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哪些成语

| 德国移民 |

【www.guakaob.com--德国移民】

论语的哪些成语(篇一)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3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5

论语的哪些成语(篇二)
《论语中的成语整理》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一、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二、三、克己复礼 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

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五、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六、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

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七、求诸己

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可畏的。形容年轻人能超过前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八、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言不及义: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谓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终信。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以德报怨:用恩惠去报答怨恨。

以德报德:德:恩惠。拿恩惠酬答恩惠。

以直报怨:直:正直、公平。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

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地位低下等原因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观过知仁: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瞭解他的爲人。语出《论语·里仁》:“人

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九、出辞气远鄙倍

求仁得仁: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令色,讨好的表情。

十、学以致其道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

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结合。

十一、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

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

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一隅三反:《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一反三”意同,谓善

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

相研讨、砥砺。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形容人聪慧,善于类推。

爱素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后以“爱素好古”谓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述而不作:述:陈述。作:创作。泛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十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人的敬仰。

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条理的花纹。形容文采可观。亦形容才干或声名显

耀。《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刘宝楠正义:“言弟子居鲁,所学已就,能成文章可观也。”一说,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见何晏《论语集解》。

侃侃訚訚: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

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暴虎冯河:《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用行舍藏:亦作“用舍行藏”。《论语·述而》:“子谓顔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

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升堂入室: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

度深浅的差别。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秘。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能不用。《论语·阳

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循循善诱:谓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亦泛指教导有方。语本《论语 ·子罕》:“夫子

循循然善诱人。”

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约,约束。语本《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停。

赐墙及肩: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

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以“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门墙桃李:《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又《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门墙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十三、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孔学的教益,师长的熏陶。

一日之长: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沂水弦歌: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扞曾点呴曰:‘莫春者,春服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水舞雩: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有勇知方:有勇气且知道义。语本《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 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十四、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无适无莫: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

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

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

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倡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圣人之学不然。

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和而不同: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意接近。也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语。

论语的哪些成语(篇三)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不亦乐乎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

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

原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

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

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13)告往知来

原文:“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14)千乘之国;节用爱民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千乘之国: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节用爱民: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15)切磋琢磨(最早出自《诗经·国风·卫风》)

原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释义: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形容文采好,有修养。

(16)一日三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释义: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二、《为政》篇

(1)北辰星拱

原文:“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通拱)之。”

释义: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一言以蔽之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义:蔽:掩覆,引申为概括。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3)有耻且格

原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义: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释义:众多释义中最受人认同的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5)四十不惑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释义: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6)从心所欲

原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温故知新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

(8)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bì)而不周’。”

释义:周而不比: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比而不周: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9)举直错枉;举枉措直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释义:举直措枉:指选用贤者,罢黜奸邪。举枉措直: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释义: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1)见义勇为

原文:“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义: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12)耳顺之年

原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释义: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3)犬马之养

原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义:供养父母的谦辞。

三、《八佾》篇

(1)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义: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2)杞宋无征

原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释义: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3)每事问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释义: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4)告朔饩羊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释义: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5)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释义: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

(6)成事不说;既往不咎

原文:“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释义:成事不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7)尽善尽美(最早语出《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释义: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8)了如指掌

原文:“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释义: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四、《里仁》篇

(1)观过知仁

原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释义: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2)朝闻夕死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恶衣恶食

原文:“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义: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无适(適dí)无莫

论语的哪些成语(篇四)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成语大全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虽被历朝历代奉为中国人之“圣经”,名列“四书五经”之首,但其语言却非常浅显直率,精炼简约,全无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也没有《老子》开篇那种一上来就让人犯迷糊的“道可道,非常道”之玄机,这使得千百年来《论语》中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流传至今,其中的某些词汇便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究竟有多少个?有说200多的,有说400多的,不管是哪个吧,这个数量都是够惊人的。要知道《论语》本身不过15836字,却为后世贡献了如此众多的成语,不能不说是一部丰富的思想宝库。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成语大致有以下四类:

1、来自于引用,但经过《论语》才广为流传。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一部分占少数。

2、来自《论语》本身的固定词组,未经删、补、改、移,保持原貌。但意思在演变中可能发生变化。这一部分占大多数(未经统计,感觉如此)。如“不亦乐乎”即为原文中的一个词组。

