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案例 创业成功案例分析

| 工程硕士 |

【www.guakaob.com--工程硕士】

  创业成功案例 创业成功案例分析篇一

  幸福工程多年的支持和帮助也使傅巧斌对计生工作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带领村民们致富的同时,傅巧斌还挑起了村计生协会小组长的担子。

  在贫困人群中,贫困妇女占有一定比重。为了帮助她们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近年来,蕉城区全力推进“幸福工程”工程,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就业等方面统筹运作,联手扶持,增强贫困母亲自身“造血”功能。在此带动下,蕉城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脱贫母亲的典型,她们中有金涵乡金峰村“拖把达人”汤先英、赤溪镇由知村养牛状元傅巧斌、洋中镇美翔服装厂女老板阮美银、城南镇后山村畲家乌米饭传承人雷银眯……这些昔日的贫困母亲如今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并将“幸福”的种子向更广的区域播撒。

  

“幸福母亲”的创业故事

 

  带领“娘子军”创办服装厂

  8日上午一大早,蕉城区洋中镇的阮美银就来到厂里安排起一天的生产任务。自从上个月企业搬进敞亮的新厂房后,阮美银的干劲更足了。

  从2005年创办美翔服装厂至今,阮美银和她带领的“娘子军”走过十多个年头。

  1994年,为了腾出学费让考上大学的姐姐完成学业,16岁的阮美银踏上了去福州打工的班车。26岁那年,阮美银结婚了,并有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

  结婚生子后,生活压力增大。阮美银感到常年在外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便有了回乡创业的念头。2005年,她和丈夫回到洋中镇,打算利用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开办一家服装加工厂。可是资金不足成了创业最大的困难。就在这时,洋中镇计生协会送来了惠民好政策,为她提供1万元幸福工程无息贷款,还协调信用社为她贷到2万元小额贴息贷款。

  10台电动缝纫机、6名女工,就这样阮美银开始了她的创业路。由于诚实守信,美翔服装厂渐渐有了固定的合作商,效益也年年攀升。2013年,该厂的产值突破100万元。

  阮美银并没有就此感到满足,她打算对加工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更新。但这一费用可不是小数目。正当她为资金发愁时,镇计生协会再次给她带来了惊喜。这一年,“致富能人+贫困母亲”幸福工程启动,年轻有为、懂技术、会经营的她被确定为幸福工程致富带头人。根据政策,镇计生协会不仅为她提供了5万元幸福工程款,还为厂里的10位贫困母亲提供每人1万元的幸福工程资金入股公司。

  利用这笔帮扶资金,阮美银完成了设备更新。新机器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提高了3成以上。

  如今,美翔服装厂已成为该镇远近闻名的“贫困母亲创业基地”。4年来,共有50多位“无资金、无项目、无技术、无担保、无职业”的贫困母亲通过投资入股、进厂务工、按劳取酬、年底分红等方式,实现了脱贫致富。

  创业园中的致富带头人

  在赤溪镇下溪洋畔千亩高优农业园区的一个种植大棚内, 46岁的黄灼平正在指导着计生户种植百香果。

  黄灼平是一名二女户母亲。2004年2月第二个女孩出生后不久,灼平就主动到区计生服务站落实了绝育手术。

  “当时风言风语不少,说我生了两个女儿,以后没有依靠。但我不服气,好的生活不是靠生男生女,而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黄灼平说。

  不服气的黄灼平和丈夫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资金从哪来?就在这时,赤溪镇计生协会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将她列入了幸福工程名单。对她进行全力帮扶。

  从收购茶珠到开办农资肥料经营店,再到成立果蔗合作社,每一次创业黄灼平都得到了蕉城区计生协会的有力支持。一次次的创业成功也使她成为了当地颇具名气的致富能人。

  2013年,赤溪镇在下溪洋畔设立千亩高优农业园区,并在园区内成立了“生育关怀创业园”。黄灼平和几名计生示范户成为了“生育关怀创业园”的带头人。通过“农业园+计生贫困母亲”模式带动计生家庭就地创业脱贫致富。

