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 会计硕士 |

【www.guakaob.com--会计硕士】

2015年新会计准则学习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篇

2014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培训

截至2014年7月底,中国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文件共计10个,其中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文件1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文件共计6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新增企业会计准则文件3个(《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与补增,是自2006年财政部发布39项会计准则以来,修订与增布规模最大的一年。这些新准则基本与相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保持了持续趋同。

一、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

(一)明确了企业因固定资产弃臵费用确认的预计负债发生变动时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对于预计负债的减少,以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限扣减固定资产成本,如果预计负债的减少额超过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出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对于预计负债的增加,增加该固定资产的成本。

(二)明确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合并方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该如何计量。

合并方编制财务报表时,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起,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应以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包括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而形成的商誉)在最终控制方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修订)

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即修订了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修订) 新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修订的内容主要有: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对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要求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

金以及类似主体的权益投资可作为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主体可以将通过投资主体间接持有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 并对直接持有的采用权益法;删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投资的要求;删除投资则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确定初始投资成本的规定。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权益法核算,还是成本法核算的变化图如下。

准则修订前的情况下,两头成本法,中间权益法。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准则修订后的情况下,右头成本法,中间用权益法,左头按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 。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2014修订) 新的职工薪酬准则引入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辞退福利,充实和明确了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有关规定,修订后的准则将适用于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涵盖了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以外的各类职工薪酬。修订的主要内容:充实了离职后福利的内容,新增了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规范;充实了关于短期薪酬会计处理规范,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失业保险调整至离职后福利中;充实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完整第规范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五、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14修订) 新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将综合收益相关内容补充纳入

准则正文。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当根据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分为下列两类列报:(1)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2)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2014修订)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改进了控制的定义,强调控制构成的三要素为对被投资者的权力、可变回报以及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引入实质性控制、投资性主体,及关于拥有决策制定权力的投资者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的判断指引和对被投资方可分割部分的控制。新的准则还吸纳了已发布的解释公告、年报通知等文件相关规定,包括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臵部分对子公司投资、因处臵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少数股东超额亏损的分担、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的所得税影响。因首次采用本准则导致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七、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2014修订) 金融工具列报准则的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外币“固定换固定”的配股权等归类为权益工具;符合一定条件的可回售工具等归类为权益工具;补充了抵销的规定和披露要求;补充了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要求;修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2014年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变化对比分析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篇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及相关分析

2014年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变化对比分析

会计网讯 7月29日,财政部作出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改决定,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变化对比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第四十二条第五项内容是:“(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年)第四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公允价值新概念:价格将取决于市场

近日,财政部下发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以适应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 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此次下发的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作了修改。原基本准则中,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 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修改后的基本准则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 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实际上,在此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修改之前,在2014年1月底财政部下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39号准则)中对公允价值 的概念就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公允价值概念为: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

支付的价 格。由此可见,本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修改与其概念的修改保持了一致性。

那么,公允价值概念的修改及其计量属性的修改基于何种考虑?修改后的公允价值属性是否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是否还需要完善?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业界人士。

必要性:规范会计处理和国际趋同的需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饱受学界诟病,对其全面叫停与深刻反思的呼声此起彼伏。为响应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应对国际 金融危机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1年5月12日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简称 IFRS 13),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财政部于2014年1月发布了39号准则,对我国的公允价值概念进行了修订。

IFRS 13中的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我国的公允价值与该定义几乎完全“趋同”,只是表述方式和排列顺序略有不同。

“其他方面,从基本内容到结论基础,除了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则指引外,也几乎完全“趋同”,不存在实质性差异。如公允价值计量的核心原则和 统一框架;非金融性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等等。”一直关注《企业会计准则》修订的中南大学PPLG研究员杨孟著在接受《财会 信报》记者采访时说。

杨孟著表示,在我国公允价值准则发布前,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曾分散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确认和计 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等至少1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为更加统一、有效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准则及具体 操作指南。

