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 考研 |

【www.guakaob.com--考研】

《黑板跑了》课堂实录及评析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一篇

龙源期刊网 .cn

《黑板跑了》课堂实录及评析

作者:高海燕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3期

摘 要:《黑板跑了》是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科学家专注于思考研究为主题,安排了几篇生动有趣的故事。课文叙述简单明了,蕴含道理,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从低年级识字开始,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以课文为载体,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阅读积累。这是生本理念下以读引读,以一篇讲读带动多篇阅读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它从不一样的角度教语文,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课堂实录;生本;教学

【讲授新课】

师:你们真棒,不仅特别爱看课外书,还善于积累。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您好。

师:坐下。

师:高老师知道小朋友都是预习的高手,善读书,会思考,科学家的故事一定读过不少吧,读过吗?

生:读过。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培。看看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样有趣的事情。(师板书课题)

生:黑板跑了。

师:再读。

生:黑板跑了。

师:通过预习课文,又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些什么?知道的同学举起手来。我最喜欢手举得高高的小朋友。还有谁来。

《“黑板”跑了》教案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二篇

《“黑板”跑了》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已学生字,理解生词“聚精会神”。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本,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

3、学习默读课文,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安培的心情变化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安培专心计算的句子。

【教学难点】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回顾课文内容。【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相信这些题目一定难不倒大家。

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 )的故事。他是( )国著名的( )。他搞科学研究( )。

3.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第2-4自然段。

1.安培是怎样专心地搞科学研究的,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4自然段。

找出你觉得最能体现安培非常专心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2.你们画了哪些句子?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一)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原来,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

1.出示:

可是安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2.小朋友们,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些?

3.指导朗读。

你能把安培专心的样子读出来吗?你来试试。你们听出他重读了哪些词?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安培思考问题可真专心!

谁也会这样读?

像他们这样,重读关键词的朗读方法你们会吗?

一起读,注意红色的词。

4.安培这样专心在干什么呢?

出示:考

“思考”的“考”是一个生字,你们知道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吗?

这是一个新偏旁,跟我读:“老字头”

我们还学过哪些字也是老字头?(孝、老)

你能给“考”找朋友吗?(思考、考虑、考试、高考)它的朋友可真多!

请小朋友竖起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记住这个字了吗?打开作业本,写两遍。

安培在哪里思考呢?(大街上)

安培在街上散步的时候还在思考一道数学题,他连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都还想着工作,真是个利用一切时间专心搞科学研究的人。

5.此时街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句子。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的句式练习说话。

这么嘈杂的环境对安培思考题目来说一点影响都没有,他确实是个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的人。 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读出安培的专心。

(二)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己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太好了!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1.从这句话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安培的专心?是啊,哪有人散步时在衣襟上画呀画的?从这儿看出安培这会儿很专心。

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你会这样读吗?

安培多认真呀!谁想来读一读?

2.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

3、安培这时正缺——一块黑板,(点击出示并引读:)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你想,这时安培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高兴,兴奋)是呀,这时安培高兴的说-(出示)谁能读出安培高兴的心情?

4、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有三个近义词(心算—计算—演算),找一找,比较不同,读一读课文中相关句子,再说一说。

(三)第四自然段

1.出示:算着算着,这块“黑板”动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安培忙说:“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到结果了!”安培忙说:“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到结果了!”

(1)你看,安培只顾演算题目,黑板动了,他居然让黑板别动。这两个“别动”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急促)是啊,安培多着急,他多想马上就算出结果呀。

(2)小朋友再看,这句话最后的感叹号说明当时安培的心情怎样?(着急)谁能把安培着急的心情读出来?

(3)指名读句子。

(4)安培让黑板别动,黑板是不是真的没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1)“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咱们想象一下:“黑板”慢慢地向前移,安培会跟着慢慢地往前走;“黑板”移动的速度加快了,安培也会加快速度跟着走,一直演算着那道数学题。]你看他注意力特别集中,这就叫——“聚精会神”,老师发现今天的课堂上,不少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这是一个好习惯。

(2)当“黑板”继续向前移动时,安培„„(生答)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数学题,追着“黑板”演算。这就是“聚精会神”。(生读)

(3)安培演算得太专心了,已经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就是“聚精会神”。(生读)现在你们就在聚精会神地上课,老师特别喜欢你们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

(4)正是因为安培对科学研究这么专心,所以后来他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夸夸安培非常专心呢?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心无二用、目不转睛)课后可以选择几个你最喜欢的做成小书签,让它时刻激励着你!

