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

| 好家长 |

【www.guakaob.com--好家长】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一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新学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孩子,你是我生命的光,更是我生命的延续。你的快乐牵动着我的心,你的成长更是我永远的牵挂!

新学期爸妈对你的期望是:

一是要身心健康。身体是生活和学习的根本保证,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实现人生的一切理想和梦想。没有健康一切将无从说起,所以说,一定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保持阳光心态,保持生理、心理健康,相信你会在健康的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

二是要永远学习。学习是你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你进取的基石!学习,不仅要学习文化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进步,这样才能永远不被时代淘汰。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充实。

三是要诚信做人。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要说假话,不要欺骗别人,更不要欺骗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任何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为自己找借口,诚信会让你受益一生,诚信会让你倍加自信,诚信会提升你的层次和品味。

四是要学会宽容。要有宽广的胸怀,凡事要顾全大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要多去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学会接受个性相异的人,用欣赏和微笑合理的表达 1

自己。善于接纳于自己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会使你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更多成功的机会。

五是要坚强乐观。在新学期要有意识地考验自己的毅力和能力,有意识的磨练自己,学会逆境中生存,培养坚强毅力。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够赢得明天。同时要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你就能够不被任何挫折和困难吓倒,才能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六是要制定规划。新学期,你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精彩。在学习上要制定学习计划,在生活上要制定目标,任何事情要经过深思熟虑,不打无准备之仗。要科学合理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规划,并逐步校正完善,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理想。

七是要勤俭节俭。尽管你们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幸福时代,但决不能浪费,要学会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更不能存在攀比现象,珍惜父母亲的劳动成果。当然,勤俭节约不仅仅是指物质,也要体现在时间、金钱、精力上,学会节俭,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获。

八是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阳光健康的人。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每一次机遇,是对你人生的肯定;感恩每一次坎坷,是对个人毅力和心理的重要考核和评测;感恩你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对你有帮助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你会永远快乐幸福。

孩子,爸妈希望你在新学期学习进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2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二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可能失望越大》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可能失望越大

阅读:336 次 发布日期:2011-10-17 【打印此页】【关闭】

期望是一定有的,但是怎样一个期望是合适的呢?我们中国的家长习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一位初中生在日记中写到:“我觉得自己没有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一看见书就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21.6-32.0%。有关专家分析,造成儿童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值。其表现是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要求过高、盲目投资、焦虑过强、监管过度。社会竞争加剧是家长高期望值的现实背景,传统文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是其历史文化渊源,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其认知偏差。 确实,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父母对子女抱过高希望,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去学这学那儿,结果,许多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有的还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试想,这样的状态怎能让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哪里又有成功可谈呢?北京大学生家教

“望子成龙”是许多人的美好愿望,这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龙”的,不能过分苛求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家长过高的期望值

大家都知道,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其实是“合作育人”。我们在教育上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家长也是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教育孩子不一定是把他培养成教授或博士才算成功,关键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作为父母,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千万不要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要求,还要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

要让孩子快乐地成人成才,家长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降低期望值,给孩子减压,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同时,家长也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孩子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技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针对出现的问题,要给孩子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循循善诱,促使他爱学、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一个好的习惯比那种特别强烈的“期望值”更重要,比“名次”也重要。同时家长也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引导孩子不但学会求知,更要学会做人,变“逼”子成“龙”为教子成“人”。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三、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学生有适度的期望值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

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学生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认为,片面的理解这句话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师的期望值应分阶段、分对象而有所不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师生间已相互熟悉、相互了解,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如果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仍持同样的期望值,那么就会打击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不妨提高对他们的期望。布置作业时,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当他经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结论后,便会抑制不住喜悦之情,当得到老师的认同后,更是兴奋。此时,对他们适当的给予鼓励,学生就更有兴趣去钻研了。

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应适当提高对他们的期望。如:在上课时多关注这部分学生,请他们多发言,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对学生的进步,闪光点要放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可以的,我能行,从而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师的期望值应适度。只有适度的期望,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平安、快乐成长。

四、给孩子一个好的习惯比强烈的期望值更重要

好的习惯能让你更聪明,或者是帮助你更好地使用聪明。我觉得90%的人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聪明的,只是不会使用。一旦你学会使用了,让别人看起来就是你更聪明了。比如工作很多年以后,你和大学同学聚会在一起,会发现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后来差别越来越大。不能说有些人更聪明了,只能说他们更好地使用了聪明。”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位已经卸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在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告诫,说明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何谓习惯?字典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也称为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习惯,一个成功的人他习惯于成功,所以他才成功。 良好习惯能够造就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良好习惯需要培养。据说,柏拉图当年曾经因为某件小事责备过一个小孩。小孩委屈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你就责备我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可就不是小事了。”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即便是极其小的细节,都会被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东西便是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同一时刻开始读十分钟书,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每当这一时刻即使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你也会进入同样的精神状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人们习惯在早已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习惯在习惯的人与事中穿梭。可以说,习惯是一种行动的本能。“人的每一次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都会创造一个

全新的自我,在你的性格中要么会增加些什么,要么会减少些什么;要么是变好,要么是变坏。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沉积下来,成为你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性格就是已经定型的习惯。

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自我节制。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能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初中生更需要我们正确引导他们严格自制,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养成懒散的习惯,贪玩好乐的习惯。而要积极进取,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家长和老师们,如果我们都能给孩子一个适度的期望值,并且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期望,教会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及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孩子就会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着。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三
《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调研111111111112》

《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调研》

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后天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调查对象:父母、学生

(二)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

(三)调查目的: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及教育情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 代社会,父母都望子成龙,适当的期望必不可少)

(四)调查意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并提出建议。

(五)调查时间:社会实践周

(六)调查内容:

父母

调查显示:

1、您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吗?

