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斗蟋蟀视频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篇一 宁阳斗蟋蟀视频
斗蟋蟀的养殖与竞斗

  [农广天地]斗蟋的选养与竞斗(20130623)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从古到今不知多少名人志士,将斗蟋蟀视为平生一大爱好,但是由于环境和人为的因素,斗蟋的数量越来越少,所以人们就奇思妙想,研究出了人工养殖蟋蟀这一技术。本片开始将为观众朋友们讲解斗蟋蟀的生物学特性;然后是养殖场的建设,随后就是雌 雄虫的选择与饲养,接着就是斗蟋的产卵、孵化,最后还给观众朋友们讲解了一到四龄若虫的饲养技术。

  蟋蟀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过度捕捉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现代农业过量使用杀虫剂以及除草剂对蟋蟀的威胁。

  宁阳蟋蟀多生于玉米地,玉米种子在播入地下时掺入了大量防虫农药。在蟋蟀卵孵化时,正好赶上农民打杀虫农药,这种农药只要蟋蟀的幼虫粘上一点点,就足以致死。蟋蟀成长过程中还会碰到农民喷打除草剂情形,大大降低了蟋蟀幼虫成活率。另外农药的使用还大大降低了蟋蟀的质量,产生了不少变异蟋蟀。

  随着害虫对农药的抵抗性越来越强,农作物对于农药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杀死蟋蟀的“帮凶”。这便是蟋蟀与现代农业间的博弈,而蟋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牺牲品,只能在这场博弈中败下阵来。

  蟋蟀作为一种昆虫,本身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却可以研发由蟋蟀衍生的文化产品,如蟋蟀T恤、富有特色的“文化蟋蟀罐”;加工制作蟋蟀“琥珀”工艺品,不但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而且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另外还可以尝试研究开发蟋蟀餐饮业,建立蟋蟀产业合作社,多渠道推动蟋蟀产业的多元化、规模化经营。

  蟋蟀入诗中外相同,但斗蟋蟀却是中国人的专利。小小蟋蟀本是最微贱不过的凡虫,却也有“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显赫历史。蟋蟀入宫最早大约在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宫妃嫔,每到秋天,“竞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但此时全国流行斗鸡,尚不斗蟋。南宋是斗蟋蟀最著名的年代,一代权相贾似道(1213—1275年)酷爱斗蟋,竟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书中阐述了蟋蟀在斗性上的差异,记述了蟋蟀喂养调理的要点,详细介绍了如何合理运用雌虫来增强雄虫斗性、各种蟋蟀外伤内疾的治疗,以及选盆用器的要领,甚至还记述了体外寄生的螨类对蟋蟀斗性的影响等等。贾似道对昆虫学倒是贡献不小,可是在陆游(1125~1210年)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时代,贾氏却在研究蟋蟀,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当蒙古破樊襄时,贾尚与群妾据地斗蟋蟀,置边递不闻也。”让这样的佞臣执掌朝政,南宋哪有不亡的道理!

  俗语道:玩虫一秋,玩盆一世。投资蟋蟀用具,可以获得惊人的回报:曾在2003年以18万元成交的明代宣德“青花鹰雁纹蟋蟀罐”,在2004年秋拍中窜升至200万元,短短一年间升值10余倍。

  蟋蟀的用具很多,包括:罐、过笼、水槽、水牌、探筒、饭板、水匙、饭匙、虫罩、毫戥称、绒球、铃房等。其中的特色用具最具有收藏价值。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斗蟋蟀的活动。《诗经》中多次写到蟋蟀;唐代以后,吟咏蟋蟀的诗词歌赋、以蟋蟀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逐渐增多;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首记斗蟋蟀之戏,称其始于唐代天宝年间。玩斗蟋蟀,开始为宫廷之乐,以后传于民间,一时成为风雅之士的乐事。北宋的苏东坡,元朝的倪云林,都有养斗蟋蟀的篇章记载。更有南宋“蟋蟀宰相”贾似道和明代“蟋蟀皇帝”朱瞻基,贾似道还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到今天,玩蟋蟀早已成为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休闲形式,甚至形成了一门完整的“中国蟋蟀学”。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对蟋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蟋蟀身价也与日俱增,今年一只上好的蟋蟀预计能卖到十余万元人民币。而爱屋及乌的情结又让人们对蟋蟀“爱巢”的选择也攀升档次,纵观蟋蟀用具市场,小到几百元,大到上万元的商品琳琅满目、古色古香,令人喜爱。在拍卖会上,一只明宣德时期的青花鹰雁纹蟋蟀罐,竟以200万元的价格成交。

