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日本移民】
篇一:《曹刿论战练习(附答案)》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是 时期 所作。它是一部 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 及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 ) ⒉肉食者鄙 ( ) ⒊牺牲玉帛 ( ) ...
⒋小信未孚( ) ⒌下视其辙 ( ) ⒍登轼而望 ( ) ...
⒎ 望其旗靡( ) ⒏夫大国 ( ) ..
三、文章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 ⑵肉食者谋之: ....
⑶又何间焉: ⑷乃入见: ..
⑸肉食者鄙: ⑹何以战: ...
⑺衣食所安: ⑻弗敢专也: ...
⑼必以分人: ⑽民弗从也: ..
⑾牺牲玉帛: ⑿弗敢加也: ...
⒀必以信: ⒁小信未孚: ..
⒂神弗福也: ⒃虽不能察: ...
⒄小大之狱: ⒅必以情: ...
⒆战则请从: ⒇忠之属也: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 ) ⒉将( ) ⒊请( )
⒋谋( ) ⒌惠( ) ⒍必( )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⑵公将鼓之: ...
⑶齐师败绩: ⑷公将驰之: ...
⑸遂逐齐师: ⑹既克: ....
⑺公问其故: ⑻一鼓作气: ...
⑼再而衰: ⑽三而竭: ...
⑾彼竭我盈: ⑿故克之: ...
⒀难测也: ⒁惧有伏焉: ...
⒂望其旗靡: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⑵夫战,勇气也。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5、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的时候。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
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8、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9、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有利可谋是什么意?。
A.弃政从商 B.处理从宽 C.从长计议 D.力不从心
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
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表现的语句: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作。它是一部 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
握战机才能取胜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jiàn) ⒉肉食者鄙 (bǐ) ⒊牺牲玉帛 (bó) ...
⒋小信未孚(fú) ⒌下视其辙 (zhé) ⒍登轼而望 (shì) ...
⒎ 望其旗靡(mǐ) ⒏夫大国 (fú) ..
三、文章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⒈ 徧 通 遍 ,意义: 遍及、普遍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肉食者谋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⑶又何间焉:参与 ⑷乃入见: 于是 ..
⑸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⑹何以战: 凭借什么 ...
⑺衣食所安:养 ⑻弗敢专也: 不 ; 独自专有 ...
⑼必以分人:把 ⑽民弗从也: 听从 ..
⑾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⑿弗敢加也: 虚报 ...
⒀必以信: 实情 ⒁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
⒂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⒃虽不能察: 即使 ; 明察 ...
⒄小大之狱: 案件 ⒅必以情: 根据实情判断 ...
⒆战则请从: 跟随 ⒇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 进攻/攻打 ) ⒉将(将要/打算) ⒊请(请求)
⒋谋(谋划/商量) ⒌惠(恩惠) ⒍必(一定)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尽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
和 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⒈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⒉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答: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 取信于民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乘坐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助词,凑足音节 ...
⑶齐师败绩: 大败 ⑷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
⑸遂逐齐师: 于是就 ; 追击 ⑹既克: 已经战胜 ....
⑺公问其故: 其中的缘故 ⑻一鼓作气: 振作 ...
⑼再而衰: 第二次 ; 衰弱 ⑽三而竭: 尽,没有 ...
⑾彼竭我盈: 对方 ; 指士气正旺 ⑿故克之: 所以 ...
⒀难测也: 推测估计 ⒁惧有伏焉: 怕 ; 埋伏 ...
⒂望其旗靡: 倒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远)望齐军
⑵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
气就尽了。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齐军)。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篇二:《曹刿论战(附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有利可谋是什么意?。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军队 )(讨伐,攻打 ) (2)齐师败绩....
( 大败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不 )( 虚报夸大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诉讼案件 )( 即使 )( 明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 2、民弗从也( 服从,..
听从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 战则请从( 跟从,跟随 ) ..