3、来自《论语》本身,经过后人的提炼和加工,成为新词。这一部分也不算少。如“犯上作乱”,由前后两句话各取两字组成。原文《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后人注释论语,取义成之。如“理屈词穷”为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原文为《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

—————————————————————————————————— 《论语》九大成语之最:

1、出成语最多的篇:述而篇第七,共30个。

2、出成语最少的篇:尧曰篇第二十,为4个。

3、出成语最多的章:季士篇第十六第一章,即16·1,为10个。这一章的字数本来就等于别的好几章。

4、出成语最少的章:1个,如果不算那些不出成语的零蛋章。

5、出成语最多的一句话:6个,《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

6、最短的成语:几个字算最短?

7、最长的成语:这个有,12个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还有一个【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4),16个字,尚未找到确证。

8、用得最多的字:“一”。声明:我可没数过,信不信由你。

9、最有名的一句成语:……等调查后再说。

—————————————————————————————————— 好了,下面开始数数。看看你知道几个?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

论语的哪些成语(篇五)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所有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6个)

1.1.1 学而时习之 《新成》 1.1.2 不亦乐乎 《成》 1.2.3 犯上作乱 《成》

1.3.4 巧言令色 1.4.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6.6 行有余力 1.7.7 言而有信 1.8.8 知过必改 1.9.9 慎终追远 1.10.10 过化存神 1.10.11 温良谦恭让 尽心上>)

1.12.12 小大由之 1.14.13 贫而乐道 1.15.14 切磋琢磨 淇澳>)

1.15.15 精益求精 1.15.16 告往知来

二:《为政》篇 (15个)

2.1.1 北辰星拱 2.1.2 众星拱北 2.2.3 一言以蔽之 2.4.4 而立之年 2.4.5 不惑之年 2.4.6 知命之年 2.4.7 从心所欲 2.5.8 因材施教 也为朱熹批注)

2.11.9 温故知新 2.14.10 周而不比 2.11.11 比而不周 2.16.12 异端邪说 2.19.13 举直错枉 同出)

2.22.1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24.15 见义勇为

《成》 (重出,参后5.25) 《成》 (朱熹批注) 《新成》

《成》 P727

P591 (此篇与后篇9.25重出) 《新成》P380 《成》 P241

《新成》P457 (朱熹批注;另见<孟子.《成》 P695 《新成》P306

P479 (原句出于<诗经.卫风.《成》 P327 (朱熹批注) 《新成》P148 《新成》P18 《新成》P602 《成》 P768 《新成》P115 《成》 P51 《成》 P838 《成》 P117 P789 (朱熹批注;另参后6.21《成》 P654 《成》 P854 《成》 P30 《新成》P548

《成》 P335 (与<颜渊>篇12.22中《新成》P344 《成》 P304 《新成》《成》《成》

三:《八佾》篇 (9个)

3.1.1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新成》P396 3.9.2 杞宋无征 《成》 P462 3.11.3 了如指掌 《新成》P254 3.16.4 力不同科 《成》 P365 3.17.5 告朔饩羊 《成》 P228 3.20.6 乐而不淫 《成》 P336 3.21.7 成事不说 《成》 P95 3.21.8 既往不咎 《成》 P292 3.25.9 尽善尽美

四:《里仁》篇 (13个)

4.5.1 颠沛流离 P379)

4.6.2 心有余而力不足 4.7.3 观过知仁 4.8.4 朝闻夕死 4.9.5 恶衣恶食 4.15.6 一以贯之 4.17.7 见贤思齐 4.17.8 反躬自省 4.18.9 劳而不怨 以后不再出)

4.19.10 父母在,不远游 4.19.11 游必有方 4.20.12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4.13 讷言敏行

五:《公治长》篇 (8个)

5.10.1 朽木不雕 5.10.2 朽木粪土 5.15.3 不耻下问 5.17.4 善与人交 5.20.5 三思而行 5.21.6 愚不可及 5.23.7 不念旧恶 5.24.8 掠美市恩

六:《雍也》篇 (16个)