目前,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等都会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存在关联交易的相关企业通过滥用公允价值计 量工具进行利润操纵、规避税收的情况,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允价值

的评估标准难以界定和核实,而相关部门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和公信力也不甚了解,公司可 以通过“操控”估值利润来提高其偿付能力。今年6月,15家采用公允价值对房地产投资估值的保险公司就遭到了保监会的整顿,其中有两家公司被监管层列为重 点关注对象。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修订是大势所趋,有其必然性。

亮点:更加强调市场参与者的作用

39号准则下发与基本准则的修订对公允价值定义及使用进行了明确和完善,这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业界人士认为,此前的公允价值强调是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交易的价格,而现在则强调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交易价格,并不去特别考虑交易双方怎么样看待这个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新定义更强调从市场的角度看待价格,这更加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专家告诉《财会信报》记者,在原定义中,因过度强调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交易双方操纵交易价格的情况发生,不能真正的去放映公允的市场价格。而在新的公允价值定义下,更加强调了市场参与者的作用,市场参与者的范围与交易双方的范围有天壤之别,这样可避免交易双方 操纵价格,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杨孟著认为,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企业应当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并以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发生的 有序交易中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该概念中的“市场参与者”,通常情况下是指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同时具备相互独立,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熟悉情况,具备合理认知;有能力并自愿进行交易三大特征的买方和卖方。

值得一提的是,39号准则对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进行了明确。39号准则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将该资产用于最佳用途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或者将该资产出售给能够用于最佳用途的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最佳用途,是指市场参与者实现一项非金融资产或其所 属的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值最大化时该非金融资产的用途。

这在杨孟著看来,用“最佳用途”作为确定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基础还是比较合适的,尽管实际执行起来因涉及到适用计量方法和估值技术的选择等问题而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即使报告主体打算按照另一种方式去使用资产,‘最佳用途’也是从市场参与者的视角来确定的。企业要像市场参与者那样思考,以市场参与者对被计量对象风险、收益等参数的估计为依据来估计公允价值。”杨孟著说。

建议:健全配套措施借鉴国际经验

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公允价值准则和IFRS 13尽管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仍有遗憾,亟待会计理论界继续努力研究解决。 “如销售受限股票、停牌股票、无序交易(异常交易)、非上市股权、含权债、第三方报价等特殊情况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无活跃市场和公开报价条件下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杨孟著说。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对此,杨孟著建议,一是应提供一个可扩展的披露框架。披露的目标在于提供相关信息,以使财务报表使用者 能够评价主体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所使用的方法及输入变量信息。二是建立完善税务会计体系,为优化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会计基础环境条件。税务会计可用于确认和计 量计税基数,计算并解缴当期应缴税额,确认原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三是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会计政策选择的空 间。四是赋予会计主体在极端情况下进行重分类的权力。

为了防范不成熟条件下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杨孟著还建议,应健全完善如下相关配套措施:制定相关的应用指南和配套指引,增强公允价值运用 的可操作性,尽量减少人为选择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特别是不活跃或无序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提高市场定价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所谓的“盈余管理”的管理,遏制盈余管理者利用会计计量属性上的选择权人为操纵利润行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 设和风险管理,健全制度规范;制定非常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办法。

据悉,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不活跃的市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我国可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制定适用于非常情况下和不活跃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

记者手记

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基本与IFRS 13趋同,但趋同不是目的,只是融合全球经济的一种手段。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在选择使用公允价值的时,应审慎处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和会 计计量属性选择权的关系,避免过度使用公允价值原则,所以,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修订方面应更多地体现我国国情,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适应我国经济。目前,新修订的公允价值相关规定有诸多亮点,但仍不能解决我国经济业务发生中的所有问题,对此,还需进一步完善并制定相关配套指引,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公允价值 计量方式。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第三篇

