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杨万里的诗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
诗人杨万里的诗(一)

外在平淡质朴,内在深刻隽永

----论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

201209372278 于海洋 指导教师:张家壮

【摘要】: 杨万里,南宋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写作的主要兴趣是描写自然景物,诗歌构思新巧,语言流畅,汲取了民歌的精华,自成一体。他的诗歌处处流露出诗人敏锐的艺术感受与灵动的诗思匠心。杨万里以自然景物为主的山水诗洋溢着诗趣之美,给人一种独特而新鲜的审美感受。从他《小池》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到《宿新市徐公店》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但杨万里的诗歌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他写诗专学江西派,竭力仿效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风格,然而江西派写诗强调字字有出处,并讲究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以至于使他的诗存在模仿的现象,影响不佳。经过认真思量,杨万里认为与其戴着江西派的镣铐写诗,阻碍自己的个性发展,不如反判师门独树一帜,为此杨万里的诗风为之一变,变得意境鲜明,通俗清新,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他的诗歌创作本着广学博取、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特点,形成了一个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特色诗风,后自成一体,时称“杨诚斋体”。扭转了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端,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更因其擅长“活法”,博得盛誉,不仅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就如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杨万里的诗歌取景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处处有过人之处。下面就两大方面来浅说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

【关键词】:童趣 奇趣 理趣 自然 生活

一、诗歌中一样的荷塘,别样的情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做,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颖,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是取景却有所不同。1、描写景物的范围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感观:满眼碧绿的荷叶与天相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诗人把对朋友林子方即将离开的心情全都隐藏在每一句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他对朋友离开的谆谆告诫。这首诗歌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写的是诗人近距离观察所得:泉水无声无息,无知无尽地为小池补给水源,树影倒映在池水中。尖尖的小荷刚刚从水中探出头来,已有蜻蜓悠闲地立在上面。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荷塘的动景。它写的是生命,留给读者的是对生命的思考,这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境界有大小,不以是非而分优劣”。2、修辞方法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用了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西湖的六月与其他季节对比,用碧绿的荷叶和灿烂的阳光衬托鲜艳的荷花。而《小池》诗人用了拟人手法,写泉水怜惜小池,无私地为小池补给水源, 树阴也喜欢天空的晴朗与微风的轻柔。3、表达方式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侧重描写六月西湖的景色,展现其勃勃生机。而《小池》诗人则侧重抒情。诗中的景物充满人情味儿,表现出诗人对新生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诗歌中充满着童真童趣

在教学有关杨万里的诗歌时,学生的一句话使我对杨万里的诗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诗歌中充满着童真、童趣。那次学习的是杨万里的诗歌《小池》,学生在读完课文后,一个学生说了一句:“真有意思。”我立即追问了一句:“有什么意思?”学生说:“在那有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的地方玩多好呀!”学生的这句话启发了我,课下查阅了有关杨万里的所有作品,我惊奇的发现杨万里的诗歌里中充满着情趣,甚至是童真、童趣。杨万里写诗诸多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是对自然景物兴趣浓厚,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出充满着童真、童趣的画面。就先说说《小池》吧。“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这首诗描写一个无声的泉眼、一池浓密的树阴、一道涓涓细流、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展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一道涓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无声无息;池边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宜人的境界之中,这样的初夏风光,朴实而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泉眼因为爱惜涓滴,所以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绿树生命,似乎因为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所以用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中的“才”和“早”,前呼后应,形象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互相依偎的情景。嫩绿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站立在上面了,轻盈而又富有动态,带来满池的生机与活力。像《闲居初夏午睡起》里“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在对孩童的描写性语言中使画面生机烂漫,充满儿童的活力,有一种诙谐的风趣,表现了童真的回归。如《秋山》中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杨万里把乌桕称其为老染工 ,在风趣之中透着温情。 乌桕一生不辞辛苦用 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老染工。诗人诙谐地调侃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不免犯老糊涂,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暗褐色。“小枫一夜偷天酒,却请孤松掩醉容。” 幽默地把枫叶秋天变红的自然 写成枫树昨夜偷吃了仙酒,醉红了脸,央求孤松帮忙遮掩醉容的生动情景剧。诗人笔下的“乌桕” 是糊涂的老染工,红枫是浪漫贪杯的小淘气,青松是乐于助人的人,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童趣。