(5)车动了,但是安培的专心演算不受影响。你能把安培这种专心的模样读出来吗?谁来评价一下?你也来试试!学着他,我们一起读。

(6)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安培的敬佩,带着你的敬佩,小朋友们再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4自然段,体会安培是怎样专心搞科学研究的。

6.你能用一句话来夸一夸安培吗?

安培,你( )!值得我们学习。

三、精读课文第5自然段。

1.过渡:安培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跟着“黑板”走,聚精会神地演算着,什么时候才发现那不是真正的黑板呢?

指名读。

2.安培什么时候发现的?(快追不上时,才发现)

3.出示比较句子:

这时他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这两句话哪里不同?

“才”字在句中说明了什么?(发现得晚,显示安培的专心。)

4.现在你们知道题目和课文中的“黑板”为什么要加双引号了吗?

5.小结:对,课题上加了引号,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板书:马车 箭头

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6.让我们齐读这一段,体会安培当时的心情。

四、“故事大王”比赛(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安培的心情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知道了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想不想把这个故事永远地留在脑海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故事的主要情节。

1、 交流:课文告诉我们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他先是在——(热闹的大街上思考数学题),

接着在街道旁的“黑板”上——(演算起来),后来“黑板”动了起来,安培——(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最后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2、 瞧!课文的主要情节就是这么简单,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安培的心情发

生了哪些变化?有困难向同桌请教请教,瞧!课文里“太好了„„”这句话能看出安培的心情怎么样呢?安培忙说“„„”这句话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你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试一试

3、记住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体会了安培的心情变化,接下来我们可要举行故事大王比赛了。咱们来比一比,谁讲的故事最吸引人。如果你在讲故事的时候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动作,你会说得更棒!

四、总结全文,赞美安培。

1.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2.教师总结: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在街上一边散步一边思考数学题,错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他研究科学是多么专心呀! 正是安培具有这种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所以后来成了19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向他学习,记住做任何事都要专心。只要你专心学习,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3.老师准备了一些话和大家一起共勉,一起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拓展

像安培这样专心做学问的科学家还有不少呢,请小朋友们课后搜集一些这方面的小故事,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14

专心

马车

“黑板”跑了 聚精会神

二年级语文下册《会跑的“黑板”》文本细读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三篇

《会跑的“黑板”》文本细读

课文记叙了安培因为演算数学题入迷而把马车车厢后壁当作黑板的事,反映了他对科学专注的态度。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课文分为两段,第一段概述了安培研究问题全神贯注,达到入迷的程度。第二段讲述了安培误把马车车厢后壁当作黑板演算的故事。

一百六十多年前,法国有个杰出的科学家叫安培。他研究问题全神贯注,常常达到入迷的程度。

第一节有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安培的国籍、生活得年代和身份。“杰出”一词点明他在科学领域的取得了优异的成就。第二句概述了安培的性格特点:研究问题全神贯注,达到入迷的程度。与第一句中的“杰出”相呼应,正是因为安培研究问题能做到全神贯注,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文章所举的事例也是围绕这个中心来讲述的。

有一天,安培在街上散步。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原来,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

第二节采用对比的方式,以街上行人、车辆的来来往往热闹的场景和安培只顾低头思考来比较,突出安培研究问题的全神贯注。“好像什么也没看见”、“只顾”写出了安培研究问题已经入迷,并为后文安培把马车车厢后壁当作黑板演算埋下伏笔。

