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

| 意大利移民 |

【www.guakaob.com--意大利移民】

篇一:《《顿悟入道要门论》大珠慧海禅师》

大珠慧海禅师

师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曰:来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踊跃礼谢。执侍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遽归奉养;撰顿悟入道要门一卷,传至马祖览讫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自在。众中知师姓朱,推寻依附者号师为:大珠和尚。

赞曰:

宝藏久埋 抛家外走 逢人指出 始知本有

照用无方 龙吟狮吼 入道无门 师辟其牖

顿悟入道要门论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妙什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睹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广其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阿育王山沙门崇裕书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诸根亦尔。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云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即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答:布施知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起,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悉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体,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著净否?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著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著无所处否?答: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

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言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答: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又云如来五眼者何?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著,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

篇二:《鸟儿会说话吗》

鸟儿会说话吗?

四千多年前的《山海经·西山经》里曾记载:“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鸮(xiao),青羽赤喙(hui,鸟兽的嘴),人舌能言,名曰鹦鹉。”意思是,在黄山有一种鸟儿,浅绿色的羽毛,红色的喙,能像人一样说话,名字叫鹦鹉。可见,古人已经发现了鹦鹉有学人说话的本事。

你还记得吗? 2011 年,网络上疯传着一只鹩哥引吭高歌《忐忑》的视频,一时间这只神奇的鸟儿红遍大江南北。人们惊呼,这鸟儿要逆天啊!竟然能唱“神曲”!鸟儿真的能像人一样,用语言和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吗?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宋朝的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中已经非常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大意是这样的,一位和尚问大珠慧海禅师:“为什么不让鹦鹉诵经念佛呢?”大师回答:“鹦鹉只知道模仿人的语言,并不懂经书的要领,自然也不能表达经书的含义。所以没必要让鹦鹉诵读、学习经书。”

可见,鹦鹉“说话”只是一种机械模仿,它并不能像人一样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除了鹦鹉,还有一些鸟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它们除了拥有自己特殊的鸣 声,还能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声,甚至其他动物、机械等发出的复杂的声音。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效鸣”。全世界九千多种鸟类中,15%〜20% 的鸟儿能够效鸣,比如,我们熟悉的金刚鹦鹉、云雀、八哥、鹩哥、画眉等。但并不是所有能够效鸣的鸟儿都会学人说话。

那么具有什么条件的鸟儿能学人说话呢?

首先,这些鸟儿具有发达的鸣肌。鸟儿是通过鸣管和鸣肌发声的,在神经的协调控制下,气流从肺穿过支气管到达鸣管,鸣肌和鸣膜相互协调运动,产生鸣声,再通过声道的共振过滤作用,从喙中发出,就是我们听到的悦耳的鸟鸣声了。

其次,这些鸟儿的口腔比较大,舌头呈矩圆形,且肉多,软而灵活。当鸣肌发生振动时,它们的舌头也能随之灵活运动,发出简单的音节。

最后,这些鸟儿有最佳训练时机。通常在鸟儿效鸣的敏感期进行训练最有效果,例如,八哥的效鸣敏感期大约是在离巢前夕至更换成鸟羽毛之间的 3~5 个月。

但是具备上述生理条件的鸟儿也不是天生就会学人说话。声音条件、发声地点、时间等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举个例子,人们在训练一只八哥时,先“当当当” 敲门,然后说“欢迎光临”,训练的次数多了,八哥就能形成条件反射。最后,只要一听到敲门声,这只八哥就会有模有样地大喊:“欢迎光临!”但有时听到敲木 板的声音,这只八哥也会傻乎乎地喊:“欢迎光临!”

