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得住气造句

| 荷兰移民 |

【www.guakaob.com--荷兰移民】

篇一:《气壮山河造句》

气壮山河造句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气壮山河造句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有了它,气壮山河的歌唱万古传;有了它,自强不息的烈焰燃千年。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2.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终于知道了导演为什么称这部为隐形的翅膀了。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3.茫茫沧海难忘他们的气壮山河的誓言,巍巍青山记下了他们千古不朽的业绩。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4.我们也不应该忘记60多年前,在滇缅战场上这群气壮山河的中国军人!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5.说出来琐,碎得像芝麻绿豆一般,为什么就锁了这么一些气壮山河的灵魂?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6.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气壮山河造句】气壮山河造句。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7.这场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所弘扬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所体现的高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将永载中国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光辉史册!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8.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写出来。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9.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天的军体夏令营生活转眼结束了,可那气壮山河的战争场面,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0.中央各个部门对支援灾区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共同努力,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展开了一幅气壮山河的抗灾图。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1.长征是人民的传奇涌现了无数传奇人物,用平凡的故事演绎一部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2.看他那声音,比狮子吼还要猛烈、气壮山河,隔着几人家也要听见了!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3.那长江、那长城、那黄山、那黄河,一山一水都有着祖国母亲的无限感概,那水的气壮山河,那山的气势磅礴,就像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倒的意志。【气壮山河造句】文章气壮山河造句出自,此链接!。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4.忘不了,《马关条约》签订时,公车上书,保台救亡的群情激昂;忘不了,台湾军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让台”的气壮山河;忘不了,闻一多先生笔下深情的“台湾澎湖”的呼唤;忘不了,五十载铁蹄下的抗战不断!当抗战胜利之时,台北与重庆,充溢着一样的欢呼、一样的泪,炸响的同样是祖宗传下来的爆竹,纪念的是同一位国姓成功!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5.母爱无烈酒的醇烈,无夏天的火热,更无英雄赴战场的气壮山河。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6.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7.而且,在生命最后一刻,大喊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话,更让人敬佩不已,更加突出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8.热爱祖国,不一定要气壮山河,但我们可以怀着敬爱高昂地唱出国歌;服务人民,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我们可以力所能及从小事做起。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19.还记得当年的豪言壮语、气壮山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气壮山河造句】造句zaoju.htm。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20.这样气壮山河的宣言,如此地真挚,让人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b style='font: 800 1em/normal ari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21.正以为这么一闪,有人便想气壮山河,有人便想动地惊天。

篇二:《名句精华》

预备班名句精华

1. 一日不见,如三秒兮

出处:《诗经·王风·采葛》

意义:一天没见到你,就好像隔了三秋哟!

含义:形容怀念殷切的成语“一日三秋”,及由此而来。

例句:周先生与太太结婚数十年,非常恩爱,夫妻才相隔一天不见,

却非常惦念对方,真是一日不见,如三秒兮。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出处:《诗经·大雅·抑》

意义: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就拿梨子来相报。 含义:比喻友好往来或互赠送东西。

例句:开斋节时阿末以茶点糕饼热情的招待邻居王家,而农历新年

时阿末家的孩子都收到王家送的红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精神是睦邻不可少的。

3.祸莫大于不知足。

出处:《老子》四十六章

含义: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来的严重了 意义:说明人不知会带来大祸害

例句:人们为了发展而大量砍伐森林,结果不时发生严重的水灾,

祸莫大于不知足,大家要记住这个教训。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含义:自己所不愿意的事,不要勉强于别人。 意义:勉励人们要处处为别人着想。

例句:你怎能把这些已穿得又旧又烂的衣服捐出去呢?所谓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你该替别人着想呀!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沉得住气造句

出处:《论语·述而》

含义: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从中一定能找到我的老师。 意义:勉励世人谦虚敏学,好以人为师。

例句:为了应付考试,我和几位同学组织了一个小读书会,一起温

书一起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许多难题都在我们尽力思考和讨论后就解决了。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治长》