  进入CCTV7《农广天地》官网

篇二 宁阳斗蟋蟀视频
斗蟋蟀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斗蟋蟀养殖技术(20130526)

  中国的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名人志士,将斗蟋蟀视为平生的一大爱好,但是由于环境和人为的因素,斗蟋的数量越来越少,所以人们就奇思妙想,研究出了人工养殖蟋蟀这一技术。本片一开始将为观众朋友们讲解斗蟋蟀的生物学特性;然后是斗蟋养殖场的建设,随后就是雌、雄虫的选择与饲养,接着就是斗蟋的产卵、孵化,最后给观众朋友们讲解了一到四龄若虫的饲养。希望看完本片的介绍,观众朋友们能从中有所收获。

  斗蟋成虫雄虫体长13.o~16.Omm,雌虫14.o~19.Omm。体中型,黑褐色。头顶漆黑有反光,后头有3对橙黄色纵纹,其前端一般无横纹相连。此虫常与长颚蟋混生,并且形态甚相似,但可根据:

  ①本种两单眼间橙黄横纹两端粗,中央缢缩呈大括弧形;

  ②雄虫颜面平直不凹人,大颚长度正常;

  ③产卵管特长(比后腿节还长)等特征与长颚蟋相区别。单眼3点角状排列,中单限位于额脊。前胸背板黑褐色,横形。

  雄虫前翅长达腹端,雌虫前翅较短,仅略超过腹部中央或接近腹端。雌、雄虫后翅均不发达。雄虫发音镜略长方形,其中有1横脉曲成直角,将镜分为2室,斜脉2,端网区与镜等长,后端圆。产卵管比后足腿节长卵长2.5mm,宽0.4mm,长圆形,表面光滑。

  斗蟋蟀养殖技术涉及计二多方面:

  1.创造盆外环境早秋斗蟋刚入瓮rhI大大地改变了它在野外自由自在的环境,必有一段不服盆的过程。表现为烦躁不安,爬壁蹦跳,随时都想逃跑。这个阶段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头额破裂,筋疲力竭,神气低沉,闷闷不鸣,待到秋分前后又发生爪勾上翘(俗称翻爪花),虫色灰暗或提早起油。实际上就是虫质下降的先兆。尽管经过1星期或10天也会有服盆的表现,但已种下了祸根,实是不祥之兆。这些情形,都是与环境不良、用盆不适、饮食不周、配雌不当有关的综合症。作者以为必须改变那种不重视或听天由命的养法,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加以护理,才是上策。首先要从环境着手,在居室找一处最通风凉爽的地方,如阳台、天井,使用爸子或多格架子放盆,避免重叠,必要时还可在台架上铺垫瓷砖,以利降温。但必须防止日晒雨淋以及猫狗等动物。

  ...

  进入CCTV7《农广天地》官网

篇三 宁阳斗蟋蟀视频
蟋蟀之都

蟋蟀之都——家门口的古文化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一班 黄丹丹

摘要:蟋蟀俗称蛐蛐,我的家乡泗店镇是蟋蟀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产出的蟋蟀个儿大好斗,吸引了无数蟋蟀爱好者前来买卖。蟋蟀文化带动了古镇周围经济的发展,在县、镇政府的引导下,蟋蟀产业将更科学有序的持续发展下去。

2013年7月31号,三下乡队伍“小视角”正式开始了题为《蟋蟀之都——家门口的古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家乡是泰安市宁阳县泗店镇的十里铺 ,而宁阳县泗店镇是中华蟋蟀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江北第一虫”的美誉,下面就让我带着大家领略一下蟋蟀的魅力吧。

一、宁阳蟋蟀,自古有名

想要了解宁阳蟋蟀,就要从几千年前说起了。宁阳蟋蟀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的记载。宁阳蟋蟀闻名遐迩,以泗店镇产蟋蟀最为著名,历代被奉为皇宫贡品。斗蟋之事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斗蟋名著《功虫录》中曾有宁阳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梅花翅而获得“赐宫花披红巡各殿”且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近年来,宁阳蟋蟀也是将帅辈出,捷报频传。1984年天津蟋蟀友谊赛上,宁阳蟋蟀力挫群雄,夺冠称王;1989年上海蟋蟀大赛上,蟋界元老火光汉先生从宁阳收购的蟋蟀紫黄在竞斗中共胜8场,红黄竞斗6场,全胜;1992年上海与天津对搞赛上,沪方出场的全是宁阳斗蟋,结果以10:0轻取对方···每年全国蟋蟀友谊大赛上,宁阳蟋蟀也是屡战屡胜,可谓是“宁阳蟋蟀甲天下”啊。

