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赵庆伟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篇一 收藏家赵庆伟
赵庆伟:开着保时捷收“废纸”的“破烂王”

  2015年9月下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苍蝇·门牙》手稿,在北京现代文学纪念馆首次展出,引起中外艺术界关注。谁能想到,这件曾被人出价400万元的宝贝,竟是“破烂王”赵庆伟经崔永元牵线无偿送给莫言的。除此外,赵庆伟还从废纸堆中翻出冰心、吴冠中、李可染、王蒙等众多名人大家的手稿。如今他租的一幢别墅里,堆着100多吨手稿、100多万张老照片、1万多幅油画。这名草根,是如何“淘”到亿万财富的?

  目瞪口呆,一堆插图手稿卖了350万元

  赵庆伟1963年出生在北京。1988年,赵庆伟花几百元买进邮票,倒腾3年后,竟赚了10万元。拿着这笔“巨款”,赵庆伟与朋友在中关村开了一家计算机电源公司。

  而赵庆伟收破烂,纯属偶然。开公司赚到一些钱后,从1996年开始,赵庆伟迷上了老油画。一次,赵庆伟在一位古玩商那里买艾中信的画,对方问,“他的手稿你要不要?”赵庆伟心想,既然自己喜欢艾中信的油画,为什么不同时收他的手稿呢?买下这份手稿后,赵庆伟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沉迷其中。他发现从手稿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打听到古玩商的手稿大多来自旧货圈,他便开始在旧货圈里“寻宝”。

【收藏家赵庆伟】

  收破烂的经历充满着意外之喜。2003年7月的一天,赵庆伟接到电话,说有家杂志社清理出33箱东西,每箱1000元,共3.3万元。赵庆伟平时也偶尔有散文、小说在报刊上发表,他暗想,这家著名杂志第一次大规模清理文档,里面极可能有大量作者的投稿,于是就买了下来。

  当赵庆伟拂去积在手稿上近20年的尘埃时,竟看到那些泛黄纸片上有石鲁、吴冠中、李可染、冰心等人的名字,他的心狂跳不止。面对这些大家的手稿,赵庆伟除了惊喜,更感到怜惜:“每篇稿子发表前都要经过6次校对,那么多原稿每一处的改动,都凝结着作者与编辑的心血。若将它们送到造纸厂打成纸浆,该多可惜呀!”于是,赵庆伟精心将这些手稿保存了起来。

  几个月后,赵庆伟又从一家出版社收了一批“破烂”,其中有大量著名画家为图书画的插图,因自己兴趣不大他便转手卖给了一位海外收藏家。令赵庆伟目瞪口呆的是,这些插图原稿很快被卖了350万元!

  虽然赚了钱,但赵庆伟心里并不痛快,他去找出版社的社长,提醒社长好好保存剩下的文稿。社长却说:“这种东西根本没必要留着。”一句话激起了赵庆伟的“斗志”,因为如果他不买,很多东西将彻底消失。“人们热衷收藏玉石翡翠、名人字画,却没人在意这些记录着文化与历史的字纸。别人不要,那我就收!”

  赵庆伟联系了大量以收破烂为生的外来农民,其中专从文化单位收废品的就有2000多人,他们知道什么单位正在搬家,哪里有大量破烂要卖,哪里会有赵庆伟喜欢的货。每天总有几拨人给赵庆伟打电话说:“某某单位又出了捆东西,不能验货,要不要?”赵庆伟根本不考虑,直接说:“搬过来。”这些废品卖给收购站每公斤4元,卖给赵庆伟每公斤10元。每次赵庆伟去收货,都会有几十人围上来,把给他准备好的货,一麻袋一麻袋装上车。

  《苍蝇·门牙》手稿,无偿归还莫言

  赵庆伟每天想的都是“收破烂”的事情,他的收购处甚至被称为“潘家园第二”,因为中国最大的古玩、旧货市场潘家园交易主要集中在周六早上,而赵庆伟这里全天候开放,晚上10点钟还有人给他送货。对于自己的收购品,赵庆伟很是珍惜,因为这些东西都见证了一段历史,非常珍贵。赵庆伟淘到过溥杰和溥仪的书信,冰心《记一件最难忘的事》、丁玲《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铁凝《来了,走了》、王蒙《一九八四部分短篇小说一瞥》等名人大家手稿,也是他收破烂时淘来的。