了解(约45%) 不了解(约40%) 很了解(约15%)

2、您对孩子兴趣爱好发展的态度:

自由发展(约36%) 十分支持(约18%)

无所谓 (约36%) 严厉遏制(约10%)

3、您最希望您的孩子在哪一方面的成功?

学业(约60%) 事业(约33%) 家庭(约7%)

4、您对孩子从小学习所采取的方法是:

自由发展(约46%) 适当引导(约32%)

严格监督(约22%)

5、您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吗?

经常(约39%) 偶尔(约56%) 从不(约5%)

6、您对子女的要求:

学习进步、不缺课(约28%) 考上好大学(约20%)

好好学习、不贪玩(约11%) 有好工作 (约14%)

成绩优异 (约9%) 会赚钱 (约8%)

学会独立坚强 (约4%) 诚实正直 (约2%)

有理想、目标 (约2%) 待人热情 (约1%)

出国 (约1%)

7、您最重视孩子的哪一方面:

8、您希望您的孩子未来成为哪一方面的人才:

商界(约66%) 技术类(约11%) 艺术界(约10%) 学术研究界(约8%) 其它类(约5%)

9、您希望您的孩子一生过得:

十分精彩(约63%) 平平淡淡(约37%)

10、您觉得自己对孩子的管教严格吗?

非常严格(约32%) 严格(约41%) 不严格 (约27%)

家长对子女文化期望值很高:

87.9%,(在家长问卷中,家长对孩子最想说的一句话:“希望你的成绩一天比一天好,将来能够考上一所好学校、一所名牌大学。”可以得到佐证。)遗憾的只是,目前的许多家长还只是停留在期望上,而在督促指导孩子读好书方面还是显得非常不够的。

家长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表中显示“能出类拔萃”、“能胜任工作”占93.09%,这说明希望子女成才已基本成为广大家长的共同愿望,同时也说明家长传统的“养儿防老“价值观念

也已经开始为“望子成才”的新价值观念所替代,它还说明家长对子女成材的期望目标正在向实惠型方向转变。

优良人品成第一目标

重视培养孩子已成为一种文化意识,但广大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向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你认为孩子的哪种素质更重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优良的人格与品德、才艺和智慧、学习成绩、全面素质发展)”这一问题,调查选项结果为:19.23%、16%、29.53%、12%、11.08%、13%。而“你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什么?(照顾孩子生活、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选项结果为:8.68%、9.12%、82.20%。

调查显示,33.8%的中国高中生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研究生学历,50.7%希望孩子将来具有本科学历,12.6%希望孩子将来具有大专学历,仅有2.9%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高中含中(专、技校、职中)学历。

学生

调查显示:

1、你经常和父母交流你对未来的构想吗?

经常(约22%) 偶尔(约70%) 从不(约8%)

2、你父母喜欢拿你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吗?

喜欢(约81%) 不喜欢(约19%)

3、你喜欢你父母拿你与其它孩子作比较吗?

不喜欢(约79%)

喜欢 (约21%)

4、父母平时经常和你讨论的话题有:

2、你经常和父母交流你对未来的构想吗?

经常(约22%) 偶尔(约70%) 从不(约8%)

4、你父母喜欢拿你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吗?

喜欢(约81%) 不喜欢(约19%)

5、你喜欢你父母拿你与其它孩子作比较吗?

不喜欢(约79%) 喜欢 (约21%)

6、你觉得你父母足够了解你的想法吗?

足够了解(约26%) 了解 (约20%) 不了解(约54%)

7、你觉得你父母对你的期望高还是低?

高 (约74%) 低 (约26%)

8、你觉得你达到父母的要求没有?

达到啦 (约48%) 没有达到(约52%)

8、在学习上,父母是不是经常给你压力?

是(约58%) 不是(约42%)

9、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目标?

是(约49%) 不是(约51%)

10、你希望自己拿到的最高学历是?

博士(约31%) 硕士(约26%) 本科(约30%) 专科(约13%)

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沟通少,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56.91%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交往,也就谈不上对子女学业的关心和督促,但是家长与孩子交流沟通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因为亲子间缺少交流、还会产生新的“代沟”问题,这样也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中产生的“代沟”是可以通过增加长辈与小辈之间相互的交流沟通来跨越“代沟”的,沟通交流是架在两代人之间的一座桥,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弯下身段和孩子平等谈话,那么亲子之间的这种沟通就能得到很好的延续和发展,那么亲情就会把我们和父母联系的更紧密。

六、总结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结果适得其反。由于传统教育文化和观念的影响,我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以下问题:重智力轻德育、重知识轻健康、重学历轻能力。

七、个人建议: 家长以身作则影响更大

家长在为孩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应重视家庭教育的投入,以身作则对孩子影响更大。因此,有必要创建学习型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家长自身的示范作用,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合理定位促孩子成才

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合理定位孩子的成才目标,减轻其压力,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服务于社会。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适于培养成运动型或操作型人才等等。

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父母对孩子有一定的期望本是人之常情。但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并会产生消极影响。只有合理的、适当的期望,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强化学习动机,

激励孩子通过努力去获取成功。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的期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能够极大的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期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如果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实际,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期望值过低,不经努力就能实现,也没有意义。只有适度的符合客观情况的期望值才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想借用”父母的能与不能”这篇文章和在座的家长们、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

