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字登善

| 荷兰移民 |

【www.guakaob.com--荷兰移民】

篇一:《褚遂良书法作品欣赏》

褚遂良,字登善

6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褚遂良,字登善

来源:

篇二:《关于褚遂良的介绍》

关于褚遂良的介绍

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中文名: 褚遂良 民族: 汉 出生地: 河南禹州 出生日期: 596 逝世日期: 659 代表作品: 《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褚遂良,字登善

褚遂良,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倪宽赞: 《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亦有人认为是欧阳询书),真伪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50行,共340 字。宋赵孟坚评论此帖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雁塔圣教序: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阴符经: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 史,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为 楷书,万文韶刻。现所选为前石拓本。《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 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 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 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颜真卿亦受其影响。《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篇三:《褚遂良的书法艺术》褚遂良,字登善

褚遂良的书法艺术

褚遂良(596 —658 年) ,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自幼刻苦好学、博涉文史。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他擅长楷书,书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洵,能登堂入室,别开生面。他的书法,揉隶书《礼器碑》的瘦劲整饬和王羲之行楷书潇洒姿媚的长处,又融欧虞为一,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方正,用笔舒展,节奏感强,欧阳洵很器重他。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感到身边寂寞,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时,魏征就把褚遂良推荐给了太宗。太宗大喜,把宫中所有购求来的王羲之书法墨迹,都叫他鉴定真伪。褚遂良详为鉴识,备论所出,无一错误。可见褚遂良对于书法的研究修养之深,鉴赏之精。现在,镶嵌于西安大雁塔南门两侧的《圣教序》、《圣教序记》就是唐太宗及其子高宗李治撰文由褚遂良书写的。由此可见,褚遂良在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这固然出自帝王的喜好,然褚书之美也是天下之公论。唐张怀 《书断》卷中列褚遂良行书、隶书为妙品,曰:“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 , 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其行、草之间,即居二公之后”。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上《妙品》评褚遂良书云:“其书多法,或学钟公之体,而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至章草之间,婉美华丽,皆妙品之尤者也。”宋董 《广川书跋》卷七论云:“褚河南书本学逸少而能 自成家法,然疏瘦劲钅柬,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 等书。昔逸少所受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河南岂所谓瘦硬通神者耶!”明赵山函《石墨镌华》卷二称褚遂良“书法遒健,然用笔精细。”又云:“遒逸婉媚,波拂处虬如铁线。”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中》论褚遂良 所书《圣教序记》曰:“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传世书迹有《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师碑》、《随清娱墓志》,楷书《倪宽赞》、《赐观帖》、《阴符经》、《千字文》,行书《枯树赋》、《帝京篇》、《文皇哀册》及临王羲之《兰亭集序》等。《旧唐书》卷八十、《新唐书》卷一百五皆有传。现择其要介绍如下:《伊阙佛龛碑》又名《三龛记》。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 年) 刻。楷书。32 行, 行52字。原碑在河南洛阳龙门宾阳中洞南侧,刻在悬崖石壁之上。褚遂良书此碑时,46 岁。此碑是现存最早的褚遂良书法作品,北宋时,欧阳修《集古录》已经著

录。该碑是唐太宗第四子李泰,在洛阳龙门山为其母长孙皇后祈冥福开凿大佛窟。岑文本为文纪其事,褚遂良书之,刻于佛窟外崖壁之上,所以也称摩崖刻石。此碑字大逾寸,在楷隶之间,方整宽博,大气磅礴、端整庄严,甚为工妙,历来书家评价甚高。宋欧阳修《集古录》评曰:“字画尤奇伟。”梁山献曰:“此乃遂良中年书,平正刚键,法本欧阳,多参八分。碑头字尤佳。”所以《伊阙佛龛碑》历来被视为学习书法的优秀范本。此碑高大,位于悬崖,故传拓不易。清代乾隆、嘉庆年撞,碑文已剥落很多,世传拓本以明何良俊清森阁旧藏宋拓为最佳,在旧拓本中有“神品”之称。《房梁公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傅上柱国太尉并州都督□□□□□□□》。亦称《房玄龄碑》。褚遂良书。唐永徽三年(公元652 年) 刻。时年57岁。此碑现存陕西礼泉昭陵,为昭陵陪葬碑之一。正书36 行,行约81 字。碑额阳文篆书“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16字。碑文共2000 余字,清晰可辨者仅存300余字。历来作为褚书的传世佳作。碑主房玄龄,字乔,一作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望出清河。其父房彦谦,通涉五经。曾任隋经阳令,隋书有传。房玄龄自幼聪慧,18 岁,举进士,授羽骑尉。太宗举义,得温彦博引荐太宗, “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其后房玄龄跟随唐太宗为建立李唐政权运筹帷幄,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太宗誉为“汉之萧何”,拜为太子少师、兼礼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封爵梁国公,为贞观良相,新、旧《唐书》有传,见《旧书》卷六六,《新书》卷九六。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卒,时年七十岁,太宗“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 谥曰文昭, 给东园秘器, 陪葬昭 陵”。褚遂良就是怀着对这位德才兼备的开国元勋,自己的同僚、知己的敬爱之情挥毫为之书写碑文的。书写这通碑时为褚遂良晚年时期,也是他书法炉火纯青的最佳时期。此碑用笔,点画呼应,骨转筋摇,有笔随意到之妙。褚的碑刻从这时开始,才真正脱离欧、虞藩篱,建立起自己的书风。所以历代书家对此碑评价甚高。明赵山函《石墨镌华》云:“ ⋯⋯褚河南正书,结法与《圣教序》同,可宝也。”清 梁章钜云:“褚河南诸碑,当以此为第一。古穆在《圣教序》之上”。旧拓本存世甚稀。传世宋拓本,仅有清涿州李芝陔旧藏北宋拓本为传世墨拓最好之佳本。《雁塔三藏圣教序记》,通称《雁塔圣教序记》。凡二石,石嵌入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入口处两边,故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前石刻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正书,序文21 行,行42 字,后石刻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

教记》。唐高宗李治撰,褚遂良书,正书,20 行,行42 字。序、记均为万文韶所刻。此碑由于嵌入大雁塔墙内,故保存至今基本完好。序文是唐太宗为玄 法师译佛经而写,故称之为圣教。记则高宗为太子时所撰。建碑的时间,序在前,为唐永徽四年十月十五日;记在后,为同年十二月十日。时年褚遂良58 岁,乃晚年得意之 作。其字体瘦劲屈铁,时兼行草,间用分隶,具有神韵。故历来书家评价极高,唐张怀 评曰:“美人婵娟,似不胜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绮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佛如游丝。万文韶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2495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