6.3.1 迁怒与人 6.4.2 裘马轻肥 6.11.3 一箪一瓢 6.11.4 箪食瓢饮 6.11.5 泰然处之

《成》 P322 P146 (《新成》P492

《成》 P232 (《成》 P831

《成》 P167 (《成》 P769 《成》 P303 《新成》P121 成》 P357 (《新成》P131 《新成》P560 《成》 P770 《新成》P291 《成》 P714 《成》 P714 《成》 P47 《新成》P372 《成》 P531 《成》 P809 《成》 P58

《成》 P391 (《新成》P321 《新成》P337 《成》 P747 《成》 P133

《新成》P416 (也作流离颠沛,参〈成〉另参<新成>P160) 另参<新成>P115) 参后<尧曰>篇-2,相同,朱熹批注) 朱熹批注)

《成》《

6.11.6 处之泰然 《成》 P106 6.12.7 中道而废 《新成》P599 6.14.8 行不由径 《新成》P495 6.18.9 文质彬彬 《成》 P656 6.22.10 敬而远之 《成》 P329 6.22.1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成》 P60 6.22.12 先难后获 《成》 P685 6.22.13 乐山乐水 《成》 P740 6.26.14 从井救人 《成》 P116 6.29.15 中庸之道 6.30.16 能近取譬

七:《述而》篇 (19个)

7.1.1 述而不作 7.1.2 信而好古 7.2.3 学而不厌 7.2.4 诲人不倦 7.8.5 举一反三 7.8.6 一偶三反 7.11.7 用行舍藏 7.11.8 暴虎冯河 旻>)

7.11.9 死而无悔 7.11.10 临事而惧 7.14.11 不知肉味 7.15.12 求仁得仁 7.16.13 富贵浮云 7.19.14 发奋忘食 7.19.15 乐以忘忧 7.20.16 生而知之 7.20.17 怪力乱神 7.22.18 三人行必有我师 7.22.19 择善而从

八:《泰伯》篇 (12个)

8.3.1 战战兢兢 旻>)

8.3.2 临深履薄 旻>)

8.5.3 犯而不校 8.6.4 六尺之孤 8.6.5 大节不夺 8.7.6 任重道远 8.7.7 身体力行

《新成》P599 《成》 P429 《成》 P580 《新成》P494 《成》 P719

P277 (《成》 P335 《成》 P769 《成》 P799

《成》 P25 (《新成》P408 《新成》P254 《新成》P47 《成》 P495 《成》 P203 《成》 P171 《新成》P246 《新成》P381 《新成》P159 《成》 P530 《成》 P824 《成》 P827 (《成》 P375 (《成》 P176 《成》 P380 《新成》P87 《成》 P513 《成》 P548

后7.34同出,不重复) 原出<诗经.小雅.小原出<诗经.小雅.小原出<诗经.小雅.小《成》

8.7.8 一息尚存 《新成》P534 8.7.9 死而后以 《成》 P585 8.9.10 家喻户晓 《成》 P295 8.13.11 守死善道 《成》 P575

8.14.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成》 P68 (另参14.26,同出)

九:《子罕》篇 (17个)

9.5.1 斯文扫地 《新成》P407 (另参<成>P588,成语相同而出处不同)

9.8.2 空空如也 9.11.3 循循善诱 9.11.4 欲罢不能 9.13.5 善贾(价)而沽 9.14.6 待价而沽 9.17.7 逝者如斯 9.17.8 川流不息 9.17.9 不舍昼夜 9.19.10 积少成多 9.22.11 苗而不秀 9.22.12 秀而不食 9.23.13 后生可畏 9.23.14 年富力强 9.26.15 匹夫不可夺志 9.28.16 岁寒松柏 9.29.17 勇者不惧

十:《乡党》篇 (4个)

10.0.1 待人接物 价批注,故编为10.0.1)

10.2.2 侃侃而谈 10.8.3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0.8.4 适可而止

十一:《先进》篇 (9个)

11.14.1 一仍旧贯 11.14.2 言必有中 11.15.3 升堂入室 P142)

11.16.4 有过之而无不及 11.16.5 过犹不及 11.17.6 鸣鼓而攻之 <成>P502)