二、水土好,虫才好

蟋蟀的好坏要从它的身形、头、牙以及色等几方面来判断,好的水土才能养

出好的蟋蟀。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蟋蟀协会主席吴继传教授曾不远万里,数十次到宁阳考察研究宁阳蟋蟀好斗的原因,确认宁阳县特别是泗店镇属钙质褐土区,酸碱适度;地下水资源丰富,宁阳沟、光河、赵玉河横贯南北,气候适宜,湿度相当;土地肥沃,五谷齐全,食料众多,营养丰富;更有北依东岳泰山之大气,南接孔子故里曲阜之灵气,西望水泊梁山之豪气,东纳神童山之神气,如此诸多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宁阳县尤其泗店镇、乡饮乡等成为名虫生息、繁衍、养成的风水宝地,成为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场,港澳报章称之为“蟋蟀王国”、“蟋蟀之乡”,英国《独立报》则誉为“斗蟋圣地”。

三、蟋蟀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宁阳的蟋蟀个儿大好斗,引来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香港、澳门,甚至是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内外蟋蟀爱好者齐聚宁阳。不算很大的泗店蟋蟀市场,每年吸引的交易者达到十万之多,买卖摊点更是数不胜数,年成交蟋蟀近亿只。一般的捕手在长达一个月左右的蟋蟀季节可收入三千元,个别则能达到上万元之多。泗店大街上的饭店、宾馆也是越来越多,镇周围的乡村居民也有不少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租给外地客商。据统计,仅租赁户就有一百七十余家,床位两千五百多个。不得不说蟋蟀产业带动了泗店镇乃至宁阳县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如此,宁阳县委、县政府对蟋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高度重视,成立了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引导开发蟋蟀市场。为了弘扬中国蟋蟀文化,宁阳县定于每年九月六日至九日,举办“中华蟋蟀友谊大赛”。宁阳因蟋蟀而闻名,也因蟋蟀变富有了。

【宁阳斗蟋蟀视频】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月20日早上5点多,妈妈就喊我起床说我应该去泗店蟋蟀市场上看看,我想想也是,就顶着大大的黑眼圈跟着妈妈去泗店卖蛐蛐。

初秋的早上都有点凉了,刚走到的时候人还不是太多,但没过半个小时街上就人山人海了。收蟋蟀的人也都来自五湖四海的,说着一口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不过这都不会影响正常沟通。他们千里迢迢的赶来泗店这个小地方目的很简单也很明显,就是买一只好蛐蛐,回去斗,可能赢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输,也是如此。所以他们都非常谨慎,一个看上眼的蛐蛐要反复端详好久才会买下,要看它的大小身形,颜色,还有牙的好坏和大小。在市场逛了一圈,看着形形色色的人,都在为蛐蛐奔波,无论是对于卖蛐蛐的还是买蛐蛐的,那一个个小小的蛐蛐罐里的小生物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突然发现蟋蟀好神奇啊,它竟让人们痴迷到如此地步,一只蟋蟀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一点都不夸张,所以蟋蟀的魅力是你想象不到的大。

想想我生活在这蟋蟀古镇二十多年了,也和蟋蟀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不过都是帮妈妈卖蛐蛐,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自己亲身体会逮蛐蛐的乐趣了,所以打算趁着这次实践重温一下小时候逮蛐蛐的感觉。

在我们家,妈妈是每年都会逮蛐蛐的,所以家里的逮蛐蛐工具一件都不少。首先是锤罐,过程很简单,把不干也不太湿的土放入蛐蛐罐中,我们都习惯用光河沿岸的土锤罐,因为那里的土有的发黄有的发红,衬托出来蛐蛐的颜色很好看,接着用锤罐的锤子把土锤平锤实,盖上盖子,扎上皮筋,这样蛐蛐罐就准备好了。【宁阳斗蟋蟀视频】

