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吴融赏析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高考诗歌鉴赏
子规吴融赏析(一)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词语的语境意义;二是进行深层次思考,即该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表达效果、 子 规 吴 融① 修辞效果)等。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答案】 (1)“遥隔”指客所与诗人的故乡襄阳遥遥相隔,表现出了空间的遥远。 (2)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注】①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l.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可以从以度的能力。命题者将恶想内涵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鉴赏两个考点放在一起考查,无疑加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写此诗时的生活、思想等。注释里讲大了试题的难度,不过,考生只要能够紧紧围绕“思乡情”与“景物描写”的关系,结诗人“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由此可想到诗人遭受仕途失意之苦、远离故乡之苦等。合不同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手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是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句分析,如从诗歌中的“日暮声凄切”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悲凉。【答案】 (l)触景生情。开篇描写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三是结合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分析,全诗表面上写“子规”,其实是“以物喻人”,诗景象,而诗人面对此景,自然产生了思乡之情。(2)虚实结合,“乡泪客中尽”是实写,人借“子规”写自己的相思之情。 点明了思乡情,“归帆天际看”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来,遥望着“天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人运用借物抒怀际”的“归帆”,虚实相生,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3)融情于景,“平海夕漫漫”,的手法,借子规离开故土、凄苦啼叫、思念故国,表现了自己流寓荆南,思念故乡及亲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辽阔昏暗的画面里,浸染着诗人有家人的悲苦情怀。 难归的迷茫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迪书斋望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①。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学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会多角度思考:一是对于以某种“事物“”描写对象的诗歌,考生要明确其中的“事物”【注】①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

只是抒情的媒介,也就是说,此类诗歌常用“托物抒怀”的手法。二是对于写景类诗歌.考l.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作简要分析。 生分析时要丛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思考,如本诗中“雨暗”、“月斜”的景物描写与子规 凄凉的叫声等,都融入了诗人的失意与伤怀。三是当情与景的色调不协调时,往往运用 的是反衬手法,如本诗中的“故国春来,草木荣生”等景象,反衬了子规孤身飘荡、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道题的实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质就是要求考生分析首联描写的意境。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要用形

【答案】 (l)托物抒情,作者借子规雨中、晚间凄切的悲鸣,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象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所描写的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酒”、“月亮”等;深切思念;(2)融情于景,诗中“雨暗”、“月斜”等景物描写,都融人了诗人的失意与伤二是要根据景物的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的特色。

怀;(3)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等景象,反衬了子规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答案】诗歌首联写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悲惨命运。 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从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饮酒赏月图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鹊惊随叶散,萤远人烟流”这两句诗。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试题限定了明确的思考方向,

l.请赏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二字的妙处。 即“描写手法的角度”,而思考对象是景物描写,因此,考生就可以从景物描写的手法的

角度去思考,如以动村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等。

【答案】(l)侧面描写。“鹊惊随叶散”是写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办。考生在解答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扑棱棱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落,飘然四散,语言凝练,富有诗意。

题点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即具体的句子、诗篇,解释这个(2)衬托手法。“萤远人烟流”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子规吴融赏析】【子规吴融赏析】

谓构思巧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

惜别伤离方寸乱。一患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要先写出总的观点,即诗歌主要的情感倾向,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简要的分析。考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驿馆时怀念家乡姊妹而作的。 生可以从几个重点诗句入手,也可以分联进行赏析。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 【答案】本诗表达了兄弟分手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首联正面写离别的伤痛,

兄弟相对,谪居异乡,暂寓逆旅,离别在即,归途迢迢;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 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共享天伦之乐。颈联写诗人触景生情,进一步表现兄弟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尾联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全诗情真意切,哀婉感人。 是结合语境阐释“乱”的含义;二是分析“乱”在词中的表达效果,传达出了词人复杂六.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的心情。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

【答案】乱,即心绪纷乱。“乱”字在这里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词人与家乡姊妹离别之 对青山强整鸟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

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曲也有“曲眼”,这首小令的“曲眼”是什么?请结 合全曲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限定了思考范围,即上片,还 限定了思考要点,即“词人是怎样抒情的”。考生在解题时,要根据诗歌中的具体词句进 行分析,如“泪湿罗衣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中既有细节描写,又有场面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曲眼”和“诗眼”一样,有时是精练传

【答案】 (l)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姊妹离别情。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抓住诗歌中最精练

(2) “人道山长山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伤的景色,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歌的意境、传达作者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断的痛苦。(3)融情人景,“潇潇微雨”的景色入了姊妹间绵绵的深情。 【答案】“曲眼”:“思”。一个“思”贯串全篇,作者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

五.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往昔欢乐之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发迟暮思

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 黄庭坚 归之情。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2.本曲中的“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l①元明:黄庭坚的兄长黄大临。

