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观后感400字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篇一:《《文化苦旅》观后感》

《文化苦旅》观后感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文化苦旅》是一本游记,而我所理解的游记无非是对风景名胜的罗列介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诚然这本书写的确是风景名胜,可是更多的却着墨于景物的文化内涵,更准确的说是作者余秋雨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点本身的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的文学艺术的结晶,以实物为参照体,情感如诗,确是一场文化苦旅。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是鼓动人心,我想《文化苦旅》做到了这一点。此时的我十分想去游览一番都江堰。在我原本的认知里,都江堰就是一座比较大的水坝子,且不说这种认知恰好暴露了我的浅薄无知,且还显露了我的肤浅。在余秋雨的笔下都江堰比长城更为激动人心。只因长城是我所见过的最为雄奇最能震撼我的人文建筑,所以我越发的好奇都江堰带给人的震撼力到底有多大,自己总应该要亲身去见证一番。

景物皆是死的,文学使其赋予了人的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它们会哭会笑,可以如少女般清丽脱俗,可以如将军般给人威压,可以如情人般低声呢喃。因为人的情感是传承的,所以这些景这些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从未蒸发消散。两间庙舍、一座楼阁、一个坟包,乃至于一块残砖,千年前有人在其面前诉说着情思,跨越千年之后,仍然有人在那里诉说着情思。余秋雨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不是吗?在王圆箓的碑前伫立,诉说莫高窟之殇,民族文化之殇;在阳关的坟堆里伫立,诉说中华历史的荒原;在柳侯祠前伫立,诉说文人的人格,民

族的精灵;在白帝城前伫立,诉说远去的李白…… 那些景那些物本身被人们寄托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魅力,由此吸引着更多的人与其情感产生共鸣,经久不息。

我想凡是稍微有一点浪漫情怀的人,在读过《文化苦旅》之后,都应当萌发一种背起行囊去开始一段旅行的冲动,且定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是去圆一场西湖梦,或是去搭一程吴江船,或是去感受一番夜雨诗意,或是去观一场阳关雪。我想我是具备这种浪漫的情怀的,因为我向往着都江堰,向往着都江堰旁的二王庙,向往着那庙里面供奉着的智慧仁慈的精神。

在如今这么一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人都在为物质奔波着,我们每天拖着一副软塌塌的皮囊,在人山人海里踽踽独行,惶惶然度过了一生,物质丰裕,精神却贫乏着。你想就这样终其一生吗?我不想!我们每个人都缺少一场旅行,一场有关精神有关文化的旅行。你是否怀有一种领略世界风采的情怀?怀有这样一种情怀,去看这广袤的大地,山河的壮伟,学会用博大去稀释生活的愁苦;怀有这样一种情怀,去观这浩瀚的历史,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学会用淡然去应对人生的不测。

1316008

孙梦夏

篇二:《《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观后感4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

杨静

第一次听到《文化苦旅》这个名字,我就感到厌倦。“苦旅”,读起来一定很苦。可是,一接触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便被迷住了。

看了《文化苦旅》,我才明白,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是源远流长的,又是磨难重重的。本书通过一个又一个片段,向读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一层层历史。 读完《道士塔》,我震惊了。原来在荒凉的敦煌戈壁滩上,竟然发生过一起最不公平的交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考古学上不可挽回的损失。可是对于文物的的流失,我们能仅仅责备王圆箓吗?或者,我们仅仅能责备那些侵略者吗?显然不能。文物流失,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落后就要挨打,再文化上,亦是如此。正是有了这种莫大的耻辱,我们才能反省和进步,才不能被时代所抛弃!