父母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父母能教你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父母能指导你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父母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作出选择;

父母能给你所有的爱,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父母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父母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父母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荣誉;

父母能提醒你酒精是危险的,但不能代替你对它说不;

父母能告诉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证你远离它;

父母能告诉你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但不能替你实现这些目标; 父母能教你做人的优良品质,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父母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父母肯定能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但不能给予你美好的前程和事业;

……

孩子,我们能为你做很多,因为我们爱你。

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我们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还是要由你自己来进行每一个选择。

为此,我们只求灿烂的阳光永远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总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希望以上这篇文章能带给在座的家长们、孩子们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一些不同的看法。大家一起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体贴他人的人、具有干劲的人、充满智慧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人。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五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哪个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在我国激烈的社会竞争条件下,父母们更是渴望找到一条培养孩子成才的妙方。然而,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仅孩子如此,父母也一样。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孩子更快的进步成长,成了许多家长努力的方向。

凡是当家长的都期望把自己孩子的德、智、体培养好,让他们能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对自已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家长的期望水平对子女的学业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适度的期望有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可有的父母遇到具体问题时,常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作为儿女成长最权威的指导手册,尤其不愿看到儿女去重复自己曾经的遗憾,许多父母知道自己缺什么,所以活得很累。于是,让孩子去完成自己当年不曾达到的愿望,往往就成了下一代的目标与使命。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学习分数看得很重,也抓得最紧。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好好打一个翻身仗,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让孩子给自已“长脸”。这就是我们听到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你要好好给我们争气啊。”而父母对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盲目。 因客观因素当年没能如愿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考虑孩子实际天赋,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厢情愿地下血本培养,指望自己的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什么科学家、舞蹈家、各类明星、企业家……来圆自己当年的梦想。因当年学业不利影响到事业不利的家长,更容易把成功的法则简单理解为学业优异。于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考核指标——就是学习成绩。孩子便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凡与学习和考试相关的就大开绿灯,凡与学习和考试无关的就一概让路,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过分呵护,吃要注意什么营养,玩要注意什么危险,恨不得除学习以外的事,都替孩子包办了才好,以免其分心。对子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命令子女必须照办,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其结果又怎样呢?高分低能者多,高智商犯罪者多,低分自杀者多。有谁知道父母为了孩子忙工作、忙家务,忙着挣为孩子付各类学费的钱,为了孩子许多家长真的没了自己的生活。可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在自编的一支歌中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一个中学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似乎很能代表孩子们当前的心态:“大人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侯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侯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的孩子上学羡慕的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我们知道父母以一生的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决不会害我们,可大多数的孩子不愿接受,要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验。也许我们在怀疑他们的经验是不是更多的是从他们那个时代来的,时代不同了,是不是经验也可能过时了。我们想用自己的经历反驳父母的经验,可我们又是一代孝而不顺的人,或者说我们是阳奉阴违的一代。在他们教育我们的时候点点头,然后做自己要做的、想自己要想的,再编个故事去骗骗父母,他们会信。”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有何感想?是为父母们鸣不平,还是对孩子抱同情?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小学生今年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性格内向,和同学往来平时就不多,最近越来越少。 学习提不起精神、成绩下降,孤僻悲观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每天在勉强完成作业之后,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干。究其原因:孩子的父亲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单位的工作一直不顺心,因此将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当看重,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的课余文体活动,以及正常的同学交往,最近孩子学习成绩持续下滑引起了他的不安,总觉得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的孩子情况,实质上所反映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问题,进一步反映的则是家长的心态问题和认知问题。家长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实际的要求,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僵化智力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此乃揠苗助长之举。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蒙盖着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家长要求孩子顺着自己设计的模子去成长,不考虑子女的兴趣爱好,不考虑是否符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如:孩子的生理、心理、性格、智力等多种因素。而只从自己美好的愿望出发,为子女设计未来蓝图,硬性给孩子定指标,这容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与家长形成尖锐的矛盾。最终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子女

无法实现,只能成为泡影。实际上,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有人喜爱摆弄文字但就不愿演算数学题;有人擅长动手实践而不愿抽象推理;有人能歌善舞而对体育却望而生畏。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就是说,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把握自己,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当然家长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但力戒“高、大、全”;力戒出现“强扭的瓜”;力戒“重压”。父母的期望值要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不必拘泥于既定的目标,而应以最适合的为标准,才会有最大的效益。 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为各界人士重视。我们的教育最终服务于生存和发展,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懂得,生存和发展仅靠智力与成绩是不够的,在未来更是如此。要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独立能力、适应能力的培训、健康心理的指导,为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乃至人生理想,打造牢固的人格基础,这才是我们家长必须认真去解决的问题。

最后,敬言各位善良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符合实际,尊重孩子的选择;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切莫一厢情愿。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六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一是部分家长经济、政治、文化层次较高,一心要子女照自己的遗传基因继承父母等。二是家长实施功利教育,在他们的眼里教育是作为实现物质力量的主要手段,教育孩子唯一的动机和目的,是实现“理想”,获得实力(实利),这实际上是“信仰迷失”“价值错位”的典型表现。实际上与钱欲膨胀、非理性泛滥、道德沉沦、人格分裂的品性危机有关。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66%的家庭从孩子五岁开始就聘请各类的家庭教师,补习文化,培养兴趣爱好,参加这个“希望班”、那个“兴趣组”,请这个邀那个形成家教热。90%以上的家长要求孩子达大学水平,65%的人要培养子女当科技人员、厂长、经理,仅0.77%选择了体力劳动类的职业。我们知道社会结构、劳动力的分布,总是有它的层次性,顶部的总是少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总是按一定比例结构的,不可能全部从事一种工作,而无人承担另一类工作。