三、诗歌中洋溢着奇趣

奇趣,就是指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杨万里品评诗歌,注重奇趣,他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把这当作写作诗歌的一个宗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着意表现它。试看《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五日银丝织一笼,金鸟捉取送笼中。知谁放在扶桑树,秪怪满溪烟浪红。”细雨连绵下个不停,那蒙蒙的雨丝仿佛织成水晶笼子,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就恰似关在笼中的鸟儿。满溪烟浪映衬着红光,人们才悟到不知道谁把鸟笼子挂在扶桑树上。全诗从瑰丽的想象入手,充满绚丽神奇之奇趣。《八月十五日诚斋望月》中的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把天空的颜色说成是鸭青色,把圆圆的月亮想象成一团冰,并且认为这一团冰不依傍天空,而是自由自在地运行,同样是别出心裁,饶有天真烂漫之奇趣。《湖天暮景五首》其二:“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诗人坐在湖滨,看着夕阳一寸一寸地缓缓地落向远处的湖面,就在其接近湖面的一刹那,忽然一个冲刺,全部落入湖水中。分明见它入湖,细查湖水,湖水却平静依旧,了无夕阳入水的痕迹。真是奇景,充满了一种新鲜的奇趣。他的古体诗也充满了这种奇趣,如《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滪到峨嵋。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老夫早知当陆行,错料一帆超十程。如今判却十程住,何策更与阳侯争?水到峨嵋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自此无南风。此诗除开头四句正面描写长江风浪之大以外,其余全是从想象入手写狂风骤起“五日五夜无停时”的骇人威力。诗人由北风劲吹,逆风阻船这一目前实情入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长江水倒流向西,一日千里越滟滪而抵峨嵋,江水流尽而与海水相接;更想象水至源头,前无去路,后亦无归途,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惊人语,乃未经人道矣” ,诗歌带给人们的是充满惊人之感的奇趣。

奇趣来自于诗人新颖离奇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但这种想象和夸张绝不是无生活和感情依据的炫奇立异,想入非非,而是以此深刻地表现诗歌作者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而使读者产生新奇之美的艺术感受。

四、诗歌中启人心智的理趣

杨万里的山水诗富于理趣。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中,既蕴含着启人心扉的哲理,又不失诗歌的形象美。沈德潜《清诗别裁凡例》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杨万里的山水诗为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杨万里是理学家,更是诗人,因此他并不像有的理学家那样把诗歌写成押韵之语录讲义,一味下“理语”,而是把理学的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创作,用理学

家“活处观理”的方法来观照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力求借物体道。由微知著,从具体的山水景物中体味天理,发掘宇宙万物造化之妙。同时认真学习和汲取前代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哲理的艺术经验,用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寄寓深奥的哲理,写出了理趣盎然的诗歌,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哲理的启悟。如《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乍看起来,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万山终于阻挡不住小溪奔流的壮观图画,读之使人感到心胸开朗。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给予我们的仿佛又不仅仅如此,细加咀嚼寻味,其中仿佛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在万山与小溪富有童话色彩的斗争中,我们既可像胡适先生那样认为“此诗可象征权威与自由的斗争”;亦可认为弱小的小溪经过不断的抗议、喧叫,最终堂堂正正地奔向更广阔的前程,蕴含着“小溪”所代表的新生事物的潮流不可阻挡、逆转,而“万山”所代表的守旧势力必定失败的道理;还可体会到由阻而行,由塞而通,由不懂而懂的道理。由于此诗不是枯燥抽象地言“理”,而是在诗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兴中生发出哲理,于形象而有趣的画面中呈现出哲理,以“趣”含“理”,故此“理”与“趣”浑然一体,毫无牵合之感,仿佛如盐之溶化于水一样,无痕却有味。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把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自然景观写得活灵活现。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一个“赚”字,一个“拦”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也饶有诙谐之趣。不是么,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梁,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亘面前,挡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已经陷入了群山万壑的重重包围之中。山行如此,人生的征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山放出一山拦”,一段艰苦路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就一帆风顺,前头尚有千山万水还等待我们跨越。

五、诗歌善于抓住自然景物

例如《新柳》一诗:“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柳”是很多诗人喜欢写的一个意象,大家都写,也就没有几个人能写出新意。然而杨万里的这首《新柳》却别出心裁,诗人将柳拟人化,柳不仅会动,还有了思想。末句“引”字用得很好,说明柳条的变长是因为柳被池中的柳影吸引着,把整首诗都写活了。《新柳》一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还真是新奇别致。又如《夏夜追凉》,时值夏夜,杨万里回乡居住,在廊桥上纳凉。四周的虫鸣让他触景生情,就着朦胧月色即兴赋就。“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形象地概括了杨万里回到故里的感受。家乡的气息已经让他陶醉,无风的夜晚依然凉爽不已。这种凉爽是来自故土的称谓,是来自乡亲呼唤乳名的节奏和耳旁熟悉的乡音。这种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就像廊桥永远地把诗人的身影留在故里,留在乡亲的心里一样。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当仕途受阻时,杨万里毅然回乡定居。在可触可摸的乡情里,尽情地展现内心的所思所想,表现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杨万里的一生与荷花结缘,这跟他为人清直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在杨万里的心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异常高贵、圣洁,就正如他所崇尚的“为人清直、为官清廉”的品格一样,因而把荷花当作内心真实的写照。荷塘、荷叶、荷花、莲蓬等等都是杨万里笔下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年杨万里在西子湖畔送别好友林子方时,见到美丽的西湖水,最先触动他心弦的依然是湖中接天盖地的莲荷。《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又从西湖的荷叶联想到家乡的荷叶,融入自己满腔的情感描绘出这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写意画。应该说,家乡成长的莲叶耳闻目染了杨万里,荷的品性陶冶了杨万里的心灵,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风景。

