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其三

| 意大利移民 |

【www.guakaob.com--意大利移民】

篇一:《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拼音》

chāng gǔ běi yuán xīn sǔn sì shǒu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lǐ hâ

李贺

qí yī

其一

tuî luî cháng gān xiāo yù kāi ,jūn kàn mǔ sǔn shì lïng cái 。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gâng rïng yī yâ chōu qiān chǐ ,biã quâ chí yuán shù cùn ní 。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qí èr

其二

zhuï qǔ qīng guāng xiě chǔ cí ,nì xiāng chūn fěn hēi lí lí 。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wú qíng yǒu hân hã rãn jiàn ,lù yā yān tí qiān wàn zhī 。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qí sān

其三

jiā quán shí yǎn liǎng sān jīng ,xiǎo kàn yīn gēn zǐ mî shēng 。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jīn nián shuǐ qǔ chūn shā shàng ,dí guǎn xīn huáng bá yù qīng 。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qí sì

其四

gǔ zhú lǎo shāo rě bì yún ,mào líng guī wî tàn qīng pín 。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fēng chuī qiān mǔ yíng yǔ xiào ,niǎo zhîng yī zhī rù jiǔ zūn 。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篇二:《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古诗鉴赏》 课后限时作业(十四))》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

李 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注】 箨(tuò):竹笋皮。 母笋:指竹子。

(1)“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夜千尺,冲霄直上,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竹子拔节上长、远离池泥的勃勃生机和非凡气势。

(2)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与李贺同是写竹,但其象征意义有所不同,请作简要比较。

【答案】 两首诗都表现了竹的生命力。李贺诗中的竹象征了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人才,刘禹锡诗中的竹象征了不避贫困、随遇而安的君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淮上遇便风》

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绊,追求尊严和自由的理想。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 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出新亭

[魏晋南北朝]阴铿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其三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注】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南),地近江畔,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讵:岂,哪里。

(1)这首诗情景交融,请联系中间四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中间四句通过对落潮、晚云、远戍鼓、寒山松的描绘,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晚出新亭、乘船入江后的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而又令人胆寒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孤舟远征的内心悲苦。“潮落”二句通过写落潮昏云,暗示诗人心潮不平,心情沉重。戍鼓声声,自非太平之日;天寒草衰,也非远游之时。“远戍”二句通过所闻所见来进一步渲染“离悲”气氛。

(2)杜甫曾赞美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请从炼字和修辞方面谈谈本诗斟词酌句的妙处。

【答案】 炼字:“寒山”二字,用得极妙,不仅使人看到秋山万木落叶的萧瑟景象,而且读来使人顿生寒意。

修辞:中间四句对仗工整,讲究声律,与唐人的五律相当接近;最后两句采用反问修辞,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 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 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或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答案】 “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之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了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

苏 轼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其三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筵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拟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 苏轼在游览西湖时,一位少妇慕名拜见并为其弹奏了一首古筝曲,苏轼由此为她写下了此词。湘灵:古代神话中说尧帝有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娥皇,一个名叫女英,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唐代诗人钱起写有《省试湘灵鼓瑟》诗,内有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上阕以写景为主,但又不纯是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以景喻人,用芙蓉的美丽比喻少妇的美丽;“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以景拟人,表面上写白鹭在欣赏少妇仪态之美,实则写出了作者对少妇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少妇的赞赏之情。

(2)下阕写音乐,乐曲有怎样的特点?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答案】 哀伤、悲苦的特点。直接抒发感受,写自己听到了哀怨的筝曲,但又不忍心去听;拟人手法,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用典故,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说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 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答案】 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的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1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前调]阊门夜泊

[明]陈所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注】 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2)这首散曲写夜泊、钟声、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在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答案】 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入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1)这首词上阕借物言志,用众多诗人常用之“柳”在诗中暗示别离,但纳兰性德所写之“柳”却让读者耳目一新,营造出一种新的审美感受。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里的柳显然附着了一层作者独特的心灵色彩。以冰雪之后的柳之“寒”,写出作者那空孤、落寞和冰冷的情怀。柳本是远人骚客、娈妇、佳人思春之物。它摇曳、飘荡、飞絮飘花的季节,就足以使人睹物断肠了,更何况那春归无处以后,又面对着冰雨雪霜的摧残,只剩下满树扶疏垂飘的柔枝,映着天上一轮寒月,孤单地站立在午夜以后清冷的中庭。