【收藏家赵庆伟】

  赵庆伟最为得意的是发现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册页。当时,赵庆伟从一个文化单位宿舍大院里的一户人家收购到一批比较值钱的旧书。他就让常在那里收废品的“线人”留意对方卖出来的废品,一张纸片也不能漏掉。“线人”从这家小保姆处打听到,这家老人最近准备搬到单位新分的房子去,老先生留下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其余全让小保姆卖给收破烂的。于是,赵庆伟就买下他家所有的“废品”,其中碑帖就有好几十本,并痛快地给了“线人”6000元作为奖励。经过仔细研究,赵庆伟发现这位老先生原来是京城著名的收藏家,其中一本用黄花梨木作封面的册页,竟然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稿。赵庆伟赶紧请专家鉴定,果然是真迹,价值逾百万元。

  除董其昌的手稿之外,赵庆伟还在商务印书馆搬迁时收了200多公斤旧文献,意外得到万籁鸣画的插图、姚雪垠《李自成》的手稿、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写的对联、徐悲鸿画的肖像等。最有趣的是,其中还有郭沫若的作品手稿--而郭沫若自己都以为这些手稿已经在日军轰炸闸北时焚毁了。收到这些宝贝,赵庆伟兴奋地连做梦都在笑。

  因手头太紧,2010年底,赵庆伟听从一位收藏家朋友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场“小雅·观心”拍卖会,处理部分“破烂”。拍品中有1.4米长的周思聪素描,有《半夜鸡叫》原稿等。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被很多人瞧也不瞧就扔出门外的“破烂”,最后竟拍出了2000多万元。

  2003年,“清河八家”废品站的人打电话给赵庆伟,说一家出版社卖出一整辆“面的”的废纸,3000元。赵庆伟马上说:“你给我拉来,给你5000元。”莫言《苍蝇·门牙》的手稿,就这样被夹杂在大堆泛黄的残书破纸中,被赵庆伟保留下来,避免了被打成纸浆的命运。莫言的短篇小说《苍蝇·门牙》是他早期军旅题材的代表作品,在当时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价值,正巧赵庆伟是莫言的“粉丝”,很喜欢他笔下浓郁的乡土气息,于是就珍藏起来。谁也没有料到,莫言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春天,赵庆伟和朋友举办了一个小型拍卖会,全场95件拍品,70多件是名家书稿、手札,其中就有莫言的《苍蝇·门牙》手稿。这份手稿刚在预展上露脸,就有不少人表达了竞拍意向,还没开拍,价格已近百万元。很快,此份手稿的私洽价格火箭般蹿到400万元。然而,当莫言得知这一情况后,表示不想让自己的作品被商业纠缠,希望赵庆伟归还书稿,让他将其捐赠给现代文学纪念馆。很多人认为这事不可能,一件价值400万元的珍贵手稿,谁肯轻易送人!

莫言(右)与 赵庆伟 的合影

  赵庆伟和莫言一聊颇为投缘。赵庆伟什么条件都没提,痛痛快快地将手稿无偿归还给了莫言,而莫言也如约将手稿赠与现代文学纪念馆。在捐赠仪式现场,莫言对赵庆伟说:“我当年全无意识,还曾险将《红高粱》手稿生火烧炉子,不曾想现在作家手稿都成了重要的收藏门类。”而崔永元则幽默地说:“10年前,有3个人一起吃饭,一个人是我,一个人是莫言,还有一个是大江健三郎。现在其中的两个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于另外一个人的手稿,我觉得文学馆晚要不如早要。”一席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同时,诺贝尔奖得主与“破烂王”成为好朋友的事,也一时被传为美谈。

  有人说,如果赵庆伟开一家“手稿收藏馆”,肯定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从草根华丽转身为亿万富翁,赵庆伟总结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

