光洋,三条路:要么改嫁;要么离家,令盖新宅;要么吃斋。”

⑬用在总括语之前。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之后,用个冒号,表明下面是总括语。如果分句部分不长,中间用了逗号、顿号,而没有用到分号,那么总括性的话前面也可以不用冒号,而用逗号。例如:

④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密切相连的。

⑤一切危害人们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们群众和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任务。 ⑭用在动词和较长、较复杂的主谓短语充当的宾语之间,表提示宾语。例如:

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

⑦在蟑螂的世界里,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结婚”就意味着雄蟑螂走向自己的坟墓。

⑮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或分句之后。例如:三七:中药名,即田三七。

⑱原来鲁镇是僻静的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⑯用于隔开作者和书名(或篇名)、时间表上的时和分以及文章的标题。例如:

“鲁迅:《一件小事》”、“8:30”、《友谊:跨国界的共同追求》

使用冒号要注意两点:第一,没有较大的停顿不要用冒号。第二,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下面句子中的冒号用错了。例如: ⑨周工程师召集各车间主任开会,讨论:如何完成本月生产任务的问题。

⑩当学术委员会宣布:张艺同志获得博士学位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标号用法

1、引号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引号完全是书面语上的符号,阅读时可以看到,念的时候却听不出来。

⑪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一般用“某某说”,使用的点号有下面几种:

“某某说”在引语前,它后面常用冒号,有的人用了逗号,以用冒号为宜。

“某某说”在引语前后,它后面要用句号。

“某某说”插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某某说”后面要用逗号。

“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用,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那么“某某说”后面一般用逗号。

⑫引文末尾的标点在括号内外的问题:

如果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即完整地照录人家的话),末尾标号在引号内;如果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不能有标点,标点必须放到引号外去,但引语末尾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例如:①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②来水看见艾艾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啦?”

⑬连续引用同一篇文章好几个段落,要在每一段的开头加上前引号,而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结尾才使用后引号,以表示全部结束。

⑭文中引用成语、熟语、谚语等,加不加引号,听作者自便。

⑮标出需要读者注意的词语,一般表示讽刺反语、特定称谓,也可用引号。例如:

③为了寻找侵略的根据,艾奇逊重复地说了一大堆“友谊”,加上一大堆“原则”。

④1919年的“五·四”运动,第一次以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亮出“科学”与“民主”的旗帜。

2、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它也是书面上的符号。括号里的注释一般是不必念出来,因为它与正文的文意不一定连接得起来。从注释范围上分,有句内注释和句外注释,括号有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的叫句内括号;注释和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句内注释紧挨着被注释的词语,句外的注释则放在句子之后。括号内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点号,但不能用句号,可用逗号、分号,句末点号要省略,句外括号内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点号,内部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句尾市可以保留句好的。例如:①这里选的一段是写杨志替北京大名府(现在河北省大明县东)留守梁世杰(蔡京的女婿)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多取得经过。

②如果是老实地用最适当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比较容易准确;一加不恰当的修饰,反而不准确了。现在一般的毛病是爱修饰,修饰得恰当当然好,修饰得不好可就糟了。(说到这里,郭老笑着对在座记录的两位女同志说:“比如女同志打扮得好的很漂亮,打扮得不好得糟了。”引得哄堂大笑起来。)

③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必须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最近,左联提出了“作家的无产阶级化”的口号,就是对于这一点得很正确的理解。)

但无论是句内,还是句外括号,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们内部的问号和叹号却都可以保留。

3、破折号 表示他后面有个注解,或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⑪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和括号不同的用法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朗读是不念出。如果解释的语句是插在句子中间,可在前面和后面各用一个破折号,其实相当于一个括号。例如:

①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

②我踏上了联邦德国的旅途,到了海涅的故乡——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

③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④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⑫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例如:

⑤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⑥“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

⑦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⑧“嘟——”火车进了站。

⑬破折号还可以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例如:⑨光辉的知识分子形象

——谌容和她的《人到中年》

⑭破折号表示转折。鉴别是否是表转折的用法是看后面分句是否能加“但是”等关联词。例如:⑩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而已。

注:破折号的前后是否需要标点:

一般来说不用,因为破折号把注释和被注释的语分分成了两部分。在读到破折号时自然会停顿,省去前面的标点,不会妨碍内容的表达。

但是在表达话题或谈话对象的突然改变的时候,或者在表示语意的跃进的时候,破折号前面可以加标点,而这个标点又以句末点号(句号、叹号、问号)为常见。

在较早的用法中,破折号的前面也有加句内点号的,那是比较早的用法。例如: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二十个人吃粥。(《包身工》)现已不用此用法了。

破折号后面不用标点。

4、省略号 表示文中省略部分。例如:①过年的时候,我们各地的花样一向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狮子、玩龙灯、跳旱船、放花炮┅┅人人穿上整洁的衣服,头面一新。(表示同类事物的省略)

②鲁迅说:“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表示引文略去的内容)

③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它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表示省略重复的词语) ⑫省略号还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例如:

④何为:不行!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

欧阳平:┅┅(表示沉默)

⑤穿长袍的问:“这一位是┅┅”

“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表示中断)

⑥他颤动着嘴唇低低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不要┅┅为我┅┅耽误工作!”(表示病人说话无力,断断续续)

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表示闰土见到阔别二十年的“迅哥”后不知从何说起的心态)

注意:⑪省略号与破折号表示语言中断的区别: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声未尽。

⑫省略号前后的标点用法:一般来说,在省略号的前面,如果句子的意思已经表达完整了,说明这个句子,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了,那么应该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点号。如果省略号前面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原则上不加标点。例如: ⑧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得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在省略号的后面,一般不用标点,因为连文字都省略了,再加标点也没有意义了。如果省略号后面还有文字,为了表示省略号前面的文字,不跟下文相连,可以在省略号的后面加上句末点号。例如:⑨现在创作上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像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常不可的,但大多数是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的。