六、诗歌描写日常生活【诗人杨万里的诗】

像《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首诗写了田夫全家雨中插秧的故事,整首诗歌就像人们平时说话一样明白易懂。开头两句写插秧这项工作分工明确,“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的非常好,写出了插秧这项工作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一点也不懈怠。三四句写大家在雨中抓紧插秧,虽然雨很大,身上都湿了,但大家还是像打仗的士兵一样冲锋陷阵,打好插秧这一战。五六句写到吃早饭的时候,有人来给田夫他们送饭,但是因为插秧这事真是太急太忙了,大家还是忙着低头

插秧。最后两句是田夫对给他们送饭的人说的话:“您快回去吧,秧还没插好,你把饭放着,我们待会吃,您还得回去照看小鹅小鸭呢!”这首诗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它的语言是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诗人把插秧的场面比喻做打仗,把斗笠比喻“兜鍪”(古代打仗用的头盔),把蓑衣比喻士兵的铠甲,后四句几乎全用口语,朴素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明白。又如《雪晓舟中生火》:“乌银见火生绿雾,便当水沉一浓烛。却因断续更氛氮,散作霏微暖袍挎。须臾雾雾吐红光,炯如云表升扶桑。阳春和日嘿满室,苍颜遏丹疑醉乡。忽然火冷雾亦灭,只见红炉堆白雪。窗外雪深三尺强,窗里雪深一寸香。”舟中生火被刻画得很有诗味,就在于诗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图景,锤炼意象时敢于超越前人的陈规戒律,进行大胆的幻想,对动态过程的深细把握和独特高妙的艺术处理,这正是杨万里过人之处。

七、总结

虽然宋代以后,杨万里的读者不仅远少于陆游的,而且诗歌创作的数目也不如范成大,但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重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总而言之,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永远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在中国诗歌史上永远绽放他独有的光彩!本人浅薄的目光不能全方位透视,以上的阐述只是本人的粗浅见解,请恕学生笔拙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殷切希望指导老师斧正,点铁成金。

参考文献:

【1】 李忠.浅说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J】.课外语文,2013,7:96-97.

【2】 王海峰.杨万里诗歌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3,4:117-118.

杨万里诗
诗人杨万里的诗(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伤春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小池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睡起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类别:【记时】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新柳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宿新市徐公店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晚风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诗人杨万里的诗】

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舟过安仁 【 杨万里】

一夜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论杨万里《诚斋诗话》中的“诗味”说
诗人杨万里的诗(三)

论杨万里《诚斋诗话》中的“诗味”说【诗人杨万里的诗】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在南宋中期诗坛上有着重大影响。杨万里不仅是南宋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诗歌理论家,他的诗论主要集中于他的《诚斋诗话》中。《诚斋诗话》共70余则,其中“诗味”说是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

一、“诗味”说的嬗变

“诗味”说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问题,即如何表现才能使诗歌产生更好的审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问题。以味论诗、品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常见的现象。《礼记·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用大羹遗味来比喻朱弦遗音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到了魏晋六朝,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用“味”来说明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继陆机之后,齐梁时的刘勰开始把“味”作为文学创作和鉴赏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来使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总体看来这些概念都要求文学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钟嵘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这实际指出,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从而第一次把“味”这个美学概念与诗的审美特征紧密联系起来,这在“诗味”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唐代以“味”论诗文者更多,如日僧遍照金刚认为景理相惬、景情相融的诗才有“诗味”,皎然以“风味”专指诗的风格(《诗式》),还有刘知几、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对诗味都有论述。唐代“诗味”说成就最高的是司空图,他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韵味说”,提出“味外之旨”,“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盖绝句之作,本于诣下之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尚复以全美为公,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认为诗歌的韵味不只是艺术形象本身所显示出来的东西,它还包括了借助于欣赏者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所引发出来的东西。

到了宋代,以“味”论诗论文的现象更为普遍。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评

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其他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等都对“诗味”进行了阐述。杨万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诗味理论,为“诗味说”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杨万里的“诗味”说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有很多关于诗味的具体论证和论述:“《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予以为不然。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 他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是“诗已尽而味方永”。《诚斋诗话》主要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探讨“诗味”。

