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相逢》)

| 中考 |

【www.guakaob.com--中考】

篇一:《2011年北京西城区中考一《语文》模试题及答案》

2011年北京西城区中考一《语文》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粗犷(guǎng) 哺育(bǔ) 呜咽(yâ) 牵强附会(qiǎng) ....

B.暂时(zàn) 细菌(jǔn) 琐屑(xiâ) 厚此薄彼(bó) ....

C.广袤(mào) 炫耀(xuàn) 狭隘(ài) 轩然大波(pō) ....

D.恣意(zì) 脸颊(xiá) 嗤笑(chī) 断壁残垣(yuán) ....

2.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蔼——心平气和 ..

解释:“和”有“平和、和缓”的意思。

判断:“和蔼”指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心平气和”指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B.举措——举一反三 ..

解释:“举”有“举动;提出”的意思。

判断:“举措”指举动、措施;“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情就可类推而知其他许多事理。

C.当之无愧——锐不可当 ..

解释:“当”有“承当、承受;阻挡、抵挡”的意思。

判断:“当之无愧”指承当某种称号或荣誉,能够当得起,不用感到惭愧;“锐不可当”指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D.左顾右盼——三顾茅庐 ..

解释:“顾”有“拜访;转过头看、看”的意思。

判断:“左顾右盼”指拜访朋友时,盼望早点见到;“三顾茅庐”指三次到草庐中去看望他,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年轻人,因为生活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作品难免幼稚,可能会贻笑大方;但....其中蕴涵的朝气却是最宝贵的。

B.端午节,我国南方盛行赛龙舟。竞赛时,各个竞赛队在浪花里随波逐流,奋勇前进。 ....

C.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激励优秀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刚参加工作的李明,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他积极参加.......

了单位的业务学习。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阅读理解《相逢》)

A.教育部2012年3月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家长委员会。

B.本市今年25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传来捷报:截至5月1日,全市植树突破万株,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的74%,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C.南京长江大桥远看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这种设计符合新的审美观吗?我们对这两个问题,不宜笼统地提问,也不能笼统地答复。

D.“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5.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风格表现出富有戏剧性的审美追求。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比,它时尚前卫的半椭圆形建筑造型,让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感到很新奇, ;它的屋面前后两侧有两个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开裂”地暴露出部分内堂,“犹抱琵琶半遮面”,引发出人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它四周环绕人工湖,其倒影与湖水波光交相辉映,湖下有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连接演出大厅, ,这些独特的设计创意让国家大剧院显得“浑身是戏”。

①这就很有戏剧那欲言又止地设置情节的特点

②这就很有戏剧那幕幕推进以达高潮的特点

③这就很有戏剧那营造冲突的重要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时,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当刚钻出地面的麦苗躲在厚厚的雪层下面安适地微笑时,我们知道冬天来了!在冬季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家人们亲切地聚集一堂,围炉而坐,有足够的时间聊天、看电视,从容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A.选段中把“阳光”比喻成“璀璨的钻石”,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明亮耀眼。

B.选段中把“麦苗”拟人化,用它们“躲在厚厚的雪层下面安适地微笑”,形象地写出了麦苗在冬雪的保护下,安静而舒适地生长的样子。

C.选段中运用“当„„时”的排比句式,语气连贯地写出各种景物的变化,表明了冬天到来时的美好情状。

D.“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语气强烈地写出了家人们围炉而坐、欢度冬夜时那发自内心的快乐。

二、填空(共8分)

7.(1)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1分)

(2)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1分)

(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1分) (4)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1分)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两句是 , 。(1分)

8.名著阅读(3分)

《论语》和《孟子》都是我国儒家经典,学习它们,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启示。如孔子有许多关于教育的论述,他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启发我们学习时要注重 ① 的学习方法;孟子在我们所学的《 ② 》一文中,提出的 ③ 的道德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

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

为打造“书香北京”,北京市政府决定于2012年4月至6月举办第二届“市民阅读季”活动,你所在的学校也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9.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是走上街头号召市民积极阅读。为了做好准备工作,请你根据同学们搜集的材料,概括出当前北京市民阅读情况的三个特点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四个优势。(5分)(阅读理解《相逢》)

【材料一】

【材料二】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书籍已经超过27万种,文学、历史、经济、教育、社会等门类可以说无所不包。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图书可供选择,但资料显示,在2011年“北京市民最喜爱的图书”调查中,《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以明显优势位居前4位。

【材料三】

用网络手机阅读,可以让人们拥有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方便人们更高效地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地阅读。此外,还减少了印刷、物流仓储和批发零售等环节,降低了出版发行、营销的成本。

特点:(1) (2) (3)

优势:(1) (2) (3) (4)