1.析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仔细揣摩后【子规吴融赏析】

可知,题干中的语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天半生人生路途的写 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以诗中重要语句为着眼点,且【答案】“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作者大半生题干没有对“赏析点”作具体的限定,因此,考生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词句锤人生路途的写照。这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倦客之心、思乡之情。 炼等比较突出的角度入手赏析。考生分析后可知,因“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行”中有“雪”、“风”、“鸿雁”等景物,故宜从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双调】清江引〃野兴 马致远

行赏析。 东篱本是风月①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②雪快活闲住处。

【答案】(l)情景交融。“急雪脊令相并影”,表面写大雪中脊令鸟相互依傍,实则比【注】①风月:指大自然。②是搭儿:到处。

喻兄弟患难与共。“脊令相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2)1.请简要分析“东篱本是风月主”在这首小令中的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惊风鸿雁不成行”,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比喻兄弟离散。“急 雪”和“惊风”,写前路的风波险阻,也暗指经历的沧桑岁月。诗人以鸟喻人,语意双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根据题干所指定的诗歌语句的内容,从结构、思想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1)从结构上看,是作者对自己自然本性、情趣爱好的总写,有领起下文的作用。(2)从思想上看,是作者对自己的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的概括,为全曲思想奠定了基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性。

2.请赏析“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的妙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着眼于对小令中艺术性较强的语句进行赏析。这是一个写景句,因此,考生在解题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作者是的关系,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

【答案】(1)白描手法。用笔不加修饰,只用“葫芦架”和“垂杨树”两种景物,就将远离尘世、野趣盎然的园林景色展现在了读者面前。(2)融情于景。充满自然情趣的画面,是那么平和、宁静,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子规 意象解读
子规吴融赏析(二)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对比。作者将在“他山”(异乡)啼血、漂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子规吴融赏析】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既表达了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心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的自况,来表达情感。(意对即可)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②③① 陈与义 ②【子规吴融赏析】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答:(2)涛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这首诗当是陈与义于南宋建立之前的作品。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试题一: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蜀人对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传播也最广。史书上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

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以致啼出血来。

传说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当他的部下鳖灵带领人马去治水之际,他却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归来,一种说法是他“自以为德行不如鳖灵”学尧之禅让,委国而去;另一种说法则是鳖灵用武力将他赶走,因此后人的诗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谁”,“似向春风诉国亡”这样的句子。《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的说法。望帝化鹃的故事,除《蜀王本纪》中只有简短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派生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把他树成理想之君。 李白《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商隐《锦瑟》诗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重元诗"杜宇声声不忍闻",这些诗中都引用了古蜀国帝王的典故。

取代杜宇之后开创“开明”王朝的鳖灵,据说是从楚国漂上来的一具死尸,到纹山下复活了。被杜宇任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着的开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带来灭顶之灾的。

试题二: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后两句不矛盾。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1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1]子规:即杜鹃,作者以其叫声比喻自己为出于悲苦与冤屈的呼号。 [2]名韁:名,功名,这里指科举考试;韁,同缰,系马绳。名韁,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韁绳。 [3]自束:束,束缚。自束,自己束缚自己,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 [4]为尔句:尔,你,这里指子规。这句说,听到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阵阵乡愁。

(1)这首<子规>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

赏析参考答案 (1)①对范仲淹遭贬的同情及对执政者的愤慨。②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的感情。

(2)这首<子规>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 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 己 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赏析:余靖贬知吉州,1015年(庆历五年)五月十五日接到敕命,“星驰即道”,迅疾赶赴任上,八月十四日到州。他带着赎罪的心情,在吉州“勤询疾苦”,“削去苛横”,“求古人简易之理”,做了一些“亲民”“善政”。然而,他蒙冤不白,内心不得平静,于次年暮春,写下这首诗。

作者以子规自喻,大声疾呼地申诉自己的冤屈。尽管他泪将干,魂欲断,成了封建统治集团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却只字没有提及政敌,更不敢把矛头指向最高的统治者,惟有自伤自惭,自怨自艾;最后想到索性归家,一走了事,甚至卖了命,还不明死于谁手。这是余靖这一类“愚忠”的封建士大夫的悲剧。

不过,这首诗的构思极富艺术匠心,可以视为余靖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方面趋向成熟的标志。首联写子规,声嘶力竭地鸣冤叫屈,这其实是余靖自己的化身,采用暗写的手法。颔联写子规申诉的环境,实质也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个字叠用了六个名词,勾勒了一幅烟雨微茫的景色,说明作者找不到知心的人,也找不到可以尽情倾诉的人。颈联和尾联,明写作者自己的处境和打算:除了哭向家园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他怪责自己“谬从科试”,更悔恨自己“孤直见进”,言外之意,促人深省。虽然作者处处只说自己,但客观上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意义。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分析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之心酸。生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因此杜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杜鹃的啼声渲染蜀道之奇险怪异。李山甫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抒发故国之思。杨万里的“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表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尽管历代诗人词家由杜鹃引起的吟咏颇多,但不同的作家从各自的境遇、各样的角度写出的感受又略有不同。

