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的古诗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
静的古诗 第一篇

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

作者:图林小姜欢迎您 2008-01-03 00:33:59

标签: 艺术赏析

感悟随笔

文化

文学

语文教学

古诗欣赏

中国的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除讲究诗韵外,其特点是文字短小精练的同时又不失内涵丰富而意义深远。因此要运用大量的修饰方式,来扩充读者的想象空间,以弥补诗词本身的文字上的局限。现在,我们以古诗中有关“动”与“静”的物象描写为例,看看古诗是如何通过联想、相互映衬、互相衬托和渲染烘托等修饰手法来进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

一、古诗词中的动静相衬

动静相衬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意境描写的方法。诗中的动词,不是简单的动词,它同时可以用来起到衬托、烘托、渲染的效果。

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一诗中这样描绘傍晚山村之景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明月在松叶间隙中依稀可见,而松叶在微风中摇曳),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

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空山是寂静的,而浣女是喧闹的。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诗的下半部则是写社会场景了,凡人的加入,使宁静的山水顿时鲜活起来,一群浣女(洗衣服的妇女)回家路过竹林,边走边谈笑喧闹;而正在划行的搅动了水莲叶子的捕鱼的小船上劳动的,当然是就男丁了,一幅类似“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美景图画跃然纸上,使画面静中有动,借动反衬静,安宁而不乏生动。

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再看东晋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艅艎:大船;空:天空;水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发源于离城区44里的若耶山(今称化山),沿途纳36溪溪水,北入鉴湖。当年,上游流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是一处非常幽雅的旅游胜地。)。诗人乘坐一条大船,驶向若耶溪上游,这就是题中的“入”。船不是快速行进,而是任意漂荡,可见诗人此行在于游山玩水;一个“何”字,隐隐透出作者乘船驶入若耶溪时的轻松喜悦之情;“泛泛”两字,除了写出水域宽阔,还表达了诗人的游兴。一入若耶溪,诗人马上发现这里的水特别清澈,抬头望天空,天空高朗,白云悠悠;低头看水面,水映朗空,也是一派悠悠之景;这里的一个“共”字,将本来了然无涉的朗空和清水置于同一幅和谐的山水画之中。

阴霞,山北面的云霞。若耶溪的流向是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远岫,远处的隐现的峰峦。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回流,船向上游行进时两边倒流的水。船是向上游行进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除了题目中用“入”,在诗中还用“阴霞”、“回流”作照应。远处写山,近处写水,山水相映,境界奇美。但诗人不满足于此,他以云霞衬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层次感和色彩感。不仅如此,诗人又将静景化动景,一个“生”字,不仅突出了云霞的动态美,而且赋予了云霞以情趣;一个“逐”字,使日影也富有灵气,仿佛水中的太阳也像诗人一样正在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想跟艅艎一起行进,到上游去观赏美景!

如果说“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从视角落笔,那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从听觉落笔了。这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从动静相衬之修饰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有以下几点“独绝”之处:

【静的古诗】

首先,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一,是开头“泛泛”、“悠悠”之情趣的写实。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境界,为诗句最后的抒情张本。

其次,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具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三,诗人的情趣在幽静,因此,诗人笔下的山林,不是没有生命的死寂的静,而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清静,并且给人以幽雅的感觉。写蝉,写鸟,而且蝉在噪,鸟在鸣,目的就在于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这两句诗句工整,读起来有一种整齐美与音韵美。据说,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他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全诗是:“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二、声响效果的意境描写手法

唐代以苦吟出名的诗人贾岛所作的著名诗篇:《题李凝幽居》,是著名的文学典故“推敲”的出处: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时候,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而归,来到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就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的韩愈的车队,贾岛连忙赔礼,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而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推敲”的典故由此而来,引申意为斟酌文字,反复琢磨。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推”和 “敲”,假如此处用“推”,从实情上讲也许更为合理,因为门是锁还是闭,回家的僧人应该知道。而且僧人半夜三更回家,怕影响别人休息,怕影响树上的鸟,一般只会轻轻地推门。由于古寺的寂寞,少有人来,与世无争,也没有多少钱财,大门多半也是不会紧闭的。作为大文学家的韩愈,不会不知道“推”与“敲”的区别,但为什么韩愈最终选择一个“敲”字呢?