⑬文中的“等”、“等等”,就不要再用省略了,用了省略号,就不要再用“等”、“等等”。

⑭省略号有时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5、书名号 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例如:

《鲁迅全集》(书名) 《文学评论》(报刊名) 《故乡》(篇章名)《茶馆》(剧作名)

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例如:《论〈李有才板话〉》

6、连接号 连接号比破折号短,只占一个字格。⑪表示时间、地点、数目的起止,人或事物的某种联系。一般连接号是与要读出来的。据实际情况读作“至”、“到”、“对”等。例如:

①孙中山(188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中山县人。

②“北京—广州”特别快车就要开车了。

③第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聂卫平—羽根泰正)

标明产品等的型号,连接号可以读作“杠”,也可不读。例如:④东方红—75拖拉机

在科技文献中也常常用到。如:⑤L—蛋氨酸

在汉语拼音中,连接复合词、成语或AABB式叠词的两个部分也使用连接号。例如:

⑥biànzhâng—wãiwùzhǔyì(辩证唯物主义)⑦fēngpīng—làngjìng (风平浪静)

⑧láilái─wǎngwǎng (来来往往)

杠式连接号与波浪式连接号的使用:

委婉的想一个人的话篇六
教案

第一课时

一、 读课题质疑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看不见的爱》。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谁对谁的爱?为什么是看不见的?(初步解答)“看不见”表面指儿子双目失明,实际它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看不见的爱》。

二、 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障碍

1. 师范读课文,要求听清字音,思考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屏幕

(2) 指名读一遍,正音

(3) 自由读一遍,说说通过预习你学会了哪个词或哪个字。

(重点学习画线词语)

(4) 领读。

(5) 开火车读。

三、 自由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再次思考课前问题并解答。

四、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在夏日的傍晚,我看到一位母亲很有耐心地教盲童用弹弓打玻璃瓶的事。那么课题所提到的看不见的爱到底在哪儿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了解了它的大致内容。那么母亲这份“看不见的爱”到底隐藏在哪儿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不见的爱》。

二、 孩子的认真,自信。

师:还记得讲的是谁的故事吗?(板书:母亲――――失明的儿子)他们在做什么?(练习打弹弓)那么他是怎样打的呢?

1. 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2. 汇报:(找全后出示屏幕)

3. 自由读一读,说说他打得怎么样?

句子:

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他还在不停地打。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a. 生:打得糟糕。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

低。而且这是一个只有七八米远的瓶子。

师:我可从来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这引发了我的好奇,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

b. 生: 打得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

师:即使瞄那么久,打得那么认真,但还是打得那么差劲,就连战在身后的我都一眼看得出这一弹一顶打不中啊,难怪我产生了想教他打弹弓的念头。

c. 生:打得有规律。

师:此时,我已从那位母亲那里得知这是一个失明的孩子,我渐 渐发现这个孩子越打越有规律时,越打越好。

(3) 就这样,我站在那孩子身后看他打弹弓,一直从傍晚一直看到??夜色笼罩。(板:夜色笼罩)

三、从动作、神态中体会母亲的爱

师:那么,这段时间里母亲在做什么呢?

1.自由读文,画出相应句子。

2.汇报。(找全后屏幕出示)

3.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概括说说母亲在做什么?(递石子)

4.这两次递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生:第二次慢。(为什么?)

相同:母亲的神态都是那样安详,带着微笑,一样的在递。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孩子很有耐心,很爱孩子。)

引:是啊,这么久的时间里,无论孩子打得是好是坏,无论孩子打得是快是慢,那位母亲的神情始终是――安详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动作始终是――轻轻地。那神情中写满了一个母亲的“爱”,怪不得,文中第二节中写道“我”从那妇女的眼神中一眼就可以知道她就是――那孩子的母亲。

师:课文读到这儿,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了。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母亲的爱的呢?(人物的动作,神态并板书在右侧)那么,母亲的这份看不见的爱在还哪儿呢?

四. 从语言语中体会母亲的爱

1. 分角色朗读4-12段,找出母亲与我的对话,仔细品

读,体会到了什么?

2. 汇报,屏幕打出句子。

a. “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

地说,“他看不见”。

“谢谢,不用!”引:别人好心帮他的孩子,母亲为什么要拒绝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失明的孩子?(母亲要不要孩子依赖别人,让他自己自己面对困难,面对现实„„)“谢谢,不用!”应该是什么样的口气?(委婉,坚定)

顿,(母亲对盲孩子十分怜爱,不太愿意让旁人知道孩子看不见 的事实。)(犹豫,害怕刺伤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轻轻地,(读出母亲可怜孩子,无奈的情绪,怕刺伤孩子的心又怀着深深的爱意)

指导朗读:多么细心而又坚定的母亲啊,我读旁白,大家读母亲的话

b.“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引:“别的孩子”指哪一种孩子?(正常的孩子,健康的孩子。)

听出来了吗?“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言下之意就是别的孩子能这么玩儿,我的孩子---(也能这么玩);别的孩子打弹弓,我的孩子---(也能打弹弓),别的孩子能做的事,我的孩子--(也能这么做)。在母亲的眼里,自己失明的孩子跟健康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

师:是啊,都是一样鲜活的生命,别的孩子能享有的,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享有?

都是一样鲜活的生命,别的孩子能快乐地玩着,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能?

听出来了吗?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有着健康,快乐的生活啊。你能读出这份心声吗?(多人读,点评:读出了母亲的心声;母亲的话外之音;母亲意味深长的话语)

c.“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260128.html

    上一篇:希望成功的祝福语

    下一篇:作文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