龙源期刊网 .cn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作者:匡飞燕

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年第01期

摘 要: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突破。本文阐述了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理论,收集2004到2009年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和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相关数据,对比了新准则发布前后三年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变化,分析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对比分析

一、引言【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2006年中央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的警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进投资与对外投资的双重需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推动等等。新企业会计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新准则不仅基本消除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能更好地满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填补了原来会计制度规范的很多空白点,使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有据可依,使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更加规范。

二、文献回顾

刘玉延(2010)认为新会计准则全面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验证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效果。吴水澎,徐莉莎(2008)实证分析发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加了。崔慕华(2010)也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角度检验证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两者联合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增强,上市公司的账面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也逐渐提高。国外大量学者通过实证证据表明,采用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可以提高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Huang 和Subramanyam,2007)。金智(2010)认为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沈烈,张西萍(2007)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易玄,谢志明,刘丽娜(2010)实证表明新会计准则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公允价值的应用消减了稳健性的作用。

三、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的定量对比分析

本文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十一号至第十六号及二十一号的相关数据,现对2004-2009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情况和评论做总结和分析,如下所示: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点与变化分析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第四篇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点与变化分析

目录:

引言:从中石化的年报说起

第一部分 新《企业会计准则》概况

一、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情况

二、制定新准则的必要性

三、新准则的体系构成

四、新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

五、新准则与国际会计标准的比较

第二部分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点和变化分析(1+38)

讲义: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点与变化分析

——国际趋同下的中国会计改革

引言:从中石化的年报说起

在国资委的评价体系中,业绩评价居于核心地位,而业绩的确定往往依据财务会计制度,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关注财务会计制度的新变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趋同,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新准则对比原《企业会计准则》变化非常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2005年年报,见首页、12页利润数据)分别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四地上市,按照规定应编制二套财务报告,一套是中国会计标准,一套是国际会计标准。在2005年的年报中,中石化按照中国会计标准(即原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报表中,2005年净利润为395亿元人民币;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报表,当年利润为438亿元人民币,两者相差43亿元人民币。(可参见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 )

大家关心的问题是:国际标准计算的利润为什么会多43亿元,差异在哪里?会计上很讲究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不是国际会计标准比较 “不谨慎”?这些问题将通过分析新准则的要点和变化得到答案。为了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新准则的精华,本讲座采取了以下思路:

1.从环境——理论——方法:新准则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理论层次很高,应先了解由环境产生了理论,由理论决定方法,这样才能追根溯源,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新准则。

2.从全局到局部:先财务报告,再到会计六要素的具体确认和计量,这样思路清晰,效率高。

3.核心准则多讲、变化大的多讲、难度大的多讲。如所得税、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等。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做到句句有用,用最短时间掌握整个准则体系的精华。

4.针对企业管理层及会计实务人员感兴趣的问题,如新准则的变化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下面先讲第一部分新准则的概况,再讲第二部分新准则的要点和变化分析。

第一部分 新《企业会计准则》概况

一、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情况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在2006年10月3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宣告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因此,新准则实施后,大中型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二、制定新准则的必要性

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有其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例如,1998年年末,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中,有70%来自非英国公司。经济依存度增加要求统一会计这一“商用语言”。

2.其他国家的国际化策略。至2005年末全世界累计有91个国家和地区允许或要求采用国际会计标准,包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甚至印度、巴基斯坦也采用了国际标准。其他国家的会计标准先进了,资本就容易向其流动,这就要求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降低筹资成本的需要。如大型企业同时在境内外上市,信息披露成本非常高。如果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趋于一致,得到国际认可,就可以降低筹资成本。

4.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变化的影响。以前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国资委和财政管理部门使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银行、证券分析师、财务分析师,对财务报告越来越重视,对会计信息的依存度、敏感度明显提高。证券分析师在分析公司的投资价值时,更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而不是历史成本信息。例如,购入股票100万元(历史成本),期末市价上涨到120万元(公允价值),则表明现有资产为120万元,用于决策时公允价值的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更相关、更有用。因此,应该对我国原会计准则进行改革,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更多采用公允价值。

