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的角怎么做

| 自主招生 |

【www.guakaob.com--自主招生】

《如何进行区角活动》
活动的角怎么做 第一篇

如何进行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来源于蒙特梭利教学法,它是一种幼儿自主选择, 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是幼儿个别化、自主化的活动方式。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尊重幼儿,因材施教。

这一活动注重观察幼儿的个性、特点、需要,层层递进、难易不同的活动材料充分尊重了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能够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的操作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指导,针对幼儿在操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使教师做到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二、注重规则意识的培养。

区角活动还是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最佳方法。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孩子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活动中如何选择、如何取放材料、材料的操作地点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安静有序地操作既能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又让幼儿学会了收拾整理,养成有序取放物品的习惯。

三、幼儿喜爱,乐此不疲的活动形式。

这一活动大大减少了教师的说教,更多的是幼儿的操作探索,因此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在操作探索中往往会发现问题,有的找朋友帮忙,有的找老师解决,有的自己摸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积累,形成自己的经验,这就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学习形式。

活动区虽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场所,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对活动区活动的积极关注、悉心指导,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培养规则意识呢?自2005年开始我一直在一线进行区角活动的教学,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就区角活动的设置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四、活动场地的设置

在开展区角活动中合理设置活动区是幼儿进行区角活动的重要保证。

(一)各区之间互不干扰。有些区需要安静,有些区比较热闹。在设置时,我们尽量将这两类区分开,比如阅读区和数学区可以设置在活动室中比较安静的角落,操作区、建构区可以设置在活动室的门口,以减少相互干扰。

(二)场地选择符合各区特点。如绘画区、手工区安排在光线明亮、充足的地方,最后还要设置在靠墙的地方,便于随时更替展示幼儿的作品;表演区离开安静的区域稍远,避免干扰;实验区则安排在离水源近、有阳光的地方。

(三)活动区的划分有利于教师的分工指导,班级中的三位教师在幼儿工作时应三位一体分工指导各区。如我班就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及班级的活动区设置,一位老师指导科学区和数学区,一位老师指导走廊的语言区和棋艺区,生活老师指导美工区和操作区,这样分工明确,指导全面。

(四)各区材料的活动地点明确。在观摩区域教学时我常发现一些班级的区域划分很好,可是在工作时孩子的操作地点就显得不是很科

学,比如有的区桌子上挤满了人,地面上没有什么人;有的地面上很多人,这样就使得道路不够通畅,孩子们在选择工作时行走很不方便;有的孩子选了工作后不知该放哪里操作等等。因此,教师在准备区角工作材料时就应当事先对班级的场地进行规划,如地面上操作几人,墙面上操作几人,走廊几人,桌面上几人;哪些工作适合地面上操作,哪些墙面操作好,哪些放在桌子上操作。在以后的更替区角材料时也要保持这个比例,这样孩子们在工作时就不显得拥挤,也比较有序。

五、活动材料的设置

区角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活动材料的设置则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下面谈谈如何进行活动材料的投放:

(一)凸显材料的年龄特征。

1、不同年龄段的材料应有所不同,小班幼儿的材料应更真实,形象,趣味,大班幼儿的材料应简单,有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如美工区的泥工材料,小班应投放橡皮泥、小碗、泥工材料“小刀、擀面杖、压面工具”;中班可以投放做好的泥塑作品,供幼儿模仿制作;大班则提供制作图示,引导幼儿观察制作。

2、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形式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喜欢独自玩弄,因此提供的材料则是一人操作的,中大班幼儿有了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和欲望,则可以提供一些合作性的材料,如:各类棋等。

3、不同年龄段的投放数量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喜爱模仿同伴,当看到别人玩他也想玩,因此同一操作材料应多份,避免孩子争抢。大班孩子则可以就一个教育目的制作多种操作方式,如同是分解组成,可【活动的角怎么做】

以用扔木棒、给动物分家、橡皮筋连一连等。

(二)巧妙利用示意图使活动材料目的性增强。

示意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了化,将它运用到数学区、美工区、操作区中,都能给孩子很好的提示和思考空间。如数学区的排序提示卡、美工区的制作程序图、操作区的流程图等。

(三)活动材料注重层次性。

活动材料的不同层次,能使能力强弱不同的幼儿都有兴趣,既有一定的挑战又不会太过简单。如同是串珠,可以逐层深入:第一阶段,串珠;第二阶段,按数字(颜色)串珠;第三阶段,提供排序卡,让幼儿模仿排序卡串珠;第四阶段,幼儿根据排序卡的提示自主排序串珠……

(四)投放的材料便于幼儿整理归类。

教师投放的材料应考虑到便于归类整理,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收拾整理的积极性。如把一盒大班幼儿玩的儿童牌放在工作盘中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收拾整理,因为要将所有的牌塞进小纸盒中非常困难,这样孩子就常常会放弃整理。如果给孩子投放一个稍大些的盒子,活动结束时他们只需将牌叠好就可以很轻松的放进盒子中。再比如数学区的一些操作卡片如果投放一个小夹子、橡皮筋之类的东西孩子们就能很轻松地将它们整理好。

六、活动规则的设置

区角活动是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最佳方法,因此规则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区角活动的规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的角怎么做】

(一)选择工作。当介绍完新工作时,应先让幼儿选新工作,之后再让其他幼儿选择其他工作。如果选择的工作在桌子上则应把小椅子搬回工作的桌子旁;如果选择的工作在地面上操作,应把小椅子靠在规定的墙边,然后先取工作,再取地垫。

(二)工作材料的摆放。工作中必须要求孩子们把工作盘摆放好,如在桌面上工作的可以将工作盘送回柜子,在地面上操作的将工作盘放在自己地垫的左侧或前方。

(三)收拾工作。收拾工作可以有先后,比如工作材料较多的幼儿,教师可以先请他收拾。在地面上工作的孩子要将材料收拾整理好后放进工作盘,先将工作盘送回柜子再收地垫。收拾好的孩子在活动室走蒙氏线,等待其他幼儿。

在实施《纲要》课程改革的今天,积极创设活动区,投放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材料,引导幼儿积极的开展区域活动,从中获得主动发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我们只有在区域活动实践中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中,才能让每个幼儿与区域积极互动,促进幼儿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角的认识》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的角怎么做 第二篇

《角的认识》教学活动设计

7. 8.

