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苏州

| 意大利移民 |

【www.guakaob.com--意大利移民】

篇一:《唐诗中苏州的诗性特征》

唐诗中苏州的诗性特征

作者:方 勇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8期

[摘要]在众多古人笔下,江北的扬州被描绘得分外妖娆,而真正居于江南的苏州,却略微显得有点落寞。本文拟从众多唐诗中,无论是史实,还是创作等诸方面,来重新认识唐人眼中具有特殊情感的苏州。

[关键词]风景 唱和 虎丘 作家群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54-0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句耳熟能详的语句,说明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苏州堪比最美好的天堂。这也使得苏州成为众多文学体裁突出表现的江南城市。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高峰,唐诗也不例外。《全唐诗》中,“苏州”“吴中”“吴门”“姑苏”“吴郡”“吴城”“阊门”“虎丘”(武丘)“长洲”“灵岩山”“苏台”“洞庭山”“枫桥”“皋桥”“寒山寺”“馆娃宫”“望亭驿”……苏州意象比比皆是。可以说,苏州意象使唐诗变得丰富多彩,也使唐诗更富有意味。

一、自然之景,情感依托

“苏州意象”之所以那么频繁密集地进入唐诗,首先是由于苏州所具有的典型的江南风景。岑参《送滕亢擢第归苏州拜亲》有“湖上山当舍,天边水是乡”句,这美丽的太湖山水,在唐代诗人心中,是极好的精神归属。白居易在《白云泉》诗说:“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在“云自无心水自闲”中,诗人道出的正是在苏州山水中所享受的安闲自在。唐代的吴地,农桑丰饶,商贾云集,水网交织,舟楫如梭,必定会引起众多诗人竞挥毫。 另外,苏州特殊的城市河网,形成了极为独特的江南风光,这种风光在唐人眼中是那样的异样。试看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一作《夜归》):“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杜甫《后出赛》中写道:“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在其《昔游》中又写道:“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还有被评为“写吴中如画”(《唐诗别裁》),人们熟悉的那首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图景,是唐代江南水城最生动的写照。苏州水网密集,河道上的桥自然也多,它也成为诗人们感情的聚焦点,“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张祜(《枫桥》)这类情味独具的诗句,让人随时吟诵,都能引起心头的颤动。这些诗句,都生动地反映了水乡苏州的景象。

二、人文遗迹,历史回响

唐代诗人之所以情系苏州,还有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所拥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当年杜甫壮游时记载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壮游》)他所经历的“姑苏台”“阖庐丘墓”“剑池石壁”“长洲荷芰”,都见证了吴越春秋复仇的阴谋和阴谋中的勇毅与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盛唐李白“此诗可以泣鬼神”(《本事诗》)的《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亦真亦幻的描写,还是晚唐齐己《杂曲歌辞》“馆娃宫畔响廊前,依托吴王养翠烟。剑去国亡台榭毁,却随红树噪秋蝉”的写实性的表现,以及其他许多诗人有关吴王、西施话题的一再书写,都不是向当代或后代人叙述一个具有艳情色彩的故事,而是向人们告知一段历史,提示一个教训,并向统治者发出一种预警。在阊门,在盘门,在胥口,这种历史的声音都不时响起。

三、苏州的诗意与禅意的融合

苏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历史的,也有宗教的,而后者在唐诗中也占有相当的篇幅。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被评为“清境幻思,千古不磨”(《唐诗归》),“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唐宋诗举要》)。皮日休、陆龟蒙在苏州曾经将虎丘那片千人石这样写入诗章:“生公石上月,何夕约谭微”(皮日休《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生公把经向石说,而我对月须人为”(陆龟蒙《独夜》)。何止生公一僧,虎丘一寺,楞伽寺、重玄寺、支硎寺、灵岩寺、破山寺、寒山寺……无不被唐代诗人作为灵魂的暂时栖息之所,而当宗教情结与自然风景熔铸成一体,禅意便化为诗意。还有更是“一夜留题百世传”(沈周《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这钟声,已经回响了千年,依然夹杂着历史的能量和宗教的魅力。

四、唱和之风苏州盛,且把诗情满“虎丘”

诗人酬唱活动盛于唐代,而苏州作家和与苏州有关的作家之间的唱酬更是蔚然成风。如苏州籍盛唐著名诗人崔国辅,其诗作开苏州文学史上清丽阴柔风格之先河。他曾与王昌龄、王之涣等人“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此外,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山塘河北岸,古城“海涌山”。相传吴王阖闾曾在此建行宫。据《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书记载,阖闾死后葬于此山,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坟上,古称虎丘。虎丘雄奇幽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丰富积淀,自东晋、南朝以来就名重海内,开始成为吴中第一胜地。到了唐代,虎丘更成为各地文人雅士心向往之的必游之地、必咏之胜。如以下选引组诗:

东风变蘅薄,时景日妍和。更想千峰夜,浩然幽香多……谭影漾霞月,石床封薜萝……(权德舆《酬陆四十虎丘对月》)

篇二:《2015年苏州市中考文言诗文默写篇目》

2015年苏州市中考文言诗文默写篇目 苏州市思学堂中考复读班 戴薇15895562719

姓名_____________2015 1

1、(七上)《论语》八则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冈字头”封口),思而不学则殆(“歹”字旁)。” ④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九上)《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七上)《三峡》 【北魏】

郦道元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诗中的苏州

5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九上)《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予作文以记之。

1

②予观夫(fú)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④ (一并,一起)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八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1(七下)《使至塞上》【唐】王维

骑,都护在燕(yān)然。

古诗中的苏州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古诗中的苏州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13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

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14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译诗: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1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

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1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lán)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运用比喻,咏雪名句)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显单薄。

都护将军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4

5古诗中的苏州

篇三:《苏州+水+诗句》

苏州+水+诗句

古代历代描写苏州的诗词

白居易:

霅溪(湖州)殊冷僻,茂苑(苏州)大繁雄, 唯此钱塘郡(杭州),闲忙恰得中。

白居易:

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

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

李商隐: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白居易: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张继古诗中的苏州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居易:

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晚。 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 舟移管弦动,桥拥旌旗驻。 况当丰熟岁,好是欢游处。

李绅诗:

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 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 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

韦应物:

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俗繁节又喧,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张籍诗:

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 乘舟向山寺,著履到渔家。 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江天好风景,回日莫令赊。

白居易《忆江南》云:

美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旧游》诗中云:

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 长洲苑绿柳万树,齐云楼春酒一杯。 阊门晓严旗鼓出,皋桥夕闹船舫回。 六七年前狂烂漫,三千里外思徘徊。

乌栖曲 唐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苏台览古 唐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诗云: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标题】:白云泉

【作者】: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标题】:城上夜宴

【作者】:白居易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标题】:横塘路/青玉案

【作者】: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登阊门闲望 唐 白居易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知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

【标题】:满庭芳

篇四:《古诗枫桥夜泊的诗意_枫桥夜泊翻译赏析_作者张继》

<枫桥夜泊>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继。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言]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古诗枫桥夜泊的诗意_枫桥夜泊翻译赏析_作者张继。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古诗枫桥夜泊的诗意_枫桥夜泊翻译赏析_作者张继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主张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后来才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赏析]
<枫桥夜泊>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  怀禅微刻<枫桥夜泊>
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篇五:《古诗中的比喻句》

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5、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诗中的比喻句
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山河破碎风飘絮,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39190.html

    上一篇:一个人成熟的句子

    下一篇:夕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