  该创业园实行“抱团式”发展模式。创业园与计生贫困母亲签订结对救助协议和购销合同,并按照协议帮助计生贫困户低价购买优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产品,以连片种植、统一施肥、统一采摘、分户管理为模式,规模化种植基地为平台。同时,入驻“生育关怀创业园”的计生贫困母亲,除享受园区的优惠政策外,还享有试栽新品种、测试土壤肥料含量、田间种植指导、农业园培训等多项免费服务,并为贫困母亲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这些优惠的举措吸引了众多贫困母亲加入创业行列。

  从贫困母亲到村民副主任

  从昔日家境窘迫,到成为镇上第一大养牛户,再到成为村民副主任。得益于幸福工程的帮扶,蕉城区赤溪镇由知村的二女贫困户傅巧斌在当地写下了一段华丽转身的佳话。

  1993年,傅巧斌生育第二个女孩后主动落实了节育措施,这一举动在当时“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多子多福”等旧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边远山村,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随着两个女儿日益长大,家中各项费用开支明显增大,原本贫困的家庭不胜负荷。经过多年的摸索,傅巧斌发现耕牛养殖是条增收的好路子,然而资金短缺让她望而却步。

  该镇计生协会闻讯后,将傅巧斌列入幸福工程受助母亲行列,及时送来5000元资助款,还帮她争取到小额贴息贷款。此后,傅巧斌起早摸黑辛勤劳作,养殖的耕牛数量不断扩大,成为了镇上的“水牛状元”。

  富起来的傅巧斌没有敝帚自珍,而把自己多年牧养耕牛的经验、技术和销售渠道无私地和其他计生户分享。在她的带动下,耕牛牧养在赤溪镇形成一个相当稳定的产业,年出售耕牛50余头,产值40余万元,成为该镇农民致富又一选择。

  饮水思源。幸福工程多年的支持和帮助也使傅巧斌对计生工作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带领村民们致富的同时,傅巧斌还挑起了村计生协会小组长的担子。

  走家串户宣传婚育新风、想方设法为计生户排忧解难。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傅巧斌多次被区、镇两级协会评为优秀小组长。2009年村级协会换届选举中,傅巧斌被推选为由知村计生协会会长,成为赤溪镇计生协会换届后村级唯一一个女会长。2012年,她又高票当选为由知村村民副主任,并于2015年取得了连任。

  记者从蕉城区计生协会了解到,作为我省首批幸福工程项目试点县,蕉城区共建立16个幸福工程帮扶基地,为农民工返乡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截至目前,蕉城区已连续发放19期幸福工程款,累计筹集幸福工程资金589.46万元,滚动投入2206.5万元,救助贫困母亲2442人(户),惠及282个行政村9772人,产生帮扶效益2034万元,脱贫率98.39%,资金回收率100%。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95亿元,贴息584.54万元。37位计生脱贫母亲获全国“幸福母亲”荣誉称号。

  创业成功案例 创业成功案例分析篇二

  本文讲述的是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农民工专项全国总决赛企业组的三等奖获得者——河南省御笔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建朋的创业故事。

  “传播毛笔文化,推动书法教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传播毛笔文化,推动书法教育。”

  

创业故事刘建朋

 

  创业故事:

  刘建朋,河南省御笔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2016年10月,刘建朋带着他的 “御笔坊毛笔产销项目”参加了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了农名工专项全国总决赛企业组三等奖。御笔坊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汝阳刘毛笔品牌,其历史悠久,传承时间长,获得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称号,在传统手工制作基础上加入了半机械自动化创新元素,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正是因为这样,御笔坊毛笔产销项目在决赛中获得了诸位评委老师的青睐,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