三、新准则体系构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1个)、具体准则(38个)和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

1.基本准则:作为准则的准则,起统驭作用,规定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六要素、会计计量属性和财务报告的组成。企业在会计实务处理中,主要按照具体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但如果具体准则没有具体规定,应按照基本准则规定的基本原则执行。

2.具体准则:由38个具体准则组成,名称如下表:

3.应用指南:包括指南正文和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见附件1。应注意:

(1)具体准则有38个,应用指南只有32个,少了6个,是因为这6个准则在征求意见中存在的疑问很少。没有应用指南的具体准则是:建造合同、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期财务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六个。

(2)会计科目作为附录,对比企业会计制度,降低了会计记录的层次,相应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地位。

四、新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1.明确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采用“资产负债观”制定新准则,对企业绩效评价产生重大影响

新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应注意,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其中特别强调财务报告为投资者服务,把为投资者服务放到了首位,这

是观念上的一个大转变,树立了市场经济的观念。

会计目标理论在西方会计理论结构中占要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方会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个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

①二十世纪20年代(1920),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集中(如80%),大股东要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定经营者。为反映经营业绩,就需要确定收益,从而强调权责发生制、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②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资产负债表沦为成本摊销表,如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大量的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计量属性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受托责任学派因注重收益,形成了收入费用观。

(2)决策有用学派

1)二十世纪70年代(1970),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股权越来越分散(如第一大股东占13%),大部分股东不再关注于选择经营者,而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预期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决定是买入股票还是卖出股票(即由用手投票变成用脚投票)。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

2)证券市场分析师、财务分析师为了分析公司的投资价值,非常关注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通过资产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入,通过负债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出。决策有用观因注重资产负债,形成资产负债观。

从二十世纪70年代后,人们更重视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逐渐从“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成为制定准则的主要依据。我国新准则就是采用了“资产负债观”来制定的,由于采用了资产负债观,使会计确认、计量的方法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应深刻认识资产负债观,才能对新准则有一个高层次的把握。

3)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现将两种收益的计算的比较如下:【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①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收入—费用,应分别确认收入和费用。

②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假定没有所有者投入,也没有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例】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计算。假设2005年末和2006年末有关资产负债资料如下:

2006年收益=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180-140=40(万元)(全面收益、综合收益) 两者对收益的计算思路不同,在资产负债观下,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即收益中包含了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未实现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4)为了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在资产负债观下,主要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我国在这次会计改革中,新准则的制定也基本上采用了资产负债观,在许多具体准则中,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成为这次会计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交换和债务重组收到的存货等应该以公允价值计量等。

此外,资产负债观的典型运用有:在资产负债表中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存货发出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

5)两观的比较:

①在资产负债观下,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全面收益既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又包括未实现收益;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强调已经实现的,而不包括未实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适度引入了这一理念。

②在资产负债观下,更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收入费用观下,更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在资产负债观下,采用了全面收益,即包括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将会使企业资产增加,收益增加。

【例】12月5日购入股票100万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年末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10万元,则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该股票公允价值110万元,将股票上涨10万元反映在利润表中,使利润增加1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资产增加10万元。

2.对会计六要素作了完善,引进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1)会计六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在国际上只有五要素,没有利润。我国由于长期采用利润作为考核指标,派生了利润要素。

(2)在新准则中,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①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有两个去向:计入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者不计入损益(直接计入资本公积)。

②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也有两个去向:计入损益(计入营业外支出)或者不计入损益(直接调整资本公积)。

(3)要注意区分收入和利得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出售固定资产、出售无形资产、出售应收债权)所形成