因此,只有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训练,鸟儿才会“说话”,这种“说话”完全是无意识的,就像那只唱《忐忑》的鹩哥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

篇三:《景德传灯录目录》

卷三 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108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108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141

僧那禅师148

向居士150

慧可大师法嗣下二世

前僧那禅师法嗣151

相州慧满禅师153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155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160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163

卷四 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旁出法嗣170 前道信大师旁出法嗣共七十六人170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170

第一世法融禅师170

第二世智岩禅师187

第三世慧方禅师190

第四世法持禅师192

第五世智威禅师193

第六世慧忠禅师195

信大师法嗣下二世198

前法融禅师旁出法嗣十二人,一人见录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198

道信大师法嗣下六世200

前智威禅师旁出法嗣十二人,六人见录200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200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201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203

道信大师法嗣下七世207

前润州鹤林玄素禅师法嗣207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207

道信大师法嗣下八世210

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210

杭州鸟巢道林禅师210

道信大师法嗣下九世214

前杭州鸟巢道林禅师法嗣210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214

道信大师法嗣下七世218

前慧忠禅师两世旁出法嗣218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218

道信大师法嗣下八世220

前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法嗣220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220

弘忍大师旁出法嗣一百七十人223

嵩岳慧安国师228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228

资州智 禅师存目237

弘忍大师法嗣下二世238

前北宗神秀禅师法嗣十九人,五人见录238 五台山巨方禅师238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240

兖州降魔藏禅师241

寿州道树禅师242

淮南都梁全植禅师244

嵩山普寂禅师存目248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十八人,三人见录249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249

嵩岳破灶堕和尚250

嵩岳元珪禅师255

前资州智 禅师法嗣263

资州处寂禅师存目263

弘忍大师法嗣下三世264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264

终南山惟政禅师264

前资州处寂禅师法嗣270

益州无相禅师存目270

弘忍大师法嗣下四世271

前益州无相禅师法嗣271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271

卷五 慧能大师及其法嗣四十三人279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279

前慧能大师法嗣第一世295

西域 多三藏295

韶州法海禅师298

吉州志诚禅师299

扁担山晓了禅师301

河北智隍禅师303

洪州法达禅师304

寿州智通禅师309

江西志彻禅师312

信州智常 316

广州志道禅师318

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322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323

南岳怀让禅师329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334

司空山本净禅师345

曹溪令韬禅师356

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357

西京菏泽神会禅师368

附:卧轮禅师偈

卷六 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一)374 前南岳怀让禅法嗣第一世374

江西道一禅师374

怀让禅师法嗣下二世384

前马祖道一禅师法嗣上384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384

洪州百丈山惟政 397

洪州泐le潭法会禅师400

池州杉山智坚禅师400

澧li州茗溪道行禅师402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

抚州石巩慧藏禅师404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

唐州紫玉山道通禅师407

江西北兰让禅师409

洛京佛光如满禅师410

袁州南源道明禅师412

忻xin州郦村自满禅师413

朗州中邑洪恩禅师414

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416

附:禅门规式428

卷七 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二) 怀让禅师法嗣下二世 435

前马祖道一禅师法嗣中 435

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 435

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 436

洪州泐谭常兴禅师 437

虔州西堂智藏禅师 438

京兆府章敬寺怀恽禅师 443

定州柏岩明哲禅师 447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 448

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师 451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 452

毗陵芙蓉山太毓禅师 455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 457

杭州盐官齐安禅师 459

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 463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 466

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 470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 473

鄂州无等禅师 476

435

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 477

荆州永泰寺灵湍禅师存目 483

潭州龙牙山圆畅禅师存目 484

卷八 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三) 485 怀让禅师法嗣下二世 485

前马祖道一禅师法嗣下 485

汾州无业禅师 485

澧州大同广澄禅师 490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491

五台山隐峰禅师 508

温州佛 和尚 512

乌臼和尚 512

潭州石霜大善和尚 513

石臼和尚 514

本溪和尚 514

石林和尚 515

洪州西山亮座主 516

黑眼和尚 517

米岭和尚 518

齐峰和尚 518

大阳和尚 519

红螺和尚 520

泉州龟洋山无了禅师 521

利山和尚 523

韶州乳源和尚 524

松山和尚 525

则川和尚 526

南岳西园兰若昙藏禅师 527

百灵和尚 529

镇州金牛和尚 530

洞安和尚 531

忻州打地和尚 531

潭州秀溪和尚 532

磁州马头峰神藏禅师 533

潭州华林善觉禅师 533

汀州水塘和尚 535

古寺和尚 535

江西椑树和尚 536

京兆草堂和尚 537

袁州阳岐山甄叔禅师 538

濛溪和尚 539

洛京黑涧和尚 540

京兆兴平和尚 540

逍遥和尚 541

福溪和尚 542

洪州水老和尚 543

浮杯和尚 544

潭州龙山和尚 547

襄州居士庞蕴 549

京兆华严寺智藏禅师存目 552

卷九 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 555 怀让禅师法嗣下三世上 555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