一、抒写家国之痛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临江仙》中,朱敦儒面对宋室南渡后,小朝廷一味偏安,不思恢复失地的现状非常痛心,一句“今春还听杜鹃啼”饱含词人无限悲酸。那凄凉悲苦的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含义,宣告了主人公遭受的又一次打击,杜鹃鸟成为痛心国土沦丧、南北亲人不能团聚的代言人。

文天祥《金陵驿》尾联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自己无法生还故乡,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的家国之痛抒发的柔婉含蓄,沉挚悲壮。

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颔联吟道:“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杜鹃思归啼血,碧血染红满山的杜鹃花,不正象征了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吗?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借杜鹃寄托故国之思:“我见常面拜,重是杜鹃魂。”汪元量借杜鹃宣泄亡国之痛:“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林景熙听到杜鹃的啼声,“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以杜鹃之极怨写尽凄怆的故国之思„„

这些诗词作家不约而同地给杜鹃附着上个人的主观色彩,表现自己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子规吴融赏析】

二、寄托羁旅之愁

2【子规吴融赏析】【子规吴融赏析】

晏几道 在《鹧鸪天》中借杜鹃极写羁旅生活的无奈: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离家作客的词人,听见了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动了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

黄升在《南柯子》的词尾哀叹:“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羁旅之人听到子规的劝归之声,悲从中来。山南山北,暮春时节,无处不闻子规,纵然怕听见,也不得不听见。无可顿脱的离恨,至曲终仍绵绵无已。

崔涂在《春夕》的颔联写道:“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月光之下,子规鸟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肝肠寸断。读到此,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尽洒同情之泪! 杜鹃鸟以其“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劝归之声,触动了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

三、渲染春闺之怨

诗词中,抒写女子别离之怨的颇多。当女主人公处于深闺中,听着杜鹃的声声哀啼,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相思之惆怅层层袭来,景与情和谐统一,组成一幅清丽且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

在《踏莎行》里,宋代词人洪迈描写了一位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杜鹃啼月不只是创造了一种冷清的氛围,更是用“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来表现思妇对行人殷切的期待。

李重元在《忆王孙》里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消魂黄昏时,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不得不深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杜鹃负荷了思妇的无穷愁思。 韦庄的《天仙子》里,“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女主人公想起那音信久绝的“玉郎”,又恨又爱。毛文锡的《更漏子》里,“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思妇切盼情人归来的心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宣泄谪居之恨

一些诗人,因政治原因“远辞帝京”。被贬之地往往山高水阔、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加上政治境遇的难堪,诗人往往不胜其悲,怨愤横生。此时此地,听见杜鹃的叫声,诗人岂能无动于衷?

秦观贬谪彬州,在斜阳暮里听到杜鹃声声,愤然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不正是词人被贬之后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时,埋怨自己的生活,“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尽了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谪居之恨,凄苦感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杜鹃这只鸟儿的精灵,成为引发愁情的触媒,甚至成为这种无形无质的情思的表象。它衔着“天地间的愁种子”,一路哀鸣,一路悲歌,飞翔在诗歌的王国里。 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种物象:“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杜鹃的句子到处都是。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曹风· 鸤鸠》,其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中的“鸤鸠”便是杜鹃。有关这首诗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有人认为是一首称赞君子的诗,希望实际中的统治者能像君子那样爱民如子,这样国家才气长治久安。也存在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写淑人君子的爱情,杜鹃化作了爱情的象征之物。这种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最原始的一种创作题材或对象,咱们把它叫作原型意象。之因此说它是原型,主要由于这种意象是不停演变的,通过不一样作家之手,在不停的重复中参加作家的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和创造,从而使得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古典诗词中最经常看的是杜鹃的悲情意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种:

一.借杜鹃来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杜鹃的悲情意象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相关。遵照《李膺蜀志》的说法: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因化为杜鹃后照样思念故国,哀鸣不已,这就使杜鹃鸟成为思念故国之情的拜托者,被赋予国破家亡后飘流在外、无家可归的游子对故国的刻骨铭心的耿耿之情的意蕴。反映在古诗词中,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这首词写于金陵被宋军包围之时,表面上是写伤春,其实写的是亡国之恨、社稷之悲。“樱桃落尽”固然是晚春的景色,但樱桃在古代常用来祭祀宗庙,那么“樱桃落尽”何尝不是国家将亡的写照?在如此的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已本身的遭遇,亡国之恨、家国之思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