  当中国创翼大赛的记者问到刘建朋参加比赛的收获和感悟时,他诚恳地说到:“刚开始就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御笔坊,获得些融资。我们从初赛、复赛、半决赛、总决赛一路走来,能从全国一万三千多个项目中拼进前五获得三等奖,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次大赛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指点和建议,让我们对自己项目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在运营思路、盈利模式方面的规划。还有就是认识了一群创业精英,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找到与他们的差距,认识自己的不足,可以让“御笔坊”飞得更远。”

  兢兢业业传承家族手艺

  刘建朋出生于有着“妙笔之乡”美称的河南项城市汝阳刘村,据《项城县志》记载,汝阳刘毛笔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源于东汉初年,早期乃皇室用品,现在公认的刘氏第一代制笔先祖刘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之义子,刘彦精于制笔技艺,被刘秀封为“御笔王”,其创造的专门制作汝阳刘毛笔的品牌便被称作“御笔坊”,曾一度深受诸位大家追捧。

  汝阳刘毛笔传到今天,有名讳的制笔工艺传承人已有67代,刘建朋正是这第67代传承人。儿时的刘建朋常常帮着爷爷和父亲在制笔的时候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大学毕业后便正式拜父亲为师,学习毛笔制作工艺,继承父亲的衣钵。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制笔工艺的传承一直是一个难题,老一辈的手艺人越来越少,而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为了保证家族手艺不至失传,刘建朋家立下祖训:所有的刘氏子孙都必须学习毛笔制作手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家里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刘建朋很快就掌握了祖传的全套毛笔制作技能,正式成为了一名制笔技师,能独立承制二十多款毛笔,所制毛笔广受书家好评。为锻炼自身能力,刘建朋先后担任了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和销售总监,肩负着公司销售重担的刘建明走南闯北,凭借着多年对毛笔的了解,结识了不少书法绘画爱好者,也了解到汝阳刘毛笔传承和推广难的原因:汝阳刘毛笔虽然历史悠久,但一是没有好的政策引导,二是整个村子里做毛笔的人很多,做出来的笔统称汝阳刘毛笔,但各家又都有自己的品牌,导致销售方面时常有相互贬低、恶性竞争的事件发生,缺少一个可以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品牌。

  2012年,刘建朋跟随父亲受邀参加了中央书画频道大美之春文艺晚会,会上董事会主席王平说道,河南是中国毛笔的发源地,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和文化。王平主席的一番话让刘建朋心情难以平复,想到汝阳刘毛笔目前的发展窘境,再结合自己近十年来对中国毛笔、汝阳刘毛笔的历史及汝阳刘氏家谱的研究,刘建朋下定决心打造一个有代表性的汝阳刘毛笔品牌,复兴当地毛笔产业,在考虑品牌名称时,“御笔坊”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立刻进入了刘建朋的视野,慎重衡量品牌文化和推广价值后,刘建朋选择了“御笔坊”这个名号。同年,刘建朋向银行申请了一部分贷款,再加上前几年做生意积攒下来的积蓄,一共500万元,成立了河南省御笔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稳扎稳打经营文化品牌

  成立公司后,刘建朋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200多家笔庄签订了合作协议,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并为当地农民工、残疾人和下岗工人提供了合适的就业岗位,亲自走访了多个原材料供应商家考察,严格把控原料质量环节。

  学生用笔作为御笔坊主要产品之一,需求量较大,为使其生产能达到规模化,刘建朋集中人力物力研发了先进的学生用笔自动配毛机和学生用笔自动梳毛机,获得了国家专利。大部分笔头由两、三种以上的毛料混合而成,毛配得越均匀,毛笔的使用感越好,这个过程称之为配毛,一般这个环节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完成,现在可以直接使用自动配毛机完成。当被问到机器代替手工会不会影响最后毛笔成品质量时,刘建朋解释道:“这两个环节并不会影响到最后毛笔的质量,而且机器的标准化运作可以使毛料配得更均匀,要比人工制作稳定得多,我们考虑的是机械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所有主要的制笔步骤依旧是由人工完成,目前还没有机器可替代。”