【宁阳斗蟋蟀视频】

然后就是武装自己了,因为要去玉米地里逮蛐蛐,所以必须要武装好自己:穿好长裤长褂,换上布鞋,再带上帽子。口袋里装上两个准备好的罐,不够的话

篇四 宁阳斗蟋蟀视频
宁阳风光

【宁阳斗蟋蟀视频】

篇五 宁阳斗蟋蟀视频
河南延津 五六万人夜间捉蟋蟀 最贵蟋蟀一只近2万

【宁阳斗蟋蟀视频】

河南延津 五六万人夜间捉蟋蟀 最贵蟋蟀一只近2万

注:蟋蟀亦称“促织”、“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比体躯为长,雄性善鸣,好斗。

记者任磊 实习生董超雯 文图

引言| 提起延津,许多人会联想起“延津小麦”,可在全国斗蟋蟀的虫友圈里,“延津蟋蟀”却渐渐叫响,甚至还成了“名牌”。立秋至白露是延津蟋蟀交易的旺季,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上万名“蟋友”。

小小蟋蟀搅动了一个县,五六万男女老少齐上阵,过起了白天睡觉、夜里“捉虫”的特殊日子。一只蟋蟀少则三五元,多则上百元,若运气好了碰到极品则能卖到千元万元以上。今年市场上,更是有农民抓的蟋蟀卖出了1.27万元的高价!

不仅如此,小蟋蟀还带动了延津县餐饮、住宿、出租等行业的发展,每年能给延津农民增收一亿多元。

田野变作不夜城,村民夜晚抓虫、卖虫忙

9月2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延津县僧固乡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场。只见公路边停着许多外地车辆,客商们的摊位沿马路两边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边,摊前不断有农民拿着蟋蟀询问价格,整个市场熙熙攘攘。

该县蟋蟀民俗文化协会会长王秋国告诉记者,每年八、九月份,延津县130多个村子70%以上的农户组成浩浩荡荡的捕捉蟋蟀大军,就连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加入其中。目前,延津县已有13个蟋蟀交易市场,分早市和夜市。

记者在该县石婆固乡老仪门村,见识了夜市的红火和热闹。

晚上9点,村子的街道上一片灯火辉煌,路边的空地上一张张小桌一字排开。农妇吴大姐在自家门前高高低低摆了二十张桌子,每个桌子上吊着一个明亮的节能灯。“大桌一晚上收20块,小饭桌收10块。昨儿晚上除了出租桌椅挣了250块钱外,我还介绍一个村民卖给上海老板一只好蛐蛐,挣了200元中介费。”吴大姐高兴地说。

说话间,下地捉蟋蟀的村民陆续回来了。远远望去,一个个小光点在马路上列成长长的一队,煞是壮观。走近一看,村民们几乎都是统一的装扮,头戴矿灯、身披雨衣、脚蹬胶靴。顾不上拂掉身上的草叶,他们赶忙到客商那里去“验货”。

上海客商从老仪门村村民袁嘉慧手里接过竹筒,去掉一头塞着的棉花,小心翼翼地把蟋蟀倒进手里,然后用小网兜扣在手心观看了半天。最后,客商相中了其中的两只。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80元卖掉了两只。

“俺两口平时在外打工,这时候就回村逮蛐蛐,有9年了。刚开始几年每年卖蛐蛐能挣5000多,这几年技术好了,逮的蟋蟀质量高了,一月能收入9000多,打工一人一个月才挣2000多。”袁嘉慧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最贵的一只蟋蟀卖了2300元,听说其他好手逮的蟋蟀一只上千,一个月能挣三万多。

最开始逮蛐蛐的都是青壮年男子,如今,农村妇女们也成了主力军。家住位邱乡的左女士说:“夜里去地抓蛐蛐一个人害怕,我就跟村里其他4个姐妹结了伴。”记者在各个摊位上转了转,对于相中的蛐蛐,客商开出的价钱从5元、10元、上百元不等。村民们说,一般一晚上捉虫能挣个几十元到几百元。

客商们反映,延津蟋蟀市场这几年发展很快,这里不仅蟋蟀好,民风和治安也都不错,没有强买强卖的。对此,一位捉虫的农民说:“相中就买,相不中就算,花钱买如意!就算虫蹦跑了,俺也不会讹人家。”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交易市场,“延津蟋蟀”成了“名牌”