  文/娟娟

篇二 收藏家赵庆伟
老物件带来新商机

【收藏家赵庆伟】  从没人要的破烂到炙手可热、人人争抢的“文物”,那些不值钱的清末粗布大袍、民国留声机、建国初期的破茶缸、“文革”时候的毛主席语录,甚至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90年代的双缸洗衣机……这些印记在几代人昔日回忆里的庸常器物已经变得越来越“昂贵”。

  老物件的含金量

  老物件收藏家赵庆伟说:“目前在老物件的界定上还没有官方的定义,在拍卖的时候基本被归纳到杂项领域。”诸如一些贵族使用的老物件在拍卖中已经创下了纪录:2005年纽约佳士得推出“小有洞天——J&J鼻烟壶珍藏”专拍,其中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西洋人物图鼻烟壶以相当于人民币55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迄今为止鼻烟壶拍卖的最高价。而2006年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一座皇室用品“铜镀金乐箱鹧鸪钟”,价值150万美元。诸如此类的玉扳指、紫砂壶和一些清末、民国的贵族器物,在拍卖中都创出了高价。

  相对于贵族老物件,传统意义上讲,一般平民的生活用品更广泛代表了老物件的内涵。赵庆伟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被淘汰的老物件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过往生活的追忆。那些民国时候的老留声机,现在卖到上万元是非常普遍的。目前最受欢迎的就是此类留声机、电话机、老风扇。这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物件,因为那个时候某些沿海城市相对比较发达,做工也比较精细,物品有一定的存世量。”,“一些老的电影放映机、照相机、老怀表这些老物件的保存程度基本都还不错,所以价格也就比较高。”

  很多人同赵庆伟收老物件的初衷不一样,一些藏家并不是想专门做投资,而主要是为了怀旧。他们大量地占有甚至垄断了一个老物件门类,造成了现在某些特殊的老物件价值飞升。

  赝品不掉价 【收藏家赵庆伟】

  北京的南锣鼓巷,是个性青年们的聚集地。走在这条街上,如果你看到一个穿着“回力”牌运动鞋,“梅花”牌运动衣,手里拿着“北冰洋”汽水,骑着“飞鸽”自行车的年轻人,肯定有人在他后面窃窃私语:“瞧!这人挺文青的。” 【收藏家赵庆伟】

  置办这样一套行头,如果是真品,花再高的价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因为一些老国货的生产厂家早已经倒闭,而现在流行在时尚潮流风口浪尖上的却是一些不折不扣的赝品。

  南锣鼓巷有五六家专营这类老物件的店面。老收音机、老茶杯、老暖水瓶等一系列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从几十元到几百上千元价格不等。一些老品牌的服装和鞋帽也卖出了当年真品几百甚至上千倍的价格。

  白领眼中的另类投资

  今年年初,赵庆伟应邀参加了一个针对年轻白领的拍卖讲座。他想出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办法,给这些年轻的白领们真正举行一个小型拍卖会。

  让他没想到的是,拍卖的盛况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一个我在潘家园淘到的20元钱的民国小钥匙,当时被一位媒体从业记者王小姐花了400元拍下来。我问她做什么用,她说回去找个项链,挂上它当坠。”

  像王小姐这样肯花“高价”买老物件的年轻白领人不在少数。姚岚是一个对外贸易公司的会计,去年她到苏州出差时在当地花了1200元买下了一对建国初期雕工精致的铜手镯。姚岚觉得物有所值,还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现在我们买一些品牌的首饰,水晶、银饰、甚至黄金,可能也就这个价钱。但是它们最多算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物件。可这些老物件就不一样了,它们历经了几十年的沧桑,又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配饰要比一般的首饰另类得多,而且还不必担心和别人的雷同或一样。”

  在一些网站上,这些专营老物件的“店铺”也异常红火,赵庆伟说,他经常去某网站淘宝,一些清末、民国和建国初期的珠子,最受大家欢迎。而购买人群大部分集中在25~35岁的白领。

  最近的老物件虽然有所升温,但在投资老物件的时候也不能乱收。投资成体系是投资老物件的关键。赵庆伟说:“某一个历史时期很特别,或者存在时间很短暂,但是它是剧烈变动的时候,某些老物件能够勾起人们的某些回忆。这类老物件其实是最值得投资的。因此,在老物件不同门类的藏家中,搞红色收藏的人最多。”(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5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