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都有什么诗?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李白的诗具有》
李白都有什么诗? 第一篇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

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毫无疑

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李白生平及《蜀道难》创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终年62岁。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世隋末时曾因获罪迁居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他幼时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二十岁后,开始在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踪所及,几达半个中国。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所荐,被征召入长安。玄宗召见时,“降辇步迎,如见园绮”。实际上,玄宗赏识的是他的文学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使李白感到政治理想的破灭,加上他那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使他遭到权臣的诽谤。在长安,他感到不可久留,上书请还。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的心情极端郁闷,写了许多揭露黑暗和抨击现实的诗篇。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他避地剡中,后隐居庐山。第二年冬,被招募入李璘幕府。李璘被其兄肃宗所灭,李白获罪长流夜郎(今贵州西部)。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放还。上元二年(761年),

李白61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叛军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于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中。

李白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这是唐朝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既有对盛唐社会的歌颂,又反映了社会由盛而衰的各种矛盾和现象。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由于在地方上找不到出路,他第一次来到长安。他以为朝廷既然“广开才路”,他以凌驾相如之才,到了京师绝不会无路可走,说不定王公大人们还会待他如上宾。他在长安拜访了当朝宰相张说及其子卫尉卿张垍,结果被张垍愚弄了一番。妒才害能的张垍把他安顿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这是一座久无人居的荒园,离城既远,又值秋雨连绵,李白住在那里,实同幽囚。后来,李白多次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均无结果。李白干谒不遂,心中苦闷,便与长安市井少年斗鸡走狗,还几乎误入歧途,遭人毒手,幸得友人陆调借宪府之力把他救出来(见此期所写《白马篇》及后来所写《叙旧游赠江夏宰陆调》)。正当他大触霉头的同时,宦官们却“连云开甲宅”,斗鸡小儿们亦“鼻息于虹霓”(《古风》其二十四),权贵家的子孙们借着祖荫青云直上。只有他虽然怀才抱玉,以身许国,却无路可走,终于败兴而归。以上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即是《蜀道难》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

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胡震亨《李诗通》)

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

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夫当关”中的“关”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李白在长安的遭遇告诉我们,正是在长安有那些“连云开甲宅”“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鸡小儿们把持了一定的权力,才使得诗人“南徙莫从,北游失路”。看来这崔嵬的剑阁实际上正指朝廷要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虎蛇横行,正是恶势力的猖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锦城”就是长安。通观全篇,我们发现,这艰险万状的蜀道,原来正是诗人仕进之路的翻版;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姚合另有一道诗《送任畹及第归蜀》写道:“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阙下声名出,乡中意气游”则是李白《蜀道难》仕途失意的反衬。看来李白《蜀道难》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当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这只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张。

李白是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于世的。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艺术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以造成

《李白诗解》
李白都有什么诗? 第二篇

追寻李白(二)

【李白都有什么诗?】

1、《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都有什么诗?】

注释

(1)发:启程。朝:早晨。

(2)白帝:白帝城。

(3)辞:告别。

(4)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5)还:归;返回。

(6)猿:猿猴。

(7)啼:鸣、叫。

(8)住:停息。

(9)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2]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

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4]

2、《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1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1]

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

【戴天山】 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李白都有什么诗?】

【不遇】 没有遇到

【吠】 狗叫

【带露浓】 挂满了露珠

【树深】 树丛深处

【霭】 云气

2

【倚】 靠

译文

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在林间常见到小鹿,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来到道院前可道士不在,只见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人不知去了哪里,吾焦急地倚松两三松。

4、《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2]

【李白都有什么诗?】

3

5、《秋浦歌》,作者李白,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译文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象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6、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何竟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腹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4【李白都有什么诗?】

注释

(1)高卧:这里指闲居。

(2)日夕:朝暮,从早到晚。

译文

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日每夜陪伴我的,只有那老树,以及萧瑟的秋风吹叶动之声。本想借酒消愁,怎奈鲁酒太薄,不能醉人;本想借歌解忧,怎奈齐歌虽艳,却听之无绪。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746年(即天宝四年,一说作于天宝五年)秋。744年(天宝三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河南商丘)相会,并同游孟诸(山东单县)、齐州(济南)等地。分手后,李白到齐州紫极宫请高如贵天师授道箓,正式履行仪式入了道籍。杜甫寻找道师未遇。第二年秋,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地步。不久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也东游吴越。此后便再未会面。

7、《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篇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上 李 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5

《李白诗》
李白都有什么诗? 第三篇

2、钟嵘为何将曹操的诗作列在《诗品》的下品,而将曹植列为上品?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南朝时代,创作风气重视语言华美,轻视朴素的白描,所以对这类诗估价不高。这从后来的文论家对汉乐府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对于汉乐府,《文选》一首也不选,《文心雕龙》《诗品》或者评价不高,或者根本置之不论。他们重视的是王粲、曹植那种叙事不尚白描、语言华美或较为华美的篇章。

