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名句)

| 日本移民 |

【www.guakaob.com--日本移民】

篇一:《唐代著名诗人+名句》

唐代著名诗人

初唐时期 (618年--712年)

盛唐时期 (612年--7762年)

中唐时期(762年--827年)

晚唐时期(827年--859年)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陈子昂的边塞诗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和杜甫合称“李杜”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之涣 (唐代)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和李白合称“李杜”。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孟浩然,字浩然,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 (唐代)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唐: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唐代)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苏辙的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苏辙的名句)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苏辙的名句)

贾岛:唐代诗人,僧人。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苏辙的名句)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婉约派。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代词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苏辙的名句)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

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苏辙的名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描写儿童的诗句。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白居易 - 《池上》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 - 《清平乐·村居》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 崔道融 - 《溪居即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 -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袁枚 - 《所见》

描写春天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贺知章 - 《咏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孟浩然 - 《春晓》(苏辙的名句)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 - 欧阳修 -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朱熹 - 《春日》

篇二:《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 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 舍。(苏辙的名句)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 ”,“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 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 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 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 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 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苏辙的名句)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轼跟变法派唱反调,在朝中难以立足,就申请到密州就任。十月的清晨, 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挥笔作就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 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 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辙的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 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 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 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 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

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过几年,即元丰二年(1079年)7月,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不仅不可能与弟弟“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而且连能否活着都成问题。(苏辙的名句)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前半生风调雨顺、风光无限,哪受过这等罪?自觉前景黯淡,心理严重受伤,对形势估计十分悲观,甚至一度差点自杀!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如风声不妙,便送来一条鱼。某日,苏迈出城,托人送饭;那人不明就里,特地送了几条熏鱼。苏轼一见,惊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阵伤心,一阵恐惧,顿时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闰之和孩子,可怎么办?只能跟着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子由怎样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 他处身设想过?可怜我们兄弟一场,到死不能见面,少年时还约好要„对床夜雨听萧瑟‟呢……”悲痛绝望之意,又深了一层:“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 有来世报答了。”随即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叮嘱狱卒转交苏辙。

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 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他望空中拜了两拜,祈祷菩萨,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长寿。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 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 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思来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觉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怎好进了阴间地府,向阎王陛下讨饭吃!”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见上一面。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 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心里更加无所谓了,忽然摸到脸上的泪痕,忍不住自嘲:“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 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这是苏轼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杀念头,自那以后,他彻底豁然,即便后来被贬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绝望苦恼,总是设法寻找乐趣,开慰自己。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 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 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 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夜雨对床”的约 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 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其后,苏轼儿子苏 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 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绝望?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了,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如宋朝有流行 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苏辙的名句)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

篇三:《《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61句》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61句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事,实际上是一部通史。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旧闻。后来,儒家学者把《春秋》尊为 “经”,列入“五经”当中,称为《春秋经》。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和《谷规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 《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 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

十二个 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和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儿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有关《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唐代以前,人们大多相信作者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但是这一税法存在很多矛盾,唐以后不断有人提出怀疑,有人认为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史学家,也有人认为作者不止一人。不过,大多数人认为,《左传》的编定成书是在战国初年。

选编名言如下:

1、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yì):下棋。耦:(ǒu偶):对手。这两句大意是: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现在多引用“举棋不定”形容优柔寡断的人遇到问题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苏辙的名句)

2、从善如流。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从:跟随。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这句已成习见的成语,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3、好学而不贰。

喜欢学习而专心一志。 注:论语里有“不贰过”

4、风马牛不相及。

见《左传〃僖公四年》。风:指牲畜发情时雌雄追逐相诱。本句大意是:马与牛不同类,即使它们发情时也不会引诱追逐,碰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齐桓公带领诸侯之兵攻打楚国,楚国派外交使节见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两地相距很远,~,没想到你们竞入侵我们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楚国使者以~为喻,说明齐、楚两国了无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见,发动侵略?这句话现在已成日常成语,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

5、吃一堑,长一智。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堑(qiàn欠)壕淘,引申为挫折。这两句大意是:遭受一敬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左传》的原文是:“卫侯来献其乘马,日启服,堑而死”。“堑而死”是堕入淘中而死的意思。~告诉我们:受到一次跌落沟中的教训,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变失败为胜利,

增长了才智。明代王阳明《与薛尚谦》:“经一蹶者长一智”,与此意相近。~现巳成为精辟的格言,教育人们树立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使失败也变成知识、智慧和财富。

6、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

7、不以一眚掩大德。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shěng省):眼病,引申为过失。本句大意是: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紊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公元前六二七年,孟明、西乞、白乙奉秦穆公之命,劳师袭远,攻打郑国,归途中被晋军在崤山打得大败,三人被俘。后被放回,秦穆公到郊外迎接他们,深责自己的罪过,并说:“且吾~”,也没有解除孟明三人的职务。这句话现在常用以说明要全面地、历史地看人,不能因为某人一时一事的过错,就抹杀、否定他的全部功绩。

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文:文采。行:流传。这两句大意是: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写诗作文,虽然内容是很重要的,务必力求充实,但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过于浅俗,或者板滞、艰涩、缺乏文采,人们就不乐于诵读,也不会流传久远。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力求语言生动传神时引用。

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无:不要。尔:你。虞:欺骗。这两句大意是: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楚国围困宋国国都达数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国派华元夜间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卧室与他谈判,如果楚军后退三十里,宋国愿意同楚订立盟约。楚国同意朱国提出的条件,实现了和平。后来两国共盟,楚国在盟约上写道:“~”,意思是真诚相待,互不欺诈。现在人们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把这两句演化成成语“尔虞我诈”或“尔诈我虞”,意思是:你欺骗我,我暗算你,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玩弄阴谋手段,欺诈坑骗。

1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辅:指面颊骨。车:指牙床。这两句大意是: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公元前六五八年,晋国收买了虞国,军队顺利地通过虞国去攻打虢国。三年后,晋国又提出要求,要晋军越过虞国国境再次攻打虢国。大臣宫子奇劝谏虞国国君说:虞、虢两国是近邻,美系密切,就像谚语所说的~一样,一旦虢国灭亡了,虞国就会直接受到威胁。后人多引用此名句说明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

篇四:《苏辙名言名句》

1、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2、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3、不为易勇,不为崄怯。

4、涅于浑浊而不缁。苏辙名言名句

5、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6、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7、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9、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10、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苏辙名言名句

11、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12、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13、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

14、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15、贵而犯法,义不得宥;过而知改,恩不废叙。

16、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17、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

18、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19、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

20、示之以形,禁之以势,使之望而不敢犯,犯而无所得。

21、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22、以烦手烹鱼,则鱼必溃;使学者制锦,则锦必伤。

23、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24、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25、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26、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

27、专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

28、非举无以知其贤,非试无以效其实。

篇五:《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5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