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东,同意,白雨斋词话

| 荷兰移民 |

【www.guakaob.com--荷兰移民】

篇一:《黄庭坚《望江东》赏析》

黄庭坚《望江东》赏析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②。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释]

①望江东:黄庭坚创调。词中有“望不见、江东路”,取以为调名。

②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此句说,住在江水的西头,由于相隔遥远,望不见江东的爱人。

③直饶:“即使”、“假若”。分付:交付。

④秋将暮:临近秋末。以上两句说,即使能找到鸿雁传个信儿,可是已经到了秋末,时间太短了。

黄庭坚的这首《望江东》词被选作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的诗词鉴赏作品,下面是对这首小诗的简要鉴赏。

【赏析】望江东,同意,白雨斋词话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了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望江东,同意,白雨斋词话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3]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工诗文,擅长行、草书。早年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词》。

篇二:《尔雅中华诗词之美》

1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 2

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 3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B)。

 A、《诗经》

 B、《大学》

 C、《礼记》

 D、《春秋》

4

《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歌诗是指(D)。

 A、国风

 B、雅

 C、正声望江东,同意,白雨斋词话

 D、颂

5

“诗言志”出自古书(C)。

 A、《诗经·毛诗序》

 B、《诗言志辨》

 C、《尚书》

 D、《论语》 1

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2

《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D)。

 A、Book of Songs

 B、Book of Rites

 C、Book of Documents

 D、Book of Change

3

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D)。

 A、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 B、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 C、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 D、来源于现实生活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B)。

 A、雅乐

 B、清乐

 C、宴乐

 D、胡乐 5

“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

1

望江东,同意,白雨斋词话

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C)。

 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 C、当时传唱度低

 D、无人刊刻流传 2

《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 3

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

《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D)。  A、田园生活

 B、志向、理想

 C、山河美景

 D、美女、爱情 5

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B)。  A、清乐

 B、雅乐

 C、胡乐

 D、法曲 1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王国维的观点是(D)。  A、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 B、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 D、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手把齐纨相诀绝”一句中“齐纨”是指(D)。  A、丝绸

 B、手绢

 C、簪子

 D、扇子 3

关于《花间集》,描述不准确的是(C)。  A、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  B、收录了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作品  C、南唐词收录其中

 D、由后蜀人编辑 4

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 5

“花落春犹在”这句话出自俞平伯。(×) 1

“衣锦尚褧”出自古书(D)。

篇三:《《中国文学批评史》第06章在线测试》望江东,同意,白雨斋词话

2、王国维从作者角度将境界分为:

A、写境 B、造境 C、有我之境 D、无我之境

3、梁启超认为文学对于人心的作用有:

A、熏染 B、刺激 C、浸透 D、升华

4、诗界革命的参加者有:

A、黄遵宪 B、黄人 C、谭嗣同 D、梁启超

5、下列诗词按照王国维的意境论,哪些属于“隔”的:

A、池塘生春草

B、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C、谢家池上,江淹浦畔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梁启超对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均有贡献。

正确

错误

2、黄遵宪首次提出 “我手写我口” 言文合一的观念。

正确

错误

篇四:《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夜书所见古诗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古诗。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26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