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国平散文后感

| 德国移民 |

【www.guakaob.com--德国移民】

读周国平散文后感(篇一)
《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

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

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

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

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

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

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

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

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

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

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

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

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

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

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

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

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

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

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

自己的声音。

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1.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

2.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

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

3.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

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

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

4.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P16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在黑暗中与信任的人行走,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眼神的接触,两

个人的安静是美好的,而一个人的安静、孤独更是是珍贵的。

诗人、艺术家因孤独而生也因孤独而死,孤独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原动力,同时也把

他推向边缘。凡高割下了耳朵,死在了画里,海子在长城边卧轨,伟人们不断地结束他们

的生命令人留泪、流血,但他们保持神话的纯洁和崇高。人们走在各自的路上,有的人却

用孤独与生命换来思想的永恒,为我们留下大海中央的航标。

物质将会永远存在,相同的元素不断组合形成新的生命,我们体内残留着我们祖辈父

辈的物质,我们身体由其他生物提供的材料搭建而成,物质不断流动塑造新的灵魂,每次

的灵魂更像是无尽物质的一件衣服,物质穿上我们的灵魂,我们珍贵的灵魂对于世界是多

么的轻易渺小。在这个流动的世界中,只有我们的孤独才能为我们留下一丝永恒的想象,

只有他人回忆才能延续我们在是世上的曾经,一代又一代死亡与诞生的车轮一同滚动。伟

大的孤独,孤独是不可滥用的,孤独不是空虚,孤独是对自我珍贵事物的坚守,孤独是内

心煎熬引发创造的前奏。

国平是个大孩子,虽然一把年纪了,但还是很年轻的感觉。在思考死亡问题和性的问

题都有很深刻的个人见解。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诚然,周国平的作品以及文采、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

能从他的作品里收获智慧和超然, 在这个日益浮华的世界,周国平散文的“平淡”愈加突出,而平淡则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向

往。

就像周国平在《平淡的境界》中说的那样“平淡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

怀,一种人生的境界”。同梁实秋一道,他的散文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

境界。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以散淡的心境写淡散文,周国平先生怎能不令我们欣喜 ? 好的散文家不止靠精神的涵养,文字功夫也是了得。

散文最讲究味儿,而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平淡而有味,他既不会无病呻吟,亦不附庸风

雅,他的作品,总是尽可能还原真实,保持原味。当然,周国平散文文字的精炼亦是不缺

乏的。 迷恋周国平文学性质的哲学,这是自然、人文,是对美的回归。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发在我的秋天里。为了

这样美丽的开放,你在世外神秘的草原上不知等待了多少个世纪?。如今,你纵然也不能

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久长,

维系着我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然而,我仍然天天为你写日记,不是给你将

来读,而是给你现在读。每当我单独和你在一起并且对你喃喃细语,你那凝视我的眼神使

我相信你听懂了一切。世界必定有两个,一个虚假,一个真实。只是在眼前这个虚假的世

界里,我们才会生离死别。世界离我很远很远。我眼中只有你,我的孩子。

徒劳吗?爱决不徒劳。

可是,就在这时,你眼前一黑,亮亮没有了,爸爸也没有了,你突然从爸爸的手臂滑落,

坠入无底的深渊。我坐在黑暗中,怔怔地盯着窗外的夜,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我后悔没有

把你抱紧,千古之恨化作永远的沉,竖立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痛时,我感到的只是焦虑,疼痛仍然落在你的身上。你死了,我感到的只是悲伤,死亡

仍然落在你的身上。做父母的都知道,世上没有必孩子更让人牵挂的了。现在我又成了一

个没有孩子的人,又好像回到了无牵无挂的岁月。对于死者,我们不复挂念,只是怀念。

然而,我怎么能把你想象成一个死者,我对你的怀念多么像一种割不断我明白了,世界上

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的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们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你走了,我被抛回到从前的世界,却发现自己在其中成了一个陌生人。 曾经因为你的存在而相形见绌的一切,由于你的不存在而更加微不足道了。

本书目录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在义与利之外

悲观执著超脱

等的滋味

平淡的境界

人生寓言

孔子的洒脱

人生贵在行胸臆

父亲的死

失去的岁月

自我二重奏

习惯于失去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蓝蓝《人间情书》序

永远未完成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爱情不风流

在沉默中面对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生命中的无奈 世上本无奇迹 都市里的外乡人 人人都是孤儿 记住回家的路 另一个韩愈 纪念所掩盖的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南极素描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善良丰富高贵 走在自己的路上 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 和命运结伴而行 比成功更重要的 往事的珍宝

读周国平散文后感(篇二)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二: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 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篇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 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 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着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 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 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