11.25.7 理屈词穷 11.26.8 一日之长

《成》 P346 《成》 P722 《成》 P813 《成》 P540 《成》 P131 《新成》P396 《成》 P108 《新成》P41 成》 P285 (《成》 P407 《成》 P715 《成》 P260

《成》 P431 (《成》 P446 《成》 P597 《新成》P558 《成》 P131 (《成》 P341 《新成》P390 《成》 P572 《成》 P760 《成》 P727 成》 P552 (《新成》P561 《成》 P242

P416 (《成》 P364 (《新成》P531

朱熹批注,原出<尚书>) 朱熹批注) 朱熹对<乡党>篇的评另参“登堂入室”〈成〉也作“群起而攻之”,朱熹批注) 《《《成》

11.26.9 舍己为人 《成》 P545 (朱熹批注)

十二:《颜渊》篇 (16个)

12.1.1 克己复礼 《成》 P344 12.2.2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成》 P291

12.4.3 内省不疚 《成》 P429 12.5.4 死生有命 《成》 P589 12.5.5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 P590 12.7.6 足食足兵 《新成》P616 12.7.7 必不得已 12.8.8 驷不及舌 12.8.9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2.9.10 通力合作 12.12.11 片言折狱 12.16.12 成人之美 12.19.13 草偃风从 12.19.14 风行草偃 12.20.15 察言观色 12.24.16 以文会友

十三:《子路》篇 (10个)

13.3.1 名正言顺 13.7.2 鲁卫之政 13.15.3 一言兴邦 13.15.4 一言丧邦 13.16.5 近悦远来 成>P819)

13.20.6 行已有耻 13.20.7 言必信,行必果 13.20.8 斗箾之器 13.23.9 和而不同 13.27.10 刚毅木讷

十四:《宪问》篇 (18个)

14.3.1 危言危行 14.7.2 禽犊之爱 P572舐犊情深,舐犊之爱、舐犊之私)

14.12.3 见利思义 14.12.4 见危授命 14.16.5 忍心害理 14.17.6 匹夫匹妇 14.20.7 大言不惭 14.26.8 思不出位 14.32.9 栖栖惶惶

P31 P592 P535

P621 ( P448 P92 P79 P190 P81 P782 P412 P384 P768 P767

P323 (P496 P726 P155 P253 P145 P451

P481 ( P302 P303

P512 ( P446

P129 ( P589 P677

朱熹批注) 另同“悦近来远”,<朱熹批注;另参〈成〉朱熹批注) 朱熹批注) 《成》《成》《新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新成》《成》《成》《成》《新成》《新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

论语的哪些成语(篇六)
《出自《论语》的成语》

 一:《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复习、实践。【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不亦乐乎】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出处】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行有余力】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出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翻译】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知过必改】犯了错误而能改正。【出处】过,则勿惮改。【翻译】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板姓归去忠厚老实了。”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出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翻译】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出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出处】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 二:《为政》篇

【北辰星拱】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众星拱北】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翻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出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翻译】君主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出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翻译】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减了。

【举直错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出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翻译】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做人却不讲信用,我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出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出处】见义不为,无勇也。【翻译】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 三:《八佾》篇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出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他用六十四个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出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翻译】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出处】‘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翻译】‘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力不同科】力量的大小不一样。【出处】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翻译】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告朔饩羊】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出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翻译】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乐而不淫】指快乐而不过分。比喻表现的情感很有节制。【出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

【成事不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再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出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翻译】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尽美矣,又尽善也。【翻译】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 四:《里仁》篇

【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出处】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翻译】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出处】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翻译】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与渴望。【出处】朝闻道,夕死可矣。【翻译】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恶衣恶食】形容生活简朴或清贫。【出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翻译】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出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劳而不怨】形容孝子精心侍奉父母。也指当政者使民勤劳而民无埋怨。【出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翻译】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子女尽量不长期在外地。【出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翻译】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出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翻译】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讷言敏行】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出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翻译】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 五:《公治长》篇

【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不可造就。【出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翻译】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出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出处】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翻译】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翻译】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愚蠢)逃避责任。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出自】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翻译】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不念旧恶】不计较过去的怨仇。【出处】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翻译】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 六:《雍也》篇