他一边心算,一边用手指在自己衣襟上写着、画着。他多么希望能有个地方计算哪。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是特地为他准备的。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这一节中有两处暗含安培的心理活动。第一处是当安培在路上边心算边在自己衣襟上比划着的时候,内心迫切希望有一个地方能给自己演算。另一处是“太好了!”短短三个字组成的一句话表达出安培内心因为有“黑板”演算题目的激动心情,所以他根本没有看仔细,就不假思索“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演算起来。”体现了他研究问题全神贯注,已经达到入迷的程度。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动了,慢慢地向后退。安培忙说:“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我就算好了!”可是“黑板”还在移动,安培不知不觉地跟着“黑板”走,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追不上了。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这两节通过“黑板”移动后,安培的反应来写的。文章抓住了安培的语言和动作来体现他的全神贯注。“不知不觉”、“聚精会神”,为了追“黑板”而“累得气喘吁吁”写出安培太过专注演算,连马车移动都没有发觉,而是“不知不觉”跟着移动,跟着跑,他的专注钻研的精神令人可叹。而直到“追不上了”,他才恍然大悟“黑板”并不是一块真正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后壁。至此与课文的题目相呼应,解读作者初读课题时的困惑,也与课文第一节相呼应:一个能如此醉心于自己的研究而忽视其他一切,达到痴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二年级下册语文《“黑板”跑了 》个案设计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四篇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黑板跑了教材分析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五篇

《“黑板”跑了》教材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黑板”跑了》这篇课文具体描写了科学家安培在散步时专心思考数学题,结果错把马车的后壁当成黑板来演算的趣事,旨在让学生体会安培对科学的痴迷与专注,从而学习他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投入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观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科学家的故事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安培只有较少的了解,而且学生受生活经验、语感等因素制约,对此钟表现人物品质的文章之限于表面,难以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根据这一情况,我想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黑板”跑了?黑板跑了!黑板怎么会跑?为什么黑板这个词要加上引号?读着课题,我想,学生的脑袋中肯定会产生这些小问号。那么,教学当中就可以以质疑开始,诱发孩子的阅读期待。继而,将目光移向文本。第一段,总领全文,点出主旨“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下面的二至五自然段,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写出了安培搞科学研究十分认真,有几个句子值得注目:

1.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2.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太好了!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

起来。

3.这是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教学当中,可以抓住这几个句子,引导孩子深入体会,从字词中感悟安培的专注。

在教学生字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我不打算一一教学,而是突出重点,重点识字。如“考”字地下极易写成“与”,“而”会与“面”想混,“备”与“奋”的比较区别。在写字上,慢慢培养他们读生字的能力,发挥榜样的师范作用。

三、文章写作特色(围绕“专心”,描写神态、逼真传神。) 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如何体现“非常”呢?作者主要通过任务的神态描写,突出任务的专心精神,给人以逼真传神,十分信服的感受:安培到街上散步,为了思考一道数学题,“只顾着低着头朝前走”,街上一片热闹镜像,他几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岂不是专心致志了吗?安培错把车厢后壁当黑板,本身就是“专心”研究数学题的结果,而招呼“黑板”别动,跟着“黑板”行走,决不停下他的演算,可见他“专心”到入迷的程度了。 安培追着“黑板”跑,直到快追不上了,才发现自己错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了,没有专心致志的精神,怎么能经过这么长时间,中间又有变化,竟会没有觉察呢?即小见大,生动有趣,给人启迪。 这篇课文本身就是科学家的一则轶事趣闻,事情虽小,却很奇特,充分表现了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的可贵精神,能给人以深刻启迪,收即小见大之效果。

2015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六篇

第1篇: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讲《黑板跑了》这课时,我抓住了专心这个词语。

1、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时刻围绕这个词语展开讲解。我让学生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表现安培专心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

2、没有听见什么,没有看见什么。与上文车辆、行人联系起来。

3、接下来的课文中,无论是安培把弄错了黑板,还是情不自禁的话,还是最后的发现真相,都充分证明了安培的专心。

指导学生想象他的动作、神态,理解聚精会神、换其他词语。

让学生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内容,对安培产生敬佩的感情,同时也知道想要有所成功,必须向他一样,专心致志。

第2篇: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黑板”跑了》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在一边散步一边思考数学题,错把马车车厢的后背当成“黑板”的事,反映了他专心研究科学的可贵精神。本课内容生动易懂,叙事层次清楚,有利于学生学习默读、复述故事。根据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练习复述。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课题设疑: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跑了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时抓住“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一中心句来理解全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多提出疑问,再联系课文,在小组中交流,互相学习。

我在课堂上一直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抛一个“绣球”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说,尽情地讨论,尽情地争辩……哪怕花上再多的时间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主要抓住:“安培知道黑板在动吗?“你觉得安培傻不傻?”这两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鱼钩一样勾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也就最活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正是这样,我的学生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争辩”,我的学生慢慢地绽放着自我的风采:活跃、大方、睿智、善辩。