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 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读周国平散文后感(篇三)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读书的人是幸福的——时而像纯真的孩子,在清风里与星星一起唱着歌;时而是年轻的追逐,在风雨中实践着生命的激情;时而是慈爱的目光,在悲天悯人中抚慰受伤的心灵。 那么,读过周国平散文的人,更是幸福的——《丰富的安静》告诉我们,在这喧嚣的时代里,“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在义与利之外》周国平将“情”作为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走进一座圣殿》启迪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凡此种种,周国平的散文透示的是哲学的思考、人生的哲学。这样一个充满智慧,勤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一直都在探索人生中的困惑,关注人类精神生活,在执著和超脱之间,他给现代社会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人群打开一扇认识自己的窗户。

灯红酒绿、迷离都市,作为一名新松江人,当初远离亲人的惆怅,远离家乡的孤独,常常伴随夕阳下的斜影越拉越长。好像是文中《都市里的外乡人》一样,豪华的商场和娱乐场所,迷失了我对松江的认识;千万灯火,唯独没有我的温暖之家。但是,“都市最美的时刻,是在白昼和夜生活的喧嚣都沉寂了下去的时候”。当那一条条沧桑的古道石桥映入眼帘时,似乎又有几分似曾相识。当置身于那一条条朴素弄堂胡同,品味那一缕缕槐树飘香、流水绕城时,一切都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和理想的坚定。在这样的思念与坚定中,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中心医院是我梦想的起点,医疗工作是我价值的实现。然而,工作就像海面,时而平静如镜,令人流连,时而波澜起伏,暗流涌动。我也曾迷茫、彷徨,理想和现实真的是这么大的差距吗?这就是我离开家乡所追寻的人生吗?周国平用文字告诉我“一味执著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患得患失,则无法凌驾于福祸成败;操之过急,则容易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真实的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后来有人问我,每天上班要奔波于松江新城和老城,累吗?的确,医院的工作非常辛苦,为了方便松江的百姓就医,我和我的同事们天天都至少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医生的伟大,是救死扶伤的宗旨;医生的伟大,是默默付出的坚持。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岂不是成功的风景吗?如周国平所说,成功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事做的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那么,就去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让病人少一点病痛的折磨,多一份关怀的温暖。何况每日清晨鸟语花香,与爱人相伴而出;每天黄昏日影横斜,调皮儿子翘首相盼。幸福美事几何哉! 工作中作为医者,乐于奉献;在生活中作为市民,乐在松江。周国平在《人生贵在行胸臆》中引用袁中郎的一段:“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与之相反,身在松江,此地山美水美人美。周末三五好友,结伴而出,或是辰山植物园踏青觅花,或是泰晤士小镇欣赏异域风情,或是小昆山乡村品读风土人情,抑或是程十发纪念馆感受文化内涵。松江这方水土,孕育了多少文明古迹啊,今天依然青春勃发。一城两貌既是发展的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 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行走在松江,思考着人生,贡献了青春,一步一步朝着医者的目标进发,“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

读周国平散文后感(篇四)
《被废黜的国王——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被废黜的国王

——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人生问题上的一切真知灼见均直接发自作者的真情实感,又诉诸读者的真情实感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无需种种繁复的分析、推论、解说和引证来助威。(《哲学与随感录》)” 的确,就像是周国平的散文所做的那样,让我们一次次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自己。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周国平解释说: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被废黜的国王》)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因而我们只有一次探索生命的机会,去寻求智慧的人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是永恒的。我们每一个单体就是一个宇宙,是独立的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生命只是执行初级任务的载体,人生的本质是由变与不变、爱与恨、虚幻与真实、孤独与充实等矛盾构成的综合体,正因为矛盾的存在,人生才会有了与众不同的精彩。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困扰了那些贤哲千百年,至今都未能得出准确的答案。显然,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而且每个人的答案一定都大相径庭。呵,借帕斯卡尔的话说,我们的躯壳不过是一丛脆弱的不堪一击的芦苇,然而,于精神,又怎能说我们不是自出生起便流淌着高贵血液的贵族呢?只不过呱呱坠地时便已失去了王位,失去了唯一配得上我们高贵灵魂的生活,精神生活。我们来自过去,要到未来去,要去夺回我们失去的皇座。是的,今天我们活着,我们拥有足够的时间,我们拥有足够的精力,我们完全可以将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披上坚固的铠甲,执起锐利的刺矛,不要再满足于守望那片天空,那块土地,去吧,踏上你们各自的朝圣路——远方,精神的故乡正在张望。