前百丈怀海禅师法嗣 555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 555

洪州黄蘗bi希运禅师 571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 578

天台平田普岸禅师 581

筠州五峰常观禅师 583

潭州石霜山性空禅师 585

福州大安禅师 586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 591

广州和安寺通禅师 592

江州龙云台禅师 594

京兆卫国院道禅师 595

镇州万岁和尚 596

洪州东山慧和尚 596

清田和尚 597

大于和尚 598

前虔州西堂智藏禅师法嗣 600

虔州处微禅师 600

前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法嗣 602

寿州良遂禅师 602

前湖南东寺如会禅师法嗣 603

吉州薯山慧超禅师 603

前京兆章敬寺怀恽禅师法嗣 604

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禅师 604

福州龟山智真禅师 608

朗州东邑怀政禅师 610

金州操禅师 611

朗州古堤和尚 611

河中公畿ji和尚 612

附:黄蘗bi希运禅师传心法要 河东裴休集 传心偈裴休相国 636

卷十 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 638 怀让禅师法嗣下三世下 638

前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 638

湖南长沙景岑禅师 638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 658

613

篇四:《念奴娇翻译赏析_作者张孝祥》

<念奴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张孝祥。其全诗如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念奴娇翻译赏析_作者张孝祥。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⑴湖南洞庭,青草两岸相连,南名青草,北名洞庭,⑵琼:<说文>本训赤玉,但后来多作白玉用,且用为形容词,状洁白。
⑶苏轼<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
⑷两粤之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称“岭海”。<文选>载陆机<赠顾公真诗>,李善注引裴渊<广州记>“五岭”云:“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此句一作“岭表”,五岭之外,意亦同。作者曾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见<宋史>本传。
⑸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⑹<尚书·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本指汉水的下流,这里意在轻波泛舟。<孟子·离偻上>:“沧浪之水清兮。”语亦见<楚辞·渔父>。
⑺<景德传灯录>卷八,载襄州居士庞蕴(字道玄)“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此借禅宗语写自己喝酒和豪迈的胸襟。“西江”即指西来的大江。
⑻<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把天上的星斗想象为人间的酒斗,古代早有这样的传说。<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⑼以自己做主人,故万物皆为宾客。<庄子·逍遥游>:“明者宾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这里连着上文,也含有请客喝酒的意思。
⑽舷:船唇,船边。王勃<采莲赋>:“叩舷击榜。”即打浆的意思。这里恐只用苏轼<赤壁赋>“和弦而歌之”。
⑾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苏轼<恋奴娇·中秋>:“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赏析]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他被谗言落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一、二句是说,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三四句的“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真似仙境。五到七句进一步描述在月光下的湖面,上下辉映一片晶莹,天上人间如同共处在一个玲垅剔透的琉璃世界中。“表里俱澄澈”,这既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最后二句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这里大概不是指景,主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
词的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开头三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岭海经年”的岭海一作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这里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了一年。“孤光自照”,就是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自省无愧于心,表明了作者的孤高心态。“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可以互为呼应,意思是他襟怀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因此四五句他略带几分萧瑟而不无骄傲地说:虽然现在头发少了,衣衫单薄,但在这冰凉的夜晚,他仍然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接下来三句更是气魄雄伟,他要汲取长江的水以为酒,把北斗星当作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真豪情万丈!最后大概他喝够了酒,浑然忘却了天地物我,他扣打着船舷对天狂啸,简直不知道今晚是什么夜晚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45123.html

    【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