回想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想起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目的是为了引出生字的教学。这一方式虽然好,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多了点。总以问题引出生字的方法似乎单调乏味。我在生字的教学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我是不是可以采取更有趣、更灵活的方法,如猜字谜、编生字儿歌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的反思对于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一定大有帮助。

第3篇: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通过选择学习方式与合作学习方式的引进,打乱了严谨、封闭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合作的、自我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更能促使学生思维的灵动、开放、创新。同时通过多向评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独到和深刻。如评价表演时学生对于大街情境的补白:表演车子的同学来回穿校还不时发出喇叭鸣叫声,行人三三两两说话,有商人叫卖声,有路人还价声……这样的表演使得文章所描写的平实的生活场景一下子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对于人物神态动作的补白:表演安培的同学低看头、故看眉,不时还揉一下太阳穴,嘴里还在喃喃自语,这表演逼真传神地再现了一个专心思考、沉浸于自己思维中的科学家。在这样表演的基础上如果能配以朗读不就更多彩了?学生的演、读、评,极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感悟了语言,体会了人物的思想。

在低年级教学中,表演环节的创设不光为了激活课堂气氛,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而服务的。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检查到学生懂得了安培心算题目的入迷,懂得了他看见黑板的喜悦,懂得了他把马车车厢后壁错当成黑板的原因,在灵动地交流评价中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到安培这种忘我钻研的精神。

第4篇: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黑板”跑了》讲了一个道理:做事情要认真专心。这篇课文侧重于表现为学习的精神。

不管做什么事情,不是有了专心的态度就够了,还应该将这一态度付诸行动,让它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课文很多地方,我们都能从安培身上读到这种习惯。而我们班孩子缺少的就是这样专心学习的好习惯,所以我在教学中引领孩子们读课文、找词句、感受与学习安培的专心:

比如“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安培对车辆、行人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不是偶然的表现,在散步时还思考着数学题,我想这一定是他经常发生的动作。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一边……一边……”的句式练习说话,并启发孩子读懂了什么?看图理解“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这一句,问:“请小朋友们看看这幅图,说说大街上怎么样?你要是走在这条街上,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你会做些什么?谁来说说?”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补充了许多可能看到听到的东西:行人一边散步,一边聊天;马车驶过,车夫抽鞭,车轮********,马儿嘶叫;小鸟飞过,小狗汪汪……从而理解他并不是真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是他专心思考数学题,对周围的一切没有去理会,体会安培专心学习的神情。

再如: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这一句,安培在大街都能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可见他是多么热爱学习,随时随地都做好了学习的准备。

我是我备课时就想到的,孩子们读完后也有孩子说到了这一点,我又让孩子们读这一段,指名来表演安培的表现,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情境,进行情景再现后更能体会到安培的心理变化,就能想到安培“用手指头在自己衣襟上画呀画”时会想:要是有块黑板来计算一下该多好啊!体会安培迫切需要黑板的心情。

再如: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安培忙说“黑板”别动,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前行,“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可见他的专心真是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教学时,我找了好几个孩子来读安培说的那句话,体会他着急的心情和专心一意的神情。最后,通过读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才”字再一次体会安培专心到入迷的程度。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做“黑板”并不是短暂的一时糊涂,而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见安培的“专心致志”并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

遗憾的是,有一部分我没教好,就是当他看到街道旁竖着一块“黑板”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孩子们找到了“太好了”、“高兴”等词语,也读出了安培喜出望外的神情。可是我没趁热打铁,让孩子们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哪些成语能表达他此刻的心情。如果拓展一下,该多好啊!

不过我给孩子们欣赏了我做的有关学习的书签,请他们回家也学着做,比比谁做的好;再查找一位科学家的小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学习这些科学家们专心学习与研究的精神。

2015小泽征尔的判断教学反思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七篇

反思一:小泽征尔的判断教学反思

《小泽征尔的判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参加指挥家大赛中,敢于在众多权威评委面前,果敢地做出判断,指出乐谱的错误,并在大赛中夺魁的事,表现了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见解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泽征尔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的和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从读中悟出道理。这样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能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引导学生读时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目标,学生的感情很丰富,感情达到了高潮,对小泽征尔产生了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着缺陷。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在读中谈理解,每个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是有所差别的,应给予充分的空间发挥,才能够读出更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有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提高应变能力,才能积极能动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