“昙花一现,流星一闪。哪朵花不是昙花,哪颗星不是流星?有哪一只蚂蚁死了还能复活?(《风中的纸屑》)”短短人生一辈子,我们顶着蝼蚁般的躯壳,是苟活几十年,还是怒放生命一瞬?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如今我们为何还要感到迷惘,我们的生命已经解放。没有焚书坑儒,没有文字狱,也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呼吸着新时代的自由空气,我们咏唱着新世界的伟大赞歌,我们言论自由,我们恋爱自由,既然已无封建的枷锁,那么为何还要给精神以桎梏。是精神的贵族,还是灵魂的乞丐?是站在那制高点俯视苍生,指点江山,还是匍匐一生,俯首帖耳?人生贵在行胸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若可以聆听神诏,又有谁去理会魔鬼的呼唤。人生短暂不过匆匆片刻,失去的岁月只是弹指一瞬,未来也是浮云飘渺,眼前花开正浓,撷一枝花,望向自己——

碾碎了檀香,打破了琉璃,精神的故乡,灵魂的圣殿,鎏金的皇座,巍峨。

2012年8月12日

读周国平散文后感(篇五)
《话题作文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5篇)》

话题作文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5篇)

第一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第二篇:周国平《妞妞》读后感

人生是一个过程,结果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因为有死亡的背景,所以生命才应该得到认真的尊重。

但是,不是每一个生命的结束都是悲剧和罪过。话题作文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5篇)话题作文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5篇)。死亡本身无所谓可怕和不可怕,折磨人的是眼见至亲至爱的凋零过程和等待,是那样的无可挽回,无可奈何。妞妞是“这一个”,她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她失去了看见美丽人间的眼睛,她也不知道有什么值得留恋,归

去也许是她的幸运。所以,死者不能回头理解的惨痛就成了生者的全部悲剧体验。

因为有爱,所以有家;因为有孩子,所以家才有实质的形式和内容。回了家,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妞妞。每一个妞妞来到世上,都是爱的奇迹,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理由。所以每一个人忙忙碌碌为了谁,才会有一个相同的答案。

可是世界上有无处不在的善良,也到处充满有意和无意的伤害,让觉醒的灵魂无处可藏,让脆弱的生命防不胜防。妞妞,妞妞的爸爸,还有妞妞的妈妈„„上苍无法让所有的善良得到疼爱和珍惜,上苍无法让所有的伤害得到惩罚和谴责,也许只有善待自己和呵护自己,才能让生活不会无奈的了结,才能让快乐长长久久地延续。

让成功付出代价,让痛苦得到补偿,命运不会到处复制相同的悲剧。父精母血,几亿分之一的机会,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上,已经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天早上,可以和阳光撞个满怀;每个夜晚,可以和甜梦共话往事。每一个生命来到世上的第一个声音是啼哭,这也许是一种荒唐。我们没有理由埋怨人世的不公和不平,我们有更多的理由面对岁月,说声感谢和感恩。

感谢周国平,感谢妞妞,感谢成为历史的痛苦和眼泪,也感谢属于自己的坎坷和得失,让我们知道,让我们理解——

活着,没有理由不好好地生活着。

第三篇:周国平散文选读后感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选》,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著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选》,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话题作文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5篇)文章话题作文 周国平作品读后感(5篇)出自wk-78500000542632.html,此链接!。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选》,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著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选》,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读周国平散文后感(篇六)
《周国平读后感》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周国平的《妞妞》不是一本让人读后“潸然泪下”的书,而是一本让人“泪如泉涌”的书。“十一”期间到新华书店买书,站着随手翻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两页,眼泪就涌上来了。从某种程度而言,流泪是奢侈的,因为泪水可以涤荡人心的许多杂质;又或许父母之爱是一种本能,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也是一种本能,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会让人心疼。而在后来从头至尾的阅读中,我确实都被这种心疼揪痛着。

《妞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妞妞的父亲是个哲学家,母亲是个天真未泯的小女人。他们的婚姻虽有问题但感情新鲜别致。对于父母而言,妞妞无疑是一个天使,但这个天使来到人间十八个月后便被上帝召回。她徘徊在无可挽回的死亡的旅途上,却一路播洒欢笑。在此过程中,哲学家一直思考着生与死的重大问题,而小女人慢慢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母亲,三个人彼此依赖,彼此温暖,愈陷愈深……

如果说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命题,那么妞妞则是很早就直面的。她既是无知的,又是代表灵性的。她泡沫般的短暂一生,似乎专为承受苦痛而来,她生命的序曲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但她始终兴致勃勃地“呀呀”学语、学步、学看世界,不曾计较生命的一寸寸逝去,而是以童心拥抱每一寸获得;哲学家是代表父性的,小女人是代表母性的,他们看世界、看待生与死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他们沉沦的姿势也全然不同。妞妞夭折后,哲学家与小女人选择了分手,但妞妞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至痛,永远停留在彼此的记忆里。