鲁迅生前立下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又说:“后起的人物一定优于前人,决不能用同一种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是命令者。”老舍先生给妻子信中也谈到对孩子的希望:“他们能初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学一门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他们教子何等豁达、宽容,并没有强行要求子女一定成为什么“家”。我想只要有利于他们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自食其力,发挥自己的才干,各有所成即可,对子女的期望不能脱离社会需要和子女实际。

浅谈农村家长外出务工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摘要:为了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大部分农村的家长都外出务工,留下他们的子女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监管,这些学生失去父爱和母爱,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而父母又是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父母的爱,缺乏家庭教育,导致很多孩子心理不健康、性格缺陷、行为偏差等多方面综合表现的屡屡出现,这些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关键词:农村家长 外出务工 家庭教育

有一位学者认为,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四个方面: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大众媒体。在这四个方面中,家庭是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首要,父母的作用是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基础部分,也是关键部分,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教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使其受益无穷。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促进孩子智能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孩子需要有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的鼓励与关心。然而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因父母长年在外务工,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较少,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监督,平时又较少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忧郁、逆反心强、消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下面我用本校三年级的几个留守学生举例。杨宇航,男,十一岁。他活

泼、可爱、聪明,但缺乏纪律性。课堂上,他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松鼠,上课精力不集中,老师的话他左耳进右耳出。每次考试下来,成绩都在六十分以下。

龙昌平,男,十岁。龙昌平的父母出去打工已有两三年了。这几年,他是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的。他不爱说话,整天坐在自己的位置沉默。一次我和其他几位老师去他家家访,他奶奶告诉我们,龙昌平平时在家也很少说话,基本的笑容都很勉强。奶奶不清楚他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也就不再过问了。

龙升光,男,十一岁。自从父母去外地打工后,他就一直由外公监管。外公忙于农活,再加上年事已高,无力过多地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他非常调皮,而且学习差、好打架斗殴,最令同学们无法接受的是他衣服发散出一股难闻的臭味,衣服至少一个多月换一次。

学校还有近百名学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这部分学生都属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这一重要环节。那么,家长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学习有哪些影响呢?

一、缺乏父母的教育,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及健康的心理

父母的教育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促进孩子智能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心态及健康心理的养成。而父母出去务工,孩子被隔代抚养。调查发现,我校留守子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的占47%。这些监护人大多都是“重养轻教”,急在心里,但力不从心。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年迈多病,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2、隔代的老人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我行我素,形成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3、“代沟”现象的客观存在,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老年人由于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所以觉察不出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良好学习心态、心理的形成。因此,孩子们认为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学习,没人管得住他们。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学校经常惹事,学习成绩差,学习好与不好与自己没有关系,反正回家自己说了算。

二、远离父母的期望,孩子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

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富裕,有些家庭仅一亩三分地,每年产出的粮食不够食用。于是,父母在吃饭时就经常告诫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别在家里种一辈子的田土,别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孩子们会暗自发誓要争取改变这贫穷的面貌,过上幸福的日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我在一个女学生的作文中发现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你们经常叫我努力学习,其实我是知道的,请你们记住,我会好好学习的,我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请你们要相信我,我一定会成为你们的好女孩。”从这幼稚

又真诚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者,他们的期望有较强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会对孩子产生心里上的震撼。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家长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孩子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孩子前进道路上的“航灯”,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对学习效果的远大抱负。远离父母的期望,孩子在学习和行为上没有约束力,自然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

三、缺少父母的关爱,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上加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方法就是躬行实践。在他的《习惯成自然》一书中阐述了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而孩子的行为习惯除了在学校老师的培养以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培养。父母好的行为习惯和言语能激励孩子端正好学习和生活态度。说到底,父母为孩子提供了躬行实践的最直接机会。一、父母是孩子亲身体验的监督者。由于孩子的自制力弱,集中精力做事的时间短,需要有人在旁边催促和提醒。例如,父母经常提醒孩子上课时要认真听课,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不会的字自己去查,每天让孩子拿作业给他们看,背书给他们听,并经常问孩子今天老师教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认真听课了的孩子就会得意地把当天记得的全部说出来,实际上也就对当天的课程进行温习。而没有认真听课的孩子被父母责备后,第二天也会按照父母的要求认真听课,因为每天父母都有这样的问题在等待着他们。

二、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孩子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但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时就需要父母给他们引导。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使这些孩子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态度,自觉地养成看书、写字,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

结束语:总之,作为教师,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换个角度做这些孩子的父母,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学生在人格上自尊、生活中自立、独处时自律、成长中自强。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让他们能享受到有父母陪伴的家庭教育。同时,政府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改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

浅谈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培养熏陶。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时期,迈进小学的大门,标志着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时期内,孩子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功课的增多,社交面的扩展,认识世界能力的增强,必然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教

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变,作为孩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好孩子。

