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 美国大学预科 |

【www.guakaob.com--美国大学预科】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学生分析: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谬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将相和教学设计【二】: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上卿、召集、推辞、胆怯、击缶、诸位、削弱、渑池、荆条、廉颇、蔺相如、和氏璧、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人物(课件1)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司马迁的《史记》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去感知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吧。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将相以前难道不和吗?将相为什么不和?将相是怎样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文,注意:(课件2)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2)题目中的“将”“相”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认读生字新词。(课件3)

上卿、召集、推辞、胆怯、鼓瑟、击缶、削弱、允诺、渑池、荆条、诸位、廉颇、

蔺相如、和氏璧、上大夫、无价之宝、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3.讨论交流:

(1)“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板书:蔺相如 廉颇)

(2)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板书)

第一个故事( 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细读课文,感受形象 4)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二)感受蔺相如形象。

将相和教学设计【三】:《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阅 读 教 学

《将 相

和》

杨盘小学张梅梅

将相和教学设计【四】: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五】:将相和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完璧归赵”故事,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PPT课件。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做到生字、新词认读无阻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就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将相和》。都说“课题是文章的一扇窗户”,看到课题,你对于文章的内容一定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将军(廉颇)与丞相(蔺相如)和好的事情”。 (板书:廉颇 蔺相如,并适当讲解蔺的写法)

2、背景介绍。了解了历史背景会有利于我们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在咱们的中国历史上,继周朝以后有一个时期叫做春秋战国。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中国有一百多

将相和教学设计【六】:《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小学 范存侠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

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评价人物。

3.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介绍时代背景(幻灯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95697.

二、检查预习:

1、我会读:

侮辱、鼓瑟、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个别读、齐读)(幻灯片展示)

2、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各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3、课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提示: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幻灯片) 自学提示:(幻灯片)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相关词句。

3、小组内讨论交流,补充完善。

四、班内交流: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

(一)引导学生读议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 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幻灯片)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划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将相和教学设计【七】: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你会给“和”字组什么词?人与人之间讲究“和为贵”,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1)检查读四字词语

(2)聊课文内容

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 板块二: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将相和教学设计【八】: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福田寺镇中心小学 刘娜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学情分析:

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

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谬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将相和》通过三个小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哪个同学来跟我说说是哪三个小故事?

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九】:《将相和》教学设计

1

将相和教学设计【十】: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感受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能力。但因《将相和》这篇课文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四、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清人物关系并正确评价廉颇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学习中体会第一个小故事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一、课题导入

1、 师:"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4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