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论语

| 韩国移民 |

【www.guakaob.com--韩国移民】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学习的论语(一)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

学习方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9.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10.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迷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习的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公冶长》【学习的论语】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就找了这么多,LZ自己挑吧~

《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

《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学习的论语】

曾子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学习的论语】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学习的论语】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

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学习的论语】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

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学习的论语(二)

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两千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代进入了21世纪,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壮语”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孔子的思想仍在发出智慧的光芒,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不能够用三言两语来回答的,整的来讲,《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格言、警句,数量多,流传广。比如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论语》中俯拾即是,其思想的睿智,内涵的丰厚,是那么深入地影响这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一是“和”。“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和”就是“和谐”,“和”既是生活中具体解决冲突的睿智,也是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

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系统的社会支承点结构;也离不开社会本身各项条件的存在;另作为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则和主要的宗旨,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助,而这就需要既要明确人伦,使得各得其位,还要人际关系是互利双赢,从而使得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健康有序的发展。

而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物质资料得到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目前社会问题还比较众多,矛盾还比较突出,金钱至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虚、职责不分、权责不清等等一系列现象尚存在严重,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正常

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这也就需要我们既要从现实状况寻找原因,同时还要充分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孔子的社会价值观来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乱、信仰的缺失,要充分发扬其中的理念和经验来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所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何处归去?不如归家!在迷乱的世界中,不妨找个可以归往精神的家园,找到一点从容和睿智。

《论语》是一部经典,对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同样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说德育方面。孔子说:“君子不严肃,庄重,就没有权威,所学习的东西就不稳固。应该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怕去改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不是告诉我们教育学生要为人稳重,讲诚信吗?假如我们作为教师能把学生教育到孔子所说的这种程度,人人讲忠实诚信,人人尊重朋友,互相学习,相与为善,知错就改,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要完成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

孔子又说:“因约束自己而犯过失,这是少有的。”(以约失之者鲜矣。)这是教育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慎重,要时刻注意反省自己,要经常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如果我们在德育方面的工作真能注意并做到这一点,那么小到违反校纪校规大到违法犯罪的学生就会大为减少甚至消失了。这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创建绝对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比如,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怪。(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这四个问题,证明孔子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请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在青少年中间流行的都是一些什么东西呢?让人毛骨悚然的灵异影片;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的死亡笔记;让学生“热血沸腾”的涉黑剧;让学生津津乐道的“艳照门”照片„„ 这些东西对学生的成长难道没有坏处吗?让这些东西在校园里流传难道老师们没有责任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然后用正确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吗?

《论语》中多处记录了孔子关于德育方面的教育方针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校里宣传贯彻传统文化中这些正确的思想并让学生身体力行,那么我们见到的可能就是一群既有现代思想,又文质彬彬朝气蓬勃的青年了!

孔子作为教育家,作为至圣先师,不仅注重德育,也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孔子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分别是文献、行为、忠实和信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的面前站着这样一个人:他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通天文、晓地理、知格物;他有君子之风,待人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行得正、走得端;对上司领导绝对忠诚,毫无背叛之心,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下属对同级绝对信任,毫无怀疑嫉妒之心。如果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成功吗?

孔子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子曰:有教无类。)这不是我们教师

应该反思的吗?在我们的眼中,学生总是有类别的,有好的,有坏的;有讨人喜欢的,有令人讨厌的。实际上,每个学生的身上都着自己的闪光点,有着自己的长处,只要我们教师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抛弃我们世俗的偏见,秉承每个学生都是好的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还有不成功的教育吗?

孔子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学而时习之”是让学生不仅注重书面的东西,更要注重实践;“温故而知新”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是教育学生要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犹不及,犹恐失之”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紧迫感。

赵普自诩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说,用不了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仅仅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就能治天下。确实,《论语》作为一部自汉代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著作,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即使在今天,拨开人为套在《论语》上的神秘光环,我们发现其实《论语》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如此鲜活,又如此丰富的人生营养。实际上,当代的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古代圣贤的意义,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

《论语》学习篇
学习的论语(三)

学习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经常复习,并加深印象,取得好成绩,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有自己的好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误会了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帮别人做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教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了)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而在其)中获得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傻学,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5、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6、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学习的论语(四)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论语·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论语·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6、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论语十则读后感
学习的论语(五)

[篇一:<论语十则>读后感]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论语十则读后感。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篇六:<论语十则>读后感]

今天老师教我们论语十则,我没一边读老师又让有的同学说意思,尤其是读到这一句让我深受感悟。

读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我感受到:只要学习学过的知识你就比别人学的多了,做别的事也要这样做,你就懂这方面的知识了,就比别人学的多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85541.html