一、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经过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需要和兴趣,不按习惯行动,人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对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家长应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知识将会遗忘,而习惯将伴随孩子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小学阶段应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爱学习的习惯2.学习时集中精力的习惯3.对功课进行预习和复习的习惯4.认真思考,独立解决困难的习惯。还可以指导孩子养成在书桌上学习、姿势端正、学完后将工具整理整齐的习惯,这些都会使孩子受益无穷。家长应让孩子了解到,良好的习惯是将事情组织起来,减少无谓的消耗的好办法,这样可以使孩子做事更有计划,更有效率。在家里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制定规范,孩子先写作业,然后复习、预习、整理完书包可以看电视、玩玩具等。事实上,孩子对家长制定家庭学习规则并不反感,因为学习完以后,就可以放心的玩乐,而不必担心家长又有什么学习安排。在学校里学习功课时,一种行之有效的习惯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及教科书上的内容。作业和练习题出错的地方用红笔做记号,并多写几遍。复习时着重注意有红色记号的部分。这样就可以用不多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教会孩子怎么做,在开始就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执行,这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础。其次,一定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用物质或精神奖励坚定孩子的信心。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长期坚持,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二、多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

放学后,值日生要留下来做值日,而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拿笤帚、爸爸妈妈拿拖把挥汗劳动,而本该做值日的孩子却充当检查员,“妈妈,这里有废纸!”“那儿不干净!”而在许多家庭里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要喝水!”“别急,妈妈这就去给你倒!”“爸爸,这道数学题我不会做!”“别急,爸爸马上教你做。”类似这种“关怀倍至”、“包办代替”每天都在发生。在家里,孩子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其实这并不是好事。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当今怯懦、怕吃苦和娇气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多,这与他们的生活过于依赖有关。美国有人曾对获得诺贝尔奖文学的各国文学家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发现他们半数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都是在困难中长大的。有人对几十位逆境中创业的美国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之所以具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与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今天的孩子太缺乏的正是这些,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困难,没有困难的存在,就不敢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意志薄弱者是很难成材的。我们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设置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茁壮成长。比如,有的孩子不敢见生人,就应想方设法让他多见生人,鼓励他去独立办事;有的孩子懒散,不爱干活儿,就要严格要求,给他规定出作息时间表和每天必须做的家务活;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当选了干部,但又有点胆怯,不敢去挑这份重担,就要鼓励他去干、去闯,并不时了解他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孩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大人切不可急于去解围,应该给他们自己克服困难的时间。当孩子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之时,应该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肯定、赞扬。使他们提高兴趣,坚定信心。

三、多与老师和孩子沟通

家长要与老师经常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与老师共同商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计划,与老师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另外每天花上一点时间,与孩子谈谈。问问孩子最近学校里搞些什么活动呀?有什么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吗?学习上有什么地方特别吃力吗?你

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从交谈中,可以了解孩子最近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随时可以帮助他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上是丰富的,可精神上是孤独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热情的沟通和交流。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最亲近的、最值得信赖的人,在学校里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者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找不到答案,分不清是非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耐心倾听,提出建议,就能化解孩子心中的矛盾。另外,针对独生子女孤独这一现状,我认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玩耍,如:星期六星期天孩子可以约好一起去广场玩,到好朋友家去做客或邀朋友到家玩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身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鼓励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还要充分尊重孩子,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1、孩子成长: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家庭发达和家庭兴旺的希望,是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的希望。

2、家长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人父母,教育好孩子,责无旁推,永不下岗。

3、家族传承: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规和家风直接影响家族成员子孙后世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魅力

血浓于水,亲情教育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比不上的,也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作为家长,任何时候都要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始终坚持用相信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南京有一位姓周(名字叫周宏)的父亲,二十多年来,他把一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学识出众的高才生。

其实,这位父亲并不是教育专家,只是一个工厂的技术员。他说,第一次让小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题。作为家长,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责备孩子。但是,他却在做对的那道题上打上一个大大的红勾,然后在白纸上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样年纪的时候,碰也不敢碰哎。”

8岁的女儿看了十分兴奋,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很高,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居然考了99分。10岁的时候,她还写出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

媒体报道了这位可敬的父亲。他说:“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应该饱含热泪地欣赏他们,拥抱和赞美他们。”

本人认为,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魅力,双耳全聋的孩子都能培养成高才生,我们的孩子都是正常人,怎么能培养不好呢?我想,关键在于,我们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关爱未能坚持

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还根本不懂什么是父母的关爱,我们的家长给予了太多的关爱;当上学渐渐懂得和更需要大人的关爱时,父母的关爱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2、期望值偏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精神支柱。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从入学前到幼儿园和小学,再到中学逐渐减低,失望情绪却逐渐增强。

据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阶段,家长期望孩子上大学,成为专门人才的占90%以上,而到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七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当儿子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和大多数父母亲一样感到非常喜悦和激动。渐渐的儿子长大了,从呀呀学语到上学至今。我们也曾望子成龙,希望他上最好的学校,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学习,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今天儿子放学回来问我们,对他的期望是什么?我们陷入了沉思,我们到底期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我们期望他是一个自信和宽容的人。人这一生要经历许多事,交往许多人,难免会有人冒犯到自己,一个人不可能不遇到挫折,不可能不受委屈,也不可能什么都做的对,难免会犯点错误,现实的社会也不可能公正公平,这些我们都无力改变,所以不能患得患失、怨天尤人。要学会宽恕别人同时宽待自己,只有把“包袱”扔了,才能轻松面对未来。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做起来,就永远都不为晚。对待你身边的事要学会欣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实际是在增强感悟,获取教益和营养。你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你,你要永远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只有自信并懂得欣赏的人,才有豁达的胸襟,才能不断地增进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其次,我们期望他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人生不过几十年,无论有多大出息的人,都是由父母抱着抚养长大,无论成就多大事业都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无论攒多少钱都包含了别人的财富。要感养育之恩,要感师长教诲之恩,感朋友帮助之恩。 最后,我们期望他是一个快乐的人。只有心灵快乐,人生才有意义。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技巧。快乐是财富,但财富并不一定带来快乐。因此有“知足常乐”一语;坐高位的人不一定快乐,所以有“高处不胜寒”一说;成天计算人提防人的人不可能快乐,他只能整天生活在担忧和恐惧之中。实现快乐的途径很多,成全别人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行善积德能带来无限的快乐,不间断地吸取新知识有持续的快乐。有些时候换个角度去看人待事,可以化烦恼为快乐。将你的快乐传递给他人,与人分享你的快乐,你会得到更大的快乐。 爱是一切善的根源,爱是人生的根本和真谛,爱是伟大而持久的动力。亲爱的儿子,父母希望你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幸福地茁壮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并把得到的爱回馈给所有爱你的人,回馈给社会。 ===========================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收藏(0) 浏览:1996 回复:8 luckyljx宝宝年龄:4岁3个月来自:美洲国家 美国等级:9级 我的发帖我的回帖 发站短 发