杜甫的《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鱼跪乳,识序如之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这八句诗直接反映了杜甫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奉守孝道,隐含了玄宗肃宗父子失和,对玄宗的境遇深感 3

不屈之愤。《杜鹃行》中“骨肉满眼身羁孤”和“羞带羽翮伤形愚”两句,写出了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凉处境。这两首诗中的杜鹃都被涂上了浓重的####色彩,再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国者形象。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金兵俘虏,在解送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和邓剡诀别,写了一首《酹江月》,词的末尾写道:“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作者《金陵驿》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意思相同。当故人想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杜鹃的悲泣吧,那便是我的魂魄归来了。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魄依故国,作者的一片赤诚,满腔血泪,都凝聚在“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这句话中了。而与文天祥并且代的另一位词人刘辰翁的一首《金缕曲·闻杜鹃》,更把杜鹃这一悲情意象发挥到极致:“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这首词题为“闻杜鹃”,全篇词意都从“闻杜鹃”生发开去。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犹如家人“不如归去”的催促声,而在亡国的遗民心灵上,杜鹃声声,却唤起了对旧帝,对抗元英雄,对苦难人民的深深追忆和同情。

二.借杜鹃表达伤春、惜时之情

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都要从南洋飞入我国,遍布大半神州,鸣啼不已。春天是万物复苏、####木葱茏的季节,但暮春并且是残花败絮、烟雨迷蒙的季节。人们出游踏青,离家远行,当看到料峭的春风中,凋零花瓣随流水,和风残絮满天飞,悲惨之情顿生,伤春之情突至,再听到杜鹃的啼叫,人们不免会触景伤情,杜鹃也就自但是然飞入大量伤春悲情诗词中。比力有代表性的是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旦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薄暮却下潇潇雨。”她以柳条系春而留春,柳絮随春而送春的生动想象,把春来春去的脉络写得生动活泼,以表示人生短促,来去匆匆。下片写待到春深,绿满山川,传来杜鹃的哀鸣。鸟儿虽无情,尚知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伤心声。词人用杜鹃的啼叫来烘托春天已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陆游《三月30夜闻杜宇》)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容易引发文人雅士的感伤。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常常最容易失去,未曾流连就已经青春过鬓,红颜白发。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出身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能容得下。

三.借杜鹃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子规吴融赏析】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是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华阳国志》中说:“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时,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惜游。”—戴叔伦《春夜感怀》 “近寒食雨####萋萋,暮麦苗风柳映堤。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无名氏《杂诗》 这两首诗全是写暮春时节,芳####萋萋、柳絮飞舞的景色;都表达了他乡游子有家难归的悲苦愁郁。其次首诗的末句写的更有深意,似乎游子在抱怨杜鹃不应在诗人耳边发出哀鸣。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半夜。故国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半夜。”这两句诗写得极为精辟,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更思乡,子规啼叫,愁上加愁。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并且互相烘托映衬,构成一种清冷、悲凉、愁惨的气氛,让人触景伤情。暮春之夕特定的感####彩,月下子规的啼鸣,使全诗缺乏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别的像“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蜀客春城闻春鸟,思归声引未归心”等等,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借杜鹃抒发谪居的凄苦、幽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踏莎行》写于秦观晚年由处州又被贬到郴州后写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薄暮的意象作有机的联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边传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眼中所见夕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景色,使作者从生理到心里都感到寒冷。词人笔墨沧桑凄婉,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首词最能代表他晚年的哀苦心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能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鹊桥仙·夜闻杜鹃》写于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了抗战前线之时。这首词借杜鹃的啼声写本身半生飘荡、功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句话从人写到杜鹃,啼鹃已去,人犹难堪,半世漂泊,年华虚度,作者把本身的出身之感融在杜鹃的啼鸣声中,可以想见诗人是多么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杜鹃,因为个体的生理特征,被人们赋予了悲情的意蕴,让这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于是,它为有在文学史上低徊哀鸣,动人愁肠,成为悲情文化的象征。

4

飞的意象之“子规”
子规吴融赏析(三)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一.“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二、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任选两个意象加以分析。

(1)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以寄托游子的浓浓哀愁。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子规吴融赏析】

注作者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此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一、你能找出这首诗运用了几种表现手法吗?请分别举例加以赏析。二、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怎样表现的?

1“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

2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3.白描,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二、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注 “著”,附着,栖息。

一、本诗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简析。

这首诗,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同时抒发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请赏析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反问。“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此二句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听子规 顾况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山僧后夜初入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该诗描写了杜鹃哀啼,僧人禅定这一组画面,以杜鹃的哀鸣衬托出了僧人六根清净、心无一物的禅者之风。

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36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