  此外,刘建朋还引进了激光雕刻机,借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并坚持给所有的毛笔进行择笔,择笔是毛笔成品前的最后一关,需要用尖利小刀对笔头中的毫毛进行挑剔,凡软、硬、杂、弯曲、夹带、不牢之颖毫,统统剔除,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一道工序,而传统的汝阳刘笔仅择小楷笔。不仅如此,刘建朋还推动建立了毛笔生产制作的河南地方标准,严格把控公司生产的每一支笔达到此标准。通过申报专利、引进高科技、制定标准细则等不同的方式,御笔坊毛笔制作技术不断得到革新,现在的御笔坊毛笔在雕刻、梳毛、配毛等环节上的效率,比以前纯手工制笔效率足足提高了10多倍,为公司大规模批量生产提供了生产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保证。

  回馈社会一点一滴做公益

  御笔坊成立以来,在刘建朋的积极带领下,逐步打开了市场,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他看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众多书家的关爱,为了回馈社会,御笔坊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坚持救助困难人群,为残疾人士提供就业岗位,帮扶出生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给留守儿童免费提供书包、毛笔等学习用品;二是积极支持公共文化建设,2012年,公司为中央书画频道特别制作了16万元的毛笔,送至北京人民大会堂。2013年又为北京红星阁将军书画院捐赠20万元的毛笔;三是出资承办学生书法比赛,连续三年承办了周口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参赛师生达16000多人次。还出资12万元为周口市文昌小学,郸城市二中建设了两个书法特色学校。在周口市学校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毛笔文化、学习毛笔传统的平台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和美誉度,促进了公司的产品销售。

  2014年,刘建朋带领着他的团队,代表河南省文化企业,走进宝岛台湾,参加了由大陆文化部组织,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台湾总商会联办的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与传统艺术展,在展会上,御笔坊产品大放异彩,得到中国文化部党组成员王铁、台总商会理事长赖正镒的赞赏,众多参展者纷纷来展区参观、拍照留念。

  精湛的工艺和刘建朋不断求新的精神逐渐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御笔坊”这个品牌,了解到了曾一度被人遗忘,但今天依旧熠熠生辉的汝阳刘毛笔的存在。虽然复兴传统手工艺的道路依然坎坷,但台湾之行也让刘建朋感受到:尽管目前传统手工艺行业不景气,但世界各地都有人仍旧在关注着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这让我更加振奋,更加坚信当初自己的选择,决心矢志不移发展民族笔业,为继续做大做强御笔坊笔业奋发努力。”刘建朋坚定地说道。

  项目介绍:御笔坊毛笔产销项目

  汝阳刘毛笔是河南省汝阳刘村的传统手工艺品,已有两千多年,制笔手艺代代相传。御笔坊曾是汝阳刘毛笔一个重要的品牌,起源于东汉时期,由有着“御笔王”之称的刘彦在河南汝阳刘村所创,在唐、宋、元、明时期,书法大家、文人墨客使用御笔坊毛笔者代不乏人。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个人观念的改变,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正在消失,汝阳刘毛笔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刘建朋作为汝阳刘毛笔的第67代传承人,为了振兴祖传手艺,建立一个高知名度的汝阳刘毛笔品牌,筹资成立了河南省御笔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建立了河南地方毛笔制作标准。

  御笔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生产经营中高端毛笔、私人订制笔和学生用笔为主,目前公司正在研发墨汁,计划在之后陆续推出墨汁、砚台、宣纸等产品。在制笔工艺上,除沿用传统手艺外,御笔坊还研发使用了学生用笔自动梳毛机、学生用笔自动配毛机和激光雕刻机,在不影响毛笔质量的前提下代替人工,加快制作效率。除传统的128道工序外,御笔坊为每种笔都增加了“择笔”工序,进一步确保毛笔书写质量的高水准。