表于 2010-07-28 15:27:57 | 只看楼主 楼 楼主 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刚二年级,一直很喜欢奥数,已经坚持上奥数班两年了,但目前奥数竞赛班的强度,以及淘汰的压力(当然孩子似乎还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已经让孩子和家长有点不堪重负。尽管当初同事让孩子去上奥数班几乎没有功利之心,可竞赛班的大部分孩子都已经在家长的“调教”下目的非常明确——上人大附中!同事现在很纠结,不知道是否应该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二年级的孩子就目标如此明确地奔着上人大附中而不辞辛苦地去上奥数课,着实让我震惊。如今的教育已经极度扭曲,孩子和家长都深受折磨。诚然,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有着某种期望,我们一直也觉得这种期望是理所应当的,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但现在我好像这种期望变得有些“不应该”了。可我们难道就不能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吗?任何教育都是有目标的,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蒙氏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期望吗?当然是!不仅是期望,而且也是行动,蒙氏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呼应着这个目标的,每一个合格的蒙氏教师引领着孩子所践行的,也都是通往这个目标的路。那么,这个目标和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父母的“期望”,到底区别在哪里呢?蒙氏理论的书籍,基本上在一开篇都会讲到“精神胚胎”,简单说,就是每一个孩子在一降生时,就已经为自己设定好了自己的成长路线,这个成长路线,既包括生理上的,什么时候会翻身、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说话;也包括心理上的,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我,什么时候开始追求完美,什么时候开始欣赏美……一切都已经冥冥中自有安排,只要外在的条件没有严重违背这个安排,它就会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顺利地运行下去。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说,人的成长,是具有某些趋同性的。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全地球的人类都可以在蒙氏教育的环境下长大,他们就会在本质上成为差不多的人,即成为“内心自发地爱秩序,自发地精神高度集中,自发的自律成为常态,独立自主,喜欢有智力目标的活动,对自我情绪的把握有度,对现实环境具有准确判断和相当的适应能力,对生命中的美有敏锐的感受力,有同情和关爱他人的品格和进步的社会观念,认知状态良好,概念清晰准确,思维极富逻辑性和创造性”的人。我们看到这些形容词,会发现它们讲的都是人的“本性”层面的东西,没有一个讲的是“外在”的条件,而正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条件,是别人能够比较容易看到的,是能够足用来把

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分开的,也就是说,即使全人类都接受蒙氏教育,也并非会使每个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正相反,因为蒙氏讲究最大限度地让人得到自由,则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发展自己的外在,而成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蒙氏又是支持多样性的。那么,到底如何能实现这个看似有些相互矛盾的目标呢?蒙氏虽然讲了不少复杂的理论,但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其核心只有一个:“无为”。无为就是不干涉,不干涉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说自由还有一个限度的话,那也不过是为了使一个人可以和他所处的环境平衡地共处而设置的,为了和平相处,因而“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不能破坏环境”,除此而外,一律“无为”,从而也最终能够“无不为”。能够有勇气有毅力给予孩子如此光辉灿烂的最原始动力,正是爱,正是众生平等的了不起的觉悟,至此,蒙氏的理论便圆满了。再回头来看我们所谓的“期望”呢?希望将来孩子能上名牌大学,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成功人士,希望孩子能娶个XX条件的老婆……这些都是对孩子外在的期望。只可惜,它们只是父母的期望,未必是孩子的期望,孩子想上的大学,未必一定名牌;孩子所认为的成功,未必是你所欣赏的成功;孩子心爱的女人,未必是你理想的贤妻,我们投入数十年的心血,为的就是一个50%可能性都不到的结局?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希望孩子能坚强勇敢,希望孩子人缘好。这些都是对孩子内在的期望。只可惜,它们只代表人之本性的某一个方面,没有人可以永远快乐,也没有人可以永远勇敢,更没有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赞许亲近,这些期望从一开始产生,就已经陷入了100%的死局。可是,我们连想想都不行吗?想当然可以了,问题是想得太多太久,很容易一不小心就付诸实践了。一旦把自己的期望付诸实践,便会扰乱孩子成长的正常轨迹,如果孩子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力量,有可能会抗争到底,直到回到自己本来的路线上为止;如果孩子还很弱小,则他就会真的被你改造,“长大后他就成了你”,或者成为了一个负的你,总之,他不再是自己,也不再是神迹。-------------------------------------------------------以前和当家的聊这个,其实说实话,望子成龙的心谁都会有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好,不过现实一点,身体健康、能在社会上自己养活自己,[说起来教育是个太沉重的话题,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可是现实的压力摆在那儿,能无视吗?所以很多家长的选择也很无奈啊][我们都难以超