含义:聪明又好学,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而不觉羞耻,

因此他被称为“文”。

意义:勉励世人勤学,不但聪明灵活,而且又谦虚敢下问,而不以

为耻。

例句:这位医学博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时常与病人和其他医

生交流,这种长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他又荣获第二个医学博士学位,真令人羡慕。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处:《论语·为政》

含义: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意义:这句话强调温习所学过的以获得新启示的重要。

例句:昌荣常常温习所学过的功课,所以他的记忆不但强,而且能

举一反三。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很多同学时常向

他请教。

8.名不正,则言不顺

出处:《论语·子路》

含义:统治者的身份不正,说的话将不能能使人民顺服。 意义:比喻名分不正,说话或做事就不能达到目的。

例句:我不是队长,大家却要我带领这支篮球队出赛,名不正,则

言不顺,球员会听从我的指示吗?.

9.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含义:在太阳底下晒一日,就要使它冷十日。 意义:批评工作或学习态度时冷时热,缺少耐心。

例句:晶丽决定在这个长达两个月的学校假期内学好英文,并立下

一日须背五十个英文单字的目标。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她只坚持了五日,这个计划便告吹了!

10.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出处:《韩非子·难一》 含义:用你的矛,刺你的盾。

意义:比喻自己说话或做事,前后自相抵触。

例句:“你刚才说酒会伤肝,现在却把啤酒当水喝,你这不是以子

之矛,攻子之盾吗?”

11.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沉得住气造句

含义:羊圈破了,羊逃走了,要是能赶快修补栅栏,也不算太迟。 意义: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即使设法补救,还不算晚。

例句:半年考试他没做好准备,因此而不及格。亡羊补牢,未为迟

也,加紧准备很温习功课吧,年考一定没问题。

12.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出处:《战国策·燕策》

含义:君子之间的交情断绝了,也不会口出恶言。

意义:强调有道德的人应有君子风度,不因为绝交了就说坏话。 例子:他辞职离开这家大公司后,君子绝交,不出恶声,这三年来

他不曾说过破坏这间公司的话。

13.口惠而实不至

出处:《礼记·表记》

含义: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上并不把好处给人家。 意义:责备那些随意许下诺言,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例句:明俊应允了要在两天内收藏有关生物的资料,可是他却在两

天后双手空空地来见我们,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花招实在令我们讨厌。

1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沉得住气造句

出处:《七步诗》

含义:“我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呀!为什么这样急迫又残酷的

煎着呢?”

意义:这首诗,后人用来形容兄弟或内部之间的不和,残杀或迫害。例句: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跟丽芳都是亲生姐妹,血浓于水,那又何必为了争取家产而闹得不欢而散?

15.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出处:《三国志》蜀书八

含义:只记得人家的好处,忘记人家的过错。

意义:强调人们应该有宽宏大量的心胸,只记住人家的优点。

例句:祖母喜欢称赞人家,他这种记人之善,忘人之过的器量,使

他成为村里最受欢迎的人物。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太子少傅?》

含义: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水的变黑。

意义:说明客观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对青年影响更大,

更深刻。

例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从与热爱书法的国明交了朋友后,

名画也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着呢?”

意义:这首诗,后人用来形容兄弟或内部之间的不和,残杀或迫害。

17.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出处:《世说新语·语言》

意义:比喻一个人小时聪明的人,如不加上后天的栽培或教育,长

大后不一定有特殊的表现。

例句:老张的儿子小时被亲戚当做“神童”来炫耀,可是现在他却

是个智力平平凡凡的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

18.欲穷千里梦,更上一层楼。 出处:《登鹳雀楼》

含义: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看到眼里所能达到的尽头,就必须在登

上一层楼。

意义:说明要达到远大的目标,就要在努力一些,把“千里目”比作奋斗目标,把“登楼”比作所做的努力。

例句:修完学士,他再修硕士,以便达到博士的学术巅峰,因为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越广,智慧就越高啊!