  御笔坊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 “四个一”中长期发展规划:一、开设毛笔研发中心;二、成立中小学生书画专用毛笔生产基地;三、开设中国毛笔博物馆;四、建立书画艺术学校为一体的“御笔坊笔业文化产业园”,实现研发、生产、展销、展览、培育,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一齐发展,传播毛笔文化,推动书法教育,为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毛笔博物馆已经成型,藏品达到六千多种,毛笔研发中心正在运行,书画培训中心已经成立。公司正在申请建设用地50亩,以开展御笔坊笔业文化产业园”建设。此外,公司已与武汉、北京两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周口市建设全国学生用笔生产基地,加大年产学生用笔数量,扩大中小学市场占有份额。

  2006年,御笔坊毛笔荣获“河南名牌”称号,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现有120多个规格品种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美国、法国、日本、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公司创建以来,仅学生用笔销售量平均每年达到200多万,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创业成功案例 创业成功案例分析篇三

  创业路上和合伙人的矛盾和扶持、在人员招聘、产品定位上的烦恼和探索,是许多初创团队都会面对的问题,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创业者发出共鸣和思考,或者互相勉励和交流。

  创业之前想过很多东西:梦想,自由,激情。

  创业之后才发现残酷很多,但并不浪漫:租房,招人,打杂,纳税,为下个月的工资发愁。就像结婚后柴米油盐的生活。

  《中国合伙人》说:“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

  

一个尚未成功的创业故事分享

 

  俗话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可是我出来创业,不是因为自己准备好了,而是因为朋友准备好了。

  有两个在同一家游戏公司呆过的朋友(暂称熊某和方某吧),成了很好的朋友,最终成了合作伙伴。

  这个世界小得就像一部蹩脚的小说,其中最蹩脚的情节是:公司的最大股东,最信任我的能力的朋友,最支持我出来创业的伙伴——熊某,因为和我的矛盾而离开了公司。

  熊某是一个技术过硬,为人真诚,脚踏实地的老程序员。

  这个“老”只能代表资历,实际他看起来很年轻,心态也很好。我欣赏他的技术深厚,他欣赏我的思维活跃。我们曾经有过非常愉快的时间,但是最后却应了《中国合伙人》里的那句话“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

  我和他其实只有两个矛盾:一个是做事方面,一个是做人方面。

  做事方面,他希望公司集中精力做好游戏产品,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而我因为担心公司的生存问题,接了一些杂七杂八的活回公司做,有一些性价比不高的项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资源调配。

  做人方面,他认为做公司和做人一样,要表里如一,真诚待人;而我有时候会为了公司利益牺牲一些原则,偶尔做一些不太靠谱的承诺。(承诺这个事情,做好了叫激励,做砸了叫吹水)

  从他的角度来看,大概会觉得我有点浮夸吧。关于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做事的方式,我们激烈的讨论了很多次。但有的时候,讨论是注定没有答案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决定,哪怕是错误的决定。

  这大概是最痛苦的部分:他并不同意我的观点,可是他又不能不妥协,因为当初是他坚持要让我来当总经理的。

  当他有一天说,要离开公司的时候,我沉默了很久,因为我觉得需要离开的人是我。

  在我加入公司之前,他已经为公司付出了很多心血。

  那个时候公司的合伙人只剩下我和方某,方某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乐天派,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发愁的。

  熊某还在的时候,他是我们的和事老。熊某不在了,我们只好相依为命相互嘲笑作乐了。

  他的家境比我稍微宽裕一些,在经济方面给我作了很多让步。我工作了三年出来创业,经济上的积累还没有完成,家里也没有经济上的支撑,又赶上结婚生孩子,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大。

  有时候想,如果合伙人不是他,大概我早就支撑不下去了。创业失败并不需要什么万丈悬崖,一颗小石头绊一下就够了。

  在之前的公司当部门经理的时候,要协调销售,项目经理,策划,研发,硬件工程师几个部门做的事情。现在一个人把几个部门的事全干了。

  白天跑单子,做项目沟通,晚上在夜灯下做方案,敲代码。photoshop平面设计,Sketchup三维结构设计,Axure原型构建到flash动画,3d游戏引擎开发,什么都要会。