据王秋国会长讲,延津县境内的蟋蟀品种多、个头大、牙硬齿利、善搏斗,是全国三大产地的后起之秀,可与宁阳、宁津产地的蟋蟀媲美。在1997年上海蟋蟀协会举办的斗蟋友谊赛上,延津蟋蟀一举夺魁,从此名声大振,引来众多外地客商前来收购。

德士村是延津蟋蟀经济的“发源地”。上海的韩岳年先生告诉记者,他是第一个来延津买蟋蟀的客商,从1998年到现在,每年都来。“最开始住在老百姓家里,摆个方桌买蟋蟀,渐渐来的客商多了,便在德士村村外的郑滑(郑州—滑县)公路上形成了市场,这些年市场越来越大了。”今年,他带的上海朋友就有二三百人。“每年来延津买蛐蛐的就上海人多,今年有上千人。”

“蛐蛐儿就是‘百日虫’,我们买回去后调养到秋分左右,挑选出来好的,等到霜降再拿出来斗,一直斗到11月底。玩蛐蛐儿要会斗,刚开始先喂它吃五谷杂粮,斗前再喂它吃鲜虾、蟹肉,这样蛐蛐儿才有劲斗。”谈起斗蛐蛐,韩先生立马来了兴致,向摊前的村民们讲起了技巧。

谈话间,一位村民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竹筒让韩先生“看货”,最终卖了10元。 苏州市蟋蟀协会的季新民说,他和延津蟋蟀“结缘”是近几年。“五六年前,我有两个朋友到河南来买蛐蛐,回去后给了我一批,斗下来狠得不得了,所以后来我就一直到河南来了。”

“我以前一直去山东宁阳,但这两年那里的蟋蟀市场上常有白虫(人工饲养的蟋蟀)。后来听朋友说延津蟋蟀个头大,体格健壮,腿粗善斗。这几年在上海蛐蛐比赛中成绩不错,所以就转战河南了。”来自天津的王先生今年买了70多只蟋蟀,他每年玩蟋蟀要花费十几万元。

几年斗蛐蛐比赛中,延津蟋蟀善斗的“凶名远播”,韩岳年先生笑称,现在上海各大蟋蟀交易市场都挂有“延津蟋蟀”的大牌子,有的还写着“专卖”,成了“名牌”。延津蟋蟀不仅吸引了不少玩家,就连“蟋蟀大省”山东,今年也有四五千商贩,专门来延津收购蟋蟀,再拿到外地贩卖。

小蟋蟀带来大效益,

村民富了,人也“洋气”了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延津县地处黄河古道,特殊的生态环境,形成大部地域属于钙质壤土,良好的土壤和气候使得蟋蟀优良的基因能够繁衍传播。延津的蟋蟀不仅让捉蛐蛐的村民富了、腰包鼓了,同时也带动了延津县旅馆、交通、餐饮等行业,县城大街上随处可见挎着腰包的外地客商,每年的收购蟋蟀大军要在这里投下可观消费。

1997年,德士村村民董瑞印第一个抓蟋蟀卖出大价钱,他抓的蟋蟀在上海比赛中取得冠军。随后,不断有商客来延津买蟋蟀,他抓住商机,在德士村蟋蟀市场第一个摆摊卖蟋蟀用具,如今已经成了当地第一大户。出售蟋蟀用具加上捕售蟋蟀,每年能收入30万元左右。另外,他还自己参加斗蛐蛐比赛。

南宋村的县民俗文化协会理事樊英,把家里腾出8间房,办起了农家旅馆,今年接待了20多位买蟋蟀老客户,加上全家捕蟋蟀收入,一个月能赚5万多元。

记者在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场上看到,有村民在路边摆摊卖烧饼、矿泉水,还有人挎着背包帮人修拉链、修背包,有村民专门帮客商换零钱,一百元抽取2元手续费。当地饭馆也成了外地人的“专用食堂”。

上海复旦大学一位退休的老教授酷爱蟋蟀,这几年每年八九月他都要约上朋友来延津,“我们是工薪阶层,连吃住和买蟋蟀,能投入两三万元,不像其他的上海老板,带着几十万来。”他说,住在农家院里享受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呼吸新鲜空气,还能过把“蛐蛐瘾”,非常开心。

老仪门村支书李彦杰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人富了,开放的环境也让村民们思想大解放,开始追求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住房讲宽敞,吃饭讲营养,穿戴讲花样,家用讲高档„„”村里纠纷也少了。