1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出处:《游子吟》

含义:儿子将出远门,慈母手中拿着线为儿子缝制衣服。 意义:这二句名诗歌颂慈母对儿女的爱心。

例句:明日就要出国深造了,可是母亲却还在为我张罗一切的必需

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给我的爱,我要如何报答呢?

20.业精于勤,荒于嬉

出处:《进学解》

含义:学业的精度,由于勤勉;荒废,由于嬉戏。

意义:后任引用它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专心向上,不可分心食玩

而荒废了学业。

例句:快远离电子游戏机吧,业精于勤,荒于嬉,你应尽自己的本

分,好好读书,将来才有成就。

21.劝君莫打指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出处:《鸟》

含义:权你不要打书上枝头的鸟儿,鸟儿在巢中等待着母鸟回来。 意义:用来劝请世人要珍惜所有的生命。

例句:不论人或动物的生命都是珍贵的,你怎么可以看小他们呢?

劝君莫打指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只要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就不会滥杀无辜了。

2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悯农二首》

含义: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弄明的汗水换来的啊! 意义:劝戒人们珍惜米粮的名句。 例句:我应该体会到农民耕种的辛苦。

例句: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跟丽芳都是亲生姐妹,血

浓于水,那又何必为了争取家产而闹得不欢而散?

2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处:《清明》

含义:清明节这一天,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走在路上的行人,

心情一点也不愉快。

意义:形容清明扫墓的人,愁苦哀痛极了。

例句:我们一家人到祖父的新坟去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触景伤情,大家的心情也非常难过。

24:一语为重白金轻。 出处:《商?》

含义:一语为重,白金为轻。 意义:说明重诺言而言出必行。

例句:他说过的话肯定是做到,一语为重白金轻,同学们都喜欢和

他这位讲信用的人做朋友。

2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出处:《争报恩》第一折

含义:因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体力弱;相处的时间长了,才

可以看出人心的好坏。

意义:说明了要认识或判断个人的事物的是非善恶。

例句:和同学梦想出要真诚友善,路途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眼

光的同学会察觉和欣赏你的真诚和友善的。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出处:《明日歌》

含义:明日又有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假如天天空等明天,那

只会虚度光阴,最后将是一事无成。

意义:劝人把握今天,不要养成拖延的惰性,也不要只寄望明天。 例句:负责人的学生都会养成今天的功课今天完成的习惯,因为他

们了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7.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出处:《醒世恒言·徐家仆义愤成家》

意义:这句话劝勉人们勤奋工作,,才能享有美满幸福的生活。 例句:阿顺哥是从小学徒小杂役做起,之后更跑遍全马各地60家

餐厅,向大师傅讨教。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最后他终于成为了吉隆坡的鱼翅大王。

28.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出处:《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遇友》

含义:人们有喜事,精神总是特别焕发爽快,就好像月亮到了八月

十五中秋佳节,看起来总是特别明亮一样。

意义:形容遇到喜事如婚事,则满面春风,做事特别有劲。

例句: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大学考试前他愁眉苦脸,

考试后他心情马上轻松地整天唱歌吹口哨。

29.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出处:《红楼梦》

含义:没有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一点知识。

意义:说明实践使人经验丰富,指示增广。

例句:你年少时喜欢闹事,结果撞祸无数,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如今长大懂事了,真叫人欣慰。

30.尽得大的责任,就的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的小快乐。 出处:《最苦与最乐》

意义:勉励人们应该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例句:如果大家都为这个地球的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尽得大家的责

任,就的小快乐,那么,这个地球就有的救了

初一名句精华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出处:《周易•系辞》 作者:不详

朝代:先秦(商末周初)

语译:同一类型的东西总会聚集在一起;同样的,有相同爱好的人

就会结伴成群。

含义:说明好人会因兴趣相同而聚集在一起;坏人则因利益而彼此

匀结。

例句:小陈会成为问题学生,一点都不出奇,因为和他交往的都是

沉得住气造句

品行恶劣,旷课逃学的一群,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出处:《尚书•盘庚 上》 作者: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朝代:先秦

