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一)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理科)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理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整理提供,包括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1-8单元的内容,适合在201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时使用,欢迎广大师生下载!更多2016高考一轮复习资料,请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理科)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下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导数及其应用 下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下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三角恒等变换 下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综合 下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下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圆锥曲线方程 下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平面解析几何综合测试 下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统计 下载
中国招生考试网整理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二)
2016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一)(扫描版含答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三)
2016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一) 扫描版无答案

1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

2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四)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高三·语文卷(十)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别王维

作者:孟浩然【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

寂寂①竟何待②,朝朝空自③归。

欲寻芳草去④,惜与故人违⑤。

当路⑥谁相假⑦,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⑧。

【注解】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

①寂寂:落寞。②竟何待:要等什么。③空自:独自。④寻芳草:比喻追求理想境界。⑤违:分离⑥当路:当权者。⑦假:提携。宽假,优容的意思。⑧扉:门扇。

【翻译1】

静静地生活还等待什么呢?每天都空手而归。想要寻找幽静的山林归隐,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当权者有谁能容纳我?世上知音毕竟是稀少的。只应该守住寂。

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悲伤。②飘泊京师,举目无亲的孤单。③与王维依依不舍的情怀。④只得回归故园,独守寂寞的无奈。

⑵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毫无雕饰痕迹,如同对友人倾诉心声,诗人的感慨于平实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五)
2016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数学卷(二)(扫描版含答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六)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答案(1--13)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一

26、(1)特点:以军事征服为基础;分封对象主要是本族的王孙公子和姻亲功臣。作用:推动了其他民族的社会变革;加强了有效的统治;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了郡县制度;地方的郡守和县令皆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样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3)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地位;推行“附益之法”,使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27、(1)地位: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号称“天府之国”。

(2)原因:关中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关中地区土地肥沃;郑国渠的兴修;关中地区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推动了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3)影响: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秦汉乃至后世在此长期定都奠定了基础;为关中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创造了条件。

28、(1)不同:汉初采取“和亲”式的消极防御,而汉武帝时实行军事上的积极进攻。 原因:汉初国力衰微,无力对抗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具备了军事打击的条件。

(2)管辖:在河西走廊一带设郡;修筑长城;派兵戍守;移民屯田。

(3)丝绸之路开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原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等远传西域;西域的马匹、葡萄及其他农作物也传入到了中原地区;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印度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国的造纸术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再传到欧洲的。

29、(1)核心内容是“仁”,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与人际关系。政治思想:要使天下安定,以“德”和“礼”来治理国家。

(2)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3)会让全球掀起新一轮学习儒家学说的高潮。(或者“对进一步传播孔子思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或者“有利于儒家思想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等等)。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二

26、(1)主要原因: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少数民族大批南下,迫使北方汉民族向南迁移;南方逐渐成为政治中心,带动了人口的南迁。

(2)经济状况: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主要表现:农业方面,江南农业的开发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闽江流域和岭南,三吴地区最发达;手工业方面,吴国的缫丝业、蜀锦,南方的青瓷及建筑业、扬州的造纸业都很著名;南方的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

27、(1)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措施:唐代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

(2)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主要原因:发展的差异,经济文化不平衡的多民族、多地区统一于一个国家内。 实践:在边疆地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册封其首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等管理机构;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

28、(1)特点:“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交易有时间限制。

(2)原因: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与隋末战乱。

(3)简评:坊市制是中古社会队城市生活进行组织管理的一种基本制度;统治阶级试图从时间和空间上严密控制城市社会生活,是集权统治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在某些历史阶段坊市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29、(1)主要背景: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的兴盛;佛经翻译中的诸多困难;许多中国僧人到西方取经的推动;唐代佛教学派的分歧。

(2)佛教文化队魏晋隋唐书法、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积极学习,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文化的民族特性,加工、改造外来文化。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三

26、(1)信息:服饰、发型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铁马鞍制作精巧,说明冶铁业和手工业发达;绘画艺术达到了一定较高的水平。

(2)具体措施:实行南北面双轨官制。 评价:这种承认汉法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有利于民族融合。【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

(3)原因:沿用汉人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保护了先进的生产力;辽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燕云地区有较好的农业基础。

意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以后燕云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重心奠定了基础。

27、(1)现象: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影响:造成光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恶化,加剧了阶级矛盾。

(2)材料二现象:北宋中期兵员剧增、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材料三现象:北宋中期农民负担日益沉重。

(3)处境及根源:北宋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

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关系:因果关系,北宋面临的社会危机是导致这两次改革运动的原因,改革是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28、(1)主要问题:理学产生的条件。关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2)关系:“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情感:誉美。

(3)评价:朱熹博学多识,学风严谨;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其治学态度与学说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29、(1)不同:辛弃疾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共同: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2)总体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原因: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被动挨打,割地求和,山河破碎。

(3)原因: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阶层的加入;民族文化和交流与融合;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四

26、(1)现象:康熙、乾隆时人口激增。原因:康乾时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摊丁入亩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

(2)问题: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尖锐;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

(3)认识:人口增长反映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过度增长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政策。

27、(1)危害:土司制度下,土司统治专制残暴;土司各霸一方,分裂割据;土司间争斗不断,影响了地方的安定。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