10.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随机采访。请你根据采访记录说明不同人群的阅读目的分别是什么。(3分)

采访记录一:

一个中学生说:“我们现在的学习任务太重了,考试压力又大,所以空闲时最爱看一些轻松幽默的漫画或小说,就想借此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调整一下紧张的心情,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采访记录二:

一位大学生说:“我在课余时主要还是读一些所学专业方面的书籍,另外我也经常看一些关于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书。我想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扎实,人生方向更明确,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访记录三:

一位退休老人说:“从前工作,现在退下来了,我经常会读点儿自己喜欢的古典名著和花草养植类书籍,这样不仅不觉得退休生活空虚乏味,反而从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11.为了配合附近社区“推进社区阅读计划”的开展,班级要为社区居民出一期板报,标题为“经典名著人物谈”。请你完成一份板报稿件提纲。(3分)

要求:写出一部名著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对该人物的主要性格作出点评;写出一个相关的精彩情节。(注:可以从下面作品中选取人物:《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人物:

主要性格点评:

一个相关的精彩情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完成第12-14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

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阅读理解《相逢》)(阅读理解《相逢》)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居十日 居:

(2)不治将益深 益: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4)火齐之所及也 齐: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阅读理解《相逢》)

(2)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扁鹊第一次和第四次见蔡桓公时分别有怎样的动作?(2)他做出这些动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答:(1)第一次的动作: 第四次的动作:

(2)第一次的原因: 第四次的原因:

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萍水相逢之美》,完成第15-17题。(共15分)(阅读理解《相逢》)

萍水相逢①之美

陈霁

①搬到这个小区已经一年多了,却至今也没有为我增加一个真正的熟人,更不用说朋友。就是邻居,有时同乘电梯上楼,也只是点点头,给出一个微笑而已。这个微笑就礼貌地拒绝了接下来的一切可能。待各自进了各自的家,那扇沉重厚实的防盗门就把我们彻底隔开,里面的一切都成为秘密,被它严严实实地捂住。一个小区上千户人家,就这样被封闭在各自的小格子里。

②闲得无聊,在家泡茶枯坐,一抬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那幅画。

③20多年前的乐山五通桥,秋天,风景优美。古老的小镇,几条逶迤的街巷被清澈的小河破开,隔河相望各自的另一半。沿河尽是千年古榕,浓荫匝地。那些石板街面,雕花石栏,重重叠叠的飞檐斗拱和粉墙青瓦,都在榕树严严实实的掩映中。我那时还是个小伙子,背了个当时流行的人造革马桶包,沿着几级石阶走上苔痕斑驳的石砌高台。这里是一个独家小院,竹篱笆上爬满牵牛花,院里盛开着海棠,古雅里透出生机的蓬勃。我按捺住一颗砰砰乱跳的心,叩响了门。开门的儒雅老者正是我想求见的大名鼎鼎的画家李道熙,嘉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我这次游乐山,感觉不是期望的那么好,心有不甘,便到了五通桥。仗着同是著名画家的孙竹篱是我家邻居,就斗胆来闯李道熙家。大感意外的是,李道熙以爽朗的笑声和清香的“峨蕊”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谈到兴浓,他起身为我画了这幅斗方,边画边讲授技法,简直像要收我为徒。

④不完美的乐山之行在五通桥得到了加倍的补偿。同时,李道熙的古道热肠,更让我在心里对他和他的五通桥葆有了一份永久的记忆。X kb 1.co m

⑤前年春节,我和妻子去云南景洪旅游。返程飞机很晚,有半天的空当,便去勐腊路的同庆号喝茶。这是景洪市中心一处颇令人注目的园林,热带风情中带有江南元素。气候宜人,环境虽然也是人造,但是感觉比此前看过的许多“原始”更养眼。加上有一个体验式生产作坊,同样一杯普洱,在这里就让人很乐意掏钱。服务员是傣家小妹扮相,清丽而乖巧,并且嘴甜。她介绍茶道,介绍普洱的生产工艺流程,还介绍她为之骄傲的老板。我说,你把你的老板说得那么好,干脆请他来让我们见识见识。我本来是戏言却被当真。结果,我们被请到

老板在楼上的办公室做客。老板的办公室实际上是茶室,是小型的茶文化博物馆。更让我惊讶的是,老板是一位还说得上年轻的美女,聪明而博学。名字亦如其人:邓雅然。她亲自为我们沏茶。她沏茶几乎是一场细节丰富的茶艺表演。大半个下午,我们像是老朋友,无拘无束地交流。不,更像是她在作一场关于普洱茶的讲座,附带地,也介绍了作为普洱代表的同庆号茶庄的300年传奇。临走时,在她的盛情之下,我还带走了她馈赠的印有红色龙马图案的普洱茶。后来从新闻里才知道,她的同庆号普洱茶,还曾作为国礼,馈赠来访的英国首相布朗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我真是荣幸之至啊!