  项目忙的时候,身体累。没有项目的时候,心里更累。曾经幻想过创业以后自由自在的生活,结果是:老婆生孩子的时候都不敢在家里多休息一天。

  忙的时候也想招人分摊一下压力,可是一直顾虑重重。

  销售方面:熟手不容易招,新手会浪费机会,毕竟公司目前的项目来源有限,自己做成交率更高一些。

  技术方面:业务内容比较庞杂(2d的,3d的,客户端的,网络端的,pc的,移动的都有),技术跨度大,高手养不起,新手做不了。

  虽然心里也明白,一个公司的老板不是打杂的,不然公司永远发展不起来,可是当公司的生死存亡摆在面前的时候,那些华丽丽的创业经验全都可以扔到一边了。

  什么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吃饱饭以后才有时间想的东西。

  做游戏:产品、定位、出路和摇摆

  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是一个街机游戏,那时候街机行业的颓势还没有这么明显,手机游戏还没有这么如日中天。产品的研发周期从三个月拖到一年,不停的修改。在广州番禺找了几家街机的代理商,才慢慢弄明白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那些庞大好玩的日本进口游戏设备,赚的钱远没有一台小小的博彩机多。而我们的产品定位尴尬的夹在这两者中间。

  在产品修改和渠道推广做了诸多尝试以后,我们才慢慢接受了产品的销售额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这个现实。

  在这个游戏产品之后,公司的定位摇摆了很长时间。

  如果公司继续投入力量做游戏产品研发,再不成功,那公司基本上就维持不下去了。

  如果转移方向,接项目外包,那团队结构要调整。做服务性项目不是公司的优势,没有专业销售,回报也远没有游戏来的高。简言之,第一条路子高风险高回报。第二条路低风险低回报。

  从团队的基因上来说,我们是希望走第一条路子的,那才是我们创业的初衷。最终的情况是,公司还是以求生存为基调,慢慢尝试接一些外包项目。

  我的老东家是一家做数字娱乐(或者叫多媒体互动)方面的公司,我们外包接的主要是这个方向的,所以深圳的这个圈子我还比较熟,基本上二度人脉就覆盖了。因为没有专职销售,没有品牌名气,就从二手单做起。做了一年的项目外包以后发现老板是给员工打工的:发完工资全没了。项目的性价比很低。

  公司的团队也在这期间出现大的流动,那些跟着公司辛辛苦苦做了一年多的同事开始对公司的前景产生质疑。如果说做游戏的时候大家还有一个吃不到嘴的饼可以望着,那后面看到的只有饼渣了。

  那时候每天都希望自己像一架24小时运转的机器,晚上睡觉梦见的都是怎样为公司寻找好的出路。在公司最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想过散伙这个词,但谁都不敢说出口,仿佛这个词是瘟疫,一说出口就会带来无穷灾难。

  等我们有勇气自嘲:“公司下个月就发不出工资了,你家孩子还有奶粉吗?”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成熟了。懂得什么时候要安静的守候,什么时候要奋起搏击。

  我的创业感悟

  短短两年的时间,已经看过太多失败的案例。身边的朋友,有钱有背景的,有华丽创始团队的,都见过了。我还不知道创业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因为成功不可复制。

  可是我可以说出创业失败的一百种死法。

  创业是痛苦的,也是有瘾。时常后悔,可是却不想回去了。

  当看着朋友玩游戏,当家人看电视的时候,会突然想,未来的科技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每天在地铁上的时候,每天吃饭的时候,会突然发呆,想象几十年以后的生活。躺在床上,脑子里装的都是明天的机遇和挑战。眼睛所到之处就是机会,机会从来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我们只是一帮不安份的创业者,用机警的双眼看着世界,野心勃勃而又小心翼翼的寻找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2584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