蟋蟀经济持续大发展,

市场要规范

为开发利用蟋蟀资源,弘扬蟋蟀文化,使蟋蟀经济持续发展,2009年8月6日,延津县蟋蟀民俗文化协会应运而生,现有会员200多人。为了避免资源枯竭和保护当地蟋蟀品种,协会规定禁止贩卖雌蟋和幼蟋,禁止在大田以外的蟋蟀栖息地喷洒农药,以确保给蟋蟀生存、繁衍和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协会还印刷《蟋蟀的捕捉及鉴别技巧》,免费发给村民使用

2010年,该协会还远赴上海、天津、山东等地考察,请上海蟋蟀文化研究专家李佳春等人先后来延津讲课。“宁阳县委、县政府对蟋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高度重视,他们成立了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每年举办‘中华蟋蟀友谊大赛’,组织开展‘中华蟋蟀研讨会’、‘宁阳名虫展销会’等系列文化活动。与延津相比,人家的交易市场规模更大,更规范。”

“今后,我们要加大对农民捕捉蟋蟀的培训,还要建立一支懂知识会经营的营销队伍,把我们县的蟋蟀产业越做越大。我们需要建立专业市场,使市场管理更加规范,使我们的蟋蟀交易市场越做越大、越做越火爆,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王秋国充满信心地说,不仅如此,还要在延津策划举办蟋蟀文化节,发扬蟋蟀民俗文化。

篇六 宁阳斗蟋蟀视频
六旬虫友斗蛐蛐:40只蟋蟀净赚6万元

六旬虫友斗蛐蛐:40只蟋蟀净赚6万元

前沿:蟋蟀又名蛐蛐、促织,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近年来,像蟋蟀这样的昆虫也进入了百姓们的视线,社会上通常把这一群体称为;虫友 ;。在各中心城市,为了追新猎奇,8月以来已经有不少虫友前往各地的花鸟鱼虫市场,争相挑选自己喜欢的精品蟋蟀。笔者有幸遇见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虫友老陈。他不仅自己喜欢把玩斗蟋蟀,而且还从事蟋蟀买卖。今年老陈又在虫友界赶了一个场,赚了不少辛苦钱。 收蟋蟀辗转山东 老陈从不在当地的花鸟鱼虫市场设置固定摊位,而是依靠临时摊位打游击。早在8月上旬,老陈就冒着高温坐火车前往山东收购蟋蟀。因为本地的蟋蟀几乎已销声匿迹,来自安徽的蟋蟀身子骨也不是特别硬朗,而只有山东蟋蟀在养虫界是最英勇善斗的。熟悉昆虫的人都知道,蟋蟀的鸣叫声响亮还在其次,它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好斗。老陈赶到山东兖州之后,又转车到了宁阳、曲阜等地,迅速融入了大批蟋蟀商中间。当地农村有很多农民都将农舍改为了临时旅馆,专门出租给这些蟋蟀商,每天的租金多为5~10元,三四个人凑在一起就是一夜,村庄里外大小农舍旅馆几乎被挤爆了。据老陈介绍,贩卖蟋蟀所带动起来的产业在宁阳、曲阜等地每年可带来4亿多元的收入,称得上是低成本高利润。 当地农村都有农民自发组成的露天蟋蟀交易市场,老陈和其他收购商一样,纷纷涌去赶集。农民们大多把自己家里的桌子、板凳拿出来排成一列,各类大小蟋蟀任凭外地商人挑选。面对眼花缭乱的蟋蟀,对于老陈他们来说就要擦亮眼睛,细心去辨别蟋蟀的体能特征了。通常来讲,雌蟋蟀是不好斗的,将大量雌蟋蟀放在一起它们永远都是亲如一家,直到生命结束,所以只有雄蟋蟀才能进入老陈他们的视野。老陈一般选择外表颜色较深的蟋蟀,光线照射下蟋蟀外壳往往油然发亮,而且蟋蟀的尾部不要太尖,否则的话斗起来没有什么力度。 目标:野生优良蟋蟀 在老陈的身边,不少外地客商都是一次性批量收购了几十只平均价格在2~10元的普通蟋蟀,但是老陈却并没有立刻出手,而是侥幸遇到了当地一个捕蟀能手,并且从他手中看到40只上品蟋蟀。这些蟋蟀外表非常健壮,争斗起来互不相让,甚至还很难分出胜负,老陈认为能遇到这么好的资源机会确实难得,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1。2万元的价格悉数买了下来。在卖主看来,自己偶然捕捉到的野生蟋蟀每只能卖上300元已经算是不错了。 老陈告诉笔者,这次收购的蟋蟀还算不上顶尖级品种,因为江浙人目前在斗蟋蟀的活动中还有些保守,一只蟋蟀卖上千元就已经算是高价了,而在比江浙等地更进一步的北京、上海,有些买家就算碰到卖价上万元一只的蟋蟀也会毫不犹豫地倾囊笑纳,所以,江浙一带的蟋蟀市场还是很有潜力可挖的。 其实,老陈也想过到当地农村的野外去尝试着捕捉蟋蟀,但是这次却无功而返。别说是白天,就是晚上也没有任何收获。老陈坦言,除了自己对当地地形不熟悉之外,如今蟋蟀资源很紧俏也是一个原因。现在每年8月赶往曲阜收购蟋蟀的有好几万人,而且基本上没有空手而归的,这样一来,蟋蟀资源也就逐年减少了。再加上法律也并不保护蟋蟀,所以山野荒原很难找到蟋蟀的影子,只有当地农民才敢深入到地形险峻复杂的无人区去捕捉好的蟋蟀。 今年中上等蟋蟀的收购价格普遍比去年翻了1倍,那么就可想而知在中心城市市场上的卖价会更加水涨船高了。 40只蟋蟀净赚6万元 老陈这次带到山东的2万元费用最后所剩无几,除了在曲阜收购了40只蟋蟀之外,他辗转宁阳、宁津等地的农村却并没有收到让他满意的蟋蟀。衣食住行还花费了不少钱,不过他心里还是挺踏实,因为相信手头的蟋蟀足以卖上好价钱。果然,他在家乡市场摆了几天临时摊位,这 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业项目 招商网站 致富信息 投资创业

