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海上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岁暮海上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

思想感情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二)分析思路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

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怀古》。(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6)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

3、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想情感总结1】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思想情感总结2】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三)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龟形诗①

侯氏

暌离②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③,见霜先为制衣

裳。

开箱迭练④先垂泪,拂杵调砧⑤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

乡。

[注]①龟形诗:以“龟”谐“归”。②暌离:分离。③尺素:书信。④开箱迭练:打开箱子折叠丝绢。练,白色的丝绢。⑤拂杵调砧:拂拭捣衣的木槌调整好捣衣石准备为征夫制衣裳。杵和砧,均为捣衣用具。

诗中哪几句是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案】(步骤一)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四句运用了细节描写:闻雁修书,见霜制衣,开箱垂泪,调砧断肠。(步骤二)这些具体、典型的生活细节,真切有力地抒发了家中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

【答案】(步骤一)诗人通过对自己岁末暮年,仍漂泊他乡,而边关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请缨的叙述,(步骤二)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愿望却无力为国分忧的无奈。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岁暮海上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建湖高级中学二轮“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一轮试题回顾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2)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高三新学期摸底考试)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②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五)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岁暮海上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二)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归纳: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②思亲念友。 ③边关思乡。 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三 )掌握古诗鉴赏领会情感常见方法:

1、从题目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从序注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诗后有几点注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3、从诗人

(1)知人。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如果碰到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了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歌末尾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

(2)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4、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例: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5、从典故

典故是指诗人诗中化用的前人诗文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诗文词句等。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 (唐)祖咏【岁暮海上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②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 6、从意象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四)结合江苏高考试题揭示答题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思维方法揭示:

1.识情感类型(关乎自我、关乎他人、关乎时世) 2.抓显性信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或句)

3.悟隐性信息(景物,事物、人物、典故、场景) 4.晓全面信息(题目、作者、诗句、注释)

如何组织符合题意的答案? 1.注意范围,有针对性。 2.分清层次,强调变化。 3.由表及里、由主到次。 4.句句落实,按序答题。

(五)课后演练:

1、(常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简要分析“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秋山”点明时令,隐含伤怀惜别之情;

“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和对前路艰险的担忧。 2、(徐淮连宿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问: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答: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古诗鉴赏及答案七至九年级
岁暮海上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

1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 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 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 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 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岁暮海上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 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

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 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 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 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 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 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 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 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 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 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 床。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 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这句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军书十二卷”这里的“十二”是表示多数,请联系所学内容再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 现了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

4.解释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并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六、《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

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 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 一个“深”字,表现了 。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阅读答案_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岁暮海上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古诗全文如下: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阅读答案_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前言]
<送李中丞之襄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李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诗的前六句,都是刻划老将形象的,用语豪壮,老将舍身为国、英勇奋战的神威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有力。结尾一联,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阅读答案_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译文]
四处流落的征南将,你曾统领十万雄师。罢职归来产业全无,到老还留恋如今的盛世。威镇边关,曾使四方的祸患平息;以身许国,只有常携的佩剑深知。面对着茫茫前路滔滔江水,黄昏伫立,却又将何从何去。
[鉴赏]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又题<送李中丞之襄州>,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的诗作。诗人为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抒发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38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