“曹公古直,甚有苍凉之句”。(《诗品》)曹操的诗全是乐府,而他的乐府诗里,有很多是杂言的乐府。汉乐府诗有几种体裁:有的是四言体,是继承《诗经》的;有的是楚歌体,是继承《楚辞》的;有的是杂言体,是民间的歌谣;还有五言体,那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体式。在这些体裁中,民间歌谣的杂言体一般都是非常质朴的,不以文采见长。曹操的乐府诗,风格质朴,气象悲壮,不符合当时潮流的口味,所以钟嵘把他列为下品。 对李白,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才是完整的。他有飞扬潇洒的一面,也有他悲哀的一面。他的这两面,也许在《行路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般的人写悲哀就是悲哀,可李白不是的,他总是把他的悲哀寂寞写得飞扬潇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是黄金做的酒杯,是十分贵重的东西。“清酒”是清醇的酒,有的本子作“美酒”,因为这里用了一个成句: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由于是用成句,所以这“十千”不一定就是唐代的酒价,他只是说这酒是价钱最贵的好酒。“玉盘”是玉制的盘子,“珍羞”是珍美的菜肴。“直”在古代与“值”通用。“万钱”也不一定是实指,也是表示价钱很贵的意思。他罗列了很多好东西,美酒佳肴,若在一个普通人,有了这些享受早就满足了。因为普通人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物质上的满足。然而李白不是,他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有这么好的酒,有这么好的菜,可是我放下我的酒杯和筷子,没有心情享用这些好东西。在古代,拔剑,往往是和雄心壮志相联系的。李白说“拔剑击柱心茫然”,

由于他的题目是《行路难》,所以这“茫然”是指找不到路的意思。而“拔剑”说的是他的才能,也就是他的雄心壮志。这“拔剑”和“茫然”结合得很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我不是一个没有才能和雄心壮志的人,我也有我的宝剑,可是我向哪里去施展我的才能?有谁用我的剑?前边哪一条路是我可以走的路?

那么为什么前边没有他走的路呢?因为每一条路都堵塞住了,都是走不通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说我想要渡过黄河,可是黄河已经冰封了。既然水路走不通,那么就走陆路好了。可是,我要登上太行山,太行山上的路也完全被冰雪覆盖了。这两个形象并不一定是真的,而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的就是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其文字的姿态和内容是相反的。他说,既然没有路,那么就不要走好了,舒舒服服过悠闲的日子岂不很好?我可以在美丽的溪水边钓鱼;有的时候我就梦见我坐着一只船飞上天去,飞过了太阳的旁边。他把他的悲哀失意写得非常飞扬、美丽!但是,如果你知道里面的两个典故,就会明白:潇洒飞扬只是它的外表,而它的内容实在是失意的悲哀。

姜子牙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八十多岁还没有得到一个被任用的机会,所以他就在渭水的磻溪垂钓,结果在那里遇到文王,文王任用了他,他才得到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辅佐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来他被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始祖。还用了伊尹的典故。伊尹辅佐商汤推翻了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开创了商朝。据古代传说,伊尹在将要遇到商汤的时候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所以,你看,李白他是在碧溪旁闲适地钓鱼吗?不是,他是用姜太公的典故,而下一句他用了伊尹的典故。他希望能够像姜太公遇到文王、伊尹遇到商汤一样得到一个仕用的机会,他相信自己也能像这两位古人一样建立不朽的功业。与此同时,这两句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让我过这种闲散的生活我是不甘心的,即使我在碧溪边垂钓的

时候,我也会梦见乘船跑到天上去。“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忽复”两字用得非常好,所谓“忽复”是我想忘记都不能忘记,想摆脱都不能摆脱。我坐下来垂钓本来是想努力摆脱那种仕用的念头,可是我没有办法,我明知那种念头只能给我带来痛苦,可是我摆脱不掉。

所以后边他就发出重复的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行路难”是乐府的诗题,它表面上是写旅途的艰难,实际上是写人生之途的艰难,这里尤其是写仕途的艰难。“岐路”是岔路的意思。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道路,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很多人都安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很愉快。可是李白说,我的路在哪里呢? 李白是不甘心在悲哀失意中沉没的,他总是要飞起来。这两句结尾写得绝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不相信像他这样一个人会永远失意。他说,总有一天我会趁着强风,冲破大浪,升起我高高的帆,渡过那遥远的大海。“长风破浪”又是一个典故。南朝宗悫(què)少年时,他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自己也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还以大鹏鸟自比,写过《大鹏赋》,说它“脱鬐鬣(qí liè)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当它飞起的时候“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李白深信,这样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

★艺术特色:

1、形象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奔放的激情和夸张的笔法。

3、大起大落的行文结构。4、化用和典故。

影响:

李白的诗歌体现了开元时代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又反映了唐王朝处于极盛而衰的转折关头的社会现实。他以强烈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远大的理想,憎恨和反抗封建政治中的不合理现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继承了前人诗歌创作的全部成就(以《庄子》、《楚辞》为源,吸取了阮籍的渊放、郭璞的超拔、鲍照的俊逸、谢朓的清秀,并融

合盛唐清新豪放的共同特点),完成了盛唐诗歌的全面革新。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壮浪纵恣的风格,使他成为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

《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李白都有什么诗? 第四篇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6、<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1、<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2、<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6、<题北榭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7、<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8、<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唐·李白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19、<春日独酌>

唐·李白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20、<春感>

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
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
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李白都有什么诗? 第五篇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5、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7、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8、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9、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2、秋浦多白猿,1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14、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

15、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

16、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1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9、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

2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22、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436683.html

    上一篇:晚安的信息大全

    下一篇:marende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