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

| 中考 |

【www.guakaob.com--中考】

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一)
《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

《气象物候》中考试题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0C 风力: <3级

[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 0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0C——320C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0C——120C

(二)探究练习 ——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4)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

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6)《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7)《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三)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2、 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3、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 答: “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 “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 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五)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二)
《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

《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一)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

5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C 风力: <3级

[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 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C——32C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C——12C

(二)探究练习 ——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000000

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

(4)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6)《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7)《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三)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2、 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3、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 答: “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 “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 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五)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六)天气预报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

形势预报: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要素预报: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

如盐城: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29℃,东北风4-5级;今天夜间,晴,最低气温21℃,东北风4-5级

如全国: 18日08时至19日08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河北东北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以及西藏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江浙东部沿海及上海等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有4~6级偏北或偏南风。黄海中南部、东海海区有6-8级、阵风9-11级大风。

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三)
《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

《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

右。

5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C 风力: <3级

[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 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C——32C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C——12(二)探究练习 ——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

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00000

(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6)《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

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四)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及答案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

阅读“专题·气象物候”,完成以下题目。

一、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别给“物候”和“物候学”各下一个

定义。 物候:

物候学:

二、阅读《看云识天气》,做题。

1、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 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 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3、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生动说明 )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平实说明 )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生动说明 ) 4、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C)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打比方 )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打比方 )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引用、作诠释 )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摹状貌 )

6、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云 喻体:招牌

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卷云

喻体:羽毛、绫纱 相似点:颜色、动态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

【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

⑵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做题。【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1-3段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①第①段所举的三个例子是:

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B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②文中点题的句子是: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第二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B ) A.从古代到近代 B.从起源到发展 C.从自然到科学

④下面是根据这两段内容给课文的题目加的副标题,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比较好的,

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 C ) A.——介绍物候和物候学 B.——介绍物候现象 C.——介绍物候知识

1

与《气象物候》专题相关的2016年中考题(五)
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气象物候

专题七 气象物候

1、记住二十四节名称及其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是即将开始 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开始。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多,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薯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将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2、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成语和谚语(各三条)。

[答]成语: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谚语: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②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③东虹轰隆西虹雨。

3、默写一句反映气象物候的诗句,并分析其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物候现象。

[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反映了草木的生长因春暖而茂盛,因冬冷而枯萎的物候现象。

4、《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答]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5、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答]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6、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答]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52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