语译:一点点的火种如不及时扑灭,就能把一大片的地方烧光。 含义:比喻人们要注意小过错,否则将演变成大祸。

例句:别小看这群工人对资方随意辞退他们感到不满这回事,星星

之火,可以燎原,一旦处理不好,它会演变成工潮而影响国家经济,不可不防。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 老子•六十四章 》 作者:李耳

朝代:先秦.(春秋时期)

语译: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开的第一步开始的。

含义:说明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下定决心去做,才能达到目标。 例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有了创业的大计,就立即着手去做,

别再犹疑否则,一拖再拖,将永无成功之日。

4.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出处:《老子•七十二章》 作者:李耳

朝代:先秦(春秋时期)沉得住气造句

语译:了解自己而不自我炫耀,爱惜自己而不自显高贵。

含义:劝戒世人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而不急于表现自我;要能自爱,

也能谦虚、不骄傲。

例句:小张深知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道理;因此,他为人处

世,不争功,不炫耀,最后成功创造了一番大事业。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出处:《老子•八十一章》 作者:李耳

朝代:先秦(春秋时期)语译:真实的话并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

并不一定真实可信。

含义:劝人不要听信甜言蜜语,要懂得明辫真实的话。

例句:别再上当了,那个人的话说得太好听了!你应该怀疑他的动

机,要知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处:《论语•卫灵公》

篇三:《气:遣词造句的原动力》

气:遣词造句的原动力

王尚文

语文品质是指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水准的高低优劣。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光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一种行为、活动;既然如此,就都需要一定的能量、动力。关于这种能量、动力,我国古代写作理论有不同的见解,其中最主要、影响最大的就是所谓“气”,曹丕《典论·论文》最早指出:“文以气为主”。

“文以气为主”,我们语文老师人人耳熟能详,但细究起来,问题似乎就不那么简单。首先,何谓“气”?当有人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就回答说“难言也”。气,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词,在我们汉语里是含义非常丰富复杂微妙,由“气”衍生出来的词起码在千数以上。气为何物?数千年来众说纷纭,非有大部头的专著才有可能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我们这里只能不揣浅陋地长话短说。气,原是我们古人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概念,是一切生命力量的源泉。这种学说认为世界和人都是由气化生而成的。语云“人活一口气”,此气就既指人的身体之气,也指人的精神之气。王充就认为人就是由气化生而成的,说:“气凝为人"(《论衡·无形》)。不仅人呼吸的就是气,即如人的精神、气质、情感与性格等等也无不和其气相通相关。而人的身体、精神又是密切相关不可须臾分离的。例如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就是身心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单单是耳朵听的事情。朱光潜说:“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筋肉。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做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朱光潜著,谈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1,第128页)人是有机的生命体,文(文辞、文章)也是有机的生命体。文不单是文字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从文的角度看,我觉得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气是基于人的禀赋、气质、阅历、教养、学识、思想、情感、志趣甚至体魄等在一定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包含理性、情感两个方面在内),就是它催化写作动机,形成写作意图,推进构思和表达的进程。与文章有关的神气、才气、辞气、气象、气格、气势,气韵,气脉、气骨、声气等等归根到底都是气,只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

我觉得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颇有意思: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在他看来,气有极其鲜明强烈的个人性,两个人即使在演奏同一乐曲,但由于他们的气质、气性不同,所渗透的情感有所差异,演奏的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显然这一认识几乎已经达到现代阐释学的高度。下文将要谈到的谭嗣同、林觉民、傅雷,都具有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但也都各自富于极其鲜明的个人性,他们不同的作品也常常具有不同的特色,谭嗣同的临终语如一道闪电,林觉民的《与妻书》如悬河泄海,傅雷遗书则是无形的火焰。 说到情感,我们可能又会马上想起“为文造情”“为情造文”的话头。章学诚说:“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文史通义·史德》)这里就又生出了气和情的关系问题。我以为章学诚此处气、情虽分而言之,事实上两者相关相通,不可分割的。章氏之言若改成“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情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气也”似也无不可。但往深里看,应该说气较之于情更具本源性、生成性,上引《论衡》语及刘勰谓“情与气偕”(《文心雕龙·风骨?》)均可为佐证,实际上情已经包含在气之中。当然刘勰所谓“为情造文”之“文”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与我们语文教学说的实用文是有区别的,不过即使是今之实用文也仍然不能没有包含情在内的气的贯穿、

