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

| 韩国移民 |

【www.guakaob.com--韩国移民】

三国演义成语
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一)

三国演义成语、歇后语

【成语】顾曲周郎 【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成语】锦囊妙计

【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成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解释】: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成语】赔了夫人又折兵

【解释】: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成语】坚壁清野

【解释】: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成语】:舌战群儒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成语】空城计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语】割须弃袍

【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示例】:曹操“割须弃袍”的事迹广为流传。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解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成语】单刀赴会

【解释】: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出处】:《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

【示例】:吾来日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看鲁肃如何近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成语】刮骨去毒

【解释】: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彻底医治。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肩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成语】七擒七纵

【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成语】纵虎归山

【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示例】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成语】七步之才

【解释】: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成语】七步成诗

【解释】:称人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成语】一身是胆

【解释】: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二)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恣意妄为—— 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执鞭随镫——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有机可乘—— 有空子可钻。

隐介藏形——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衣架饭囊——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摇摇欲坠——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扬幡招魂——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揎拳裸袖 ——犹言揎拳捋袖。

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虚废词说 ——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心术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心怀叵测—— 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心胆俱裂—— 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笑容可掬—— 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闲杂人等——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物伤其类——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无名小卒——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卧床不起——病卧床上,不能起来。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望风而逃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童颜鹤发——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天崩地塌——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手无寸铁—— 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誓不两立—— 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

尸横遍野——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声威大震—— 声势和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神鬼难测——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色厉胆薄——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肉颤心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切齿痛恨—— 形容愤恨到极点。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器宇轩昂—— 轩昂:精神饱满。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

器宇不凡——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凄然泪下——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剖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待。

泼油救火——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爬山越岭—— 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怒气填胸——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目不邪视——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谋事在人—— 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命若悬丝 ——比喻生命垂危

鸣金收军——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灭虢取虞——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闷闷不乐—— 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落荒而走—— 〖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落荒而逃 ——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略无忌惮—— 〖解释〗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泪流满面——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老弱残兵—— 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老成练达—— 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旷世逸才——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开基创业 ——指开创帝业

军令如山——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必须贯彻执行

举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锦囊妙计——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将功赎罪 ——拿功劳补偿过失。

假途灭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急于求成—— 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极天际地—— 形容十分高大。

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黄口孺子—— 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缓兵之计——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虎入羊群——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虎踞鲸吞——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鬼神不测—— 测:猜想,估计。鬼神也预料不到。形容极其神奇奥妙。

诡计多端——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光辉灿烂 ——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骨肉未寒——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

割恩断义—— 舍弃恩德,断绝道义。

割肚牵肠—— 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放龙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犯颜苦谏——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反客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反覆无常 ——指变化不定。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峨冠博带—— 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蠹政病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东荡西除—— 指四处征伐。

抵足而眠—— 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单刀赴会——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大雨滂沱—— 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初出茅庐—— 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赤身裸体—— 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

赤膊上阵—— 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成群结队—— 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长驱直进—— 犹言长驱直入。【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

苍生涂炭——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才薄智浅—— 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步罡踏斗—— 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

步步为营—— 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不置褒贬——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拨云雾见青天——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兵精粮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别来无恙——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倍道而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背若芒刺 ——犹言芒刺在背。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宝刀不老——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傲慢少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

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安营下寨—— 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三)

读音: ào màn shǎo lǐ

【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

释义: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

安身之地

读音: ün shýn zhÿ dì

释义: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傲睨得志

读音: ào nì dã zhì

释义: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傲睨自若

读音: ào nì zì ruî

释义: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简雍在城下唤门。(刘)璋令开门接入。雍坐在车中,傲睨自若。”

造句: 他衣着考究,出手阔绰,一副傲睨自若的样子。

傲贤慢士

读音: ào xián màn shì

释义: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读音: ào huǐ wú jí

释义: 后悔已来不及了。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班师回朝

读音: bün shÿ huí chüo

释义: 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庭。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后主(刘禅)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 宝刀不老

读音: bǎo düo bù lǎo

释义: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饱学之士

读音: bǎo xuã zhÿ shì

释义: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造句: 那位老先生也许是个饱学之士,一笔字也写得挺好。(张天冀《新生》) 不成体统

读音: bù chãng tǐ tǒng

释义: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造句: 这是件不成体统的事,谁也不要再问了。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分句;表示人言行放肆,或有失庄重

近义词: 不拘小节

反义词: 规行矩步 循规蹈矩

不得善终

读音: bù dã shàn zhōng

释义: 善终: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对别人的诅咒

近义词: 不得好死 不得其死

反义词: 寿终正寝

不置褒贬

读音: bù zhì büo biǎn

释义: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步步为营

读音: bù bù wãi yíng

释义: 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造句: 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做事谨慎

近义词: 稳扎稳打 谨言慎行

反义词: 轻举妄动

残暴不仁

读音: cán bào bù rãn

释义: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苍生涂炭

读音: cüng shýng tú tàn

释义: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老弱残兵

读音: lǎo ruî cán bÿng

释义: 原指年老没有作战能力的士兵。现多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既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造句: 以前,他不肯抢别人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弱残兵;以他的身体,以他的车,去和他们争座儿,还能有他们的份?(老舍《骆驼祥子》五)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枯木朽株 残兵败将

反义词: 兵强马壮 精兵猛将

乘其不备

读音: chãng qí bù bâi

释义: 乘:趁。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去侵害对方。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尺寸可取

读音: chǐ cùn kþ qǔ

释义: 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赤膊上阵

读音: chì bï shàng zhân

释义: 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造句: 他终于赤膊上阵,亲自出马了。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

近义词: 赤手上阵 轻装上阵

反义词: 披坚执锐

赤身露体

读音: chì shýn lù tǐ

释义: 指光着身子,衣不蔽体。也指赤祼全身,不穿衣服。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

造句: 她赤身露体地,石象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鲁迅《颓败线的颤动》

用法: ~,走到人前,成何体面?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初出茅庐

读音: chū chū máo lú

释义: 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三国演义成语连解释(四)

1、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2、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3、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4、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6、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7、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8、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9、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0、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1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12、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13、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14、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

15、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6、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17、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8、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9、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8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