【迁怒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出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翻译】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裘马轻肥】身上穿着软皮衣,骑着肥壮骏马。指生活富裕,放荡不羁。【出处】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翻译】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一箪一瓢】形容清贫的生活。【出处】一箪食,一瓢饮。【翻译】一箪饭,一瓢水。

【中道而废】半路上停止,比喻勉力而行。【出处】为不足者,中道而废。【翻译】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

【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出处】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翻译】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翻译】质朴多于文采。

【敬而远之】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翻译】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先难后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出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翻译】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出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翻译】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

【从井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出处】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翻译】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

【中庸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出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翻译】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 七:《述而》篇

【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翻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到不会厌烦的地步。【出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举一反三】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出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期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出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翻译】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

【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出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翻译】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临事而惧】遇事谨慎戒惧。【出处】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翻译】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不知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出粗胡】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翻译】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

【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翻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翻译】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生而知之】一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天赋。二是指通过生活的体验而获取知识。【出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翻译】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出处】子不语怪、力、乱、神。【翻译】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比喻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们应该去多向别人学习,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出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出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 八:《泰伯》篇

【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出处】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翻译】有学

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六尺之孤】指没有成年的孤儿。【出处】可以托六尺之孤。【翻译】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

【大节不夺】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出处】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翻译】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任重而道远。【翻译】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死而后以】到死之后(承担的责任)才停止,形容为了完成一种责任、使命或任务而奋斗终生。

【出处】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守死善道】指以生命保全道的完善。【出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翻译】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 九:《子罕》篇

【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出处】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翻译】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

【空空如也】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在某物体中什 么都没有。【出处】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翻译】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出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翻译】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出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翻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善贾(价)而沽】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出处】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翻译】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逝者如斯】光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因倍加珍惜。【出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苗而不秀】后比喻人资质虽好,但终无成就。也比喻虚有其表。【出处】苗而不秀者有矣夫。(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

【后生可畏】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匹夫不可夺志】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出自】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出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翻译】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勇者不惧】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出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翻译】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 十:《乡党》篇

【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出处】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翻译】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处】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翻译】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论语的哪些成语(篇七)
《论语中的成语》

哀而不伤 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她喜欢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游戏。(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我没有~的能力。 大节不夺 dà jié bù duó 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 《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恶衣恶食 è yī è shí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发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刚毅木讷 gāng yì mù nè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和而不同 hé ér bù tóng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开柙出虎 kāi xiá chū hǔ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宣父不责他人;当路斩蛇,孙叔敖盖非利己。(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来者可追 lái zhě kě zhuī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门墙桃李 mén qiáng táo lǐ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天下文章同轨辙,~半公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 内省不疚 nèi xǐng bù jiù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被发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或~,奋迅泥滓。(晋·潘岳《西征赋》) 杞宋无征 qǐ sòng wú zhēng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列位呵,“~。”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三复斯言 sān fù sī yán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愿天下有心人~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 听其言而观其行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先难后获 xiān nán hòu huò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枉道事人 wǎng dào shì rén 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造次颠沛 zào cì diān pèi 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漫谈《论语》中的成语 提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有许多内容都被后人大量而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使用广泛的成语。这是《论语》留给我们宝贵财产的重要部分。根据有关统计,《论语》一书共留给今天384条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

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特点为数量大,结构形式全,语法功能多,含义稳定。在先秦古籍中颇为少见。本文对《论语》成语的源流、用途、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论语》 《论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论语》的成语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数量之大、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在先秦古籍中实为少见。研究《论语》成语,对我们把握《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论语》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都将是有益的。《论语》全书共二十篇,15957字①,形成成语384条②。本文拟就源流、用途、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论语》成语作一些分析。 一《论语》成语的源流。 《论语》成语的源流。也可以说是以什么形式出自《论语》的。《论语》成语三百多条,究其源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非最早源于《论语》,而是《论语》引用了其他典籍的内容。这主要是指从《诗经》等先期或同期经典援引的一些内容。严格来说这一部分并不能作为出自《论语》,但,如果不是《论语》,它们也不会被广泛使用。 (1)直接援引原《诗经》的成语 “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如其它。”《论语·述而》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个成语最早都见于《诗·小雅·小旻》,《论语·泰伯》引:“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各得其所 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论语·子罕》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养。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淫;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4.政事。例如: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0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