推动。

再者,由“文以气为主”,我们可能也会想起杜牧关于“文以意为主”的见解,到底何者为是?我们先来看看杜牧在《答庄充书》里是怎么说的:

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乌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阂,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高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樊川文集》卷十三)

论者一般引得较多的就是这一段,它把意的主帅作用讲得相当充分、透彻而且精彩,只是没有对“气为辅”作出任何说明。其实,他紧接着就提到了:“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原来在杜牧心目中“意气”是紧密相连的,甚至可以说他说“意”,“气”已在其中。易言之,杜牧的“文以意为主”和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根本上是并不矛盾的,意必带气,气必伴意。只不过“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似乎过分强调意的主帅地位,同时大大低估了辞彩章句对“意”的修正、补充、激发、延伸等功能,以为它们在为文过程中只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意的指挥调遣而已。不得不承认的是,就在今天,学界也没有对言语(包括所谓文章)的生成过程获得非常清晰、准确的认识,且歧见颇多,未能形成共识。但有几点则似基本可以肯定,首先是完全游离于语词之外而又足以驱遣语词的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其次,意和言大体上是一个相生相成的互动过程,而不可能是意的单向运动。

关于言和气的关系,韩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由此可见,气并不是与言共时并列的关系,而是言的生成基础。苏辙进一步指出:“文者气之所形”(《上枢密韩太尉书》),在他看来文就是“气”的物质形态。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读者在一篇文章中实际所接触到的只能是一个个文字,现代还有标点;气、意、个性、风格等等全由一个个的文字表达出来,显现出来,它们在字下、字外,主要在字和字的关系之中;离开了文字,就什么都化为乌有了。至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分明就是一个言语形式问题,理所当然地会表现出一定的语文品质。韩愈《答李翊书》还说过:“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文如其人,如果把言也比成一个人,“蔼如”就是言语的一种精神状态,而造就这种状态的能量、动力就是气,即由人的精神、气质、情感等相互融合而成的力量,外部表现为遣词造句所产生的一种效果。

关于气、意、言,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气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了意(意向、意图、意思),然后伴随意不断鼓荡向前,直至最后以字句表达出来。打个比方,气是土壤,意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言是植物的根、茎、叶、花。以气贯之,自然本固枝荣根深叶茂。我国书法讲究“行(hàng)气”,就是指书法作者之气要能灌注于整篇作品之中,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有一种呼应映带、笔断意连的关系。写文章其实也是“行气”的过程,以气行之,特别是“一气呵成”者就使文章获得了和人一样的鲜活生命。

在平常的时候,气沉潜蕴蓄在人的心里,同时也随人的活动不断酝酿着、变化着,而一旦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它就会被激活,寻求突破口得以宣泄,甚至像火山那样喷发出来,

表现为诗歌文章。---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物不得其平而鸣”的观点,很有价值: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呜。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为文之气产生于特定情境、遭遇对气的激发,就像火点燃了汽油一样如谭嗣同,临刑时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气乃其一生郁积而成,决非一时心血来潮。他因“死得其所”而感到“快哉快哉!”,固然根源于他的这一认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也与他一生中所遭遇的千千万万各种不同的因素或直接或间接相关,或说正是它们所参与化成的气凝聚而成的一种感觉,并发为“快哉快哉!”这一呼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它是“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产生出来的一个“总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479页)。

