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考】
本节内容属于中考考点范围的有: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此三者无疑是本课重点。根据以往经验,印度种姓制度亦是常考内容,应划入重点范围。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教的是枫林镇中学7年级3班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从小学进来时的成绩大部分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认知较差。自制能力较差,但好奇心较强,对图文有点兴趣,所以教学应简要化,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历史与社会。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的出现、王权的神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军队与刑法的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形成与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通过对城市等文明标志物的了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意识,认识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分析-----讨论--------总结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类早期城市遗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能够尝试着比较古代和现代城市在景观上的异同点。
2.通过学习早期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印度种姓制、中国分封制度等现象分析出制度背后所涵盖的社会阶级分化本质。
3.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等具体资料的方式运用,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君主、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1.重点:城市、王权、阶级等如何体现出国家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王位世袭制、种姓制等抽象概念。
一、复习旧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
1、城市开始出现
出示三大遗址的图片,让学生感知中外古城遗址的面貌,从古城的残垣断壁中去感悟历史的沧桑。并且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
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的相同之处。
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
城市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2、王权神圣
(1)神秘的埃及
埃及是个遥远、古老、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有关法老的统治、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修建等等,学生普遍好奇,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出示《金字塔》的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知道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
法老的金面具和金棺说明了什么?
法老手持太阳杖又有什么含义?
让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
(2)古巴比伦的王权
出示阅读卡并提问:
汉谟拉比,他自称什么?
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对王国的绝对领导的?
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人?
利用阅读卡,让学生体会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3)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
出示大禹的图片,并提问:
他是谁?你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当上部落首领的?
当上首领后,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他的权力?
禹死后,王位传给了谁?他是怎么当上首领的?这种方法有什么意义?
他又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王权的?
出示图片:九鼎——中国王权的象征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无知识性难点,知识落实成为难点。
导入: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导致了国家的形成,出现了等级分化的社会,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的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和军队、制定了法律。
主要教学内容:
一、城市的出现
1、古巴比伦:BC3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乌尔城
2、古印度:BC2500年,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城
3、中国:夏朝后期都城——二里头宫殿(河南偃师县)
说明:本框内容较为简单,亦非本课重点。
二、王权神圣
1、古埃及:①埃及国王又称为“法老”,自认为是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
的权威。(P30图2-11法老的面具,显示法老的王权神圣)
②法老修建自己的陵墓——金字塔,期望把权威和财富带到来世
2、古巴比伦:①汉谟拉比自称“巴比伦之王”和“世界四方之王”,任免官吏
②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
3、中国:①大禹接受朝贡;诛杀防风氏;划“九州”,铸“九鼎”(权力的象征)
②禹的儿子启制定刑法,设置监狱,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说明:本框内容考试时常出选择题,特别注意教学生总结大禹的功劳(前面已学习了其治水、建国等内容),使知识系统化。
三、分化的社会――社会等级出现
1、古埃及:统治阶级——王室、僧侣和贵族
被统治阶级——工匠、农民、奴隶
2、古巴比伦:统治阶级——奴隶主;被统治阶级——自由民、奴隶
3、古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四大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祭祀大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由国王、武士、官吏组成
第三等级——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供养前两个种姓
第四等级——首陀罗,包括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理发师——首陀罗)
②四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下一等级的人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相互通婚,
4、中国:统治阶级——商王(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贵族
被统治阶级—平民(商朝社会的主体,平时农耕,战时出征)、奴隶
说明:本框内容中的种姓制度是重点,应多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等级划分,亦要掌握等级界限有哪些,两者在考试时往往同时出现。其余易忽略的知识:奴隶的主要来源于战俘和罪犯;图2-15大盂鼎刻有铭文,记载商朝的官制;理发师——首陀罗。
四、军队和刑法——征战;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1、古埃及——建立了一支常备军用于征战
2、中国:①夏朝建立强大的军队
②商朝军队数量更多,军制更完备
③夏朝和商朝都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图2-21商朝带枷陶俑)
易忽略知识: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是中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
3、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共282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不同的规定,用来维护奴隶主的利益。(P34图2-19《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4、结合教材P34的材料谈谈,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此题我们应该统一答案、规范答案)
① 法典规定了奴隶制对平民和奴隶享有特权
②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
③ 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总之,法典维护了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同时法典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上一篇:我的梦想莫言阅读理解
下一篇:据之门外的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