原因只有一个,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而如果用“推”,可能更符合实情,也就是相对于“意境”的“实境”。况且,门是锁还是闭,僧人应该知道。就是不知道,先推一下也就知道了,根本不用去费心思索是“推”门还是“敲”门。因此,韩愈思考的并不是在实境中的简单的“推”与“敲”门前动作的取舍,而是在整个诗作的意境中的“推”与“敲”之不同“声响”效果的选择。

前面已经用“鸟宿”的静感,映衬了环境的寂寞与宁静,这里再用“敲”字,以声制寂,用“敲”的动感,进一步突出月夜的宁静。

诗言情,而情从境。作为一首诗的“境”,意境是艺术化了的实境,是诗所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所以,诗作所描述的对象,毕竟不是生活本身的反映,容许,而且必须做某种恰当的艺术加工。由此可见,诗人贾岛和韩愈所琢磨“推敲”的问题,与其说是从诗作的细微方面讲,是“推”还是“敲”的文字斟酌,不如说是从诗作的宏观方面讲,该诗之写作,应主从实境还是主从意境的思索。这才是“推敲”这个典故的实质所在。

在古诗词中,同样一个“敲”字,所起到的“不同凡响”的声响效果,还有一例。宋朝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江南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润及千家万户。开头一句,展现的是南国一片迷蒙的整体景象,接着是草地池塘的近景。前者是目所见,后者是耳所闻。江南风景,有声有色。阴雨连绵,空气湿润,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深夜无所事事,等候客人来下棋,诗人心情闲适。所以蒙蒙细雨也就有了诗意,蛙鸣声声也如此悦耳。此处的“雨”和“蛙”,是名词作动词,下雨和蛙叫。

而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是个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久候客仍不至时的寂寞、无聊的心情。尤其是此中的一个“闲”字,顿使境界全出。又是下雨,又是蛙叫,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动的,客人也许有事,等到半夜还没来,周围只有自己闲着,但也闲不住寂寞,独坐敲棋,聊以自遣。又通过一个动作“敲”,来突出主人公久等不耐烦的心态。同时也通过一阵“敲”声,衬托出屋中无人的寂静。在“闲敲棋子”后继之以“落灯花”,用来照应“过夜半”,进一步衬托了人物的心情。能被下意识的“敲”动作所轻易震落的灯花,自然是因灯芯久燃所结成的,这就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闲敲棋子震落灯花”这个艺术细节,使全诗更为蕴藉含蓄,有了无穷的韵味。

三、古诗词中“静”的意义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古诗词中“静”的概念,并非是客观上的“静”,而是主观上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在噪,鸟在鸣,林更静了吗?山更幽了吗?显然从客观的,自然界的角度看,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静”,是指没有人烟的静,因为没人声,所以蝉噪。这里的“幽”,是指没有人世的幽。因为没有人迹,所以鸟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所描述的意境,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幽静,一种远离官场吵杂的幽静,一种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幽静,而并非是客观世界的幽静。这句看似普通的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正是因为该句所蕴涵的意境,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共鸣。

隐居山林乡村的文人,一般都有从政的经历,由于种种原因,辞官回乡或隐居某地,在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之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些文人所写的诗词,往往会有一种清雅淡泊的韵味。

以王维为例,是中国文学史上多才多艺的文人。他21岁考取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但因官场争斗,多次受贬被逐,又多次被提拔重用。安史之乱后平定以后,王维感到仕途的坎坷,让他心灰意冷,终于“退朝之后,焚香独望,以禅三诵为乐”,隐居陕西蓝田终南山中。由于官场险恶的钩心斗角,使王维的内心希望拥有安静祥和的精神世界。正如刚才讲的《山居秋暝》诗,此诗洋溢着诗情画意,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人在有限的篇幅中,选择最富有感染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水风光,以灵活多变的手法交织成一幅清新和谐、宁静高远的图画。诗中描绘的清新、美好的生活画面,反衬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而映现在画面中的泉水、翠竹、莲花,既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烘托。 王维在他隐居的终南山附近的一个叫鹿柴的地方写了一首诗:《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前两句“静中有动”,写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该诗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后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接着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周身幽暗的感觉。最后以青苔结尾,由于长期没人走过的地方才长青苔,因此,所闻的人语只能是自己的自言自语,空山异常幽静。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以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出名的东晋南朝诗人王籍,虽没有象王维那样一生大起大落,也没有最后隐居山村。但由于他的“诞纵酣饮,不持检操”的放荡性格与朝廷格格不入,出任地方官遭罢后,王籍就在朝廷担任一些闲差。文人缺乏处理繁杂政务的历练,现实的平庸又让王籍难以适从,他很郁闷,常常“忽忽不乐”。为舒解心中不快,他经常混迹于市井酒肆,与泼皮无赖称兄道弟,狂饮啸聚。因此王籍的诗,也与王维一样,动中有静,动中求静,在诗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世界。《入若耶溪》的最后两句“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正表露了诗人面对赏心悦目的林泉美景,联想起官场的复杂和长年游宦生活的疲倦,不禁激起的归隐若耶溪的念头。