这还只是从内容的角度看,若说到遣词造句,完全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绝对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而这才是遣词造句的最高境界,好比一朵花,没有谁特别去栽培过,它就自然开放了,而且那么美丽!有学者比较过《论语》中孔子的下面两句话: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篇)

子曰:赐也,始可舆言诗已矣。(学而篇)

前者有责备的意思,呼求为“求”,与后者相比,口气就显生硬;后一句是表扬,加了一个语气词,曰“赐也”,相对就缓和多了。这也一定是孔子随兴为之,并非刻意选择的结果。又如林觉民《与妻书》,读时,我们所见到的只有他的血泪,他心的跳动。——在其气的喷发过程中,语词自会奔趋笔下,既无必要也无余裕去斟字酌句,就像飞流直下,黄河奔腾,当其直下、奔腾之时,计较何时何地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再如傅雷的遗书,看似平和甚至平淡,实则有极其强烈的不平之气贯穿其中,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修炼的结晶。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故老母剩余遗款,由人秀处理。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

„„

其中“代付”“附”“请”“由”“赠”“给”等词语的使用,都非常准确稳妥,四之“赠”是出于感情,五之“给”,在傅雷看来是理当如此,是出于义务,两者是有区别的,可以说完全是习惯使然。遣词造句和待人接物一样常常都是一种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会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遣词造句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全是气盛时之习惯使然,总有寻觅、斟酌、推敲的时候,这时气虽然看起来退居幕后,技能、技巧等等走上前台,其实归根结底仍然离不开气最后的决定作用。大家听得耳朵已经起茧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故事,其实就是气与遣词造句两者之间关系的最典型的例子,词序不同意味着文章气势的差异,文章气势的差异又意味着作者精神状态的分野,决非“雕虫小技”也。这里也许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屡战屡败”的作者确实有屡败带来的颓唐之气;一是他只是说明这一事实而已,心里还是想再战的,甚至可能还有最终必胜的信心。若是前者,他几乎绝无可能把它改成“屡败屡战”;若是后者,也许他自己最终也能够发现“屡战屡败”之不妥,起码能够立刻接受别人“屡败屡战”的改笔——这属于词不达意,不是精神状态的局限,而是遣词造句的问题。

我以为,文章之事(包括阅读与写作,下面专指写作)一般有如下三种状态。以气主之即为文行气,是为文的最高境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自然生成,有如天籁;其次是以意主之,只求把要说的意思写明白说清楚;第三是功利为主,如为发表、为分数等等,往往言不由衷,敷衍成篇。后面两种情况,遣词造句有习惯的成分,也有临渴掘井的时候。不过,有的初学为文者遣词造句有时难免把遣词造句当作仅仅是所谓“码字”而已的技术活,甚至是想一句写一句,意也是断断续续,并不连贯,根本谈不上有“气”的贯穿、推动。子曰,辞达而已矣,没有气的贯穿、推动,“达”是不可能的。“„„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李德裕《文章论》)也就是缺乏一贯性、完整性,死气沉沉,无生命活力可言。

对于学生来说,遣词造句的技能、技巧也是需要学习的。夏丐尊叶圣陶合著的《文章讲话》就曾专门作过精彩的论述。如他们谈到“看所谓文气旺盛的文章,形式上构造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一)以一词句统率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因为许多词句为一词句所统率,读去就不能中断,必须一口气读到段落才可停止。凡具有这种构造的文章,文气都强。”

(二)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也足以加强文气。

(三)多用接续词,把文句尽可能地上下关连,也是加强文气之一法。

唐弢的《文章修养》也有精到的论述,如他指出:“标点是传达说话时的语气的,所以,从标点上,往往可以看出文章的气势来。”“就长短说,大抵句短则气促,句长则气和。就张弛说,大抵句张则气势紧凑,句弛则气势松懈。凡属较长的句子,在顿逗处意义即已完备,随时可以截断的,是弛句,读起来费时较多,气势也就松懈„„”

等等。

前辈的指点值得我们珍惜、继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2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