解析新企业会计准则
20152016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情况分析 第五篇

解析新企业会计准则

来源:毕业论文网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以下称原准则),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会计方面的重大举措,在我国会计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加快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财政部于2006年2月对原准则进行了修改,重新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以下称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鉴于新准则的实施可能使得我行部分信贷法人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变化,进而影响我行在开展信贷业务中对该类企业的财务评价,笔者参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实务,对执行新准则后企业财务状况可能产生的变化进行如下分析(由于涉面较广,笔者仅对可能影响利润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阐述): 存货一一成本结转取消后进先出法由于近年来我国油、电、煤、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一路上扬,导致企业原材料成本水涨船高。而新准则的执行,势必造成企业即期结转的成本减少,利润增加。以某化工企业为例,其单位产品售价为5000元,而单位产品原料进价从年初2000元涨至目前的3500元,若采用先进后出法,则毛利为3000元,比采用后进先出法提高了1500元毛利。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存货金额较大,价格变动频繁的制造类企业,在财务分析中,其存货的成本不能以静态价值评判,应以加权平均估值,这样所体现的存货成本平滑系数较高,财务状况更为合理。

长期股权投资一一子公司核算改为成本法新准则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中子公司的投资由原来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如果子公司亏损,按成本法计算,势必使得母公司个别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某集团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年末亏损1000万元,按新准则该集团公司账面价值保持不变,而原准则下,该集团公司个别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账面减少1000万元,投资收益减少1000万元。显然,新准则执行后,子公司的真实财务情况将被掩盖起来。笔者建议对于集团公司类客户,须加强对其子公司经营情况的关注,不能全权依赖于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作为评判依据。

投资性房产一一新设投资性房产科目原准则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或企业固定资产中(包括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或为了资本增值而持有的,被纳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并按历史成本计量和进行折旧、摊销。新准则将此类房地产划入投资性房产核算,在有确切证据表明投资性房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取得的情况下,可按公允价值计量,且不需进行折旧和摊销,公允价 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例如,某园区开发企业或房产公司自行建造投资性房产出租,账面成本1500万元(按20年平均年限法折旧),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3000万元,则两者价差1500万元可计入当期损益。此外,由于不计提折旧,使得当期费用减少75万元,两因素合计致使利润增加1575万元。此新准则提示我行在房产开发或园区类等拥有经营性物业的企业进行项目贷款评估时,要注意其利润构成和来源,分析权益资金和现金流量的匹配情况,严控自有资金水份,降低我行贷款风险。

债务重组一一重组收益可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资本公积,而直接确认当期损益,这将使企业利润增加。如某债务人应付大股东债务800万元,重组方案为:豁免300万元,500万元现金偿还。

如此,债务人可取得重组收益300万元,增加当期利润300万元。此准则将更有利于企业调剂利润空间,粉饰盈利能力。我行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应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深入调查,不被高挂的企业利润所迷惑。

非货币性交易一一以公允价值计价新准则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非货币性交易应当以换出

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上海农村金聚》2008年第4韵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原准则规定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不产生利润,故新准则的实行将使非货币性交易产生利润。如某企业以其拥有的账面价值为600万元的生产设备换取关联方拥有的公允价值为900万元的土地一块,则在不考虑税费的前提下,该企业将公允与账面价值差额3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而原准则不予以确认。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部分上市公司,在年末进行资产置换的比例较高,用关联交易来控制报表利润。因此,我行在对企业的利润情况进行分析时,对关联交易、资产置换、出售等行为加强关注,认清其真实的利润情况。

鉴于新准则对利润的影响,笔者建议在开展信贷业务中对该类企业的财务评价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对利润分析必须严格区分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不能被高悬的利润假相所迷惑;其二、注重现金流量的分析,准则变动增加的非经常性业务利润基本不产生现金流,被剔除在现金流量表之外。因此,银行作为债权人应始终以现金流量为着眼点,毕竟清偿企业债务需要的是企业拥有的真金白银,而非漂亮的账面富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61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