再说唐代诗人贾岛,因他的诗多为苦涩,又常因斟酌诗中文字而苦思冥想,故被称为“苦吟”诗人。他早年参加科考,但屡次失利,后出家为僧,号无本。因斟酌“推”、“敲”诗句而无意中撞到韩愈的车队,由此开始被韩愈赏识。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走上仕途。文宗时,又因受无辜诽谤,被贬逐到四川蓬溪做小官。因此可见贾岛的一生也是相当艰辛的。由于早年为僧,进入官场后就发现许多现实世界与佛门思想的巨大差距,就常常苦闷、抑郁。因此,贾岛也只能在诗作的意境中享受没有官场争斗的片刻安宁与寂静。

诗歌中的静与动
静的古诗 第二篇

诗歌中的静与动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动景与静景的关系

2、引领学生体会中华诗歌的美妙之处

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从诗歌中找到动态和静态的景物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静衬动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摄影师运用了快门的技巧,在同一张照片张呈现出了静态与动态。或清丽,或落寞,或风云变幻,或笃定永恒,就在这动态与静态的呈现中。

不只是现代的摄影师,古代的诗人们,也非常注重在诗歌中描绘动态和静态的景物,以期塑造出别致灵动的艺术形象。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诗歌中静与动。

二 动静的五种关系

诗歌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有很多种,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以下五种: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第一种: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即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宋代诗人潘大临,其诗得法于苏轼,为黄庭坚所赏识,他的组诗《江间作四首》一直备受人们称赞。 《江间作四首(其三) 》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舡雨打篷。

这首诗歌中哪幅画面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呢?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前一句,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鸿雁正在振翼高飞,却似在后退。一 “拳”一“退”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第二种: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即把运动着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很熟悉。这首诗歌中哪一句是把动态景物当做静态景物来描写了呢? “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种: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好友杨德逢的屋壁上题写了一组诗,很是著名。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歌中哪个静态的意象被描写得具有了动态呢?

青山。“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青山给写活了。院落附近的青山,不仅深翠欲滴,而且竟似推开小门,扑向庭院而来,兴奋又热烈。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和生动。

第四种:以动衬静,更显其静。虽然画面中有静景,有动景,但是静动景色有主次之分,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风光,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而这恬静优美并不仅仅靠静态的意象体现,动态的意象也能构建宁静的画面。你能找出用动态写出静景的诗句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幽清明净。

第五种:以静衬动,静中蕴动 。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 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琴歌》描绘了一次宴会听琴的情景。前六句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烛火融融的温暖欢乐。第七八句“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声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忘记了漫长的黑夜。此刻的场面看似是静态的,但是在这静态之下,听者的内心却无法平静,涌动了千般万般的心绪。

三 小结

【静的古诗】

诗歌中的静景与动景俯拾即是,诗人们巧妙的运用静与动的各种关系,使画面更具美感,使意境更加独特,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水到渠成。我们在赏析古典诗歌时,也应更加留意诗歌中静与动,体会中华文化的美妙之处。

古诗
静的古诗 第三篇

七 步 诗

【三国 魏】曹植

煮豆持①作羹②,

漉③菽④以为汁。

萁⑤在釜⑥下然,(燃萁煮豆)

豆在釜中泣。 (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和痛苦)

本自同根生, (悲愤、斥责)

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菽: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意思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豆秸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

诗人以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设喻,表达了诗人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

伴你欣赏诗

这首《七步诗》巧妙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诗词巧链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李华《吊古战场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鸟 鸣 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静态描摹)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以动衬静)

时鸣春涧中。

注释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

闲:安静。

时:时而,偶尔。

意思

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只觉得桂花在春风中簌簌飘落,夜静悄悄的,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升起来了,惊醒了山里正在栖息的鸟,时而在山涧中鸣叫。