(一) 语言形式方面,注重句法

句法,是指诗歌词间与句子间的组合规则。杨万里不但作诗句法形式灵活多样,论诗也多注重句法。在他看来,句法是诗法的基石,尤其对江西诗派的句法了然于心,《诚斋诗话》记录了他参究句法的心得体会。

1、 推崇句法凝炼,但内涵丰富、言简意深的诗歌。

《诚斋诗话》第13则: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

杨万里举具体例证,反复说明要把丰富的意蕴压缩在最少的语言之中。要做到“诗已尽而味方永”,在有限的诗句之内要尽可能多地表现思想内容。

2、 认为作诗要奇,要有惊人句,这就要求诗要想象奇,诗句奇。

《诚斋诗话》第7则: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寡无?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韩子苍《衡岳图》:“故人来自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陂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此亦是用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杜牧之云:“我欲东召龙伯公,上天揭取北斗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见底看海空。”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几首诗,都可以称为奇崛怪异的代表。首先是诗思奇。运用奇特的想象将平常的事物陌生化,怪异化,如大胆地想象“袖中有东海”,“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其次是采用词语错配的方式,从而产生奇的效果,利用词语之间不确定的意义联系,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参与意境的创造。

3、 注重成语典故的点化熔裁。

《诚斋诗话》第十五则中说“诗家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最为妙法。”举山谷《猩猩毛笔》为例,猩猩毛笔是毛笔的一种,《鸡林志》:“高丽笔,芦管黄毫,健而易乏,旧云猩猩毛笔。”山谷咏的是猩猩毛笔,但不直接说,而是用隐语用典的方式道出。随后用东坡、老杜、刘景明的诗进一步举例分析。末尾作者说:“此皆翻案法也。”这里的翻案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可称为“反用故事法”,指就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采用逆向语势或否定语势,转换出新的思想境界;另一种可称为“反用诗句法”,特指翻转或否定前人或他人的诗句,展示自己的新见解,如苏轼就杜甫“忽忆往时秋井塌”的诗意,在前面加上“何须”二字否定,意义就比杜诗翻进了一层。对于翻案法,作者在诗话中举了很多例子,如在第12则中,作者说“‘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作者认为,翻案法能使诗意更加婉曲奇妙,是学诗应该掌握的一种手法。

(二)思想内容方面,强调诗教

杨万里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准绳,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儒家关于诗歌本质的一些思想,同时又注意到诗歌固有的美学特征。他认为诗歌是矫正不善的工具,要发挥美刺作用,因而其主张的味外之味就不光是一个技巧风格的的问题,而更多是属于诗歌价值的范畴。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主文谲谏的诗教。

《诚斋诗话》第10则云: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左氏传》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此《诗》与《春秋》纪事之妙也。近世词人,闲情之靡,如伯有所赋,赵武所不得闻者,有过之无不及焉,是得为好色而不淫乎?惟晏叔原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谓好色而不淫矣。唐人《长门怨》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是得为怨诽而不乱乎?惟刘长卿云:“月来深殿早,春到後宫迟”,可谓怨诽而不乱矣。近世陈克咏李伯时画《宁王进史图》云:“汗简不知天上事,至尊新纳寿王妃”,是得谓为微、为晦、为婉、为不汙秽乎?惟李义山云:“侍宴

归来宫漏永,薛王沈醉寿王醒”,可谓微婉显晦、尽而不汙矣。杨万里认为,同样描写宫怨,“珊瑚”二句虽然骂得痛快淋漓,但艺术的感召力却不如刘长卿的“月来”二句,因为前者没有做到“怨诽而不乱”,不符合儒家“温柔墩厚”的诗教,但同时说明后者更耐人寻味。同样讽刺唐玄宗娶儿媳,“汗简”二句不如侍宴二句,因为前者浅近直露,后者委婉深刻。委婉含蓄并不等于晦涩,杨万里追求的是外在平淡内在深隽。这里诚斋强调的是晚唐诗歌的讽谏性与艺术魅力,将晚唐诗歌提高到了近风雅的高度。在《颐庵诗稿序》中他曾说:“三百篇之后,此味绝矣;惟晚唐诸子差近之。寄边衣曰:‘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吊战场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折杨柳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百篇之遗味,黯然犹存也。近世惟半山老人得之。”万里对于晚唐的推崇,也正是晚唐诸子之诗风“虽乏二子之雄浑,然‘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犹有国风小雅之遗音。”因而,作者推晚唐实是推崇笔法含蓄、意境深远、温柔敦厚的诗味。诗歌要发挥教育作用,诗人就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自拔流俗的棱棱气骨,不能随波逐流。杨万里极力倡导文学家要心怀天下,不畏流俗,直言敢谏,认为这才是诗歌的正道。

《诚斋诗话》虽然只有70多则,但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诗味”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性灵派诗论家就是以“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作为诗论的原则的。总之,杨万里的诗歌理论,在我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很值得我们去整理、研究与探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41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