反思二:小泽征尔的判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泽征尔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了果敢的判断和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我让学生对课题提出问题,加以梳理后归纳了这么几点板书在黑板上:1.小泽征尔做出了什么判断?2.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然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在相应的地方做上批注。对于“小泽征尔做出的什么判断”学生很容易就找出来了,我把它板书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读读这句话,然后问:“这里的‘不’字和‘一定’这两个字能否去掉?”学生说:“不能。”我又问:“为什么?”在学生说出理由后,我又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小泽征尔坚定的态度,读出他的果敢。随后我让学生们在文中找出小泽征尔判断的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抓了两个词:“和谐”与“自然”。为了帮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在小泽征尔指挥的过程中音乐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使小泽征尔感到“不和谐”“不自然”。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知道了小泽征尔判断乐谱出错的理由,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把平时上音乐课学到的音乐知识用上了。

课后,我又省视了整课过程,我觉得我在上这课时,有个环节应调换一下,应该把“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放在前面,先让学生画出小泽征尔参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比赛——“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世界一流的乐队”“具有国际水平”,以及他当时的情况——“成名之前”,“最后一个出场”。这样首先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高手云集,世界一流的比拼,让学生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比赛围氛中,感悟小泽征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这样更能突显他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见解的品质。

反思三:小泽征尔的判断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去学。”我一直以这句话为座右铭,所以在执教《小泽征尔的判断》一课中我以“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这个理念为核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学、主动学,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光辉和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以下几方面教学:

一、创设情境,自然融入

二、语言精练,注重注重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的设计。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请孩子们试着边读边勾画,将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字、词、句旁。这是一个尝试,孩子们自己读书去写体会,又把自己的体会拿出来分享。我把时间都交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用所学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作批注,去体会文章的字、词、句。虽然有些孩子的体会十分勉强,但我觉得孩子们真正的在思考,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孩子们思维不成熟,所以他们想得也很不周全,不过没关系,相信在多次这种尝试之后,孩子们能写出独特、精彩、成熟的体会。

最后,我设计了“面对这位著名的指挥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意在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拓展学习资源,看似平常的环节,实际是营造了强烈的文化氛围,达到追求、陶冶学生心灵的效果,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演绎教材。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没有真正落实读,且读的形式不丰富,所以孩子们没有读出味儿来。二、评价学生的语言应有评判性,还应该有具体内容,这一点我做得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利用有效的评价策略,评价方式,使课堂从机械走向灵活,从僵化走向开放。

2015秋水教学反思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八篇

反思一:秋水教学反思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反思二:秋水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反思三:秋水教学反思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2015白杨教学反思
谈谈对文本《"黑板"跑了》的理解。 第九篇

白杨教学反思一: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教学反思二: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白杨教学反思三:

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心潮澎湃,对那些边疆的建设者产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杨》跟上学期学的《落花生》有相似之处,学生很敏锐的发现:《落花生》一课通过写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具有花生品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课,好像也是通过写白杨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好像”,看来还不是很确定,没有充分的读书,自然不够确定了。但积极性可嘉,值得鼓励。“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说好像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与《落花生》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孩子们听了这话,马上投入到了阅读中。渐渐地,读书声小了。“读完了?”“读完了。”“跟《落花生》一课一样吗?”“一样。”“那告诉我们什么?”“不知道”。呵呵,异口同声。“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读上两遍课文,你就读明白了还用我这语文老师干嘛呢!”“哈哈......”引来一阵笑声。“现在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又是一阵议论。“课文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有这些特点,与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爸爸跟兄妹俩介绍白杨树,目的是什么呢?”在读书过程中,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孩子们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这一心愿?”学生找出了文章的重点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法跟《落花生》一课的写法非常相似,还记得这种方式叫什么吗?”“借物言志。”有个孩子喊道,学得比较扎实。我将“借物言志”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当然是借白杨啦!”“表明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决心。”“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爸爸不仅决定自己建设边疆,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设边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写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就这样,在《白杨》与《落花生》的比较中,学完了本课。我想孩子们对文章“借物言志”的这种写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已有知识的更新,更源于教师在执教时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开,使问题简单化,学生再来理解,再来学习就容易得多了。教学本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一种文体教法不一,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让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儿,学有所获。

白杨教学反思四: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6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