⑥5·12汶川地震以后,通讯刚刚恢复,我的手机信息迅速爆满。老朋友,经常联系的编辑,他们的关切让我温暖,也在意料中。而那些此前只有一面之缘的远方朋友,比如郑州的何向阳、无锡的黑陶、天津的谢大光、福州的小山等,他们也都发来了问候的短信。刚刚经历了生死震颤的我,这时,意外得到的这些仅有一面之缘的友人的一声声问候,就大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味了。

⑦在文明礼节和教养的约束之下,在对自身竞争力的打造和维护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套上了多层的甲胄,人与人再难触及真实的内心。而生活常常又是平淡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每个日子都是生产线上出来的同一产品。过于常规、平庸和一成不变,没有特别,没有变化,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痛快淋漓,我们就向往远方。希望以旅行来改变平淡,打破平庸,制造一点意外,掀起一点涟漪。但是旅行常常也只是留下几处模糊的景象,几个抽象的地名,还有照面之后迅速虚化为远远的背景的那许多面孔。但是,只要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能够让你激动或者感动,让你持久地怀想,那么这个地方立刻就会生动起来,清晰起来,就像一个他乡故知,以亲切的目光召唤你的再次造访。

⑧萍水相逢有别样的美丽。哪怕它只是旅途中一个如豆的光点,也会成为永远捂在心头的一份温暖。

(有删改)

[注]①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15.本文作者记叙了自己所经历的三件事以及对这三件事的不同感受。请阅读文章第③-⑥

(阅读理解《相逢》)

16.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以“萍水相逢之美”为题目的妙处。(不超过150个字)(7分)

(二)阅读《音乐为什么能治病》,完成第18-19题。(共8分)

音乐为什么能治病

①如同医生用药物给人治病一样,音乐治疗师用音乐给人治病,音乐所以能够治疗疾病,是因为音乐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能起到某种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心理作用和生理作用来实现的。

②在心理作用方面,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能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最直接、最强烈的情感引发作用,产生一种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烈、更深刻的感染力。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就是通过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作用于人的心理,以情导理,既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又可以消除精神上的阻滞。例如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如军乐曲、进行曲,鲜明的节奏感可以使人兴奋、激动、热血沸腾;旋律优美悠扬的乐曲,则能使人情绪安静和轻松愉快。另外,音乐还可以通

篇二:《2013北京中考语文《洞茶》阅读答案》

2013北京中考语文:《洞茶》阅读答案

《洞茶》阅读答案——小编整理了关于《洞茶》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于大家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练习有所帮助和裨益,关于《洞茶》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分享吧,祝大家学习进步!

(1)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2)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3)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4)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 ‘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5)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6)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7)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8)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 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9)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10)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11)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12)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在此狭路相见相拥相抱!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13)一时间,熟悉的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14)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阅读理解《相逢》)

(15)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 (有删改)

阅读题:

1、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①→②→寻找砖茶,失望困惑→③→④

2、15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4分)

3、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7 段和○12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解析】行文思路题。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概括,有一定难度。与2012年(去年)

相比题型一致,同时降低了难度,因为划分层次较简单。在划准层次的基础上,每空由事件加上情感构成。

答案示例:①初见砖茶,不以为意 ②茶砖相伴,温暖安慰 ③误买茶砖,绝望黯然 ④重逢茶砖,思念感动

2、【解析】语句含义题。有一定的难度,题干是: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学生答题时大多停留在 “洞茶”是作者的知己这一直接的层面,而缺少对作者生活经历这一层面的思考,洞茶同时是作者边防生活的见证。

答案示例:

①茶砖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

②我与这茶砖朝夕相伴,茶砖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③茶砖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④茶砖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茶砖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阅读理解《相逢》)

⑤茶砖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3、【解析】阅读延伸题。历年中考侧重对人物形象或景物描写的赏析,多以描写、修辞等角度切入,今年依旧以写作技巧赏析给定内容。 ]

答案示例:

第⑦段运用排比,强调作者对于茶的繁文缛节、高贵和价格的昂贵的讨厌,体现了 “我”的迷惘困惑,又用排比将四个反问句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表达自己对茶砖的思念之情。第⑿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茶砖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篇三:《古文阅读参考答案》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阅读理解《相逢》)

【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阅读理解《相逢》)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 “双关”手法,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 “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阅读理解《相逢》)

C.七、八句借助景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在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安然的宿在梧桐之上。

答案: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解析: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

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阅读理解《相逢》)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查类型:炼字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35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