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女强男弱”该如何反思?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男孩“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的进步。而那种选择性焦虑暗含一种武断的逻辑,精英群体就该男性独领风骚,一旦女生在高考中显示出咄咄逼人的竞争力,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高考成绩“女强男弱”该如何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考成绩“女强男弱”该如何反思?

  高等教育中的“女生崛起”,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社会各方必须正视这个潮流,做好“巾帼胜须眉”的准备。两性各有所长,男女和谐互补,才能构成一个多彩的世界。

  五月下旬开始,高考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与之有关的话题也随之酝酿发酵。近日,《中国教育报》对话“近10年高考试题难度的性别差异研究”课题负责人,“高考成绩女强男弱”的议论再次激起舆论涟漪。

  该文列举的一组数字表明,高校女生的录取比例持续攀升,1999年为40%,2007年达到53%,2013年增加到55%。这个变动曲线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日益深入人心,女孩子获得了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让更多的家庭心无旁骛,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独生女儿身上,教育资源不再像多子女家庭那般被男孩优先享受,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因此成为“天之骄女”。这样的成绩单令人欣慰,于大局而言,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从家庭角度看,提升了“独女户”父母的幸福指数;至于女性个体,她们的未来仿佛插上翅膀,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令人困惑的是,本来是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却被渲染为“不正常”的,需要去“拯救”的问题。如果从男女生思维方式和心理模式的差异,得出因材施教的结论,当然值得尊重。但就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所说,许多人对于大学录取女生超过男生的评价是负面的,将其归咎于传统教育和考试中的弊端,这未必妥当。从西方国家先于我国面临这一局面而言,男孩“危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的进步。这说明,我们身边那些头脑中存留“男尊女卑”余念的人们,还没有做好接纳“女强男弱”格局的准备。

  事实上,评价整体教育现状,另外一组数字同样必须引起重视。在高校攻读各学位的女生人数上,女博士生仅占36.93%,不足半数。在基础教育层面,女生总人数也少于男生,全国高中女生所占比例为49.98%,初中和小学生比例则不超过47%。从初始教育阶段到最高学历的这种“男多于女”的分布,传达出更多值得玩味的信息,却鲜少铿锵的质疑和有力度的剖析,反倒对高等学府“姹紫嫣红”的趋势惴惴不安。这种选择性焦虑暗含一种武断的逻辑,精英群体就该男性独领风骚,一旦女生在高考中显示出咄咄逼人的竞争力,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需要各种反思并加以调整。

  从“生男生女都一样”到“招男招女都一样”,时代毕竟不同了,那些胸有凌云志的女生,和男生一样经历寒窗苦读,甚至比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争取到如今这种更加公平的升学机会,而对性别平等认识上的偏差,很可能导致某些高校试图用歧视性的“无奈之举”,以达成“阳盛阴衰”的所谓平衡。此前个别高校的个别专业在提前批次录取中,出现最低分数线“女高男低”的状况,减少了女生的录取机会,让她们与自己钟爱的高校失之交臂。为了扶持“男孩崛起”,如此“委屈女孩”的做法,显然不是教育公平题中应有之义。

  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面对同一张考试卷子,之所以出现“男不如女”的现象,证明女孩子确实很优秀,考虑到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等不利因素,女生自己和她们的父母更有忧患意识,更力图通过高考拓宽上升通道。把女生的勤奋贬低为“死读书”,将女生的强大实力轻慢为“会考试”,把她们和“没有创造力”画等号,会进一步加重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教师给同性“吃偏饭”,使得以女教师为主的学校造就了女生高考的优势群体,进一步拉开了男女间的考分差距。看来,为了给“危机”中的男孩挽回颜面,某些人还真是不遗余力。

  就目前而言,还没有比高考更公平的选拔人才模式。白岩松曾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很多人在抨击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高考,我们这些贫穷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可能来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女生来说同样适用。高等教育中的“女生崛起”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社会各方必须正视这个潮流,做好“巾帼胜须眉”的准备。不仅如此,我们还乐见那些成绩更好,责任感更强,心理更成熟的女孩子们,把学业优势延伸到社会领域,或是在政治舞台大显身手,或是像屠呦呦那样为国争光,或是搏击商海写风流。

  两性各有所长,男女和谐互补,才能构成一个多彩的世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46407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