(2)策略:剿抚并用,以安抚为主,对顽抗到底者坚决剿灭。

(3)主要意义:统一了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传播了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当地陋规旧俗;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

28、(1)获取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

(2)情况:清朝前期江南市镇发展迅速,数量剧增。

原因:清朝前期社会稳定,农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推动了市镇的发展;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商业经济繁荣,推动了市镇的增多。

(3)社会现象:吴越地区恃富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影响:此风气,一方面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致富后沉陷于享乐消费又反过来严重影响了工商业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

29、(1)态度:好学不倦,不读死书,注重实地考察。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2)态度:批评反对。理由:一条鞭法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对当时好处不大,对后世有害。

(3)共同特点:实事求是、进步的反封建思想。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五

26、(1)思想主张: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

(2)新发展:提出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大农业思想。

(3)变化: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沙漠。

原因: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人口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27、(1)战国。 不同:“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共同特点: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代,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设立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证权。从而使宰相有职无权,成为“闲职”。

(3)主要原因:封建制度日益衰落;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28、(1)背景:张謇通西域,打通了汉语西域的联系;汉政府在西域的驻军屯戍为设立西域都护提供了军事保证。

(2)措施: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辖;采取藩汉分治的管理制度。

(3)管理:平定叛乱,先后打击和粉碎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机构,设立了伊犁将军;设立哨卡,巡查边界;移民屯田,开发新疆。

意义:巩固了边疆,加强了边防;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新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和谐团结,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9、(1)儒家。 仁、崇尚道德、和谐、忧患意识、胸怀天下,奋发进取,力行意识、务实倾向和自强的净胜、知行合一等。

(2)儒学与日本传统思想结合,对明治维新和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起了思想推动作用。

(3)积极接受和大力宣传西方理性主义,反对儒家学说,要求“脱亚入欧”,使经济现代化。

(4)文明的多元互补、和谐共存,有利于世界和平、人类的繁荣和进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文明为纽带可以推动外交事业。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六

26、(1)现象: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被破坏,中国进一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3)积极角度:鸦片战争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27、(1)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

(2)共同特点:首先从东南沿海进攻;主要进攻沿海沿江主要城市;总体目标是进攻京津地区。

理由:英法侵略者主要依靠海军,进攻沿海可发挥其优势;进攻沿海主要城市和京津政治重心地区,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从而更快地迫使清政府屈服,实现其侵华目的和结束战争。

28、(1)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其结果是没有实现。

(2)变化:杨等领袖的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

(3)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一方面,为巩固天国政权,洪仁玕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挽救统治,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进行了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第一步。

29、(1)具体表现: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2)欲治夷必知夷情,主张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及科技等状况;承认“夷之长技”,才能制夷;要“师夷长技”为我所用,实现富国强兵。

(3)影响: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锁国,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七

26、(1)现象:近代工业和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2)现象: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原因: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

(3)原因:近代上海是中国工商业的中心城市;较为完整的社会公共设施;较为稳定的社会局面。

27、(1)特点:商业发达。新现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新特点:政府开办矿业;使用机器生产;外国资本进入。

(3)影响:新式矿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一方面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泽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8、(1)异: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成员组成体现了妥协媚外特征;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同:中日两国都没有达到通过外交实现强国的目的。

(2)差异: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9、(1)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思想主张:反对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外国侵略者。

(3)变化:由剿灭到安抚。原因:因为义和团运动发展迅猛,已非武力所能镇压;同时也是为了让义和团去对付外国侵略者。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1高三】

(4)目的: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八

26、(1)第一次转变是弃医从政,原因是孙中山期望通过社会改良来挽救中国;第二次是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原因是对清政府腐败导致加深民族危机的绝望;第三次是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原因是孙中山多次革命挫折后得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愿望: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在党的领导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不断得以实现和发展。

27、(1)材料一:责任内阁制。影响: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

材料二:总统制。影响:破坏了《临时约法》规定的民主和自由权利;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创造了条件。

(2)问题:社会政局动荡,民主宪政遭践踏;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强烈反对。原因:封建观念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基础不牢固。

(3)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8、(1)中国纺织业在1915—1922年得到迅速发展。

(2)评价:“实业救国”论的提出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在这以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但是,“实业救国”论未能真正认清中国国情,未能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手段实现民族独立后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复兴,“实业救国”必然以失败告终。

(3)背景:一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说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

29、(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但封建不够彻底,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2)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3)李大钊认为传统儒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鲁迅认为封建礼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正是由于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所以才有新文化运动进行更深一步的反封建运动。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九

26、(1)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主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惩办曹汝霖等三个卖国贼;实现国内和平,一致对外。

(2)信息:五四运动声势浩大,弥漫全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外诸多人士均认可五四运动是人人激发爱国良知、誓死为国的运动,是追求民族自由的运动;国内外人士均意识到,无私运动势不可挡,北京政府与西方列强应当顺应学生爱国要求。

(3)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等。

27、(1)不同:梁启超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是西学东渐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宣传,并没有信仰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由于中国的先进分子要求探索新的革命道路,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2)原因:以马克思主义知道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先进分子对列强失去信任,对中国向西方学习,却一直受到西方侵略与控制的社会现实产生困惑;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先进分子带来赶超西方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俄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有利于中国先进分子正确认识与解决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问题。

28、(1)不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认为中国的民权保障通过五权分立来完成;二欧美民权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64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