4、生边汇报边指己试试看。

找角在我们生活中的物品上藏着很多角,出物品上的角。

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一定能找到它。

5、学生自己试着画角师指导学生画角。

画角。(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三、实践与应用

1. 2. 3.

指导学生做练一练第一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班内展示汇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提高判断能力。

兔博士开心词典 报。

出示问题讨论中的图形。问:下面图中各有几个角? 2、生独立完成后

订正。

3、生讨论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图中没有角。

《数学活动_折纸做60°、30°、15°的角》
活动的角怎么做 第三篇

数学活动 折纸做60°、30°、15°的角

数学教育应本着面向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最大的发展。在这个理念下,我与大家来交流《折纸与数学》,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折纸与数学》是四边形章节中的数学活动,“折纸”作为学生比较喜欢的数学活动,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在此之前,课本上通过多个折纸活动来研究对称、全等等常见数学图形。学生们也通过这些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折纸活动经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在以上基础上折出特殊角,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力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目标

① 通过折叠,加深对轴对称、全等性质的认识; ② 能折出60°、30°、15°的角;

③通过折叠,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折叠、观察、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④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参与探索,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本节课设计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学习规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重难点在学生的快乐中解决突破。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的任务、目的、过程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难点:通过推理论证,证实所折的角为60°、30°、15°的角。

本节课的教法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取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主要

内容是折纸做60°、30°、15°的角。为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真正体现数学活动课的特点,通过设计课堂活动,通过学生折叠、观察的“做数学”过程,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方面使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课堂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直观、生动和形象。 二、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学法:借助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尝试操作、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 三、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折纸是一门艺术形式,动物、花、船和人等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在折的过程里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如何折出特殊的角度,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如何通过折纸,折出特殊的角度。 (二)提出问题,深度思考

问题1:在一张矩形纸片上,你怎么折出一个45°的角?

问题2:用一张矩形纸片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

归纳: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可以把一个角平均分成2n份,从而得出折叠后角的度数。

从简单的折纸游戏出发,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经过学生的互相补充得出22.5°,67.5°,112.5°等度数的角。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上面的结论。此过程也让学生感受折纸可以得到角的倍分关系。

问题3:那么30°的角,能否用折纸的方法折出呢?怎样折?(难点)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所学知识的整体性、联系性,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1、学生尝试:最终会把矩形纸片的90°角折叠的接近三等分。 追问:你能精确折出30°的角吗? 2、理论引导:

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活动的角怎么做】

也就是说如果折一个直角三角形使斜边是直角边的两倍,问题就解决了,怎样得到这样的三角形呢?

为突破重难点,做以下铺垫:

(1)矩形对折,寻找边长的二倍关系【活动的角怎么做】

AB=2BE

F

(2)矩形两次对折,寻找与一次折叠不同的边长的二倍关系

BE=2ME

P F 本次折纸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活动方案的形成依赖于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在把这个预设实施到课堂教学时,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进行二次备课,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折叠对称的思想,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构造存在30°角的直角三角形。

(3)利用上面得出的边长关系折出斜边等于直角边两倍的直角三角形。(安排小组交流)

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预设一下方法: 预设一:

F

AB=BO=2BE

预设二:

F

【活动的角怎么做】

BE=EO=2ME

P 【设计意图】

在折纸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方法的灵活性,感受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引发猜想,理论验证

已知:将矩形ABCD沿EF对折,折叠AB使点A落在折痕EF上。求证∠EOB=30° 证明:∵E是AB的中点 ∴AB=2BE 又∵AB=OB ∴OB=2BE

又∵点A、B关于直线EF对称 ∴∠AEF=∠BEF=90°

∴在Rt△BEO中,∠EOB=30° 思考: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

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清晰,能对知识间的练习融会贯通,体现数学学习的灵活性。

(五)变式练习,学以致用

问题1:用矩形卡片能否折出等边三角形?

F

F

F

问题2:怎样折出的等边三角形才是最大的?

折等边三角形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角到等边三角形的转化,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让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内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创造的意识。

问题3:中考链接

(2012山东淄博)如图,将正方形对折后展开(图④是连续两次对折后再展开),再按图示方法折叠,能够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且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样的图形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六)畅谈感悟,反思成长

1、知识 2、能力 3、思想方法 课后思考:利用折纸把任意一个角三等分

以上就是我对本堂课的理解,我们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一个人可能成功,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希望学生能在我们的群策群力下走的更好。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活动角怎么做啊》
活动的角怎么做 第四篇

用两个硬纸片分别在两端缝上摁扣的两个部分,然后按在一起可以随意变换角的大小,即实用又简单,我就是给孩子这么做的,自己觉的很满意

《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
活动的角怎么做 第五篇

[篇一: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纲要>为指导,以总校目标作为指导方针,以爱为教育的基础,结合本园实际,继续以“我能行,我努力,我真棒!”为精神动力,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建设本园特色,使教育质量上一个新台阶。让我园成为孩子的乐园,家长的放心园,老师的收获园。

二、关键词:坚持反思感恩

三、主要工作

(一)、把责任文化打造成部门文化的根基。

1、以“责任”为主题,以“责任”为根基,倡导老师多读书,组织老师们以某本书为中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42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