看完《牌坊》《寺庙》《信客》这三篇,我最初有些不解。既然是“苦旅”就要写“旅”。而在这三篇中,“旅”体现在何处?然而细细品味却惊奇的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没有一点问题。虽然这些都是作者回忆的往事,但我们又可以将其定义成一次“心灵的旅行”。而在这次心灵之旅中,也不乏漫溯着文化的步伐 。他们正在走向成熟。

看完“文化之痛”,我又一次陷入沉思之中。在“文革”灾难中,全中国冤屈至死的人难以计算。其中,身份最为显赫的,当然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刘少奇平反后,他的夫人王光美女士却平静地说:“那些事情,体现了一种文化。”这让我大为吃惊,可仔细一想,却又合情合理。是啊,“文革”正是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虽然它是一个政治事件,却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把政治引向文化,不是降低了,而是升高了。正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文革才会发生。这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为之惊叹。

合上本书,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全书都在讲“文化”,而大部分内容是在讲中国的文化。余秋雨先生进行“苦旅”的场所,多是一处一处的废墟。这样,就折射出一种文化——“废墟文化”。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历来让人心惊肉跳。在当今的文坛,无数“诗人”、文化苦旅观后感400字

“作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社会的向阳面倾泻地淋漓尽致,而那布满灰尘的一面,则被永久的埋葬了。幸而有了余秋雨,不然,整个中华民族都将在美丽的幻想中重蹈灭亡的覆辙了!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那一寸寸荒凉的“废墟”,其实并不可怕。有了废墟,我们才能反省,我们才能进步。

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

篇三:《文化苦旅观后感》

匆匆读罢《文化苦旅》合上书卷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明亮的灯火,心中久久不能平复......

秋雨先生独自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同时也用心思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这趟巡视华夏的“苦旅”。

追寻文化的苦旅!它不甘甜!文化苦旅观后感400字

有了太多不忍亲身体验的辛酸、太多苦苦的味道,为中国千年文化、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很多人大概都不会想到,眼前每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古迹名胜、耳边每一篇扣人心弦的传说故事,背后都有如此让人惊奇的文化之旅。正如自序中所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

渐渐走进书中讲述的情境与思考中,不禁严肃起来.像被流放了孩子,流放到了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不得顺着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终于,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仍然伫立、壁

画还然不言。静静地,他们看着投射在石壁上光影在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的变迁,这一看就是千年。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莫高窟的壮丽.但壮丽如斯的她终究也逃不过那时光荏苒、世事变迁。最终千年的敦煌守卫也只剩下了王道士手中一串旧铜钥。终于这最后一把铜锁也被无情的贪婪与愚昧敲碎,任瑰宝流落在外人之手,而炎黄子孙却弃而不顾。那一车又一车一面又一面的经卷壁画被输往国外,留给千年敦煌的终究只是茫茫戈壁上几块并不光亮的银元和一串深深的脚印。多年后的今天,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在历经百年浩劫之后终引起了大家的注目,其实并不是因为它曾经的炫丽,而是因为它是一种仪式,一种美丽的人性仪式。它蕴藏的深层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自信美,一种柔和美,是记录了千年最美时刻的标本。纵使她已然残缺,纵使她曾被人无情、任意的转卖。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从不曾到过此处,但看书中小镇却有着一种回到家般自在。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混沌、人生失意,便会想到隐居。荒山的采薇结庐固然清净高尚,但也有着生活上无可避免的麻烦,于是“大隐隐于市”也便成了文人来江南小镇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对“隐”有着正反的看法,从好的一面,其一是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开始凋零时,文人学者就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文化苦旅观后感400字

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就是让自己身心获得暂时解脱,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工具,假隐而仕真,沽名钓誉的求得一官半职,也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变了质.尽管如此,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逼得他们除了退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而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也自会有所感悟

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飞扬想至他的无奈被贬。既已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他自此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于是中国文学史上遍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天一阁前,由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想起了中国古代藏书之苦,保书之坚,守书之难。近百年来范家子孙以近乎执拗地方式坚守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他们中大多数人可能穷其一生都没看一眼自己用生命守护的财富。尽管几经周折,天一阁还是矗立到了今天,也不枉范老先生用心良苦。他和子孙们守候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孤、善、真本,更是中华文人的精神支柱。

......