3、曹刿请见(请求 ) 4、又何间焉( 参与 ) ..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
杂 )
5、其乡人曰( 他的 )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 ..
公问其故( 他,指曹刿 ) 公与之乘( 代曹刿 ) ..
望其旗靡( 他们,指齐军 ) 登轼而望之( 代齐..
军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 2、公将鼓之(名作动,..
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9、必以情: 古义: 今义: .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
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
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
明: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
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
自己的话概括):
(1)
(2)有利可谋是什么意?。
(3) 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
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
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左传 编年 春秋 左丘明 齐师伐我
篇三:《曹刿论战简答题》
《曹刿论战》归纳
九年级上册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简答题
1、第一段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战争的性质?
答:“齐师伐我”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齐国侵略鲁国的非正义战争。
2、第一段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迎战草率?齐师攻打鲁国,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
了什么?
答:①“公将战”。②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认识浅薄,目光短浅(也是“鄙”的一种表
现)。
3、曹刿作为布衣平民,在“齐师伐我”之时,请求拜见鲁庄公,其原因是什么?
答:他认识到统治者目光短浅;他对此次战争有深远的考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从乡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乡人对国家战事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对塑造曹刿的形
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①冷淡,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②与曹刿的态度、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反
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
5、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了曹刿与
其乡人的对话,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利可谋是什么意?。
答:①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②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
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来刻画曹刿的。(为下文作铺垫)
6、在曹刿看来,鲁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一句中“人”指什么样
的人?曹刿为什么认为这是小惠? 答:①鲁庄公身边的近臣。②曹刿认为这种恩惠不能遍及百姓,不能赢得民心,因而是小
惠。
7、对鲁庄公提出的第二个条件“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为什么认为这只是
小信?
答:因为这不过是例行的宗教礼节,并非对百姓的真诚许诺,不能取信于民,因此是小信。
8、曹刿为什么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作为作战的条件?
9、战前对话中,曹刿两次否定庄公,直到庄公认识到“以情”治“狱”的重要性,曹刿
才给予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样的作战观念? 答:曹刿有民本思想,认为要想战胜必须先要取信于民,得到国民的支持与拥戴,才会有
胜利的把握。
10、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远谋”是全文的线索和总纲。揭示了曹刿请见的原因。“远谋”与“鄙”形成鲜明对
比,突出鲁庄公目光短浅,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为下文写鲁庄公的、曹刿的远谋张本。
12、“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答: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13、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答:两次答话看出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
加小恩小惠和神的保佑上,百姓不会服从。
14、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答: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答: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6、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7、曹刿的观点源于哪种理论? 答:百姓是治国的根本,只有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8、阅读课文第一段,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请见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鲁庄公认识到只有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19、曹刿是怎样使鲁庄公认识到只有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
利的? 答:曹刿开始就向鲁庄公提出了“何以战”的关键问题,在否定了庄公依靠近臣和神的保
佑两个条件后,让庄公逐步认识到战争要靠人民支持,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0、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庄公的行动“将鼓之”,“ 将驰之”,可以看出庄公怎样的特点?
答: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目光短浅。
21、曹刿在指挥作战时,语言简捷明快,两次“未可”、“可矣”,体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答:果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
22、敌人三鼓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避敌锋芒,养我军的锐气。
2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的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24、在曹刿指挥战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曹刿具有哪些战术思想?
25、“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是这次战争的结局,它证明了什么?
答: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是正确的。
26、在交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但只作出判断并没有解释原因,为什么? 答:①在紧张的战斗中无暇解释,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氛围。②巧设悬念,为下文写战后总结战术埋下伏笔。③简短的语言更能表现曹刿果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善
于把握战机的特点。
27、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上。这样写能
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更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28、请你谈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答:①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②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
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本领。
29、请你谈一谈“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构上)②表现鲁庄公的愚钝,军事上无知,反衬曹刿的远
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内容上)
30、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答:①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②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之后才可以追击的问题。
31、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答:①打仗靠勇气,要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
②作战中必须详察敌情,知己知彼,不能盲目追击,以免中敌人埋伏。
32、本文记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既然是记述战争,战争的经过、场面应是主体,而作者
却为何详述战前、战后,而简单的概括记述战争过程呢?