(2)上下两阕相比较,色调有何变化?请找出体现这一变化的典型词句。

【答案】 下阕色调由寒转暖。词句如“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篇三:《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古诗鉴赏》 课后限时作业(十四))》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

李 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注】 箨(tuò):竹笋皮。 母笋:指竹子。

(1)“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夜千尺,冲霄直上,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竹子拔节上长、远离池泥的勃勃生机和非凡气势。

(2)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与李贺同是写竹,但其象征意义有所不同,请作简要比较。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其三

【答案】 两首诗都表现了竹的生命力。李贺诗中的竹象征了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人才,刘禹锡诗中的竹象征了不避贫困、随遇而安的君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淮上遇便风》

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绊,追求尊严和自由的理想。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 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其三

晚出新亭

[魏晋南北朝]阴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注】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南),地近江畔,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讵:岂,哪里。

(1)这首诗情景交融,请联系中间四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中间四句通过对落潮、晚云、远戍鼓、寒山松的描绘,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晚出新亭、乘船入江后的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而又令人胆寒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孤舟远征的内心悲苦。“潮落”二句通过写落潮昏云,暗示诗人心潮不平,心情沉重。戍鼓声声,自非太平之日;天寒草衰,也非远游之时。“远戍”二句通过所闻所见来进一步渲染“离悲”气氛。

(2)杜甫曾赞美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请从炼字和修辞方面谈谈本诗斟词酌句的妙处。

【答案】 炼字:“寒山”二字,用得极妙,不仅使人看到秋山万木落叶的萧瑟景象,而且读来使人顿生寒意。

修辞:中间四句对仗工整,讲究声律,与唐人的五律相当接近;最后两句采用反问修辞,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 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 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或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答案】 “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之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了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

苏 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筵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拟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 苏轼在游览西湖时,一位少妇慕名拜见并为其弹奏了一首古筝曲,苏轼由此为她写下了此词。湘灵:古代神话中说尧帝有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娥皇,一个名叫女英,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唐代诗人钱起写有《省试湘灵鼓瑟》诗,内有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上阕以写景为主,但又不纯是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以景喻人,用芙蓉的美丽比喻少妇的美丽;“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以景拟人,表面上写白鹭在欣赏少妇仪态之美,实则写出了作者对少妇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少妇的赞赏之情。

(2)下阕写音乐,乐曲有怎样的特点?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答案】 哀伤、悲苦的特点。直接抒发感受,写自己听到了哀怨的筝曲,但又不忍心去听;拟人手法,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用典故,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说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 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答案】 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的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1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前调]阊门夜泊

[明]陈所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注】 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2)这首散曲写夜泊、钟声、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在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答案】 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入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1)这首词上阕借物言志,用众多诗人常用之“柳”在诗中暗示别离,但纳兰性德所写之“柳”却让读者耳目一新,营造出一种新的审美感受。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里的柳显然附着了一层作者独特的心灵色彩。以冰雪之后的柳之“寒”,写出作者那空孤、落寞和冰冷的情怀。柳本是远人骚客、娈妇、佳人思春之物。它摇曳、飘荡、飞絮飘花的季节,就足以使人睹物断肠了,更何况那春归无处以后,又面对着冰雨雪霜的摧残,只剩下满树扶疏垂飘的柔枝,映着天上一轮寒月,孤单地站立在午夜以后清冷的中庭。

(2)上下两阕相比较,色调有何变化?请找出体现这一变化的典型词句。

【答案】 下阕色调由寒转暖。词句如“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篇四:《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_作者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其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贺。其诗词全文如下: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译文]
昌谷是李贺的家乡,那儿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_作者李贺。特别是竹,几乎遍地都是。“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李贺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鉴赏]
诗的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歌诗。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这里因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乃是郁积心中的怨愤无法抑制所致。对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昌谷集注>)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象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僻处乡里,与竹为邻。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微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就表现手法而言,写竹的形态是实,人的感情是虚;而从命意来说,则正好相反,写人的感情是实,竹的形态是虚,因为诗人写竹,旨在表达自己心中郁积已久的哀怨之情。读者在领悟了诗的题旨以后,竹的形象就与诗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迭合起来,不再是独立自在的实体。这样写,有实有虚,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两者并行错出,无可端倪,给人以玩味不尽之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45361.html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其三】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