脱现实的升学压力,结果将自己的焦虑传导给孩子,让他们去承受与年龄不相符的压力,确实有点可怕啊]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八
《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

如何看待期中考试成绩

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我想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新才中学的第一天起,就想着三年后他们要考上重点高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所以家长们在期中、期末考试后都特别在意成绩。 而我常给学生讲既要在意成绩,更要在意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玩、学会放松、学会调节、学会生活。部分家长听了以后有点紧张,觉得应该给孩子多谈谈学习。下面我给家长们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觉得我们可以把中考看作是一场比赛,把平时的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看作是训练。当然我们每个人的目标都是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刻苦的训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平时的训练呢?我觉得我们至少要练习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技能。(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答题技巧。(需要通过从平时的考试中总结经验)

3.心态。(需要和学生交流鼓励、建立自信)

为了做好以上几个方面,我从一入学开始,就要求学生:

1.良好的心态。要能正确的看待学习、看待考试、看待成绩。

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会研究学习方法、学会约束自己,使自己不受、或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学会总结和反思。

3.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效率,坚持先复习再做作业,保证作业质量。

4.提高和人交往的能力。通过举行大量的学生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提高竞争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会是靠自己去争取。

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看待平时训练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期中、期末考试后,要正确看待成绩,不能考好则喜,考不好则悲。不管考好、考不好都应该认真总结和反思。反思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考前是否有很强的学习动机。

2.考前是否有目标、有计划,是否能按计划执行。

3.考前是否讲究方法,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4.考试过程中,自己的心态如何?

5.考试结束后,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态?

当然有人认为反思是孩子的事情,我觉得教师和家长也应该认真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

1.我给孩子创造的学习环境如何?

2.我给了孩子那些帮助?

3.孩子喜欢和我交流吗?

4.我平时能够监督孩子的学习吗?

5.我平时能够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吗?

6.我是否能够鼓励孩子去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我们教师和家长是成人,有更丰富的经验,明白的道理更多,所以应该做得比学生更好,应该用我们的行动来教会学生去反思、去成长。我们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学习影响,还要和学生一起来反思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试卷,总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想经过我们大家一起认真反思、总结。我们的孩子一定会不断提高,一定会在最后的比赛(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班级情况介绍

本班共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9人。班上总的情况是好的,主要表现在:⑴有一批有责任心的班干。如许震雷同学,每天主持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执行老师意图,全力做老师的助手。本人也以身作则,学习也较好。再如童佳琪同学,每天管理班级卫生工作,任劳任怨。再如杨文婷同学、杨良兴同学,作为组长,注意关心组员,对组员负责任,本人也积极要求进步。⑵有一批能够营造学习气氛的同学。如张琪同学、许震雷同学、应龙龙同学、吴延栎同学、吴思佳同学、朱织同学、杨良兴同学等上课积极发言,学习上进。⑶有一批营造正确班级舆论的同学,如许震雷同学、朱织同学、秦婉雯同学等,是他们的努力,使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⑷有一批能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同学,这要表扬班上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严格按照早上7点50必须早读,课前三分钟必须把该堂课要的东西准备好,14点必须到校上下午的课。有事必须请假。下午17点之前必须离校。当然,本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早上来校补作业。⑵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带零食来校吃。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喜欢装疯,喜欢打打闹闹,又吃不起亏,经常闹出一些不愉快的小事。⑷有相当一部同学聪明反被聪明误。⑸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正视缺点,面对现实,不能与困难作斗争。⑹班上学生还没有养成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的习惯。 光荣榜

文明之星 许震雷 学习之星 李嘉俊 张琪

劳动之星 童佳琪 杜美容 语文之星 吴思佳

法纪之星 吴思佳 生物之星 张琪

体育之星 魏斯龙 政治之星 胡芳 王文浩

助人之星 魏斯龙 许震雷 创新之星 李嘉俊

数学之星 张琪 李嘉俊 英语之星 李嘉俊

历史之星 吴思佳 地理之星 吴延栎

另外,表扬以下班干部:许震雷、杨文婷、杨良兴、朱织、张琪、吴思佳、吴延栎、应龙龙、陈雨昕、王文浩等同学,是他们与老师一起努力,共同管理这个班,才使得这个班目前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我再一次要求,家长鼓励你的小孩加入班干行列,要求进步,不要以为光有成绩就可以,未来的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综合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谢谢家长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明天,搭一座通往光明大道的桥。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九
《家长对中学生 学习期望值与家长支持程度的合理搭配》

家长对中学生学习期望值与支持程度的合理搭配

——调查家长对中学生学习期望值及学习支持程度调查报告 摘 要:这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着学生的学习负担,声势浩大的“减负”和素质教育促使很多学校在教育方法上作了很大改进,书包轻了,作业少了。然而在这些衡量学习负担的“显性压力”相对减轻的背景下,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隐形压力”一下子凸现出来,无处不在地挤压着孩子幼嫩的心灵。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曾对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所表现出的情况,家长的期望值有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父母对我们都有着一定的期望,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在同样的教育下,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针对这个情况我提出了问题: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程度对学生学习成绩是否有影响?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与支持程度怎样搭配才能发挥最大的推动作用?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家长 学生 期望值 支持程度 搭配

一、研究目的、对象、步骤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长对中学生的期望值及学习支持程度的合理搭配问题,解决:“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程度对学生学习成绩是否有影响?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与支持程度怎样搭配才能发挥最大的推动作用?”问题。