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的细致临摹,让书中一切都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就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

这种感伤、悲剧的气息,在《文化苦旅》中升腾与散发,自有它妙不可言的美感。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任那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合上书卷,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望着远处明亮的灯火。也许咱们应该背起对中国文化的疑虑、对文明逝去的追忆,亲自去辽阔而美丽的土地,让苦苦追寻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篇四:《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

啊!那是大漠中连绵起伏的胜景,那是阳关前弥漫着滚滚烟尘的战场,一阵又一阵,熏黄了我那飞舞万千的思绪,也熏黄了我那一颗涌动着热血的心。

大漠,神秘之极,震撼之极!

那是一个古迹,更是一种精神。那是堂堂中华抗击戎胡,募守边关的精神。那是一种勇气,那是一种孤寂,那更是一种壮美。那是属于大漠的精神,那绵延不尽的沙丘,竟藏有澄澈婉约的清泉。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

她孤苦伶仃,却营造出了一方天地,未被外界污染,澄明如故。那每一块石子,那每一棵绿树,那每一条小鱼??都在诉说着那变迁的岁月,那难言的孤独。那年迈的尼姑,她的脸,被岁月无情地刻画出了一道道生硬的皱纹。但那却是一种精神,那是佛梵与自然交织相融的精神。

那雪,下的温暖,下的苍凉。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二)

<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晦涩难懂。通过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积累,越读到后来我越敬佩余秋雨,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处地方总会仔细思索,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如今人们有哪个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样去思索,去探寻。往往游客到景点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乐了。没有多少人会深入了解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更没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其宗教哲学和历史渊源,并写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当我读到<江南小镇>这一章节的时候,眼前似乎浮现出我当初去周庄,同里这些古镇时的场景,就如书中描绘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潺潺流动的河水,悠闲划着小船,并唱着歌的渔民们。当然还有色彩缤纷,味道可口的各类糕点和特色小吃。一条条木制的竹筏飘过贯穿古镇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适。就如?浅诸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汇村?这幅楹联一样,尽情阐述了江南古镇的魅力。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三)

<文化苦旅>写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国各地的旅行后,结合历史写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数都是自然景观加上一些纯朴的当地特色。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白发苏州>。

之所以称之为?白发?苏州,是因为,就在前些年,苏州悄然过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虽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却没有什么名气。只因它没有一份金陵王气。它不愿换件衣裳,领受那份王气。但当政府腐败之至时,却是反抗的最为激烈。一向柔婉的苏州人,变得凶狠起来,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着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魏忠贤。的这次浩荡突发,使整个中国史都对另眼相看。可再看他们,只笑一笑,又变回原来那个柔婉的苏州。

?做了??同义?只是因为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气,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见中国古代会因为这封建主义思想害死多少人那。为什么就去注意一点点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优秀的地方,为中国做出了多少宝贵的贡献,却不能得到了一个公平的对待。

苏州,与世无争,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块地上。()同时它还培育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戏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书,不仅展示了余秋雨那优美的语句,还有着相当多的历史知识可见一斑。


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四)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书主要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确与众不同,但你看了本书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寻找天一阁、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镇的周庄、同里是什么样子,那你肯定会大失所望。因为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其过人之处是在点明某地后,即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丽而沉郁的人生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我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那独有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读余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稳、大气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学识的渊博以及他对学术严谨的态度。要深刻地读懂余秋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就不能不读。在公司举行的女职工读书活动过程中,我匆匆地读了其中大部分作品,并且收益颇丰。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笔,就感到思绪纷杂,不知道如何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回过头来却又感到缥缈,神秘了。

篇五:《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二)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优美却又言之有物的书。这本书让我游历了大江南北,带我穿越时空,领略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本书写的是中国名处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可按以说是一本游记;而在其中又记录了许多史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史记;而全书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诗情画意,又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很不错的散文集。

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这本书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成了一篇篇绝妙的文章。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不禁严肃起来。像一个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苦与甜本是一家,先苦后天,才知甜滋味。正如余秋雨把书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处处有希望的曙光。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三)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32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