40只蟋蟀就分两次卖给了两位颇为识货的苏南虫友,尽管蟋蟀一般活不过冬天,但是两位苏南客商估计这样的良种蟋蟀养到立冬之后应该没问题。 40只蟋蟀共计卖了8万元,算是让老陈不虚此行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以将近2万元的成本换来了6万多元的利润,相当于一位普通白领1年的薪水,对于老陈而言的确值得。只要蟋蟀不绝种,以后还会从事这样的跨省买卖。

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业项目 招商网站 致富信息 投资创业

篇七 宁阳斗蟋蟀视频
蟋蟀斗丝大全(图文)

青蟋蟀的斗丝很多种,以白色带釉,细长或粗白为正,红色为贵

此蟋蟀如果斗丝是青虫的话级别就高了,浮游且红色,大贵之虫,,乃苏州上方虫 虫主QW1967

虫二先生的白青麻头,高级的柏叶麻头,带血色,斗丝扁,开花再多些更好

小促织王的七宝青麻头,搭桥开花,头色混,差

麦芽糖的杭州虫,斗丝平行白净,口子可想而知

虫二先生的白青,粗白斗丝直而长,也是不错的选择

麦芽糖的青麻头,虽然这个蟋蟀斗丝是黄的,但是闭气,根本不影响其斗性

浮游斗丝实在没有找到,这个白虫大将的斗丝是我用PS改的,和大家声明一下

斗丝内嵌,白净,浮游且有力度,不可多得的高品级斗丝,嘉兴蟋蟀多见

【宁阳斗蟋蟀视频】

我的白虫,青虫配紫虫斗丝,僵!扔吧!!!!

JN黑紫的重青白牙,生的也是紫虫斗丝,这个的反而出格,大家一定要注意了!!!

又是个超级级别的斗丝细而直,少见,好!!!!

下面我们来说黄虫,黄虫以粗扁浮带黄为主要特征,当然也有出阁的

第一是黄麻头,我以前说过,黄麻头的最高品级

虫二先生的深黄,颜色非常上乘,不用多说,高极啊!!!

嘉兴小虫虫的淡黄,实为草紫黄,出阁白色紫虫斗丝,战绩不得了

真黄大头,竹节开花麻头,战绩书上108将提过,我几不说了

CUBE的北京蟋蟀淡黄,说心理话,斗丝没有生好,但是色泽不错

麦芽糖的杭州草紫黄,生的也是出阁的斗丝,我就不说原因拉,大家自己去研究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34727.html

    上一篇:古书籍修复

    下一篇:绒绣绣法视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