每个生命都是偶然的,但这并不妨碍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有些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妞妞》一书没有那种呼天抢地的大悲大痛,它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不渲染,不溢美,它的苦与笑都是直击人心的,它对生命的尊重和爱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本不幸的父亲悼念他早夭爱女的书,更是一本颂扬生命,也缅怀和反省生命的书。本来很容易沾染的文人习气,因哲学的底子而显厚重;本来很容易出现的伤情、滥情,因情真意切和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而感人至深。

沉浸在书里的那几天,每天洗完脸照镜子的时候,我都会格外认真地端详自己的眼睛。我开始原谅它的近视,原谅它的单眼皮,原谅它的不亮不清澈,而格外感恩父母给予自己一对完好无损的瞳孔,因为没有什么比阻碍我与世界自由的视觉接触更为可怕。我想象着妞妞那黄色的“猫眼”长着丑陋而可怖的肿瘤,正渐渐往眼睛外面长,吞噬光明,继而吞噬妞妞可爱的美丽的娇小的生命……

十八个月,目睹一个生命从诞生到萎谢,经历悲剧的每一个幕次、每一处细节,体验大悲大喜。纵然那“喜”是卑微的、命运间歇性的赐予,也因此而尤显弥足珍贵。这出“将美撕毁给人看”的悲剧,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妞妞、还是身为哲学家的父亲(作者)、小女人的母亲(雨儿),甚至配角阿珍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哪怕如芥豆之微。虽哭笑不由人,但都全力以赴……

从前读陆幼青的《死亡日记》,读陶金的夫人追忆、悼念丈夫的书,都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震撼。比起《妞妞》,前两者多少是造作的——尽管这样说是对亡者的亵渎,请原谅我无意中的不敬。

读周国平散文后感(篇七)
《读周国平《面对苦难》有感》

读周国平《面对苦难》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周国平的《面对苦难》一文,颇有感触。文中说到: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面对苦难》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小标题标出。它的特点不是追求分析论证的层层相扣,而是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思考的主题。

第一部分:论述人生中“苦难”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第一句便开门见山点明主旨:“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接下来,便对“苦难”进行定义,并以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进而指出:“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因为“人生在世,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这就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道出了苦难的普遍性。唯其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去思考。从写作的角度看,这一部分侧重于立论。

人的一生,总会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没错,谁都得学着面对人生的苦难。逃避不了的现实,就要学着坦然面对。苦难之于人生,既然无法改变,不如想着怎么去解决。

苦难的价值,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你觉得有意义,你就会坦然,你觉得黯然,苦难就无限扩大。学会怎么样去面对,与其说是一种做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态。这个过程,方向远比你的努力重要:看不看得开,决定了你的前路!

作者先将苦难和人格联系起来,指出“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虽然苦难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甚至有的苦难可以将一切价值毁掉,即便如此,我们仍应以尊严的方式采承受苦难,就如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唱起了《欢乐颂》。因此,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类的一项巨大成就,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还是整个人性的高贵的尊严。接下来,文章又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中的苦难和大自然降之于人类的各种苦难。的确,在许多苦难特别是大自然的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脆弱的。因而人类的反抗注定要失败,然而人类未必就因此倒下。在大自然,在神的面前,人类仍然有自己的尊严。所以,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因为“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我们生活在外部的世界上。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

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每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唯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着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说得好: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看完《面对苦难》,我感觉又一次得到了精神食粮,它弥补了我内心的又一片空白,精神最重要,它是人的支柱,有了它,人才能干好每件事。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细细地回想自己的经历,发现我在外界的困难最多、压力最大的时候,取得的成绩却是最显著的。此时,我想到了我身边的许多人也正是如此,在失败和悲痛中奋起,在困难和绝望中奋起。我的一个朋友,虽然得了绝症,可是她很坚强,几个月来,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精神状态非常好。我真为她高兴!我们的许多同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感悟了苦难后,更多的是获得了一种拼搏的精神和毅力。

我们的下一代人绝大部分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远离困苦、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他们不了解苦难,或并未亲生感受过苦难,未真正体会过苦难的滋味。许多时候,家长,社会,乃至心理学家们,一次次感叹于我们的下一代,太脆弱,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苦难挫折,像一株株幼苗,风一吹即折断或倒下。现在有的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自控力很差,有的甚至看轻自己的生命。我是多么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个个都能经受得起困难的考验!这需要我们从苦难中去感悟人生,在苦难中树立起人生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目标。

学院: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学号:20090982

姓名:蒋昊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0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