与你议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伴你欣赏诗

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诗,描绘了春天的夜晚,山中美丽、空寂的景色,前两句是静态的描摹,后两句以动托静,以有声写无声,借被惊醒的山里的鸟儿,偶尔在山涧中发出的鸣叫,衬托山里的宁静。“月出惊山鸟”一句写得颇富创意。月亮出来本来是无声无息的,

但它的出现,它的光亮却惊醒了栖息的山鸟,更显山里月亮之明,山中夜晚之静。 诗词巧链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3.芙蓉楼送辛渐(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建)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静的古诗】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4)平明:清晨。

(5)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6)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解释: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中心: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清廉的崇高气节。

赏析:

这首诗写景从大处着墨,画面浩渺开阔,抒情则细腻含蓄。诗的前两句写夜雨的寒意不仅给吴地江天增添了几分萧瑟,而且弥漫于两位即将离别的朋友心头。诗人将惜别的凄楚氛围凝聚在楚山上,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惆怅。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凄清孤寂中振奋起精神,以“冰心”和“玉壶”自喻,表明自己不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气节,不会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心志。

课外诗词: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江畔独步寻花(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欣赏鲜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静的古诗】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江畔:江边。

(2)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3)蹊:小路。

(4)留连:舍不得离开。

(5)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解释: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中心: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诗的前两句写花多。“花满溪”:“压枝低”形象写出了春花的繁盛,遮盖了小路,压低了花枝。后两句写花间景象。“留连戏蝶时时舞”从侧面写出了春花的鲜艳芬芳。“自在娇莺恰恰啼”即表明了诗人赏花时黄莺在啼啭鸣叫,更体现了此时诗人愉快的心情。所以在作者心中,彩蝶在为自己跳舞,黄莺在为自己歌唱。整首诗简洁明快,动静结合,把乡村生活刻画得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

课外诗词: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静的古诗】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静的古诗】

②若:好像,

③等闲:平常。

④清白:指高尚节操。

诗歌前两句写石灰明显而可贵的特征,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石灰吟》这首诗借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篇。诗中借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诗歌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过磨练。次句写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的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泰然。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于人间的追求。是个运用了拟人、借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铿锵有力。

同类诗词: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③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6.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意:主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①任:任凭。

②尔:你。

诗歌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是状物,后两句写主子的精神,是抒情。

《竹石》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的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那种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这首诗借物言志。通过描写生长在岩石缝中竹子的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矢志不渝的刚毅性格。次句表明竹子对生存条件并无过高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诗的后两句写竹子经历磨难之后,照样坚韧劲拔,暗喻诗人经历人生的磨难艰险而操守更加坚定。诗歌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同类诗词:

①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

梅》

②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③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汪士慎《空谷幽兰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意思: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漫:随意地,胡乱地。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全文意思:

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方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向洛阳。

中心思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伴你欣赏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一个“喜”字贯穿全诗。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趁着这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词巧链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关于静心的诗句
静的古诗 第四篇

1、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船夜援琴>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3、官曹称心静,居处随迹幽。关于静心的诗句。——白居易<赠吴丹>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凡事大半天注定,何必三更费心肠。

6、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白居易<斋月静居>

7、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李白<赠汉阳辅录事其一>

8、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关于静心的诗句。——贾岛<寄白阁默公>

11、结庐在人境,1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13、安禅未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14、鸟穿浮云云不惊,沙沉流水水尚清。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

15、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关于四季的古诗
静的古诗 第五篇

一、关于春季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关于四季的古诗

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4、<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关于四季的古诗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忆江南>

唐·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似火,山寺月中听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8、<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9、<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2、<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二、关于夏季的古诗

1、<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1、<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1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三、关于秋季的古诗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3、<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4、<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6、<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秋日>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0、<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关于冬季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舟雪。

2、<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4、<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6、<观雪>

宋·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7、<雪望>

清·洪升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8、<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9、<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1、<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2、<青松>

当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关于花的诗句
静的古诗 第六篇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红楼梦>中<葬花吟>

2、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陈宝琛<西郊落花歌>

3、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关于花的诗句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花飞万点愁如海。

7、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9、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10、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飞絮。

11、春且住,见春到,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关于花的诗句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3、落花飞絮茫茫,1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17、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18、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

1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2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2、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2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4、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5、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26、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1、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32、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3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4、杨花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38、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3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0、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1、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

42、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43、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44、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45、虽然没直接写花落,但意境更胜一酬。

4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48、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49、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5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5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5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53、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5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1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