答:①文章题目是论战,战前的谋划和战后的经验总结最能突出“论”,因此要详写。②从文章塑造人物的特点来看,战前的谋划和战后的经验总结最能突出曹刿的远谋,因此要详写。③从史书的意义上看,写历史是为了后人总结经验教训,而不在于事实本身。因此
要突出“论”。
33、你认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所以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军队的原因是什么? 答:鲁国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军事上,讲究战术,能够把握
时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34、鲁庄公形象的塑造对于表现曹刿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作者将鲁庄公的形象与曹刿的形象作对比,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用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来衬托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35、齐鲁长勺之战在以后的战争中,给了弱小国家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军事上要讲究战略战术,避敌锋芒,养我锐气,把握时机,详察
敌情,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36、在对垒齐国的战争中,曹刿为什么要选择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因为齐国是强大的国家,无论军队的数量还是装备都要超过鲁国,因而鲁国必须避其
锋芒。
37、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答:三方面: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中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
38、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时机,大败齐师;战后总结
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39、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战前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
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的战机,使齐师败绩;他以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把握追击时机。最终鲁国以弱胜强,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40、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造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
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
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1、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等,后改为“曹刿论战”。纵观全文,分
析一下更改题目的理由。
答:“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两个题目只是交待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地点。而“曹刿论战”却突出了本文的写法和主题。本文情节是围绕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进行,通过曹刿的
“论”体现战争胜利的原因。 开放题型
1、一介草民的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打胜了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战役,
曹刿的这一行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我们应当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请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答:官渡之战。曹操懂得用人,能接纳刘晔、荀攸、许攸等人的建议,故袁绍兵多也不足
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你所知道的选自《左传》的著名故事还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写出三个)。
答:《玩火自焚》、《大义灭亲》、《有恃无恐》。(此外还有《相敬如宾》《退避三舍》《趾高
气扬》) 创新题型
一个执政党,一次革命浪潮,只有取得人民的理解和拥护才能最终走向成功,请结合中外
历史事实举一正例和一反例来证这一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对此加以评价。
答:正例: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取得了人民的拥护,最终打败了项羽。或: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人民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反例:商纣王暴虐,众叛亲离,
最终被周武王打败。或:辛亥革命脱离人民导致失败。评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获得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一切反人民的势力必将走向灭亡。 与《曹刿论战》相关的中考试题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3、战前对话中,曹刿两次否定庄公,直到庄公认识到“以情”治“狱”的重要性,曹刿
才给予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作战观念?
答:学生能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为作战的先决条件”回答即可。
4、在学习本文时,有同学质疑:乡人劝阻曹刿的情节似乎作用不大,删去此处,文章内
容会更集中。你对这个问题持怎样的看法? 答:①乡人对“备战”的漠然视之与曹刿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卫国的责任
感和政治热忱。②这一情节中,曹刿的答语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写曹刿的“远谋”,庄公之“鄙”作铺垫。或曹刿的答语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
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
5、就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请针对曹刿和鲁庄公各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答:示例:①曹刿临战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表现出一个军事指挥家的风范。②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不能审时度势,是一个缺少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君
主。
6、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后更改为“曹刿论战”。纵观全文,请
你分析一下更改题目的理由。
答:“长勺之战”只是交代战役发生的地点,取题“曹刿论战”却突出了本文的写法及主题:①本文情节是围绕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进行;②通过曹刿的“论”来体现战役取胜的原
因。
《曹刿论战》(二)
简答题
1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1)政治上,战前三问,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军事上,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
的功劳。你怎么看?(2分)
答:开放性试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来答。
(1)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
者,有一定的功劳。(2)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诗歌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
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3)也可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
1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