(二)研究对象

学生为丹凤县武关中学全体学生。

(三) 步骤与方法

1、前期调查阶段(时间为2013年10月中旬到10月底): 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及对学生学习的支持程度

2、案例分析及座谈阶段(2013年11月——12月)

3、后期成果分析阶段( 2014年1——2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99份,收到有效问卷634份。

调查结果显示:99%的家长都对孩子得未来充满希望,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很大的期望值,都期望孩子将来“子成龙,女成凤”。同时,86%的家长因为经济条件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无法给孩子的学习以帮助,如:无法经常性过问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孩子的“还可以”一句话就完成汇报。

在我国激烈的社会竞争条件下,父母们都是渴望找到培养孩子的妙方,家长对孩子都寄予很大的希望,家长的期望水平对子女的学业成绩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适度的期望有利增强孩了的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可有的父母遇到具体问题时,常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脸,作为儿女成长最权威的指导手册,尤其不愿看到儿女去重复自己曾经的遗憾,许多父母知道自己缺什么,所以活得很累.于是,让孩子去完成自己当年不曾达到的愿望,往往就成了下一代的目标与使命。

父母对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盲目,因客观因素当年没

能如愿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不考虑孩子实际天赋,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成为个什么科学家、舞路家、各类明星、企业家„„,来圆自己当年的梦想。现在很多家长违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不重视子女智力的开发,而是强行灌输给他们许多当前年龄无法认识的思想,其结果必定是令孩子困惑,家长失望。另外,素质教育展开以后,很多家长不能深入的理解素质的涵义,认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多学一些文体方面的知识,掌握特长,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他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 考出好成绩; 另一方面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按他们的意愿学习。这样一来,家长的高期望涉及面反而更宽了,学生不仅没能“减负”, 反而增加了负担。各种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肩上,令学生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无法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一旦不堪忍受学习重负,很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极大的挫伤学习积极性

因此对子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命令子女必须照办,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其结果又怎样呢?高分低能者多,高智商犯罪者多,低分自杀者多。有谁知道父母为了孩子忙工作、忙家务,忙着挣为孩子付齐各类学费的钱。可孩了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大人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侯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一个中学生的文章中有这样语段,似乎很能代表孩子们当前的心态。 “我们想用自己的经历反驳父母的经脸,我们在他们教育我们的时点点头,然后做自己要做的、想自己要想的,再编个故事去骗骗父母,他们会信”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有何感想?是为父母们鸣不平,还是对孩子同

情?

家长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实际的要求,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影响智力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产生愤怒情绪;而控制过度与过分干涉所导致的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导致青少年儿童胆小怯懦,丧失独立人格,二是造成青少年儿童情绪上的抵触性,滋生叛逆心理。尤其是那些自身智力开发状况、身心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在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下,会产生出消极、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悲观、偏执、自卑等人格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进而更加导致学业上的失败。可见,过高期望通常由于反作用而失效,影响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对其长远的学习和发展尤为不利。此乃拔苗助长之举。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蒙盖着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这对孩了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三、调查的思考

(一)、家长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值

第一、家长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的个体差异

1、家长要具备理性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明确,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成长方式,不要盲目地进行教育。同时家长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孩子成才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家长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成材观,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理性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民主平等地对其进行教育,避免盲目横向攀比。

2、家长和孩子应确立共同的期望区间。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来讲仅仅是一种附属驱力,这种附属驱力必须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驱力才

能对学生本人产生激励作用。有很多家长每天对孩子讲述自己对其的期望,然而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就是因为孩子并没能有效地转化并利用这种附属驱力,反而成了压力甚至阻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与学生的客观能力和主观意愿相一致,寻求得到孩子的认可,产生一个父母与子女的都乐于接受的共同期望区间。只有孩子从内心认同并乐于接受父母的期望后,才能从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鞭策与激励作用,才能转化为自身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又必须理性,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情况。只有这样,家长期望才会成为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教育手段。

3、家长应准确掌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家长在为孩子制定期望水平前,应该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与心理现状,对其实际能力与发展潜力进行判断,推测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期望。那么期望价值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指家长应该以孩子的现有水平为基础, 提出略高于此的要求, 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合适的期望水平还必须以合适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

第三、表达适度,激发潜能。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篇十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从小学到初中,看着你一点点长高,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我没有多少期望,希望儿子健康成长,将来长大成人,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目前是初二阶段,家长看到你早起晚睡,周六周日,穿插补习,觉得孩子你确实很辛苦,人这一辈子苦和甜各半,前半生吃苦,后半生享福,前半生享福,后半生吃苦,我期望你在初二关键时期,认真学习新的知识,复习基础知识,争取考上你所认为的好高中,为自己人生路上找准位置。

初二阶段,也是儿童向青年人转折阶段,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注意自身道德思想的培养。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家里尊老爱幼,在社会上向思想高尚的人学习,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素养高尚、德性良好之人。

初二阶段,正是身体剧烈发育阶段,在饮食上不要偏食,不要暴食,从习惯上养成早起早睡,合理锻炼,平时活动注意安全,人这一辈子,没有好的身体是不会幸福的,没有好的身体是干不了大事业的。

追求愉快是人们的共性,但社会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顺应社会从而改变社会,而不是一味抱怨、愤恨、敌对报复,平时要多观察社会,发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善、美,结交素养高尚的朋友,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而愉快生活。

总之,家长期望孩子素养良好,德性高尚,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身体健康,愉快成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9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